強大的人造肌肉,或將為未來的軟機器人,可穿戴設備提供動力!

2020-10-18 博科園

人造肌肉或將為未來的軟機器人和可穿戴設備提供動力。但為了設計和製造新設備,需要更多地了解這些強大結構的基本機制。現在,哈佛大學約翰·A·保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SEAS)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人造肌肉纖維的一些基本物理特性。Lola England de Valpine應用數學、組織和進化生物學以及物理學教授L.Mahadevan說:可以很容易地拉伸、彎曲、扭曲或剪切的細絲能夠產生極大的變形,產生結狀、辮狀或環狀結構,這些結構可以很容易地存儲或釋放能量。

現在許多實驗小組利用這一點來創造出典型的人造肌肉纖維,但在這個過程中,這些細長纖維的拓撲、幾何和力學是如何結合在一起的,研究並不完全清楚。本研究解釋了這些形狀轉換背後的理論原理,並揭示了潛在的設計原則。數學博士生,也是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尼古拉斯·查爾斯(Nicholas Charles)說:軟纖維是肌肉的基本單位,可以用於從機器人到智能紡織品的任何東西,可以對熱或溼度等刺激做出反應。如果我們能理解這個系統,可能性將是無窮的。

  • (博科園圖示)通過向下端施加向下的軸向載荷,將長絲夾在頂端並通過向下施加軸向載荷而預拉伸少量,然後將底端扭曲,保持底端的軸向載荷不變,在插入臨界量的捻度後,長絲會自發地彎曲成環狀。圖片:Nicholas Charles/Harvard SEAS

研究解釋了柔軟、強烈拉伸和扭曲的纖維的複雜形態,並為最佳設計提供指導,其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期刊上。柔軟的纖維或長絲可以拉伸、剪切、彎曲或扭曲。這些不同的動作如何相互作用以形成結、辮子和螺旋線,這對軟執行器的設計很重要。想像一下,儘可能地伸展和扭動橡皮筋,隨著扭曲變得越來越緊,部分帶子將彈出平面,並開始纏繞成一個線圈或結。這些正確形式的線圈和環路可以用來驅動打結的纖維。研究人員發現,不同程度的拉伸和扭轉導致不同類型的複雜非平面形狀。

同時表徵了哪些形狀導致扭結的線圈,哪些導致緊密的線圈,以及哪種形狀導致兩者的混合,研究還發現預拉伸對於形成線圈很重要,因為這些形狀在拉伸下是最穩定的,並且模擬了如何使用這種線圈來產生機械功。這項研究提供了一種簡單的方法來預測柔軟長絲將如何對扭曲和拉伸做出反應。展望未來,該研究可能也適用於涉及纏繞細絲的其他情況,例如捲髮、聚合物動力學以及太陽和其他恆星中磁力線的動力學。

博科園|研究/來自:哈佛大學約翰·保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

參考期刊《物理評論快報》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相關焦點

  • 《科學機器人》封面發布,超薄人造肌肉打造美輪美奐機器人蝴蝶
    導讀 近幾年來,打造一款纖細、柔軟、靈敏且耐用的人造肌肉,是機器人領域的熱門話題。也不乏各大名校開發出來各種驅動的形式的人造肌肉。近日《Science Robotics》封面發布了一款來自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開發的人造肌肉,他們可以利用這款肌肉打造非常逼真且美麗的蝴蝶。 編輯:小木 人造肌肉又稱為致動器,它能夠在諸如電的刺激下,像肌肉纖維一樣完成膨脹、收縮或旋轉等動作。
  • 新型有機矽3D列印為機器人技術,醫學,可穿戴設備提供軟材料
    新型有機矽3D列印為機器人技術,醫學,可穿戴設備打開了應用程式隨著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的完成,軟設備的製造正在進一步發展。作者將結果發表在《3D printable tough silicone double networks》上,作者解釋了如何以微米級解析度製造軟材料,以用於機器人等複雜系統以及新型可穿戴設備。工業上生產的軟材料用於許多應用,其中軟物質用於減震,保形要求,能量回收和機器人技術,其中設備必須能夠變形。
  • 2020澳大利亞成功發明出新的可提供觸摸感的可穿戴設備
    發表日期:2020年研究機構: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概要:工程師們發明了一種柔軟的可穿戴設備,該設備可模擬觸摸感,並在醫療,工業和娛樂應用中具有廣闊的潛力。&34;我們的三向定向皮膚拉伸裝置(SSD)內置在我們還創建的可穿戴觸覺手套的指尖中,就像穿第二層皮膚一樣-它柔軟,可拉伸並模仿觸覺-並將使增強日常活動的觸覺交流形式。&34;我們新技術的特別之處在於它具有可擴展性,可以集成到紡織品中,以用於各種潛在應用,例如遠程醫療,醫療設備,手術機器人和培訓,增強和虛擬實境,遠程操作和工業環境。
  • 未來的軟機器人可能依賴於能夠導電,損壞和自我修復的新材料
    許多研究人員堅信, 能夠與人進行安全的物理交互的軟機器人(例如,通過抓握和移動物體來提供室內幫助)將與硬機器人一起為未來創造條件。柔軟的機器人技術和可穿戴計算機,這兩種對於人類交互而言都是安全的技術,它們將需要新型的材料,這些材料必須柔軟,可拉伸
  • 超越電池:科學家製造出甲醇動力的人工肌肉甲蟲機器人
    因此,由於小規模電池的比能量低(每公斤1.8兆焦耳以下),幾乎所有能夠持續運行的亞克級移動機器人都通過電纜或電磁場與外部電源相連。在這裡,我們介紹RoBeetle,這是一種88毫克昆蟲大小的自動爬行機器人,由甲醇(一種高比能(每千克20兆焦耳)的燃料)催化燃燒提供動力。
  • 哈工大造出柔性機器人,人造肌肉能和象鼻一樣靈活了
    氣動人工肌肉,是人造肌肉(artificial muscle)的一種。人造肌肉即電活性聚合物,是一種新型智能高分子材料,是根據生物學原理由纈氨酸、脯氨酸和甘氨酸這 3 種胺基酸按一定順序排列構成,可在外加電場下通過內部結構的改變而伸縮、彎曲、束緊或膨脹,非常接近生物的肌肉纖維。
  • 美設計人造發電細胞 可為人體移植設備提供動力
    美國耶魯大學研究人員表示,他們成功地設計出了具有非凡發電本領的人造細胞,這些細胞比它們模仿的自然發電細胞更強更有效,有望未來被用來為移植進人體中那些微小的醫療裝置提供動力。
  • ...MIT「人造肌肉」可提起自重650倍物體,伸縮10000次,原理卻很簡單
    導讀最近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了一款人造肌肉纖維,可以提起自身重量650倍的重物,這種纖維可隨著溫度的改變而伸縮,且相應快速,或將適用於機器人、假肢、生物醫學設備等。最近,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團隊的一項關於人造肌肉纖維的研究刊登在了Science的封面上。這種可編程的人造肌肉為仿生機器人家族再添全新「部件」,為機器人添上筋脈,或將加速機器人,觸覺和假肢的發展。
  • 基於運動學原理的可穿戴下肢助力機器人
    基於運動學原理的可穿戴下肢助力機器人 陳鋒、湯敏 發表於 2014-02-18 17:50:02   對可穿戴型助力機器人控制策略進行分析。
  • 微型人造肌肉手套式設備模仿觸覺用於虛擬和增強現實
    微型人造肌肉手套式設備模仿觸覺用於虛擬和增強現實該圖說明了由UNSW---Scientia講師兼新南威爾斯大學醫學機器人實驗室主任Thanh Nho Do博士是這項新設備研究的資深作者。他的研究團隊由主要作者和博士學位組成。候選人Mai Thanh Thai,Phuoc Thien Phan,Trung Thien Hoang和合作者Scientia生物醫學工程研究生院院長Nigel Lovell教授。
  • 人造神經系統為假肢和機器人提供觸感
    原標題:人造神經系統為假肢和機器人提供觸感 美國史丹福大學和韓國首爾國立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人造感覺神經系統,可以激活蟑螂的抽搐反射,還能識別盲文字母。相關文章發表在近日的《科學》雜誌上,這項為假肢創造人造皮膚的工作,是恢復截肢者感覺的第一步,也許有一天可以為機器人提供一些反射能力。 該成果模仿了皮膚如何伸展、修復自身的過程,它像智能感官網絡一樣,不僅知道如何將愉快的感覺傳遞給大腦,還知道什麼時候命令肌肉做出反射性的及時決定。
  • RT:英國將開發微創手術用可穿戴式機器人設備★科學家試圖教會機器人感覺疼痛以保護人類
    ★英國將開發微創手術用可穿戴式機器人設備3月15,新華社消息,英國布里斯托大學14日宣布,包括該校研究人員在內的一個聯合研究團隊將開發用於微創手術的可穿戴式機器人設備,以幫助醫生更高效地完成外科手術。
  • 2018年度10大機器人公布!人造肌肉、DNA摺疊、柔性外骨骼…
    「達文西機器人」是該公司推出的新手術平臺,該系統為外科醫生提供了機器人輔助技術,通過單個小切口就能進入體能更深更狹窄的地帶進行手術操作。這個機器人僅2017年就為公司帶來了31億美元的營收。這項技術幾乎解決了機器人難以進入複雜地形的問題,但目前明顯可執行的任務有限,不過從材料上入手,應該會給未來機器人形體的設計提供一個新的方向。
  • Science封面:MIT「人造肌肉」可提起自重650倍物體,伸縮10000次,原理卻很簡單!
    最近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了一款人造肌肉纖維,可以提起自身重量650倍的重物,這種纖維可隨著溫度的改變而伸縮,且相應快速,或將適用於機器人、假肢
  • 可穿戴電子設備的特點及其市場挑戰
    定義可穿戴電子設備 可穿戴電子設備可定義為可接收輸入、處理接收的輸入和提供有用輸出的智能設備。 以活動手環的一項功能為例,該功能可接收並處理從傳感器接收的原始數據,隨後生成某個時間內行走步數的報告。 傳感器可對動作進行智能追蹤,分辨是步行還是其他動作。
  • 這可能是目前最便宜的可穿戴機器人外骨骼
    柯馬與ABB、庫卡、安川、發那科等同屬世界著名的工業自動化設備供應商,提供機器人及汽車生產設備整體解決方案。但最近這家以機器人為主業的設備供應商卻發布了一款可穿戴機器人外骨骼——MATE。你印象中的機器人外骨骼是什麼樣子?
  • MIT成功研製人造肌肉纖維,仿生機器人已在地平線
    很多年裡,研究人員一直在嘗試創造出一種耐用、低成本的人造合成肌肉,但始終沒有成功。至今製造出的樣品要麼太昂貴,無法量產(比如碳納米管);要麼太脆弱,能耗又太高(說的就是你,形狀記憶合金),以至於沒有多大實用價值。
  • 未來有望應用於人造肌肉
    中國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團隊發現,一種蜘蛛絲可根據環境溼度變化而扭轉變形,未來有望應用於開發人造肌肉或製造扭轉驅動器等。
  • 五角大樓研製挖隧道的蚯蚓機器人為地面部隊提供安全補給
    該計劃旨在「證明快速構建能夠為地面部隊提供快速安全補給的戰術隧道網的可行性」。近年來,一些跨國武裝集團已經開始通過挖掘隧道來支持販毒、恐怖主義和準軍事行動。販毒集團、真主黨和哈馬斯等恐怖組織以及「伊斯蘭國」都拿起鐵鍬,開始挖掘能夠運輸毒品、戰士和設備的地下隧道。雖然挖掘隧道的技術含量很低,但它卻是一種有效方法,可以在敵人的眼皮底下建立安全的補給線。
  • Sci Adv: 蜘蛛絲可以被用來製作「人造肌肉」?
    2019年3月4日 訊 /生物谷BIOON/ --研究人員發現,作為被稱為最抗重的材料之一,蜘蛛絲具有另一種不尋常的特性,可能會用於製備「人造肌肉」。研究小組發現,彈性纖維對溼度的變化反應非常強烈。在空氣中相對溼度高於一定水平的情況下,它們突然收縮並扭曲,施加足夠的力以與作為致動器探索的其他材料競爭 - 這些裝置可以執行某些活動,例如控制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