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穿戴設備其實並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簡單。除了一些計步器、智能眼鏡、智能手環之外,其實還有更多更高端、功能更強大的智能穿戴設備,幫助在各個領域的人去從事各項事務,包括幫助潛水員下海、太空人入太空。
可能細心的你會發現:可穿戴設備的一個最為明顯的優勢就是可定製化程度非常高,這是它和其它類別的消費電子產品一個最大的不同。儘管現在的大部分可穿戴設備仍然以批量化生產為主,畢竟成本會低很多,而且能讓更多用戶受惠嘛。但是,其實就在這些年,它的定製化趨勢已經顯現出來。小編相信,在未來的五到十年裡,可穿戴設備的功能將會非常具有針對性,它會根據用戶的使用環境和需求來獨家定製。
1、探索海底寶藏
可能你並不知道,可穿戴設備在探險領域已經被使用了數十年的時間了,它們被用來提供保護、氧氣以及為探險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如今,搭載高科技的可穿戴設備能夠把人類帶到更加神秘的未知的地區,進而獲得更多的資源或信息,而且,它的出現會使使用者更加便利。
由加拿大Nuytco公司研製的Exosuit深海潛水衣是目前深海潛水行業功能最為強大的潛水套裝,它可以幫助潛水者深入海底1000英尺(約304米)的深度。而且,每次下潛的時候,潛水衣內置的氧氣系統可以保證潛水員長達50個小時的正常呼吸。同時,潛水服有18個紅色可旋連接點,潛水員在水下動作十分靈活,甚至可以自行遊泳!當然,如果潛水員不喜歡在黑暗的深海遊泳的話,他/她也可以依靠潛水服自帶的機動推進裝置前進。
據小編了解,美國麻薩諸塞州的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e)的一支團隊曾經在去年年底使用Exosuit深海潛水衣成功對位於地中海北部的克裡特島海岸一帶的羅馬沉船進行了深海探索。
該沉船被稱為是「古代的鐵達尼號」。曾經在1976年的時候,著名的海底探險家雅克·庫斯託(Jacques Cousteau)造訪過這艘沉船。但很可惜,由於受制於當年的條件,他只在附近待了幾分鐘就不得不返回。
此外,有著好萊塢導演和探險家雙重身份的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也計劃使用Exosuit深海潛水衣拍攝《阿凡達》續集。可能在2015年的《阿凡達II》你就可以發現它的行蹤了!
2、讓更多的人「登上」太空
微軟公司在前不久發布了增強現實頭戴式設備HoloLens。最近,有報導稱NASA已經與微軟就HoloLens在火星研究中的使用達成了合作,通過沉浸式的增強現實場景讓科學家們提前「踏上火星」。
據了解,NASA的Ops實驗室專門為HoloLens開發了一款名叫OnSight的軟體,讓位於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遠程跟著好奇號火星探測器的數據探索虛擬的火星場景。
頗為「神奇」的是,每一位科學家在對方的眼鏡中顯示為虛擬的人形。目前,Ops實驗室已經將OnSight 技術植入到好奇者號的軟體之中,讓它能夠從好奇者號火星探測器獲取數據,然後通過HoloLens在佩戴者眼前製造出火星地表的空間。佩戴者可以踏上虛擬的火星地表、四處走動,從而獲得二維空間無法具有的視角和存在感,增強他們從地形地貌中得到的判斷。
HoloLens還能判斷科學家電腦的位置,將它從畫面中移除,讓使用者直接在桌面和火星表面之間無縫切換,簡直帥呆。
除了與微軟進行合作之外,NASA的專家還在積極與谷歌、Vuzix和愛普生在智能眼鏡領域展開合作,並將對應的技術和產品整合到太空服套裝之中,方便太空人在太空中無數雙手執行錄影、通訊以及獲取所需的各種信息等。
3、為殘疾人裝上雙手
以上的智能穿戴技術看起來有點「高不可攀」,但其實,更多的,它還是比較接地氣的。可穿戴技術不僅能夠幫助航天員和潛水員完成一些全球矚目的成就,同時也能夠為普通殘疾人提供幫助。
在去年11月英特爾舉辦的「可穿戴設備大賽」中,初創公司Open Bionics研發的3D印表機器假肢憑藉齊全的功能和低廉的成本獲得本次大賽的亞軍。
據小編了解,Open Bionics的3D列印假肢主要是用鈦或碳纖維製成,這種假肢能像真的四肢一樣執行抓握等操作,甚至能敲打鍵盤。它的優點是,它使用的材料既輕便且廉價,可將數萬美元四肢外科修復手術成本降低至1000美元左右。
目前,研發團隊正在計劃將這種假肢裝在一位十幾歲的殘疾女孩身上。
4、為盲人運動員導航
西蒙·惠特克羅芙特(Simon Wheatcroft)是一位非常有名的盲人馬拉松運動員,他在17歲時由於患上眼部退化性疾病而完全失明,但他卻在谷歌眼鏡和跑步應用Runkepper的幫助下完成了馬拉松比賽。同時,西蒙還是一位狂熱的可穿戴產品粉絲,除了谷歌眼鏡之外,他先後嘗試過Wahoo的Tickr X心率帶、Misfit的Shine運動追蹤器和Pebble智能手錶等。
此外,西蒙還非常期待搭載了光學心率傳感器的Apple Watch,他認為這將會為自己帶來更大的便利。
據小編了解,谷歌的工程師還計劃為西蒙打造一套專用的可穿戴設備系統,幫助他在沙漠中獨自完成跑步比賽。希望這願望能快點達成唄。
5、為地球節約能源
除了幫助人類探索未知世界之外,未來可穿戴技術還有可能用戶幫助人類節約有限的能源。
在上述的英特爾「可穿戴設備大賽」中,一款名為Wristify的智能手環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與其它關注追蹤用戶體徵數據的傳統智能手環不同,這款手環最具特色的功能是充當「手腕上的空調」。
據小編了解,Wristify智能手環由麻省理工學院的embr labs團隊研發。雖然看起來比較帥氣,但其實這款手環的核心設計理念非常簡單——就是通過傳送冷脈衝或者熱脈衝,輕微提高或降低佩戴者的體溫。
「手腕原本血流量比較高,能夠快速感知人體溫度的變化,而手腕處的溫度變化也會讓佩戴者感覺身體溫度在快速變化,」Wristify的研發團隊介紹稱,「目前我們的原型樣品可以讓身體以約每秒0.4℃的速度降溫或者升溫。」
儘管這款Wristify不可能完全取代火爐以及空調成為完整的溫度調節解決方案,但Wristify能夠以不同的方式來對人體溫度進行微調,以另一種方式來鼓勵人們節約能源。
試想一下,如果它未來積累足夠多的用戶,那麼其實它還是完全能夠產生巨大的環境效益的。
除了上述的這些擁有獨特功能的可穿戴設備之外,還有智能孕婦裝、教人作畫的智能機器手臂以及警察專用的可穿戴攝像頭等等,這些產品與目前主流的可穿戴設備(如蘋果和谷歌的智能手錶)有著很大不同,但是,它們在各自的領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還會看到更多擁有針對性功能的可穿戴設備,它們不僅能夠為我們解決一些特殊的問題,同時也能夠讓我們所在的社會變得越來越好。在某種程度上,科技能大大地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