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運動學原理的可穿戴下肢助力機器人

2021-01-17 電子發燒友
基於運動學原理的可穿戴下肢助力機器人

陳鋒、湯敏 發表於 2014-02-18 17:50:02

  對可穿戴型助力機器人控制策略進行分析。 根據研究目的及人體結構和功能的特殊性和複雜性,通過將人體下肢作適當簡化及必要的假設,提出基於骨-肌肉功能模型的下肢助力機器人控制方法,該方法通過對骨-肌肉模型中的彈性係數和阻尼係數的調節能為人體下肢運動提供助力支持。 同時,通過人-機間交互力信息實現人體下肢的運動預判。

  利用機器增強人類肌肉的力量和感知能力,同時保留人的靈活性和直接操作的感覺是機器人研究領域之一。 人體的所有運動都與力及其控制有關,助力系統利用特定裝置給人提供一定的力補償,降低人自身能量的消耗,或是對那些有異樣運動行為的人提供治療或矯形。

  根據助力對象的不同,可穿戴型助力機器人可分為兩類:1)直接式:直接給使用者提供動力,如下肢助力、背部助力及上肢助力等,這種情況下,助力裝置的運動需超前於人體相應的運動。 2)間接式:分擔使用者的勞動負荷,諸如背負的重物、搬運的貨物等,從而達到減輕使用者勞動強度的目的,這種模式需要機器與使用者同步運動。

  由於助力裝置基本是剛性體,整體柔順性差,這樣人與裝置運動時會造成不協調與不自然,這便涉及到關節自由度的確定及其驅動問題。 在運動辨識上,國外多數採用肌電信息作為人體運動信息的檢測方法,這就要求搞清人體各肌肉塊的功能,選擇最能反應人體運動狀況的肌肉塊,但很多動作通常是靠肌肉群來完成,一塊肌肉的收緊與鬆弛並不能完成全部動作,這給電極的安放及信號的提取帶來很大的困難,肌電信號是人體的生理反映,它會受到人自身狀況及環境因素的影響,如汗液的分泌、衣服厚薄、鬆緊等。 通過對國內外可穿戴型助力機器人的研究現狀進行分析,結合多維力傳感器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基於人-機交互力信息的運動信息獲取方法及肌肉功能模型的控制方法。

  1 人體運動的描述和人體簡化模型

  人是人-機-環境系統中的主導因素。 在人體運動位置檢測中,高速攝影機實地拍攝是最常用的方法。 由於這種方法是非接觸式的記錄,因此不影響人的實際運動,最能真實反映人的實際運動情況。 對於該文的研究來說,上述檢測系統顯得過於龐大,且受到空間的約束,顯然不適用。 因此,採用一種即實用又簡捷的運動信息檢測系統是該文研究中必要環節。從研究方法來說,對對象進行研究離不開對對象進行合理的抽象,當分析各種動作時,姿勢分析特別是人體各部分之間的相對位置分析是關鍵,將特定時刻各個關節點的位置連接起來,就能形成棍狀鏈式結構,將人體下肢簡化為一個多杆多關節棍狀鏈式結構,也就是一個具有有限運動自由度的系統,如圖 1 所示,以此結構作為計算模型對人體各部的運動和整體運動進行運動學及動力學分析。 表 1 為各關節活動度信息。

  2 運動分析

  髖關節及膝關節的協調屈伸運動是實現人行走功能的前提,助力機器人的助力腿可以看作為一個串聯機構。 它是由一系列連杆通過轉動關節串聯而成的。 通過自主軌跡規劃,助力機構可以完成類似雙足機器人的動作,如行走、跨越障礙等動作。表 2 為各杆 D-H 參數和關節變量。

  由表 2 中的參數,可求出末端的位姿矩陣:

(1)

  當步行助力機器人提供 100%助力時,這意味著助力機器人系統完全成為一個搭載器,對於下肢助力機器人來說,人的下肢就是其負載,人體下肢各段分散於裝置各段連杆之上,這點與普通操作臂型機器人不同(負載主要集中在末端)。 圖 2 為人體下肢與機器人混合圖,圖 3 為機器人的機械結構效果圖。由圖 2 中參數,利用二階拉格朗日方法得髖關節和膝關節處力矩 T1和 T2的動力學方程式:

(2)

  其中: D 係數是與質量、速度、加速度等有關的函數。



  3 人體下肢運動預判

  步行助力機器人與使用者通過束帶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高度自動化的人-機一體化系統。 此系統要實時地獲得使用者的運動信息。 用於運動信息採集的典型傳感器有:sEMG(表面肌電傳感器)、肌肉壓力傳感器及關節角度傳感器等。

  研究中,考慮對應於人體三維運動在裝置和人體間適當地配置測力點,根據各測力點感受到的人體運動時的多維力導向信息,以及事先設定的參考值,判斷下一刻動作是屈或伸,完成由人-機交互信息到使用者運動意圖的推理,這樣就不同於通過捆綁於人體上的肌電傳感器及角度儀用於檢測人體運動信息的方法。

  4 仿小腿肌肉功能模型的下肢助力機器人控制分析

  英國著名生理學家希爾(Hill A V)提出了一個由三個元素組成的肌肉結構力學模型,又稱三元素模型,用此反應肌肉的功能。 隨著對人體結構逐步深入的認識,不同的模型及分析方法被提出。

  人體運動系統是由骨骼和固著在骨上的肌肉組成的,肌肉的收縮和舒張牽動骨骼,使人體能夠進行各種運動。 由於人體結構和功能的特殊性和複雜性,將人體下肢作適當簡化及必要的假設後,對人體下肢建立其功能模型,圖 4 為下肢的小腿部分骨-肌肉功能模型。 這裡,骨骼簡化為棍狀結構體,肌肉簡化為由彈簧-阻尼組成的阻抗模型。 其中: k 和 c 分別表示彈性係數和阻尼係數,並忽略了由摩擦力和機械傳動阻力引起的未知幹擾,模型的運動方程為:

  其中: M 為肌肉產生的力矩[N·m],I 為轉動慣量 [kg·m2],β 為關節角加速度 [rad/s2],ω 為關節速度 [rad/s],θ 為關節角度 [rad]。

  肌力的產生是由肌肉的收縮和舒張所引起的,由力矩定義可知:

  其中:

  其中: x 表示肌肉在收縮與舒張中的長度變量,由圖 4 可知,x 可按下式計算:

  人在行走時,主要是通過髖關節及膝關節的屈伸運動來實現其行走功能,雙腿的擺動多分布於矢狀面內。 助力機器人的助力機器臂可以看作為一個開式運動鏈,它是由一系列連杆通過轉動關節串聯而成,開鏈的一端固定在腰帶上,末端安裝有特別製作的金屬鞋底,髖關節及膝關節屈伸運動由伺服電動機驅動,關節的相對運動導致連杆的運動,使助力腿完成類似人的下肢步行動作。

  步行助力機器人與人體下肢通過束帶緊密聯繫在一起,如圖 5 所示,步行助力機器人的最終運動是通過位於使用者與裝置間的各測力點感受到的人體運動時的多維力信息來完成自主運動,不需要任何操縱臺或外部控制設備,形成一個高度自動化的人-機混合系統。 助力機器人要達到助力的功能,首先,對使用者下肢運動預判;其次,助力裝置除克服自身動力矩(主要由裝置自身重量引起的重力矩)外,還要降低人體肌肉對關節所能產生的力作用,即降低肌力,從而達到助力的目的。 結合裝置自身的動力矩,對式(3)進行如下調整:

  其中: Mexoskeleton是對外骨骼裝置進行動力學分析後的關節動力矩; μ 為修正因子;助力機器人連杆裝置的轉動慣量計算如下:

  近似計算人體各段轉動慣量的公式如下:

  其中: X1為體重[kg]; X2為身高[cm]; Bi0,Bi1,Bi2為二元回歸方程係數。

  同時,角加速度可表示如下:

  其中: dt 可以近似地認為是實際控制系統中的控制採樣周期 T ,即 dt =·T ,整理合併後可得:

  式(7)所確立的力與角速度間的對應關係式是建立在人體肌肉功能模型之上,是形成系統伺服規則的重要依據。



  5 實驗

  實驗以原型樣機為對象,利用人-機間的交互力傳感器進行人-機行走實驗,除使用者手拿一個緊急停止按鈕外,整個過程由計算機獨立控制,無任何操縱杆或控制面板。 圖 6 是人-機混合系統控制框圖,圖7 是單腿混合助力系統運動時的輸出響應曲線。 圖7 中,根據人-機間交互力的方向與外骨骼助力機器人關節旋轉方向的關係,把系統的每個往復運動分為過渡和助力兩個階段,由圖 7 可知,助力階段所佔比例越大,則助力效果就越明顯。 通過進一步調節控制模型中的彈性係數及阻尼系統可以改變過渡和助力兩個階段的相對佔有時間。



a:右小腿

b:右大腿

 

  6 結語

  實驗表明,基於人體肌肉功能模型的控制方法可以為人體下肢運動提供助力支持,該方法與假想柔順控制方法相比,可降低系統對人-機交互信息的依賴性,但此方法需要提供必要的人體參數,如下肢各段的長度、各段的轉動慣量等,因此它對人體模型的準確性要求較高。「助力多少」是對助力效果最直接的認定,是助力機器人重要性能指標之一,「助力多少」依賴於助力階段與過渡階段之間的相對佔有時間,對「助力多少」的確定將是作者下一步研究的內容。

——本文選自電子發燒友網2月《可穿戴技術特刊》「透視新設計」欄目,轉載請註明出處,違者必究!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下肢機器人關節_外骨骼機器人系統中人體下肢關節力矩動態解算...
    與外骨骼式助力機器人相比 , 柔性助力機器人從人因工程學角度出發 , 採用柔性材料 ( 布帶、氣動肌肉等 ), 穿戴及包覆在下肢周圍 , 人體骨骼作為支撐構件 , 可實現與下肢生物力學更好的人機相容性和穿戴舒適性 [23] , 在助力裝置本體中 , 沒有剛性連杆和機械關節的設計 , 不需要人機關節軸線精確對齊 , 對人體關節自由度影響較小 , 穿戴者可在緊急情況下執行避險動作 , 避免了因人機運動學不相容導致的與助力無關的附加力
  • 可穿戴機器人 讓殘障人士站立行走(圖)
    在數十個國家和省區市展館中,主打智能化、科技牌的「四川精品館」成為最吸引眼球的展館之一,來自日本的專業參展商還特意趕來現場考察「四川造」可穿戴外骨骼機器人。  可穿戴外骨骼機器人  引來專業參展商考察  翼龍無人機、殲十模型機……上午早上10十點,隨著人流湧進大會展示區,華西都市報記者一眼就看到了「四川精品館」的特色標識。
  • 截癱殘疾人穿戴機器人挑戰馬拉松
    來源:北京青年報在京完成4公裡行走 兩位挑戰者累計向42.195公裡全程馬拉松衝刺昨天,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內,兩位截癱殘疾人朋友邵海朋和李濤格外引人注目,他們身穿外骨骼機器人,在兩支手杖的助力下,邁開雙腿,用和常人一樣的步態開始緩慢行走,一公裡、兩公裡……在這裡,他們用5到6小時完成了4公裡的行走挑戰。
  • 「偽裝」成感冒膠囊家族的胃鏡、可穿戴的機器人、據說影響腦電波的睡眠機……
    像遊戲操縱杆的還有愛布外骨骼康復步行機器人的手杖,簡單的說,這是一款可穿戴的機器人,也是人工智慧和機器人『體力』的完美結合,用於幫助交通事故、手術或神經系統等疾病導致的下肢不便的患者走路,或者進行康復治療。可由一臺平板電腦來操作,醫生把患者的參數輸入電腦後,可以循序漸進的調節康復訓練的難度,同樣,手杖上也有操作按鈕,患者可以自己操作,而不再需要輔助者。
  • 像背包一樣的可穿戴機器人,讓老人和殘疾人再也不會摔倒!
    同樣,更複雜的工具(例如移動體重支持系統或機器人步態訓練器)體積龐大,或者只能在特定環境中使用。由Heike Vallery教授領導的TU Delft生物醫學工程研究人員Andrew Berry,Daniel Lemus和Saher Jabeen開發了一種背包式可穿戴機器人,可在康復期間提供平衡支撐。GyBAR。
  • 基於MEMS六軸傳感器的可穿戴運動監測系統設計
    現在市面上的可穿戴設備越來越多,對於可穿戴設備,尤其是手腕式的可穿戴設備的競爭日益激烈。對於可穿戴設備的研究核心在於可穿戴傳感器的研究。
  • 清華新研究助力無拐杖行走
    這款外骨骼機器人的原理是使用外骨骼支架來支持行走困難的人進行康復訓練,在康復訓練當中,會使原本萎縮無力的肌肉和神經得到激活,能使行走困難的人的運動神經和行走肌肉得到有效地鍛鍊。去年12月,日本企業INNOPHYS正式發售可穿戴肌肉輔助外骨骼設備「Muscle Suit」,根據人造肌肉原理,能夠為身體減輕25.5公斤的負重,舉起50斤重量的物體不是問題,而且使用方法也十分簡便,只需為設備打氣30次後穿上即可。
  • 基於可拉伸光纖的智能穿戴紡織品
    所開發的傳感器基於光功率變化,這是一種完全便攜和低成本的技術。為了搭建多路復用的傳感器系統,採用了基於柔性發光二極體(LED)開關調製的技術,其中每個LED代表一個傳感器的響應。智能紡織品由LPS-POF和嵌入氯丁橡膠織物中的三個柔性LED組成。
  • 適用於可穿戴電子設備的基於織物的壓電能量收集器
    適用於可穿戴電子設備的基於織物的壓電能量收集器基於織物的可穿戴電子產品由於其連接性,耐磨性,舒適性和耐用性而在第四次工業革命(4IR)時代變得越來越重要。KAIST研究人員已經證明了基於織物的傳統可穿戴電子設備,但仍需要複雜的方法或額外的支撐物才能製成衣服並縫製在衣服上。
  • 這可能是目前最便宜的可穿戴機器人外骨骼
    柯馬與ABB、庫卡、安川、發那科等同屬世界著名的工業自動化設備供應商,提供機器人及汽車生產設備整體解決方案。但最近這家以機器人為主業的設備供應商卻發布了一款可穿戴機器人外骨骼——MATE。你印象中的機器人外骨骼是什麼樣子?
  • 我國新一代步行外骨骼機器人問世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獲悉,該院先進機器人應用工程技術中心,突破了人機混合智能的生機電系統協調一體化關鍵技術,建立穿戴外骨骼機器人主動認知智能,形成人機協同混合增強智能,實現了對可外骨骼機器人的直覺控制,秒變「鋼鐵俠」的夢想走進現實。
  • 2020中國康復機器人論壇精彩報導
    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化學藥和醫療器械處蘇月處長做了《科技助力康復研究》的精彩報告,從人口老齡化的社會問題出發,回顧了國內外康復機器人的主要進展,講解了康復機器人的研究熱點並提出了對未來技術的展望。
  • 利用透光率的可穿戴式應變傳感器可檢測身體細微動作
    韓國大田韓國高級科學技術研究所研究人員基於調製碳納米管(CNT)嵌入的彈性體的光透射率開發了一種可穿戴應變傳感器。該傳感器能夠對物理信號進行靈敏,穩定和連續的測量。可穿戴式應變傳感器必須具有高靈敏度,柔韌性和可拉伸性以及低成本。特別是用於健康監測的那些也應與長期穩定的性能聯繫在一起,並在環境上穩定。
  • 25斤重可穿戴機器人助殘障人士獨立行走
    美國科學家發明「可穿戴機器人」,能夠幫助殘障人士重新行走。難能可貴的是,這是同類產品中重量最輕的。  這款「可穿戴機器人」是由電力推動的外骨骼,人稱「電子腿」,可以幫助腿部殘疾的人士獨立行走。它只有27磅重(約合25斤),和笨重的輪椅相比,可謂輕巧。
  • 豐田推出輔助機器人 欲助下肢癱瘓者再次行走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臺灣《中國郵報》英文版4月13日報導,近日,為幫助下肢癱瘓的患者重獲行動能力,日本豐田公司推出了一款機械腿支架Welwalk。過去,日本的汽車製造商一直致力於發展機器人技術並應用於製造業及其他領域。早前,豐田公司推出了一款能夠演奏小提琴的機器人,公司還計劃銷售能夠與人對話的仿真機器人。近日,本田公司也推出了一款仿真機器人阿西莫。阿斯莫不僅能跑能跳,還能斟茶倒水,甚至與人進行簡單的交流。
  • 中國信通院寇家華等:基於可穿戴計算的體域網技術應用現狀與趨勢研究
    此外,多傳感器融合技術應用趨勢液日趨凸顯,如以代謝熱整合法為原理的無創血糖監測可穿戴醫療設備,通過融合多種傳感器實現血糖指標測算。感知單元主要將非電信號轉換為電壓、電流等信號後,模數轉換器再將電壓、電流等模擬信號轉化為數位訊號,便於後續進行高效處理。
  • 新型傳感器助力醫療可穿戴設備
    打開APP 新型傳感器助力醫療可穿戴設備 瑞爾特傳感器之家 發表於 2020-11-23 11:48:35   3、微型聲學傳感器   近日美國科羅拉多大學Boulder分校和西北大學的研究團隊研發了一種可穿戴式微型聲學傳感器,主要用於監聽人體心跳和其他健康指標。   此次研發的微型聲學傳感器的重量僅為0.01盎司(約為0.28克),整體包裹在表皮電子中。表皮電子能使傳感器更柔軟輕薄,貼合人體皮膚,近兩年被可穿戴醫用設備廣泛使用。
  • 原來是在測試外骨骼送餐機器人
    5分鐘便可「整裝待發」 昨天上午,記者見到了視頻中的裝備——下肢外骨骼機器人HEMS-GS。 一名外賣騎手在兩名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先將雙腳套進機器人的腳踝落地部分,這一步驟與滑雪前固定雪橇板有些類似。雙腳固定後,騎手站直身子,工作人員將壘好三個餐箱的背負支架抬起,協助騎手像背書包一樣將其背起,待腰部、大腿部位的固定紐扣繫緊後,「外賣鋼鐵俠」便整裝待發了。
  • 費馬原理在競賽運動學中的應用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費馬原理在競賽運動學中的應用一、光的折射,全反射:二、費馬最短時間原理:光在任意介質中從一點傳播到另一點,沿所需時間最短的路徑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