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智能穿戴:把計算機「織」進纖維裡

2020-12-04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未來智能穿戴:把計算機「織」進纖維裡

  11月中旬,刊發於《自然》雜誌官網的一篇文章顯示,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超靈敏、彈性極強、可嵌入到紡織品和柔性機器人系統中的應變傳感器,由其組裝的智能織物可在大部分情況下保持原狀。舉例來說,由這種智能織物製成的衣物,不僅可以讓人們把計算機「穿」在身上,而且在無數次清洗、拉扯後依舊能夠正常使用。

  據英國劍橋大學預測,2022年採用智能紡織品的可穿戴產品市場將達到700億美元。在智能織物領域的研究中,織物電子技術佔有重要席位。此前在香山科學會議召開的學術討論會中,相關專家專門探討了織物電子、傳感和計算的學術前沿、核心技術與應用展望。

  顛覆傳統織物概念

  在纖維層面構造集成電路

  「織物電子是一種在纖維或纖維集合體(或面料)維度上生成電路、傳感(執行)、能量、計算和通信器件的電子技術。」電子科技大學移動計算中心教授陳東義表示,「以織物電子為支撐理論和技術的智能織物與服裝將驅動人類社會邁向泛智能時代,重構人類生活和生存方式,催生新興戰略產業。」

  據了解,織物電子是基於技術演進提出的新概念,涉及電子織物在傳感執行和計算上的功能實現等領域,與柔性電子等有著明顯差異。「柔性電子是將有機或無機材料電子器件製作在柔性或可延性塑料或薄金屬基板上,通常包含電子元器件、柔性基板、交聯導電體和黏合層等4個部分,主要採用『印刷』的方式實現。」陳東義說,「但是,織物電子可以採用有機、無機和蛋白纖維材料為原料,還能夠使用編織、刺繡、針織、熔噴與黏合等工藝。」

  在織物電子技術中,最核心的組成部分就是織物電子器件。「織物電子器件是指具有產生、傳輸、調製和測量電子功能的纖維或纖維集合體(紗線和織物等)。」香港理工大學智能可穿戴研究中心陶肖明教授說,織物電子器件有兩類,一類用具有電子功能的材料直接生成纖維、紗線或織物,另一類用微電子器件如晶片結合於纖維中再形成多功能織物。織物電子器件具有柔性、大面積、三維變形、輕盈、透氣、穿著舒適等優勢。

  兼顧電子器件功能和可穿戴性

  是織物電子發展最大瓶頸

  現實情況是,我們目前所能接觸到的智能織物主要是把智能器件鑲嵌在鞋子或衣服上,然而這並不是織物電子的終極追求。

  「目前織物電子的發展還處於初始階段,傳統電子領域產品開發依然佔據主導地位,因此大多數智能服裝研究主要專注於如何將器件和模塊縫製或嵌入到衣服中,以及如何增強可靠性、牢固性等技術問題,而忽視了纖維和織物電子研發與加工技術問題。」陳東義指出。

  陶肖明認為,織物電子技術能夠結合傳統紡織品的舒適性、外觀和電子產品的功能性、連接性,無疑極具市場潛力。但是可靠性、交叉兼容性、設備適用性、材料可用性和間接成本等方面的挑戰,一直阻礙著織物電子產品的商業化進程。

  「形成織物電子器件或系統需要應用傳感技術、數據傳輸和存儲技術、數據顯示技術、能源供給技術、連接技術等。如何在保持電子器件功能性和可靠性的同時兼顧織物優異的可穿戴特性,這是目前織物電子發展的最大瓶頸。」陶肖明表示。

  她認為,理想的織物電子器件或系統的功能材料結構和性能方面還存在一系列的挑戰。「阻礙織物電子系統發展的主要原因是其器件性能不足、生產加工一致性低、缺乏系統的研究和標準。」

  除了材料需要在實現電氣性能的同時滿足特定的機械和化學性能要求外,織物電子的發展還面臨著諸多挑戰,例如,設計環節中包括在織物和纖維層次上構造傳感、計算器件或集成電路,目前尚無成熟的設計自動化與分析工具;另外,電子織物對製造環境要求苛刻,目前還缺乏技術標準、測試方法和製造設備等。

  對此,陳東義提到,織物電子可以從納米材料和結構上尋找突破;傳統電子、柔性電子和織物電子的結合是近期智能織物與服裝產品化的重要途徑。

(文章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DF398)

相關焦點

  • 未來智能穿戴:把計算機「織」進纖維裡
    未來智能穿戴:把計算機「織」進纖維裡本報記者 劉園園11月中旬,刊發於《自然》雜誌官網的一篇文章顯示,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超靈敏、彈性極強、可嵌入到紡織品和柔性機器人系統中的應變傳感器,由其組裝的智能織物可在大部分情況下保持原狀。
  • 未來智能穿戴:把計算機「織」進纖維裡 顛覆傳統織物概念
    11月中旬,刊發於《自然》雜誌官網的一篇文章顯示,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超靈敏、彈性極強、可嵌入到紡織品和柔性機器人系統中的應變傳感器,由其組裝的智能織物可在大部分情況下保持原狀。舉例來說,由這種智能織物製成的衣物,不僅可以讓人們把計算機「穿」在身上,而且在無數次清洗、拉扯後依舊能夠正常使用。
  • 未來人類將把計算機「織」入衣服裡
    舉例來說,由這種智能織物製成的衣物,不僅可以讓人們把計算機「穿」在身上,而且在無數次清洗、拉扯後依舊能夠正常使用。  據英國劍橋大學預測,2022年採用智能紡織品的可穿戴產品市場將達到700億美元。在智能織物領域的研究中,織物電子技術佔有重要席位。此前在香山科學會議召開的學術討論會中,相關專家專門探討了織物電子、傳感和計算的學術前沿、核心技術與應用展望。
  • 「可穿戴計算機之父」用水演奏歌曲
    自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他一直使用可穿戴式計算機以協助提高自己的視力。現在他在自己的右眼上戴了一個顯示屏,並通過該設備連接計算機和網際網路創交會·大佬按壓小孔內噴出的水柱,「叮叮咚咚」的音樂悠揚響起,如同置身在音樂大廳。5月10日下午,「2017矽谷高創會」的現場,頭戴棒球帽、右眼戴著一個智能眼鏡的「可穿戴計算機之父」——史蒂夫·曼恩出場便展示起他發明的「智能水風琴」。
  • 使用納米纖維的可穿戴技術,可以監測血壓、心率等生理參數
    在《Applied Physics Reviews》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員使用微纖維,甚至更小的納米纖維,作為可穿戴監測器,可以跟蹤病人的生命體徵。基於超細纖維和納米纖維的技術滿足了醫學界對監測糖尿病、哮喘、肥胖和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需求。
  • 谷歌進軍智能服裝 導電纖維概念股臨風
    近日,谷歌在年度開發大會上發布「緹花計劃」,與服裝品牌Levi's(李維斯)合作研發具有輕觸式遙控功能的智能導線纖維服飾,預計明年秋季面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全球可穿戴設備的浪潮下,智能服裝作為細分切入點,已有多家公司在產品端布局,該領域被信息技術顧問公司Gartner評為最具潛力可穿戴設備。
  • 物聯網之智能穿戴設計
    ▲生物印章技術(biostamp)智能穿戴是基於移動網際網路的小型計算機,分為體表智能穿戴與植入式可穿戴。未來智能穿戴能嵌入到我們的消化系統、感覺器官、血管甚至細胞,實現人機共生的未來。 2) 智能眼鏡:遠程醫療手術
  • 受香蒲啟發,碳纖維直接轉換為可穿戴超級電容器的高性能纖維電極
    本文要點:一種環保且可擴展方法,可擴展製備緊湊型芯-蓬鬆護套結構的可穿戴超級電容器的高性能纖維電極成果簡介固態纖維超級電容器(FSC)輕巧,佩戴舒適且易於織入紡織品,是可穿戴電子設備中很有希望的儲能設備
  • 可穿戴計算機之父史蒂夫-曼恩
    可穿戴式計算機(騰訊科技配圖0騰訊科技訊(坎貝)北京時間8月8日消息,在很多人眼中,史蒂夫·曼恩(Steve Mann)是世界上首位「電子人」(cyborg)。
  • 全副武裝 全球十大可穿戴式計算機匯總
    1「谷歌眼鏡」無意外入圍    可穿戴式計算機仍處於起步階段,但確有許多設計巧妙者已經問世,其中一些也許還會在不久的將來變成像智慧型手機一樣的消費產品。 雖然有多種可穿戴計算產品已經上市,但它們還只是冰山一角。
  • 單晶SnSe熱電纖維:從一維功能纖維到多維智能織物
    ,實現了纖維單晶材料的大規模生長,為研發複雜而高效的熱電單晶纖維及其智能織物提供了新思路。(3)首次製造了具有高密度p型和n型SnSe微/納米線陣列的單根熱電纖維。並實現了纖維內柔性熱電器件的PN結構,為大面積、輕質、透氣、高性能的柔性可穿戴熱電智能織物器件提供了新思路。展示了單晶熱電纖維織物利用人體與環境的溫差持續發電的概念性演示。
  • 科學家研發新型可穿戴設備,未來有望用於智能假肢
    、可與計算機交互的方式。」改善人機互動的方式有多種,比如使用攝像頭和計算機視覺技術,但讀取手勢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還可以保護個人隱私。  讓科幻場景成為現實  近年來,可穿戴式生物傳感器在健康監測和人機界面交互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想要使無線信號處理系統實現對生理信號的實時分析,還存在通信時延、安全性等問題。
  • 未來的可穿戴電子服裝可能會通過我們自身的體溫來充電
    未來的可穿戴電子服裝可能會通過我們自身的體溫來充電由於近十年來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電子元件的小型化,人們可以通過佩戴微型計算機來跟蹤其運動並實時監控其健康狀況。到2025年,可穿戴電子產品市場預計將增長到530億歐元,但它由一種產品-智能手錶主導。德國Fraunhofer FEP的Matthias Fahland博士說,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產品處於"起始位置"。該領域的主要障礙之一是存儲。"能源來自何處,電池在哪裡,它將持續多久(存儲)的問題是所有問題的關鍵問題。
  • 基於可拉伸光纖的智能穿戴紡織品
    這種發展促進了智慧工業、智能城市和遠程醫療保健應用等許多發展。由於人口增長和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遠程醫療保健在未來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並且在未來,遠程醫療對智能系統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對遠程協助的人類活動進行持續監測,包括診斷、急救和病人健康狀況的監測。遠程健康監測具有降低治療成本和節約醫療資源(和臨床設施)等優點。
  • 智能儲能纖維——可縫製、可編織、可水洗
    隨著可穿戴電子產品的快速發展,人們急需柔性好、可伸縮、高性能、兼具舒適性和耐用性的儲能設備。重量輕、體積小、結構多樣的纖維狀儲能設備成為人們研究的熱點,並被認為是解決可穿戴電子產品續航差的有效方法。該儲能纖維還表現出高柔韌性和高抗強度,可以直接用來製備可穿戴的儲能紡織品,這為可穿戴電子器件的開發提供了新途徑。
  • 壓阻碳納米管嵌入式納米纖維傳感紗,用於可穿戴紡織品傳感器
    ,可方便地織成不同功能的可穿戴織物,應用於可穿戴電子產品和智能紡織品。,其機械強度足以編織成可穿戴的織物傳感器,可檢測和區分壓力、拉伸和彎曲等多種機械刺激。通過使用簡便的靜電紡絲技術將壓阻彈性納米纖維包裹在可拉伸的纖維狀芯電極上而獲得的智能納米纖維感測紗線。這種織物傳感器具有精細的層次結構,從一維宏觀紗線到亞微米彈性納米纖維和內部納米碳管滲流網絡。
  • 中原工學院:碳納米管嵌入式納米纖維傳感紗,可穿戴紡織品傳感器
    本文要點:在製備方法上,首次採用簡易靜電紡絲技術,設計並製備了一種具有良好拉伸性能和機械穩定性的可拉伸壓阻碳納米管納米纖維傳感紗,可方便地織成不同功能的可穿戴織物,應用於可穿戴電子產品和智能紡織品。,其機械強度足以編織成可穿戴的織物傳感器,可檢測和區分壓力、拉伸和彎曲等多種機械刺激。
  • 中原工學院:碳納米管嵌入式納米纖維傳感紗,可穿戴紡織品傳感器
    本文要點:在製備方法上,首次採用簡易靜電紡絲技術,設計並製備了一種具有良好拉伸性能和機械穩定性的可拉伸壓阻碳納米管納米纖維傳感紗,可方便地織成不同功能的可穿戴織物,應用於可穿戴電子產品和智能紡織品。,其機械強度足以編織成可穿戴的織物傳感器,可檢測和區分壓力、拉伸和彎曲等多種機械刺激。
  • 陳根:打造智能紡織物,可穿戴服裝新材料
    文/陳根隨著可穿戴設備的日漸成熟,可穿戴設備已經逐漸嵌入人們的生活,從可穿戴手環手錶到可穿戴眼鏡等,顯然,智能服飾也將成為可穿戴行業追逐的方向,而智能服飾的材料則成為其必然面臨的問題之一。基於此材料的特性,將可以應用於智能服裝、可自行搭建的帳篷或者機器人降落傘。
  • 計算機是下一個生命形式嗎?
    這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實驗表明,新的生命體可以在實驗室裡「被創造」,而不是一定要通過「進化」來完成。基因控制的意義非同小可。到目前為止,生物智能的發展一直聽命於自然進化力量,但是,當我們對決定著自身肉體和精神特點的分子結構取得了控制權,就有可能修改現有的生物,甚至發明新的生物。到那時,可以通過分子工程按訂單來「培植」大腦,自然智能和人工智慧的區別將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