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癱殘疾人穿戴機器人挑戰馬拉松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北京青年報

在京完成4公裡行走 兩位挑戰者累計向42.195公裡全程馬拉松衝刺

昨天,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內,兩位截癱殘疾人朋友邵海朋和李濤格外引人注目,他們身穿外骨骼機器人,在兩支手杖的助力下,邁開雙腿,用和常人一樣的步態開始緩慢行走,一公裡、兩公裡……在這裡,他們用5到6小時完成了4公裡的行走挑戰。和他們一起出發的還有北京的殘疾人朋友,看到邵海朋和李濤能夠在器械的輔助下站起來行走,挑戰不可能,他們都敬佩不已。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今年11月11日,由新疆克州人民政府、北京市殘聯、西安市殘聯等多地部門支持,由北京大艾機器人公司協辦的「大愛一路,行走無疆」科技助殘馬拉松公益活動拉開大幕。至今,兩位挑戰者已經完成了新疆克州、西安兩座城市的挑戰,日前來到北京。他們在北京完成總共20.195公裡的挑戰,加上此前完成的22公裡,向42.195公裡的全程馬拉松行走發起衝刺。

昨天上午,在遊客和北京殘友的加油和鼓勵下,邵海朋和李濤穿戴好外骨骼機器人,在志願者的幫助下,從輪椅上站了起來。11點20分挑戰開始,在機器人的帶動下,他們走了起來,雖然自己的下肢沒有任何感知,但是在機器的強制帶動下,他們的每一步邁得穩健而堅定。10分鐘,百米,李濤的額頭上已經冒汗,可他仍然堅持著。「下肢沒有感覺,可站起來我的腦子就想往前,一直往前。」李濤說。

今年28歲的邵海朋告訴北青報記者,2年前他在工作中從高層墜落,造成脊椎損傷,下肢癱瘓,當時他對生活失去了信心,把自己關在家裡半年都沒有出門,後來在康復師的建議下來到北京嘗試用外骨骼機器人進行訓練,「我還記得自己第一次站起來時的興奮,覺得又活過來了!」這次參加馬拉松挑戰,邵海朋也是對自己的一次挑戰,現在他離成功越來越近了,「我現在的心情完全不同了,我想走遍中國。」邵海朋和李濤說,此次挑戰馬拉松比賽不僅是為了圓自己運動的願望,更希望藉此證明自己,重燃對生活的信心。

據了解,外骨骼機器人目前主要用於醫院康復中心輔助患者進行康復訓練。通過四個電機,外骨骼機器人能讓患者動起來,四個電機分別在使用者的胯骨兩側和膝蓋兩側,機器人的鞋子用來固定患者腳部。為了使患者使用更安全,使用者背後還背有一塊電腦板,裡面設定了患者要走的步態、速度等參數。

中國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執行所長、北京宣武醫院神經外科首席專家凌鋒昨天也見證了兩位殘疾朋友的挑戰。她告訴北青報記者,她治療過很多脊椎損傷的患者,深知他們的痛苦,科技的發展幫助他們重新站了起來,而且可以行走,這在以前不敢想像。科技助殘不僅改變了殘疾人的生活質量,更幫助他們從壓抑的心理狀態裡解放出來,而且這種鍛鍊還可以對神經再生產生刺激,幫助患者進行功能性恢復,更能幫助醫療工作者對神經損傷的恢復進行深入的研究,幫助更多的患者健康起來。(記者 王薇 攝影/記者 郝羿)

相關焦點

  • 「我們站起來了」 外骨骼機器人讓癱瘓殘疾人重拾信心
    關注國際殘疾人日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丹 文/圖  對於廣大因病或意外造成截癱的殘疾人來說,從床上、從輪椅上重新站起來,是他們的渴望。  12月3日,由省殘聯指導,四川肢殘協會和電子科技大學人機智能技術與系統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承辦的「科技改變殘疾人生活——外骨骼機器人」展驗活動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舉行,來自省殘聯、四川大學和成都、眉山的20餘名肢體殘疾人及志願者參加體驗活動,藉助外骨骼機器人,部分截癱殘疾人從輪椅上重新站了起來。
  • 北航教授設計的這款外骨骼機器人,竟成為醫療神器!
    ,72歲的老爺子因為突發腦淤血導致高位截癱。2019年,大艾機器人進一步主動向患者敞開懷抱,向北京市民政局申請成立了北京陽光大艾肢體殘疾人士康復中心,開展與肢體殘疾相關的非盈利性質的專業培訓、康復指導、康復訓練等專業服務。
  • 國際殘疾人日|我們站起來了!四川殘疾人體驗外骨骼機器人
    四川在線記者 李丹 韋維 攝影報導12月3日是聯合國設立的「國際殘疾人日」,旨在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促進和維護殘疾人的權利和福祉,並提高人們對殘疾人處境的認識,包括政治、社會、經濟和文化生活等各個方面。在第29個國際殘疾人日來臨之際,12月3日,由四川省殘聯指導,四川肢殘協會和電子科技大學人機智能技術與系統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承辦的「科技改變殘疾人生活——外骨骼機器人」展驗活動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舉行,來自四川省殘聯、四川大學和成都、眉山的20餘名肢體殘疾人及志願者參加體驗活動。
  • 像背包一樣的可穿戴機器人,讓老人和殘疾人再也不會摔倒!
    同樣,更複雜的工具(例如移動體重支持系統或機器人步態訓練器)體積龐大,或者只能在特定環境中使用。由Heike Vallery教授領導的TU Delft生物醫學工程研究人員Andrew Berry,Daniel Lemus和Saher Jabeen開發了一種背包式可穿戴機器人,可在康復期間提供平衡支撐。GyBAR。
  • 永善免費為58名貧困殘疾人穿戴義肢!
    永善免費為58名貧困殘疾人穿戴義肢!近日,永善縣舉行儀式,為58名貧困殘疾人穿戴義肢。縣人大常委會主任侯志懷,縣委常委、副縣長湯如烈出席儀式。儀式上,侯志懷希望前來穿戴義肢的殘疾群眾,要常懷感恩之心,保持樂觀心態,正確面對困難,響應黨的號召,帶頭遵紀守法,服從當地政府安排,團結鄰裡,積極上進,勤勞致富,爭做對社會更加有用的人。
  • 可穿戴機器人 讓殘障人士站立行走(圖)
    在數十個國家和省區市展館中,主打智能化、科技牌的「四川精品館」成為最吸引眼球的展館之一,來自日本的專業參展商還特意趕來現場考察「四川造」可穿戴外骨骼機器人。  可穿戴外骨骼機器人  引來專業參展商考察  翼龍無人機、殲十模型機……上午早上10十點,隨著人流湧進大會展示區,華西都市報記者一眼就看到了「四川精品館」的特色標識。
  • 科技賦能,公益助殘 讓殘疾人圓「行走」夢
    人民網上海6月23日電 中國目前有超過8500萬的殘疾人,佔總人口的6.3%。滿足殘疾人康復治療需求,輔助器具能最大程度地幫助殘疾人補償以及改善肢體功能,從而提高生活質量並積極參與社會活動。6月23日,圍繞「科技賦能,讓夢想『走』進現實」主題,2020年傅利葉智能首場品牌開放日活動在上海總部召開,通過分享康復機器人領域的最新技術成果和應用,與用戶群體近距離深入交流,與各界人士面對面探討科技如何促進康復輔具發展,致力於改變殘障人士的生活。
  • 國際殘疾人日丨關愛殘疾人 每一個生命都值得尊重
    收起同情的目光,請用平行的視角對待,殘疾人一樣可以演繹生命的精彩;投放尊重和友愛,請用援助的手給予關懷,殘疾人一樣擁有幸福的未來。善對殘疾人,學會從他們身上去汲取那份堅強,那份樂觀,那份對生命的執著。主題教育開展以來,省殘聯深入基層開展「點對點」調研,到衡水、保定、邯鄲等4個市、10個縣的村(社區)、殘疾人康復託養機構、特教學校、福利企業和殘疾人群眾家中進行實地調研。省殘聯在調研中了解到,家裡有無無障礙設施,直接關係到殘疾人的生活質量,不少貧困殘疾人家庭有強烈的無障礙改造需求。
  • 截癱者之家創辦人意外墜亡 從兩米多高車庫頂墜下
    在北京站穩腳跟後,2006年,文軍創辦了北京截癱者之家,他在這裡幫助截癱患者做康復,和他們交談聊天。這個過程中,文軍發現截癱人士最大的問題還是心理的陰霾,他便鼓勵他們走出去,回歸到社會中。於是,他自學英語,與國際上的殘疾人幫扶機構互動,並且通過網絡邀請康復專家傳播截癱治療和康複方面的知識。
  • 美國男子高位截癱 馴養聰明捲尾猴照料起居(圖)
    原標題:美國男子高位截癱 馴養聰明捲尾猴照料起居(圖)而現在,美國正在馴養一批捲尾猴,幫助照料殘疾人的生活起居。   共同生活   內德·蘇利文居住在美國波士頓市郊。和他一同生活的,還有一隻29歲的雌性捲尾猴凱茜。凱茜有著棕色的毛皮,體型不大。它可以輕盈地到另一個房間取來空調的遙控器,交到了蘇利文的手中。作為獎賞,蘇利文會給凱茜一顆核桃。
  • 融合機器人技術和神經科學的神經工程未來與挑戰
    圖1:從大腦到機器人:神經科學和機器人交叉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展望概述。未來大腦與機器人協同作用的主要挑戰包括:神經解碼器的完善,軟結構和混合結構的機器人技術,對大腦的高級反饋,以及更廣泛地將神經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機器人。一個新興的挑戰是發展先進的雙向腦-機器人適應控制方案。資料來源:KELLIE HOLOSKI/SCIENCE ROBOTICS.
  • 「國際殘疾人日」《我的一級兄弟》折翼的天使,更值得好好被愛!
    說一個令人吃驚的數字,據不完全統計,全球共有6.5億殘疾人,是總人口的10%——也就是說,平均10個人中,就有一個殘疾人。殘疾人可是仔細想想,我們周圍是不是很少看到殘疾人?大部分殘疾人因為在外不便利,導致他們很少外出;還有少部分殘疾人會統一由社會福利院收容。就像今天本喵特別推薦的電影《我的一級兄弟》,它是由真人故事改編的。
  • 能穿在身上的「機器人」 科技改變了殘疾人士的生活
    一個月後,林寒被邀請參加全國第九屆殘運會暨第六屆特奧會開幕式,並依靠外骨骼機器人進行了聖火傳遞。12月3日上午,「科技改變殘疾人生活——外骨骼機器人」展驗活動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舉行,活動現場,省內各地的肢體殘疾人士及四川大學志願者參加了此次體驗活動。
  • 各款智能穿戴設備 助你上山下海飛外太空
    智能穿戴設備其實並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簡單。除了一些計步器、智能眼鏡、智能手環之外,其實還有更多更高端、功能更強大的智能穿戴設備,幫助在各個領域的人去從事各項事務,包括幫助潛水員下海、太空人入太空。  可能細心的你會發現:可穿戴設備的一個最為明顯的優勢就是可定製化程度非常高,這是它和其它類別的消費電子產品一個最大的不同。儘管現在的大部分可穿戴設備仍然以批量化生產為主,畢竟成本會低很多,而且能讓更多用戶受惠嘛。但是,其實就在這些年,它的定製化趨勢已經顯現出來。小編相信,在未來的五到十年裡,可穿戴設備的功能將會非常具有針對性,它會根據用戶的使用環境和需求來獨家定製。
  • 美國醫生設計出穿戴隱形眼鏡的機器人
    美國一位醫生設計了一個幫助人們穿戴隱形眼鏡的小機器人,讓普通人穿戴隱形眼鏡的過程變得更簡單,對有手顫症狀的人士幫助更大。 設計者赫肖夫(Craig Hershoff)說,他有一些焦慮的問題,有的時候手有些顫抖,他覺得有必要設計一個幫助穿戴隱形眼鏡的機器人,到他更老的時候將會很有幫助。
  • 人類離馬拉松「破2」還有多遠?
    新華社記者姚友明、韋驊16日,裡約奧運會冠軍、34歲的肯亞馬拉松名將基普喬蓋在柏林馬拉松賽上以2小時01分39秒創造新的馬拉松世界紀錄,首次將人類跑完42.195公裡的用時縮短到2小時02分以內。在「破2」的徵途上,人類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 當代「保爾」張海迪:五歲高位截癱,官至正部級,現狀如何?
    這位在五歲的時候就高位截癱的小女孩,長大了。多年以來,張海迪做了大量的社會工作,不斷地用演講和歌聲鼓舞了眾多的年輕人,奮發向上,對生活產生熱情。經常去福利院,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和殘障兒童,為他們送去溫暖,積極的捐款幫助貧困區的兒童,讓他們不喪失受教育的機會。
  • 英報:「動力體外骨骼」可助殘疾人行走
    「可穿戴機器人」能幫助殘疾人恢復行走能力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參考消息網5月13日報導 42歲的麥可·戈爾11年前因一起嚴重工作事故導致脊柱受損,喪失了行走能力。然而,如今他可以離開輪椅,站起身子,並在房間裡走動。
  • 新可穿戴設備能讓殘障人士控制輪椅...
    近日,科學家發明了一種新型可穿戴設備,能讓用戶擁有類似於「心靈遙感」的能力,這種設備旨在讓殘疾人過上更正常的生活無線腦機接口使他們能夠控制電動輪椅、與電腦互動或操縱小型機器人車輛——只需使用大腦信號。這款完全便攜、無線、靈活的頭皮電子系統經過重新設計,讓人們無需戴傳統笨重的電極帽就能獲得更多的自由。這款經過重新設計的可穿戴設備是與喬治亞理工學院、肯特大學和威奇託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開發的。
  • 25斤重可穿戴機器人助殘障人士獨立行走
    美國科學家發明「可穿戴機器人」,能夠幫助殘障人士重新行走。難能可貴的是,這是同類產品中重量最輕的。  這款「可穿戴機器人」是由電力推動的外骨骼,人稱「電子腿」,可以幫助腿部殘疾的人士獨立行走。它只有27磅重(約合25斤),和笨重的輪椅相比,可謂輕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