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超薄噴塗天線應用於5G、物聯網和可穿戴設備

2021-01-09 中國航空新聞網

柔性的石墨烯基近場通信天線

桌面上的天線陣列

由MXene噴塗而成的天線

柔性碳納米管薄膜天線

據美國德雷塞爾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採用MXene材料開發出了可應用於5G的新型天線。這些天線非常薄,可以噴塗到物體表面,其性能與當今市場上大多數行動裝置中的銅質天線相差無幾,但厚度和重量遠遠小於銅質天線。

天線,是無線通信系統中非常重要的關鍵部件之一,通常用於發射以及接收無線信號。然而,傳統的天線大多數都是由銅等金屬材料製成,這樣的天線通常佔據較大的空間,而且非常僵硬,不具備柔性,也無法變得很薄,從而應用到任何物體表面上。

如今,可穿戴技術、植入式電子產品、5G、智能織物、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蓬勃發展對於天線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科學家們正在利用石墨烯、碳納米管、MXene等新型材料開發更輕、更薄、更具柔性、更低成本的新型天線。

與石墨烯、碳納米管一樣,MXene也是近年來備受學界廣泛關注的一種新材料。MXene是材料科學中的一類二維無機化合物。這些材料由幾個原子層厚度的過渡金屬碳化物、氮化物或碳氮化物構成。MXene材料最早是在2011年由美國德雷克塞爾大學的Yury Gogotsi教授和Michel Barsoum教授共同指導博士生Michael Naguib通過HF選擇性刻蝕MAX相中的A原子層製備得到。最早被實驗製備也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一類MXene就是Ti3C2Tx。

MXene的其獨特之處在於,能與液體(例如水和其他有機溶液)混合,同時保持導電性。因此,MXene可應用於能量存儲設備、電磁屏蔽、水過濾、化學感知、結構加固以及氣體分離等多個領域。

2018年,美國德雷塞爾大學工程學院研究人員報告了一種採用MXene材料噴塗製作超薄天線的新方法。該方法使安裝天線簡單得如同噴殺蟲水。在論文中,德雷塞爾大學研究人員將MXene天線與石墨烯、銀系油墨和碳納米管等新材料製成的天線進行對比,在保持無線電波傳輸質量方面,MXene天線勝過石墨烯天線50倍,勝過銀系油墨天線300倍。

近日,在之前研究的基礎上,德雷塞爾大學的研究人員採用MXene這種二維材料開發出了新型天線。這些天線非常薄,也非常堅固,可以被噴塗到特定位置。它可以在第五代(5G)移動裝置使用的帶寬上提供強勁的信號。這一研究成果將對移動、可穿戴和互聯的「物聯網」技術造成深刻影響。

德雷塞爾大學研發MXene天線已有兩年多時間,其性能與當今市場上大多數行動裝置中的銅質天線相差無幾,但好處是厚度和重量遠遠小於銅質天線。相關論文近期發表在《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雜誌上。

論文領導作者、著名大學博士、德雷克塞爾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巴赫教授Yury Gogotsi表示:「通信性能與超薄、柔韌性和耐用性的結合,為天線技術樹立了新的標準。雖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銅天線一直是性能上最好的天線,但其物理局限性阻礙了互聯和移動技術取得許多人所預言的巨大飛躍。由於其性能獨特,MXene天線將在物聯網技術發展中起到推動作用。」

儘管目前移動通信公司正處於引入5G技術的風口浪尖,5G技術可以利用電信頻譜中較少使用的部分來實現更快的實時數據傳輸,但它很可能會成為新技術的標準工作範圍。

除了達到性能之外,未來設備的天線還必須能夠很好地適應電話和計算機電路板以外的各種環境。根據Gogotsi的說法,這使得MXene成為新天線令人感興趣的材料,因為它可以噴塗、絲網印刷或噴墨印刷到幾乎任何基底上,並且在不犧牲性能的情況下保持柔性。

A.J. Drexel納米材料研究所的博士後研究員Meikang Han博士表示:「一般來說,銅天線陣列是通過蝕刻印刷電路板來製造的,這項工藝在柔性基底上很難施展。這就使MXene具有明顯的優勢,因為它在水中分散,從而製造出一種油墨,可以噴灑或列印到建築牆壁或柔性基底上,以製造天線。」

在論文中,研究人員報告了三套噴塗MXene天線的性能,這些天線比類似的銅天線薄7~14倍,輕15~30倍,甚至比一層油漆還要薄。他們在實驗室和開放環境中對天線的關鍵性能(增益、輻射效率和定向性)進行了測試,以衡量天線如何有效地將電力轉化為定向波。他們在電信常用的三個無線電頻率下進行了測試,其中一個是5G設備工作的目標頻率。

在每個實例中,MXene天線的性能都在銅天線的5%偏差之內,性能隨著天線厚度的增加而增強。性能最好的MXene貼片天線,厚度約為標準銅天線的七分之一,在開放環境下,其效率是工作在16.4GHz頻率下的銅天線的99%。MXenes的效率也是工作在5G帶寬的銅天線的98%。

它們的性能超過了其他幾種正在考慮應用於天線的新材料,包括銀油墨、碳納米管和石墨烯。而且,比較顯著的是,當MXene天線經受多達5000次的彎曲循環之後,這些性能數據並沒有改變,這是一個遠超同類材料的耐久性標誌。

Gogotsi表示:「MXene在製造過程中的可擴展性和環境可持續性都是久經考驗的,因為這種材料實現了現今市場上最佳材料的性能目標,這當然是一個重大進展。隨著我們繼續測試各種塗層圖案和技術,同時進一步優化MXene材料的成分,我希望它們的性能可以持續改善。」

相關焦點

  • 新型超薄噴塗天線:可應用於5G、物聯網、可穿戴設備等!
    導讀據美國德雷塞爾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採用 MXene 材料開發出了可應用於5G的新型天線。這些天線非常薄,可以噴塗到物體表面,其性能與當今市場上大多數行動裝置中的銅質天線相差無幾,但厚度和重量遠遠小於銅質天線。
  • 索尼發布用於物聯網和可穿戴設備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接收器晶片
    索尼發布用於物聯網和可穿戴設備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接收器晶片 GNSS接收器晶片(左:CXD5610GF;右:CXD5610GG)隨著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和需要依靠定位服務的可穿戴設備的使用日益增多
  • 艾邁斯半導體新推出的超薄傳感器為耳塞、貼片和其他可穿戴設備...
    打開APP 艾邁斯半導體新推出的超薄傳感器為耳塞、貼片和其他可穿戴設備帶來全新的血氧監測功能 艾邁斯半導體 發表於 2020-09-21 11:59:30
  • 研究人員開發新型3D列印可穿戴天線,手機進化指日可待
    國家跨學科科學與技術研究所(NIIST)位於印度的蒂芙那萬那普蘭,最近,這些科學家們使用3D列印來開發一種可以嵌入織物的新型可穿戴天線,例如軍裝。天線和無線設備長期以來被整合到軍服中進行通信和監控,但總是並不完美的。或多或少有著不少問題,例如由於附著在玻璃增強環氧樹脂基材上的薄銅膜製成的,這使得它們很堅硬的並且難以摻入織物中。
  • 柔性碳納米管薄膜天線:有望應用於5G網絡!
    然而,為了滿足可穿戴設備、植入式設備、航空航天等新應用的需要,科學家們正在利用石墨烯、二維材料、碳納米管等新型材料開發出更具柔性、更輕、更低成本的新型天線。(圖片來源:Jeff Fitlow / 萊斯大學)在5GHz、10GHz、14GHz的目標頻率下,這種天線可以輕易地與相應的金屬天線保持一致。他說:「我們將要實現的頻率,如今尚未在Wi-Fi和藍牙網絡中應用,但是將要應用於即將到來的5G天線。」
  • 優化用於物聯網的可穿戴設備的功耗
    優化用於物聯網的可穿戴設備的功耗 電子設計 發表於 2019-02-27 08:40:00 用於物聯網(IoT)的可穿戴設備和其他設備的電力傳輸環境非常複雜。由於需要儘可能節省能量,因此功耗變化很大。
  • 雷射技術開發出用於可穿戴顯示器的超薄透明氧化物薄膜電晶體
    隨著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時代的到來,對可穿戴透明顯示器的強勁需求一直在增長,其可以應用到各種領域,如增強現實(AR)和類似皮膚的柔性薄器件。然而,以前的柔性透明顯示器具有一些真正的挑戰需要克服,透明度差和低劣的電學性能就是其中的兩個挑戰。
  • 應用於可穿戴設備領域的柔性混合電路方案
    設備尺寸小型化已經成為業界發展趨勢,同時,可穿戴技術和物聯網技術迅速發展,創新的腳步已經超越了原有的的改進模式(在這種改進方式下性能提升已經達到了極限),步入了一個嶄新的設計理念: 柔性電子。 這一波新的技術浪潮也被稱為柔性電路,設計思路為將電子組件印刷/安裝到介電柔性基底上,從而可以在保持功能完整性的同時對設備進行彎折、捲曲、摺疊和拉伸。
  • 可穿戴電子設備的特點及其市場挑戰
    圖 1:智能可穿戴電子設備。 可穿戴電子設備的興起雖然大多是消費者的需求推動所致,但可穿戴電子設備的應用領域亦是應有盡用: 資訊娛樂:用於了解資訊和娛樂,包括音樂、照片、視頻、導航和電子郵件。無線電力傳輸正在興起,將是集成在未來可穿戴設備中的一項關鍵功能,同時帶動用戶對防水功能的需求。 此外,可穿戴電子設備的另一共性是:可在某個應用程式進行更新或修改時,運行其他應用程式。 以與手機類似的智能手錶為例。 智能手錶就如同一臺計算機,穿戴者可在執行多種任務的同時,單獨連接到網際網路,進行關鍵的應用程式更新和下載。
  • Nature:可持續生產用於無線連接和物聯網應用的高導電多層石墨烯油墨
    印刷電子電路的可能性將進一步促進物聯網應用的普及。基於石墨烯的油墨有機會主宰這項技術,因為它們可能成本低,可直接應用於紡織品和紙張等材料。在這裡,我們報告適用於絲網印刷技術的石墨烯油墨的環境可持續生產途徑。 使用無毒溶劑二氫乙烯基葡萄糖酮(Cyrene)顯著加快並降低了石墨液相剝離的成本。
  • 新型傳感器助力醫療可穿戴設備
    此外,該機器還能夠應用到各種領域,比如讓家長通過觀察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判斷其對不同學習科目的喜好;監測司機大腦狀態,在其身體突然不適時切換成自動駕駛模式等。   3、微型聲學傳感器   近日美國科羅拉多大學Boulder分校和西北大學的研究團隊研發了一種可穿戴式微型聲學傳感器,主要用於監聽人體心跳和其他健康指標。
  • 新一代GNSS定位方案有望用於穿戴設備和資產追蹤應用
    隨著可穿戴設備和物聯網的興起,也成為GNSS設備最重要的市場增量之一。據IDC今年3月發布的中國可穿戴市場報告,2019年中國可穿戴市場在腕帶式產品上均得到了突破性的發展,成人手錶市場出貨量突破1000萬,同比增長58.2%,創3年來最高增速。未來,各廠商將在主打運動健康類的細分手錶市場上紛紛跟進,以兼具良好體驗和親民價格的產品進一步挖掘市場潛力。
  • 新型有機矽3D列印為機器人技術,醫學,可穿戴設備提供軟材料
    新型有機矽3D列印為機器人技術,醫學,可穿戴設備打開了應用程式隨著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的完成,軟設備的製造正在進一步發展。作者將結果發表在《3D printable tough silicone double networks》上,作者解釋了如何以微米級解析度製造軟材料,以用於機器人等複雜系統以及新型可穿戴設備。工業上生產的軟材料用於許多應用,其中軟物質用於減震,保形要求,能量回收和機器人技術,其中設備必須能夠變形。
  • 神奇的墨水:為裝備噴塗雷達和「隱身衣」
    近日,雷神公司麻薩諸塞大學洛厄爾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研製出一種可應用於各種物體表面的噴墨列印墨水。可在坦克、裝甲以及戰機表面上噴塗一層「可調電磁過濾層」,既可以代替傳統的雷達天線,也可以用做武器裝備的「隱身外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 新型電子皮膚,終將終結可穿戴設備?
    電子皮膚是通過電學信號的集成與反饋來模擬人體皮膚感受外界刺激(壓力、溫度、溼度)的新型電子器件。電子皮膚作為一種柔性觸覺仿生傳感器已經廣泛地應用於人體生理參數檢測與機器人觸覺感知等領域,近年來是世界各國研究者廣泛關注的熱點。曾有業內人士指出,電子皮膚的出現有可能終結所有可穿戴設備。
  • 走路為可穿戴設備充電!王中林院士披露納米材料神奇應用
    心臟起搏器能靠呼吸驅動,可穿戴設備靠走路就能供電,就連降雨也能發電。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院士王中林9月17日在中關村論壇「中國北歐可持續發展與創新論壇」上介紹,我國納米材料研發取得的新進展,將在物聯網時代得到廣泛應用。王中林明確表示,納米材料肯定會在物聯網時代得到更多應用。
  • 物聯網之智能穿戴設計
    在當前市場淨空不足的情況下,設計師唯有打破現有的技術瓶頸,上升到新的空間去尋找更大的舞臺,提前布局才能趕上時代的列車,在物聯網時代享受人才紅利。說到物聯網設計,智能穿戴是其中一大熱點。自2013年,Google 發布了Google Glass 以後,引爆了整個可穿戴市場。智能穿戴是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時代的關鍵入口,是連接人和物的鑰匙。
  • 基於超材料的新型吸波材料及其天線隱身應用進展
    研究表明,利用超材料的奇異電磁特性,不僅可改善天線和微波器件性能,研製新型設備,還可為新型吸波材料的研製提供新的技術手段。綜述基於超材料的新型吸波材料及其在天線隱身應用方面的研究進展,對比分析各種吸波材料的特點,展望其在天線隱身領域的應用前景。
  • 新型電子皮膚面世,終將終結可穿戴設備?
    曾有業內人士指出,電子皮膚的出現有可能終結所有可穿戴設備。新型電子皮膚近日,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的科學家宣布開發一種能夠感知疼痛、溫度和壓力的人造皮膚材料。Ataur Rahman)說:「我們基本上創造了第一個電子體感——複製了人體複雜的神經元系統、神經通路和感受器的關鍵特徵,這些系統驅動著我們對感覺刺激的感知。」「雖然一些現有技術使用電信號來模擬不同程度的疼痛,但這些新設備可以對真實的機械壓力、溫度和疼痛做出反應,並提供正確的電子響應。
  • 可穿戴電子設備的能量收集應用介紹
    在許多情況下,使用能量收集的應用往往沒有足夠的空間來容納大體積的電池。 典型例子包括可穿戴技術,如健身小工具和健康監測設備,以及諸如環境或結構狀況監測應用中的無線傳感器節點。 通常情況下,從諸如太陽能、振動或溫差等環境能量源收集的能量,需要經過轉換、升壓和暫存後才能得到有效利用。 現如今,多家公司針對能量收集應用推出的電源轉換和電源管理集成電路日益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