紗線電池可以為智能衣服和可穿戴設備供電

2020-10-31 柔智燴

紗線電池可以為智能衣服和可穿戴設備供電

香港的研究人員創造了一種紗狀可充電鋅離子電池,該電池在拉伸,彎曲,切割或用水洗滌時會產生能量。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新電池可以編織到裝有傳感器的智能衣服中,併集成到商業生產的紡織品中,為電子設備,可穿戴顯示器和醫療植入物供電。

紗線現在是一組靈活的能量產生和存儲設備的成員,這些設備可以組合到動力織物中,例如太陽能帶(可以編織成織物),可編織的超級電容器和利用機械能來發電的動力紗線產生力量。

以前,由於成本低,容量大,安全性高,科學家一直試圖製造柔性鋅錳鹼性電池,但是這些電池容量低,無法充電。但是,這些新型鋅離子電池可充電,並且性能更好。

香港城市大學的Chunyi Zhi及其團隊通過將碳納米管纖維捻成紗線,製造出了類似紗線的可充電鋅電池。一根紗用鋅塗覆以用作陽極,另一根紗用二氧化錳塗覆以用作陰極。接下來,他們將兩根紗條纏繞在彈性纖維上,並用常規使用的吸水凝膠浸泡,然後將其裝入彈性矽樹脂和防水劑中。

紗線電池的能量密度為每立方釐米53.8毫瓦時,幾乎是商用薄膜鋰離子電池的3倍。經過500次充電後,它仍然可以保留98%以上的電量。

紗線ZIB的製造和封裝

"與傳統的鋰離子電池相比,傳統鋰離子電池存在固有的安全性和成本問題,它可以在各種惡劣條件下正常工作," Zhi說。

扭曲,打結,彎曲和拉伸至其長度的3倍時,它仍保留其原始容量的95%。在水中浸泡12小時後,它可以保留其原始容量的96%以上。

為了確定紗線電池的強度,研究人員使用該電池製造了一根1米長的紗線,然後將其切成8塊,並證明每根都能為手錶供電。為了進一步證明其功效,研究人員將這些小塊編織成電池織物,並證明它們可以為脈衝監視器,10 cm x 10 cm的柔性電致發光面板和100個LED燈帶供電。

據智說,該團隊目前正在嘗試將其新的紗線電池應用於商業織物,並開發一種大規模的電池製造方法。

他總結說:"我們還計劃開發其他類型的紗線電池,這些電池具有更多的功能,例如與太陽能電池組件結合使用時的自愈能力或自充電能力。"

這項研究的發現發表在ACS Nano雜誌上。

相關焦點

  • 鋰氟化碳電池讓可穿戴設備續航時間長達10年?
    電子設備的電池壽命一直是影響使用體驗的重大問題,從智慧型手機到流行的可穿戴設備無一例外。顯然,你不會購買一款每天都要充電的智能手錶,所以研究人員正在積極研發新類型電池,來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據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使用了鋰氟化碳(CFx)的新型電池,有望為可穿戴設備提供長達10年以上的電池壽命,並且不需要充電。
  •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生產用於可穿戴紡織品的首款可伸縮石墨烯紗線
    來自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諾獎得主KostyaNovelov教授和NazmulKarim博士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生產可擴展的石墨烯紗線的方法。多功能可穿戴電子紡織品因其對保健、運動服、健身和航空航天應用的巨大潛力而備受關注。
  • 可穿戴技術新突破:形狀可定製的織物超級電容!
    其作用與電池相似,但它可以快速充電,幾秒鐘之內就可以完全充滿電,也可以反覆充電很多次。超級電容具有充電速度快、循環壽命長、安全可靠、存儲電能多、綠色環保等優點。它適用於任何需要快速充放電循環的應用領域。未來,它的市場前景非常廣闊,將在電動汽車、大功率輸出設備、消費電子設備等領域大顯身手。
  • 可穿戴設備四大電源管理解決方案匯總
    ● 因為可穿戴設備中的電池較小,充電精度的需求提高使為這些小電池充電並非易事。充電器必須能夠提供更小的充電截止電流。換言之,充電器的精度應該更高,達 mA級。例如,在智慧型手機系統中,2,000 mAh電池的正常充電電流為1.2 A(0.6 C),充電截止電流應為正常充電電流的1/10~1/20,即120 mA~60 mA。
  • 科學家喜獲新型綠色材料 可利用室內光為智能設備供電
    財聯社(上海,編輯 黃君芝)訊,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由於其顯著的效率和快速的突破,近期在研究圈中獲得了大量的關注,但它們所含的有毒鉛一直備受工程師們「唾棄」。這項研究由來自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劍橋大學和中國蘇州大學的研究人員共同完成,主要研究「無鉛鈣鈦礦材料」(PIMs),該材料目前正在開發中,準備用於下一代太陽能電池。該研究近期刊登在了《高級能源材料》雜誌上。
  • 基於3D雷射誘導石墨烯的可伸縮微型超級電容器自供電可穿戴設備
    使用微型超級電容器可以實現"可拉伸"的自供電系統,用於健康醫療領域。監視設備,而沒有當前電池和超級電容器的"缺點",例如低能量密度和有限的可拉伸性。"在研究氣體傳感器和其他可穿戴設備時,我們總是需要將這些設備與電池組合在一起才能供電," 程煥宇教授說。"使用微型超級電容器使我們無需電池即可為傳感器自供電。"
  • 一種新型可穿戴式發電機可為現有的無線傳感器供電
    加州理工學院醫學工程助理教授高偉一直在開發一系列廉價的可穿戴傳感器,以及利用人體為其供電的方法為可穿戴傳感器供電。如何為隨身設備供電一直是科技業界最大的挑戰,雖然電池是一種選擇,但由於電池體積大,而且電池會耗盡電量,所以並不理想。
  • 雷射列印技術可以在幾分鐘內生產防水可拉伸電子紡織品
    電子紡織品/智能服裝是可穿戴技術的一個分支,由於其巨大的潛力,例如將電子設備、能量存儲和天線與紡織品結合在一起,因此備受關注。該技術能夠使無線通信、健康感應及監控和可以在智能城市、偏遠地區、電信和生物醫學行業中找到應用的發光器件適用於自足式下一代可穿戴設備。
  • 可穿戴電子設備的能量收集應用介紹
    無線連接可便於設備傳輸和存儲收集到的數據,以供稍後分析。 無線傳感器網絡作為物聯網的一部分,在智能建築和環境監控等應用中必不可少,在這些應用中來自許多個傳感器的數據都要經過編譯。 正因為此,在智能手錶、生物特徵監測器、ID 標籤產品、傳感器節點和其他可穿戴式或遠程應用中,集成的傳感器、射頻電路和更精密的微控制器日益增多。
  • 電池模擬器功能在智能設備測試中的應用
    在這股浪潮下智能硬體、物聯網設備行業以星火燎原之勢迅速擴張,大量的新產品不斷湧現,在給用戶帶來新的使用體驗的同時,其產品性能也需要經受市場的檢驗。IT6400系列雙極性可編程直流電源具備電池模擬功能,適用於電池供電的智能硬體設備的測試。
  • 各種可穿戴電池優劣分析
    原標題《電池的未來:各種可穿戴電池的優劣分析》,IT之家編輯酌情修改。目前,可穿戴設備集中發展的很快,形式也變得多樣化,比如手錶,腕帶,眼鏡,襪子,衣服,等等。今年,可穿戴技術的發展速度尤為明顯,因為越來越多人已經開始接受可穿戴設備。不過,相比於快速創新的可穿戴設備,可穿戴電池的發展速度似乎比較緩慢。
  • 2020戴森設計大獎中國區冠軍揭曉 溫差發電解決未來可穿戴設備供電...
    來自中國重慶大學計算機專業的劉森昊及其團隊設計、研發的「Start Now一觸即發」,憑藉獨特的創新性和可持續性脫穎而出,摘得2020年中國大陸地區戴森設計大獎冠軍。這批年輕工程師,設想利用人體與外界溫差發電,解決可穿戴設備的供電問題。
  • 艾邁斯半導體新推出的超薄傳感器為耳塞、貼片和其他可穿戴設備...
    打開APP 艾邁斯半導體新推出的超薄傳感器為耳塞、貼片和其他可穿戴設備帶來全新的血氧監測功能 艾邁斯半導體 發表於 2020-09-21 11:59:30
  • 具有自動調溫功能的可穿戴設備
    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可穿戴技術,在環境溫度發生變化時,該技術可在短短幾分鐘內適應溫度變化,同時使佩戴者保持舒適。該設備目前處於概念驗證階段,其表面會迅速冷卻或加熱以適應環境溫度,在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內,表面溫度可以從10到38攝氏度(華氏50到100.5攝氏度)。同時,內部保持與人體皮膚相同的溫度,使佩戴者感到舒適。可以將該無線設備嵌入到臂章之類的結構中,也可以應用到夾克等衣服上。為了製造該設備,該團隊採用了一種相變材料,該材料類似於石蠟,但特性更複雜。
  • 新加坡國立大學開發薄膜超吸溼鞋墊可蒸發汗水,為可穿戴電子供電
    新加坡國立大學開發薄膜超吸溼鞋墊可蒸發汗水,為可穿戴電子供電儘管大氣中的集水技術蓬勃發展,但在更廣闊的視野中進行了很少的嘗試-從汗液蒸發中吸收水分,這對人體舒適度和可穿戴電子設備具有重大影響。Co-SHM具有透明的薄膜結構,快速的吸收動力學和4.6 g g -1的高吸水率。材料的再生可由自然陽光碟機動,使Co-SHM成為節能的吸溼劑。將Co-SHM整合到透氣防水的PTFE膜中,我們設計了新型的鞋墊,鞋襯和鞋墊,它們可以迅速吸收汗水中的水分以防止汗液積聚,從而為人們提供乾燥舒適的微氣候。此外,吸收的汗液可以通過基於Co-SHM的可穿戴式能量採集設備轉換為能量。
  • 未來智能穿戴:把計算機「織」進纖維裡
    原標題:未來智能穿戴:把計算機「織」進纖維裡   11月中旬,刊發於《自然》雜誌官網的一篇文章顯示,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超靈敏、彈性極強、可嵌入到紡織品和柔性
  • 可穿戴電子設備的特點及其市場挑戰
    定義可穿戴電子設備 可穿戴電子設備可定義為可接收輸入、處理接收的輸入和提供有用輸出的智能設備。 以活動手環的一項功能為例,該功能可接收並處理從傳感器接收的原始數據,隨後生成某個時間內行走步數的報告。 傳感器可對動作進行智能追蹤,分辨是步行還是其他動作。
  • 新型柔性可穿戴熱電發電機:效率更高、性能更好!
    導讀柔性和自供電,是目前可穿戴設備的技術前沿和發展方向。最近,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為了提高柔性可穿戴設備中熱電發電機的性能和效率,採用EGaIn 液態金屬互連線連接溫差電元件,這些互連線不僅電阻很低,還具有拉伸和自我修復的特性。
  • 未來智能穿戴:把計算機「織」進纖維裡
    未來智能穿戴:把計算機「織」進纖維裡本報記者 劉園園11月中旬,刊發於《自然》雜誌官網的一篇文章顯示,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超靈敏、彈性極強、可嵌入到紡織品和柔性機器人系統中的應變傳感器,由其組裝的智能織物可在大部分情況下保持原狀。
  • 讓「衣服」發電!電大「可穿戴納米發電機」研製取得新進展
    讓智能織物真正具備柔軟絲滑的質感   「可穿戴設備」是一個誘人的新興研究領域。更神奇的是,「即便把手機放在口袋裡,屏幕和衣服之間的摩擦也能產生很可觀的電量」。   當然,張曉升教授團隊並不會滿足於此。蠶絲蛋白既然可以做成薄膜,當然也可以切成絲線。他們乾脆把蠶絲蛋白製成納米線,然後與一種壓電纖維——聚偏氟乙烯(PVDF)納米纖維一起織成了「布」,構成了可穿戴摩擦-壓電複合納米發電機,做成了可以發電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