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之智能穿戴設計

2021-01-13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本文以智能穿戴設計為討論話題,並從用戶分析、應用場景、智能穿戴現狀及環境三個大的維度分析,最後提出智能穿戴用戶體驗設計的方法。

研究背景

如今UI設計領域已經是一片紅海。

這幾年培訓機構已經打破了市場的人才供給關係,連基層UI設計崗位的競爭都非常激烈和殘酷的,人才供過求。甚至有培訓機教學員各種造假,把各大公司的產品胡編亂造成自己的作品。網際網路的其它技術領域也都紛紛抱怨競爭壓力大。

面對惡劣的生存環境,我們如何破局提升競爭力?

俗話說物以稀為貴,人才何況不是。

在當前市場淨空不足的情況下,設計師唯有打破現有的技術瓶頸,上升到新的空間去尋找更大的舞臺,提前布局才能趕上時代的列車,在物聯網時代享受人才紅利。

說到物聯網設計,智能穿戴是其中一大熱點。自2013年,Google 發布了Google Glass 以後,引爆了整個可穿戴市場。智能穿戴是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時代的關鍵入口,是連接人和物的鑰匙。

下面我以人機互動的視角「人、機、環」,從用戶分析、應用場景、智能穿戴現狀及環境三個大的維度分析,最後提出智能穿戴用戶體驗設計的方法

一、用戶分析

▲ 數據來自騰訊研究中心

用戶是人機互動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我們只有了解目標用戶特徵、行為偏好以及應用場景才能更好地服務好用戶,設計出用戶體驗好的產品。

用戶特徵

目前智能穿戴的用戶大多數為喜歡追求新奇事物、偏愛科技的年輕人,以80、90後為主,年齡分布在18-40歲,其中80後佔38%,90後佔36%,00後佔10%。而這些消費人群大多分布在北京、廣東、浙江等發達城市。85%用戶是男性用戶。用戶的學歷普遍較高,大學以上學歷佔85%,本科以上學歷佔57%。目標用戶學歷高,因此學習能力較強,對新鮮事物接受程度高。

由於智通穿戴覆蓋範圍較廣,部分產品的愛眾為老人用戶,例如智能防護腰帶等。針對具體產品在設計過程中可對用戶進行分群。

消費心理及行為偏好

消費心理:用戶喜歡追求新奇事物、偏愛科技,嘗鮮是購買的主要驅動力。同時滿足「裝B」的虛榮 心裡,被賦予高科技、智能的光環,成為關注的焦點。

行為偏好:女性消費者的虛榮心弱於男性消費者,相比應用功能和品牌,女性消費者往往看重智能手錶的外觀設計,女性消費者對智能穿戴的則更看重外表,把它當作科技氣息的配飾。

18-40歲的消費群體更注重體驗,有68%的人願意為體驗買單。

如今消費升級,消費分層,消費者由注重物質享受轉變為追求精神享受,更多消費者願意為精神享受支付更高的金額。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從人性的角度,把人類的需求層級分為五層,物質是第一層需求:生存需求;而精神層面的需求是第三層需求,這也就是為什麼消費者注重體驗感受,願意為體驗付費的底層邏輯。

▲ 馬斯洛需求層級

二、應用場景

智能穿戴並非狹義上的人體可穿戴設備,而是覆蓋各行業的智能化未來。

市場涵蓋了醫療、保健、遊戲、娛樂、音樂、時尚、交通、教育等,甚至還有動物、寵物的智能穿戴設備,農業、畜牧業、林業的可穿戴。

▲圖為 服務行業的應用-Athos智能運動服

醫療智能穿戴

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發展,未來醫療智能穿戴將有更多的潛在市場。健康是生命的本源。人們越來越注重健康,生活變得數位化。

記錄每天行走的步數、消耗的卡路裡,安排減肥的運動量;記錄心率、睡眠情況來改善睡眠質量。智能穿戴把人體靜態、動態的生命體態特徵進行數據化,給醫療提供科學依據。

個性、優質的醫療服務將會成為一種趨勢

智能可穿戴設備提供實時健康檢測以及遠程醫療服務,這將會顛覆傳統醫療。

▲遠程醫療

醫療智能穿戴將會改變現有醫療模式。

醫院由被動為患者提供服務轉變成主動幫助潛在患者預防,通過生病前期的表現來提供醫療服務。

未來物聯網下的醫療健康,可以連接到雲端,與所有醫院和相關的醫療機構連結,提供醫院管理和居民健康檔案管理應用服務,簡稱「健康雲」。

智能穿戴通過雲端傳輸數據,醫生或人工智慧可以實現遠程醫療服務直接診斷。

特別是老人或高危病發人群,例如「心臟病」患者,及時有效的監測數據是保護他們身體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的重要基礎。

智能穿戴隨時隨地監護患者心率,與醫院後臺大數據進行連接,當心率發生異常時,自動識別病情的嚴重程度,並做出趨勢判斷,在關鍵時刻自動連接醫院進行急救報警。

在未來,健康雲覆蓋到每個家庭。

老百姓足不出戶就能查看自己的病歷、在線就診,如POC診斷設備,只要帶上醫療智能可穿戴設備,可以隨時隨地看病,通過聯網獲得診斷報告。

隨著醫學需求拉動,在醫療智能可穿戴的帶動下,專家預言智能穿戴市場將會迎來新一波的熱潮。

 1) 生物印章技術:隨時監測人體健康 

▲生物印章技術(biostamp)

智能穿戴是基於移動網際網路的小型計算機,分為體表智能穿戴與植入式可穿戴。

生物印章是由美國電子系統公司MC10研發的一種新型醫學薄膜體檢儀,使用方便,適於攜帶,輕薄如一張粘紙,貼在皮膚表面或皮下,可以隨時監測人們的身體狀況、生理指標,記錄血壓、脈搏、心律、呼吸頻率等身體健康狀況。

可以作為長期監測的工具,為人們身體可能發生的變化、可為患有的疾病提供預警作用。隨時隨地監測,提醒醫生和患者病情發展的情況,以便及時就醫。

未來智能穿戴能嵌入到我們的消化系統、感覺器官、血管甚至細胞,實現人機共生的未來。

 2) 智能眼鏡:遠程醫療手術 

▲ Mendez 博士使用 Google Glass 給患者進行檢查

Google Glass 智能眼鏡通過將信息映射在鏡片上,解放了雙手,帶來新的交互方式,翻閱信息、拍照、搜索都無須雙手參與就可以實現。通過增強現實連接真實世界與數據世界。

Google Glass 智能眼鏡在遠程醫療的應用,解決部分偏遠地區醫療水平不足的問題,為病人提供遠程手術。

醫生可以更加高效辦公,它的指令能快捷呼出某個文檔方便即時查看,並且它還能具備 AI 自學習的能力。醫生能隨時快捷地調看病人的健康記錄、病歷等信息,減少醫生在電腦上翻閱查詢資料的時間。

 3) 血糖測量智能穿戴  

▲omron 血糖測量手錶

蘋果研發的測量血糖的智能穿戴設備One Drop 給糖尿病患者帶來極大的便利。

甚至目前市場上已經研發出可測量血糖的智能手錶。

對於需定期測量血糖的患者,傳統的穿刺皮膚獲取血液樣本的測量方式極不方便,還存在衛生的問題。簡單的佩戴智能設備的方式獲取到準確的測量結果數據,對於患者來說非常便利。

獲取的數據能夠上傳到 iPhone 和 Apple Watch 的「健康」app 上。由於糖尿病需要長期管理,因此可以通過智慧型手機記錄和提醒,讓糖尿病人知曉自己病情。

 4) 臨產監測智能穿戴  

臨產前6周左右的準媽媽可以以租憑的方式租用產品。

穿戴設備是通過貼在準媽媽的腹部的傳感器和手機app進行藍牙傳輸數據。通過宮縮的數據來提供臨產徵兆,準媽媽可以在手機上觀察實時結果以及歷史情況。判斷假臨產,減輕準媽媽不必要焦慮,同時減少頻繁跑醫院。

 5) 智能防摔腰帶  

▲ Active Protective醫用可穿戴智能腰帶。

皮帶上的傳感器能準確判斷用戶是否即將發生摔倒。

通過傾倒的方向性準確判斷出即將摔倒的位置和部位,提前採取保護措施,並且在危險瞬間快速充氣,釋放氣囊,起到緩衝作用,降低摔倒時骨折的風險。

解決老人摔倒損傷問題,與此同時,智能腰帶還會通過藍牙尋找附近的緊急救援。還可以應用到高層建築工人的防護應用場景中。

寵物智能穿戴 

▲ Whistle 寵物智能穿戴

如今寵物不再是單純的「玩物」而更多被當作親人,朋友甚至被當作孩子一樣來呵護。

通過項圈或皮下植入智能穿戴,除了可以實時定位防止寵物丟失,還能設置寵物每天的活動量目標,關注寵物的健康成長。

通過雲端與附近的獸醫進行對接,定期對寵物進行健康體檢及寵物保健。

可以實現寵物與主人之間的自由交流,根據新創公司Whistle聯合創始人Steven Eidelman的介紹,該設備上的加帶儀會監測寵物的活動,根據寵物活動、休息的時間,運動量,判斷寵物狀態是否不佳,及時發現寵物的病情。

農業智能穿戴

▲騰訊、美團進軍智慧農業

▲美團 「未來食物農場」

農業智能穿戴將人們從傳統的田間作業中解放出來。

它可以為農作物播種、施肥、蟲害防治、收割等。同時,通過農作物的傳感器及時採集環境的各類實時數據,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跟蹤和策略定製;根據蟲害狀況數據,制定噴灑的農藥劑量。

根據土壤及陽光等綜合數據分析,發出施肥量的指令等,從而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

除此之外,農業智能穿戴將實現生產、流通、銷售過程的全程信息感知、傳輸。實現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追溯。為農產品安全保駕護航。

在物流過程中,通過RFID射頻識別技術實現產品信息的採集和跟蹤,有效提高倉儲和物流的效率;構建農業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實現自動監測。

美團、阿里餓了麼等網際網路巨頭已經紛紛布局智慧農業。美團「未來食物農場」 實驗基地在北京郊區已正式落成。

畜業智能穿戴 

智能穿戴在豬流感、畜流感頻發期,可以更好地監控生畜生長和健康情況,能在流感疫情第一時間進行治療和把控,把危害降到最低。

同時最大限度地保障進入市場的豬肉、雞鴨鵝的食品安全,為人類的健康飲食提供保障。

通過RFID射頻識別為動物進行標籤,進入市場後,消費都可通過掃碼等方式了解食物的來源及其安全性。

▲ 戴RFID射頻識別標籤的雞

根據Indepen-dent網站介紹,蘇格蘭公司開發的動物項圈,內置的重力感應器,能讓農戶追蹤奶牛的活動、健康信息,及時發現奶牛生病的情況,另外還能檢測到奶牛是否在發情期,有效確定授精準確時間,增加奶牛受孕概率,使奶牛產量最大化,節省飼養成本。

▲ 戴智能項圈的牛

林業智能穿戴 

智慧林業是智慧地球的重要組成部分。智能穿戴開闢了植樹規模化的道路。

通過傳感設備和智能終端,對林業資源進行實時、動態監測和管理,更透徹地感知摸清生態環境狀況。

傳感器使林業系統中的森林、溼地、沙地、野生動植物等林業資源建立連結、相互感知。

人們可以隨時獲取需要的數據和信息,改變以往「人為主體、林業資源為客體」的局面,實現林業客體主體化,有效遏制生態危機,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的環境。

分析完用戶、場景、產品,我們算是對智能穿戴有一個全局的概念。

那麼我們如何設計出一款交互體驗好的智能穿戴設計呢?需要注意些什麼?

智能穿戴的交互方式遠遠超出了傳統移動產品的範疇,智慧型手機、pad等傳統移動產品主要以屏幕互動,手勢交互為主,而智能穿戴的出現讓人機互動將發生較大的轉變,產品形態越來越小型化、微型化。重塑現今的交互體驗也就變得勢在必行。

三、智能穿戴現狀與環境

目前智能穿戴產品主要集中在智能手環、智能手錶、可穿戴相機、VR眼鏡和頭盔。小米、華為、阿里巴巴,Google、高通風投、J.P.摩根等企業都一致看好並投資了該領域。

然而經過一波熱潮後,智能穿戴並沒有預期那樣持續地增長,智能穿戴科技市場整體萎靡。甚至有人質疑智能穿戴到底是不是一個真實的市場?

一波熱潮過後變冷的原因是什麼呢?

智能穿戴變冷的原因分析

(1)缺乏創新,非剛性需求  

部分穿戴並不是剛需,初期用戶只是為了追個新潮,趕個時髦,被賦予高科技、智能的光環。然而,對於非剛性的需求是不能持久熱度的。

其次目前智能穿戴市場主要集中在智能手錶、智能手環,產品同質化嚴重、缺乏創新,甚至走向價格戰的惡性競爭。低價不是用戶的主要購買驅動力。

因此用戶會變得理性,用戶的熱情也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回落。

簡單的功能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如同雞肋。

只有找到剛需的產品形態,才能真正凸顯產品的價值。

智能穿戴產品的核心是為人提供更有效、更捷的生活方式。真正的智能穿戴不僅外觀時尚、佩戴舒適,而且還具備高效精準的數據分析處理能力,融合人工智慧成為人類的的私人保健助手、貼心的智能管家。

(2)技術環境尚未成熟  

智能穿戴的續航能力和計算能力等技術未成熟;每一個新技術的發展至少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新技術概念炒作期,形成熱點,但實際市場上並沒有形成,熱點會慢慢冷卻;目前智能穿戴正是處於這個階段。

第二階段:

開始有巨頭進入布局,尋找可以落地的場景;隨著技術的成熟、市場會慢慢形成,

第三階段:

資本助推和熱炒,引發各行各業加入。這時會重新熱起來,這才是真正的持久熱度。
目前智能穿戴產品主要集中在智能手錶、智能手環。智能手環普遍採用皮膚吸引光學信號的變化實現心率測量。由於受周圍光環境、使用者的配戴情況影響,目前還存在較大的誤差。

另外產品同質化比較嚴重,大家採用的技術差不多,交互方式簡單粗爆,目前智能穿戴還處在一個可有可無的狀態,很多用戶認為作用不大。

(3)應用場景未被挖掘  

智能穿戴要從產品供應鏈轉變成顧客需求供應鏈。

商家不再是單純賣已有產品,而是要根據消費者的生活場景,發現痛點與機會點,制定場景,提供新產品、新服務,讓用戶體驗升級,從而滿足消費的隱性需求。

學習完用戶、應用場景、以及智能穿戴現狀和環境後,我們算是對智能穿戴有了一個相對全局的了解。那麼我們在智能穿戴的用戶體驗設計上需要注意些什麼?

四、智能穿戴的用戶體驗設計方法

消費升級改變了人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對智能產品的需求理念轉向了「體驗「需求。使用不方便、體驗感知差是用戶最不能接受的因素。智能穿戴的設計需要考慮佩戴的舒適度、佩戴的位置。

▲sproutling嬰兒監測器

▲Mimo智能嬰兒服飾

創建角色模型,構建行為路徑  

智能穿戴的用戶體驗設計要從人機互動的角度,關注「人」「機」「環境」三者之間的因素。

例如:人與智能穿戴、智能穿戴與其它智能終端以及各種傳感器之間的關係……固定佩戴在身體哪個位置?還是元件化,可在不同位置、多種方式自由佩戴?

因為往往每隻手最多只能佩戴1-2種配飾。如下圖所示:

▲ 多個智能穿戴的佩帶尷尬

在確保用戶體驗順暢的前提下,哪些信息呈現在智能穿戴上?哪些信息可以分配到關聯設備上?信息如何呈現?操作方式如何?我們需要認真審視每一個功能存在的必要性。

結合用戶使用場景和用戶類型創建角色模型。

繪製任務流程、泳道圖、構建智穿戴產品用戶體驗模型。明確用戶的使用目標,洞察用戶行為背後的動機,關注關鍵任務和主要使用流程。

採用故事板的形式描述出用戶完成任務的過程。通過問卷調查、用戶訪談等方法進行用戶研究,深入了解用戶的真實使用情況。

從用戶的使用心理、行為、動機、以及情境進行分析。從用戶認識、感官、情感體驗、接受信息的角度來解讀智能產品的用戶體驗。

結合當代技術展開設計思考。基於「以人為本」的用戶體驗設計理念,以用戶為導向,提升智能穿戴的可用性和易用性,設計出滿足用戶情感需求的產品。

不同周期,不同體驗策略

產品萌芽期:

目的是為了快速驗證市場需求,往往聚焦於產品的核心功能,解決用戶的核心痛點需求,產品設計更注重產品的功能性和可用性;

產品成長期:

提升服務體驗成為用戶的基本需求;

產品成熟期:

用戶體驗上升為提高用戶滿意度,讓用戶愉悅等更高層次的需求,追求使用產品的情感增值體驗。在整個產品體驗過程中表現為滿足的心理和愉悅的情緒。這就是設計師要追求的產品的用戶體驗目標。

解放雙手,重塑體驗

相比計算機、pad、智慧型手機,智能穿戴與用戶有著更親密的接觸。

它是人與物之間進行有效連結的鑰匙。與用戶如影隨行,甚至成為用戶身體的一部分。

例如:植入式智能穿戴。如果說pc時代,用戶與計算機的黏度是按小時來計算,那麼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用戶與智慧型手機的黏度則是按分鐘來計算,用戶的碎片時間基本都被手機佔用了;到了智能穿戴時代,用戶與穿戴設備的黏度將發生更大的變化,以秒為單位進行計算。

用戶需要一種更加自由方便、不受屏幕限制,不需要繁瑣的輸入,如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那樣和智能設備互動。語音交互便成了智能穿戴主要的交互方式,只需通過聲音就能實現控制拍照、視頻通話和方向指示、檢索和翻閱資料、上網衝浪、處理文字信息和發送電子郵件等功能,解放雙手帶來新的交互體驗。藉助虛擬實境、增強現實技術,甚至可以連接真實世界和數字世界。

然而語音交互不並適合所有應用場景,特別是私密性的信息交互。

因此智能穿戴的交互模式是多模態的:

多模態交互

視覺交互:屏顯聽覺交互:語音觸覺交互:觸摸、震動、手勢操作物理按鈕交互

多設備交互

跨設備體驗生態形成,多設備之間無縫連接,設備間通過雲共享傳輸信息,跨設備、多情景的交互滿足用戶對內容和服務的複雜需求。用戶可以在任何一個終端,自由獲取信息。

總結

智能穿戴是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時代的關鍵入口,是物聯網連接人和物的關鍵。智能穿戴並非狹義上的人體可穿戴設備,而是覆蓋各行業的智能化未來。隨著醫學需求拉動,在醫療智能可穿戴的帶動下,專家預言智能穿戴市場將會迎來新一波的熱潮。

智能穿戴要從產品供應鏈轉變成顧客需求供應鏈。從用戶剛性需求出發,商家要根據消費者的生活場景,發現痛點與機會點,制定場景,提供新產品、新服務,讓用戶體驗升級,從而滿足消費的隱性需求。智能穿戴消費者大多數為喜歡追求新奇事物、偏愛科技的年輕人,主要是滿足虛榮心裡,被賦予高科技、智能的光環,渴望成為關注的焦點。大多數用戶願意為體驗買單。

智能穿戴的設計需求考慮佩戴的舒適度、佩戴的位置。從人機互動的角度,關注「人」「機」「環境」三者之間的因素。創建角色模型,構建行為路徑,關注用戶的主要任務,了解用戶真實的使用情況。在產品的不同周期採用不同的體驗設計策略。智能穿戴的交互解放了雙手,以語音交互為主,多設備、多模態的交互方式。

 

作者:吳玉玲;公眾號:UXD全鏈路設計。靈機文化設計中心總監,精深UI/UED設計16年,9年28人+團隊管理經驗、4年設計總監經驗,擔任過多家企業設計總監。熱愛設計、較強的產品思維、商業思維,持續學習並輸出新的設計理念和新的管理方法。

本文由 @吳玉玲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MEMS傳感器在智能穿戴以及電子菸上的應用
    打開APP MEMS傳感器在智能穿戴以及電子菸上的應用 MEMS 發表於 2020-12-01 17:00:25 2020年11月26日無錫市燧矽微系統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flintMEMS & 燧矽微)應主辦方邀請,參加『2020大灣區工業博覽會』 暨『2020年智能硬體產業高峰論壇』,並由flintMEMS燧矽微CTO王浩先生,發表「MEMS傳感器在智能穿戴以及電子菸上的應用」的主題演講,並隨會發布了flintMEMS新款穿戴及電子菸傳感器產品、產品參數、產品應用範例
  • 如何設計可穿戴產品?可穿戴產品設計的幾大要素分析
    同樣,成功的可穿戴產品設計需求要關注於「用戶體驗」。這些需求包括可穿戴產品的外觀、感覺和與最終用戶的交互,以及它所引起的印象、感受和情緒。   當今有許多能夠監測健康和生物特徵、跟蹤運動距離、記錄移動路線、估計能量消耗、以及來電和郵件通知的可穿戴產品,同時可以無縫的和我們的智慧型電話進行整合和通信。
  • 索尼發布用於物聯網和可穿戴設備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接收器晶片
    索尼發布用於物聯網和可穿戴設備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接收器晶片 速途網8月19日訊(報導:喬志斌)今日,索尼公司宣布將發布用於物聯網和可穿戴設備的高精度全球導航衛星系統
  • 優化用於物聯網的可穿戴設備的功耗
    優化用於物聯網的可穿戴設備的功耗 電子設計 發表於 2019-02-27 08:40:00 用於物聯網(IoT)的可穿戴設備和其他設備的電力傳輸環境非常複雜。由於需要儘可能節省能量,因此功耗變化很大。
  • 智能傳感器在物聯網應用開發中的挑戰分析和應對措施
    但是如何實現物聯網的這一承諾呢?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711/370917.htm  在物聯網的世界裡,微機電系統(MEMS)傳感器是搭建用戶與其周邊眾多設備(如智慧型手機、可穿戴設備、機器人和無人機)之間的橋梁。然而,僅僅憑藉設備的傳感和連接根本不足以實現物聯網的遠大目標。
  • 為什麼物聯網不只是智能冰箱或恆溫器
    物聯網(IoT)無處不在,特別是在我們的家中,從語音助手和智能燈泡到了解用戶喜好和習慣的恆溫器。但是,那些宣傳和炒作以及你在使用的智能冰箱並沒有告訴你,物聯網實際上將為一個高度互聯的世界鋪平道路。這不只是用手錶計算步數和裡程——物聯網是一場關於連接的革命。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開啟了一個全新的創新時代。
  • 你知道音樂物聯網是什麼嗎
    一把智能吉他、振動的可穿戴節拍器、一個LED腕帶,可響應您的音樂會體驗。這都是被稱為音樂物聯網的不斷發展的運動的一部分。 當今互聯世界中的大多數人都非常清楚物聯網(IoT)這個術語。但是音樂物聯網又如何呢? 根據盧卡·特切特(Luca Turchet)等研究音樂物聯網的研究人員稱,音樂物(MusT)是「一種能夠感知和交換數據以達到音樂目的的計算設備」。
  • 智能手錶、智能眼鏡,華為兩款可穿戴設備發布在即,產業鏈有望爆發...
    與此同時,華為旗下首款可穿戴智能眼鏡Eyewear將於9月正式開售。Eyewear外觀設計以GENTLE MONSTER 五款經典款式為基礎,針對不同消費者時尚或日常的佩戴需求,分為2款墨鏡和3款光學眼鏡。
  • 全球首款智能香氛系統入侵智能家居,物聯網下一個戰場?
    在智能家居以光速崛起之勢成功入侵了照明、新風、陪護、安防等領域之後,與家居生活密切關聯的香氛領域會不會成為智能家居的下一個戰場?Vectorform移動部門集團董事Vito DiMercurio表示:此次合作的成功應歸功於Ayla,他認為:Ayla強大的平臺架構和雲服務能力,使得Aera系統在軟硬體開發的過程中快速建立物聯網架構模型,輕鬆適應升級迭代,大大滿足了Aera和智能家居功能之間聯動的靈活性和可擴展性。這種快速成型和穩定運行的平臺功能極大地釋放了本次「智能香氛調控」項目的商業價值。
  • 商業化過渡期,探尋可穿戴設備下一個前沿市場?
    12月4日,由電子發燒友舉辦的2018第五屆中國物聯網大會之智能可穿戴分論壇在深圳盛大開幕。產品廣泛應用於智慧零售、智能家居、健康醫療、個人設備等各種物聯網場景應用。另外,還可通過免費使用集成軟體開發環境進行設計、驗證,使用nRF5 SDK幾乎可以滿足所有無線產品的需求,它使沒有固件編碼專業知識或高級開發工具的應用程式開發人員能夠快速設計和演示物聯網(IoT)設備。
  • 基於可拉伸光纖的智能穿戴紡織品
    作為一種比較流行的遠程健康監測技術,不同種類的可穿戴傳感器已經被用於監測用戶的多個參數。可穿戴傳感器在人體監測中的參數包括運動評估和分析、體溫、相互作用力/壓力(人與物體之間)、溼度和生理參數,包括心跳和呼吸速率。在某些情況下,還應加上動脈血氧飽和度和項脈搏參數等。
  • 新型超薄噴塗天線:可應用於5G、物聯網、可穿戴設備等!
    (圖片來源:Negar Reiskarimian/Columbia Engineering)如今,可穿戴技術、植入式電子產品、5G、智能織物、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蓬勃發展對於天線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Kurtoglu)MXene 的其獨特之處在於,能與液體(例如水和其他有機溶液)混合,同時保持導電性。因此,MXene 可應用於能量存儲設備、電磁屏蔽、水過濾、化學感知、結構加固以及氣體分離等多個領域。用導電的 MXene 薄片塗覆纖維素紗線創造出一種高度導電且耐用的材料。
  • 可穿戴電子設備的特點及其市場挑戰
    實際上,許多消費電子產品已經變成與原始設計初衷並不一致,如手機有時是作為音樂播放器攜帶的,這並非其設計初衷,但由於消費者對功能和連接便攜性的需要,就自然而然變成這樣了。 可穿戴電子產品已由救生設備發展到時尚配飾,從活動監控手環、智能手錶、智能眼鏡到 GPS 定位鞋:所有這些產品的市場需求目前都在增長。
  • 主打智能手錶 果殼電子定位創新智能穿戴
    智能穿戴設備的科技潮流席捲全球,正當蘋果、三星和索尼三家巨頭不斷透露智能手錶消息之時,國內市場已有品牌推出了基於Android系統的手錶產品。其中果殼電子正是首家,其GEAK Watch於7月3日在官方網站限量預售,引發了智能穿戴設備的首波浪潮。近日,有網友爆料,果殼電子的官方網站悄然添加了新的標註。
  • AI、物聯網扽新技術持續推動傳感器在數位化之年有哪些趨勢?
    在數字經濟大環境下,隨數位化、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技術推動,全球迎來了 2020 年數字之年,如何踏上數位化道路是每家企業都必須思考的問題,其中,傳感器在企業向數位化轉型升級時發揮巨大作用,那麼,它在數位化之年將有哪十大發展趨勢?
  • 基於物聯網的空氣淨化器設計
    為解決室內空氣汙染問題,本文設計了一款基於物聯網的空氣淨化系統。該系統主要由兩部分構成:空氣淨化器和移動應用軟體。空氣淨化器利用單片機一方面實時監測室內空氣品質,另一方面自動控制空氣加溼單元、淨化單元、設備聯動單元,同時通過板載Wi-Fi模塊連接物聯網平臺。
  • 新型超薄噴塗天線應用於5G、物聯網和可穿戴設備
    如今,可穿戴技術、植入式電子產品、5G、智能織物、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蓬勃發展對於天線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科學家們正在利用石墨烯、碳納米管、MXene等新型材料開發更輕、更薄、更具柔性、更低成本的新型天線。與石墨烯、碳納米管一樣,MXene也是近年來備受學界廣泛關注的一種新材料。MXene是材料科學中的一類二維無機化合物。
  • 奇點智能穿戴產品即將全面上市
    2020年6月6日,奇點健康體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發布第一代產品,「奇點智能引力服」,計劃於近日全面上市。奇點健康體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智能穿戴設備的研發及市場普及,致力把前沿科技植入日常,努力實現科技服務生活,智慧創造健康的全新使命,並計劃在中國市場以及全球範圍內進行品牌推廣。
  • 新型物聯網技術在智能醫療的應用有哪些?
    應對人口結構高齡化所帶來的長期照護需求,各國政府紛紛擬定政策,希望利用Wi-Fi、藍牙、3G、GPS及RFID等物聯網技術,架構起移動式醫療網絡;且在遠距照護等議題發酵下,也帶動醫療產業結合物聯網進入下一個嶄新的應用階段。  物聯網技術在智能醫療領域的主要應用技術,主要在於物資管理可視化技術、醫療信息數位化技術、醫療過程數位化技術三個方面。
  • 未來智能穿戴:把計算機「織」進纖維裡
    未來智能穿戴:把計算機「織」進纖維裡本報記者 劉園園11月中旬,刊發於《自然》雜誌官網的一篇文章顯示,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超靈敏、彈性極強、可嵌入到紡織品和柔性機器人系統中的應變傳感器,由其組裝的智能織物可在大部分情況下保持原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