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青年報
在京完成4公裡行走 兩位挑戰者累計向42.195公裡全程馬拉松衝刺
昨天,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內,兩位截癱殘疾人朋友邵海朋和李濤格外引人注目,他們身穿外骨骼機器人,在兩支手杖的助力下,邁開雙腿,用和常人一樣的步態開始緩慢行走,一公裡、兩公裡……在這裡,他們用5到6小時完成了4公裡的行走挑戰。和他們一起出發的還有北京的殘疾人朋友,看到邵海朋和李濤能夠在器械的輔助下站起來行走,挑戰不可能,他們都敬佩不已。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今年11月11日,由新疆克州人民政府、北京市殘聯、西安市殘聯等多地部門支持,由北京大艾機器人公司協辦的「大愛一路,行走無疆」科技助殘馬拉松公益活動拉開大幕。至今,兩位挑戰者已經完成了新疆克州、西安兩座城市的挑戰,日前來到北京。他們在北京完成總共20.195公裡的挑戰,加上此前完成的22公裡,向42.195公裡的全程馬拉松行走發起衝刺。
昨天上午,在遊客和北京殘友的加油和鼓勵下,邵海朋和李濤穿戴好外骨骼機器人,在志願者的幫助下,從輪椅上站了起來。11點20分挑戰開始,在機器人的帶動下,他們走了起來,雖然自己的下肢沒有任何感知,但是在機器的強制帶動下,他們的每一步邁得穩健而堅定。10分鐘,百米,李濤的額頭上已經冒汗,可他仍然堅持著。「下肢沒有感覺,可站起來我的腦子就想往前,一直往前。」李濤說。
今年28歲的邵海朋告訴北青報記者,2年前他在工作中從高層墜落,造成脊椎損傷,下肢癱瘓,當時他對生活失去了信心,把自己關在家裡半年都沒有出門,後來在康復師的建議下來到北京嘗試用外骨骼機器人進行訓練,「我還記得自己第一次站起來時的興奮,覺得又活過來了!」這次參加馬拉松挑戰,邵海朋也是對自己的一次挑戰,現在他離成功越來越近了,「我現在的心情完全不同了,我想走遍中國。」邵海朋和李濤說,此次挑戰馬拉松比賽不僅是為了圓自己運動的願望,更希望藉此證明自己,重燃對生活的信心。
據了解,外骨骼機器人目前主要用於醫院康復中心輔助患者進行康復訓練。通過四個電機,外骨骼機器人能讓患者動起來,四個電機分別在使用者的胯骨兩側和膝蓋兩側,機器人的鞋子用來固定患者腳部。為了使患者使用更安全,使用者背後還背有一塊電腦板,裡面設定了患者要走的步態、速度等參數。
中國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執行所長、北京宣武醫院神經外科首席專家凌鋒昨天也見證了兩位殘疾朋友的挑戰。她告訴北青報記者,她治療過很多脊椎損傷的患者,深知他們的痛苦,科技的發展幫助他們重新站了起來,而且可以行走,這在以前不敢想像。科技助殘不僅改變了殘疾人的生活質量,更幫助他們從壓抑的心理狀態裡解放出來,而且這種鍛鍊還可以對神經再生產生刺激,幫助患者進行功能性恢復,更能幫助醫療工作者對神經損傷的恢復進行深入的研究,幫助更多的患者健康起來。(記者 王薇 攝影/記者 郝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