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納米纖維的可穿戴技術,可以監測血壓、心率等生理參數

2020-12-05 科技報告與資訊

在《Applied Physics Reviews》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員使用微纖維,甚至更小的納米纖維,作為可穿戴監測器,可以跟蹤病人的生命體徵。基於超細纖維和納米纖維的技術滿足了醫學界對監測糖尿病、哮喘、肥胖和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需求。

這種可穿戴纖維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靈活性,可用於測量血壓、心率、睡眠質量、膽固醇水平、氧氣水平和其他生命體徵。由於體積小,它們可以直接塗抹在皮膚上,也可以織入襯衫、襪子、領帶或腕帶等服裝中。

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作者Seeram Ramakrishna說,最有前途的納米纖維技術之一,壓電傳感器,它由機械能驅動,可能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裡就可以投入市場,而其他技術可能會在5到8年內才能供公眾使用。

Ramakrishna說,現在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使光纖傳感器更加耐用,以便它們可以重複使用,並為它們提供可靠和便攜的電源。他說,還需要時間來確保這項技術是準確的,其數據可以信賴,可以用於現實世界的病人監測。

論文標題為《Micro/nano fiber-based non-invasive devices for health monitoring diagnosis and rehabilitation》。

相關焦點

  • 3D列印+納米技術,為可穿戴設備打造靈活又耐用橡膠石墨烯傳感器
    這種材料和3D列印工藝使定製的設備能夠精確地適合用戶的體型,同時與現有的可穿戴設備相比也提高了舒適度,並由於簡單而降低了製造成本。Toyserkani是機械和機電工程的教授,他說這種橡膠石墨烯傳感器可以與電子元件搭配使用,製成可穿戴設備,記錄心率和呼吸頻率,記錄運動員跑步時施加的力量,讓醫生遠程監控病人,以及其它許多潛在的應用。
  • 天津工業大學:聚乳酸/石墨烯電紡複合納米纖維的穿戴式傳感器
    有機壓電膜作為柔性和可穿戴壓力傳感器是製造電子皮膚的理想材料。使用PLLA /石墨烯電紡納米纖維墊,聚酯纖維和聚二甲基矽氧烷(PDMS)製成壓電生物電子皮膚。最大開路電壓(Voc)和可穿戴式傳感器的短路電流(I sc)為184.6 V和10.8μA。通過觸摸生物電子皮膚產生的響應可以轉換為數位訊號。壓電生物電子皮膚用於監測人體的脈搏。
  • Silicon Labs生物傳感器給可穿戴設備中的心率監測 增添更高級的心...
    Silicon Labs(亦稱「芯科科技」,NASDAQ:SLAB)日前推出一系列光學生物識別傳感器,為各種可穿戴健身和健康產品提供先進的心率監測(HRM)和心電圖(ECG)功能。
  • 壓阻碳納米管嵌入式納米纖維傳感紗,用於可穿戴紡織品傳感器
    ,設計並製備了一種具有良好拉伸性能和機械穩定性的可拉伸壓阻碳納米管納米纖維傳感紗,可方便地織成不同功能的可穿戴織物,應用於可穿戴電子產品和智能紡織品。通過使用簡便的靜電紡絲技術將壓阻彈性納米纖維包裹在可拉伸的纖維狀芯電極上而獲得的智能納米纖維感測紗線。這種織物傳感器具有精細的層次結構,從一維宏觀紗線到亞微米彈性納米纖維和內部納米碳管滲流網絡。
  • 中原工學院:碳納米管嵌入式納米纖維傳感紗,可穿戴紡織品傳感器
    本文要點:在製備方法上,首次採用簡易靜電紡絲技術,設計並製備了一種具有良好拉伸性能和機械穩定性的可拉伸壓阻碳納米管納米纖維傳感紗,可方便地織成不同功能的可穿戴織物,應用於可穿戴電子產品和智能紡織品。通過使用簡便的靜電紡絲技術將壓阻彈性納米纖維包裹在可拉伸的纖維狀芯電極上而獲得的智能納米纖維感測紗線。這種織物傳感器具有精細的層次結構,從一維宏觀紗線到亞微米彈性納米纖維和內部納米碳管滲流網絡。該傳感器具有較大的接觸面積、多個接觸部位和較大的變形空間,可用於多種機械刺激的多模傳感,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較寬的傳感範圍。
  • 中原工學院:碳納米管嵌入式納米纖維傳感紗,可穿戴紡織品傳感器
    本文要點:在製備方法上,首次採用簡易靜電紡絲技術,設計並製備了一種具有良好拉伸性能和機械穩定性的可拉伸壓阻碳納米管納米纖維傳感紗,可方便地織成不同功能的可穿戴織物,應用於可穿戴電子產品和智能紡織品。 通過使用簡便的靜電紡絲技術將壓阻彈性納米纖維包裹在可拉伸的纖維狀芯電極上而獲得的智能納米纖維感測紗線。這種織物傳感器具有精細的層次結構,從一維宏觀紗線到亞微米彈性納米纖維和內部納米碳管滲流網絡。
  • 青島大學《Nature Commun》一種高性能可穿戴應變傳感器
    柔性可穿戴電子器件具有質輕、易結合皮膚、能承受力學變形等特點,應用逐漸廣泛。尤其是在生物傳感器方面,已經成為心率、血壓等涉及到身體健康生物信號監測的重要器件。柔性電子器件是柔性電子的主要體現形式之一。以柔性材料為基礎,結合微納米加工與集成技術,設計製造可實現邏輯放大、濾波、數據存儲、信號反相、數字運算、傳感等功能的新一代柔性電子元器件,是信息技術發展的迫切需求。柔性功能材料所具有的光、電、磁、熱、力等獨特的物理和化學性能,使得柔性電子器件可被廣泛用於柔性顯示、數據加密、可穿戴感知等智能化電子系統。
  • 新型電子皮膚面世,終將終結可穿戴設備?
    電子皮膚作為一種柔性觸覺仿生傳感器已經廣泛地應用於人體生理參數檢測與機器人觸覺感知等領域,近年來是世界各國研究者廣泛關注的熱點。曾有業內人士指出,電子皮膚的出現有可能終結所有可穿戴設備。「雖然一些現有技術使用電信號來模擬不同程度的疼痛,但這些新設備可以對真實的機械壓力、溫度和疼痛做出反應,並提供正確的電子響應。這意味著我們的人造皮膚知道用手指輕輕觸針和不小心用針刺傷自己之間的區別——這是一個以前從未用電子技術實現的重要區別。」
  • 新型電子皮膚,終將終結可穿戴設備?
    電子皮膚作為一種柔性觸覺仿生傳感器已經廣泛地應用於人體生理參數檢測與機器人觸覺感知等領域,近年來是世界各國研究者廣泛關注的熱點。曾有業內人士指出,電子皮膚的出現有可能終結所有可穿戴設備。01 新型電子皮膚近日,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的科學家宣布開發一種能夠感知疼痛、溫度和壓力的人造皮膚材料。
  • Nature:可穿戴式石墨烯傳感器使用環境光監測健康狀況
    塗有納米顆粒的石墨烯已被用於製造可穿戴的光傳感器,該傳感器可測量穿過組織的環境光中的人體脈搏和血氧水平,從而為健康監護提供了一個潛在的平臺。可穿戴技術的普及已經大大增加,到2022年,美國市場預計將達到數百億美元(請參閱go.nature.com/33tcein)。
  • ppg脈搏波連續血壓監測如何從技術上解決高血壓患者的擔憂?
    隨著人們對高血壓發病機制認識的不斷深入,針對新的更為有效血壓檢查、血壓監測相繼得到開發, 越來越多的公司、科研機構,投入智能穿戴移動醫療領域做非袖帶式血壓檢測產品。tVgEETC-電子工程專輯目前,松恩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發成功ppg脈搏波連續血壓監測,校準後可以24小時不間斷連續監測高血壓患者的血壓變化,對血壓異常變化提出警示,減少中風、心梗等新年血管引起的猝死機率。
  • 全天候健康數據監測,是華為穿戴最大的價值
    血氧飽和度就是指氧飽和血紅蛋白在所有血紅蛋白中的比例,是評判一個人是否健康的重要生理參數,也是重要的生命體徵之一,正常人的血氧飽和度在95%-100%之間。當外部環境氧氣不足或者身體出現異常,尤其是血氧飽和度低於90%,需要特別重視。因此日常對血氧飽和度的監測也變得尤為重要。對於經常需要腦力勞動或是喜愛極限運動的人來說,長期進行血氧飽和度檢測尤為重要。
  • 非接觸式心率監測有什麼好處?
    隨著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於印發《醫院智慧服務分級評估標準體系(試行)的通知》強調了智慧醫院建設中「智慧醫療、智慧服務和智慧管理」的三大領域,其中明確了物聯網醫療建設的重要性,「利用最先進的物聯網技術, 實現患者與醫務人員、 醫療機構、 醫療設備之間的互動」。非接觸式心率監測有什麼好處?
  • 國外研發納米纖維傳感器 可監測呼出氣體中的化學活動
    近日,據外媒報導,印度理工學院(IIT)馬德拉斯的科學家開發出一種納米纖維傳感器,可以檢測人類呼出氣中相對溼度水平的微小變化。該傳感器由IIT Madras化學系T. Pradeep教授領導的團隊製造,可以集成到可穿戴電子設備中,可以幫助評估人體新陳代謝和卡路裡燃燒率。
  • 可穿戴生物傳感設備:市場規模超25億美元,可對汗液、淚液及唾液...
    通過將生物識別材料塗覆在碳納米管纖維上形成同軸結構,團隊製成了對葡萄糖、鈉離子、鉀離子、鈣離子和液體酸鹼度敏感的纖維,在重複形變的前提下保持了良好的實時檢測性能。 可靠的多標誌物傳感技術還可以提供出汗率的測量,用於校準標誌物信號從而提高生理相關性,對於提高可穿戴設備的個性化診斷和生理監測能力至關重要。不過,由於這一系統依賴身體運動產生汗液,在連續監測應用中效用有限。
  • 【技術專區】蘇州納米所在可穿戴纖維器件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柔性纖維狀的電學器件,如纖維狀鋰離子電池、纖維狀太陽能電池、纖維狀記憶存儲器及纖維狀超級電容器,可以編織成各類織物,與人們日常穿戴結合起來,用於製備智能織物。碳納米管纖維,以其柔性、質輕、高導電及多級界面等特點非常適合作為柔性的導電電極。
  • 市場規模超25億美元,可穿戴生物傳感設備前途無量
    但隨著該領域在技術上的突破,很多人仍然看好可穿戴生物傳感器的市場前景。目前,可穿戴設備主要採用物理傳感器,用於監測行動能力和生命體徵,如步數、熱量消耗或心率。隨著研究人員從跟蹤體育鍛鍊活動擴展到關註解決醫療保健應用,比如糖尿病管理或者老年人的遠程監控,可穿戴設備需要進行自我革新。
  • 用「智能創口貼」無創、連續監測中心血壓,華人學者顛覆智能穿戴|...
    血壓測量結果還常常受到情緒、運動、飲食、呼吸、身體姿勢、晝夜節律、環境溫度等多種因素的幹擾,數據變化極大。在醫院測量的血壓可能跟病人在家裡的血壓完全不同,準確全面地了解病人的血壓變化情況需要連續監測而來。更重要的一點是,傳統血壓計只能測量手臂及手腕上的外周血壓,但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表明,心臟等器官深層次的中心血壓更具有臨床意義,也能更好地預測心血管疾病風險。
  • 生命體徵監測技術:對人體實施狀態監控
    生命體徵 生命體徵監測包括測量一系列能顯示個人健康狀況的生理參數。心率是最常見的參數之一,可以通過心電圖來檢測,心電圖可以測量心跳的頻率,最重要的是,可以測量心跳的變化。心率變化往往由活動引起。在睡眠或休息時,節奏較慢,但往往會隨著身體活動、情緒反應、壓力或焦慮等因素而加快。
  • 基於可拉伸光纖的智能穿戴紡織品
    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對遠程協助的人類活動進行持續監測,包括診斷、急救和病人健康狀況的監測。遠程健康監測具有降低治療成本和節約醫療資源(和臨床設施)等優點。作為一種比較流行的遠程健康監測技術,不同種類的可穿戴傳感器已經被用於監測用戶的多個參數。可穿戴傳感器在人體監測中的參數包括運動評估和分析、體溫、相互作用力/壓力(人與物體之間)、溼度和生理參數,包括心跳和呼吸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