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能創口貼」無創、連續監測中心血壓,華人學者顛覆智能穿戴|...

2021-01-12 生輝SciPhi

血壓(blood pressure,BP)的測量,從最初的有創到無創已經歷了數十年的探索。近年來,心腦血管疾病已經成為頭號危害現代人健康的慢性病,血壓計也隨之走入千家萬戶,不再僅限於醫生使用。

圖|傳統血壓測量方式(來源:Getty Images)

不過,無論是水銀柱式血壓計還是氣壓表式血壓計,所得的測量數據均是特定時間節點內的結果。血壓測量結果還常常受到情緒、運動、飲食、呼吸、身體姿勢、晝夜節律、環境溫度等多種因素的幹擾,數據變化極大。在醫院測量的血壓可能跟病人在家裡的血壓完全不同,準確全面地了解病人的血壓變化情況需要連續監測而來。

更重要的一點是,傳統血壓計只能測量手臂及手腕上的外周血壓,但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表明,心臟等器官深層次的中心血壓更具有臨床意義,也能更好地預測心血管疾病風險。

圖|徐升教授團隊打造的 「智能創口貼」(來源: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UCSD)助理教授徐升便從此入手,打造了一款 「智能創口貼」,它看似是一張平平無奇的薄膜,但當其貼在人體表面時便可無損無輻射並連續監測血壓。

徐升是個典型的 「斜槓青年」: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博士畢業於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後,徐升曾在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目前,他在 UCSD 納米工程系擔任助理教授。

圖|徐升教授被評為 2018 年 「TR35」

憑藉他在柔性電子設備上的顛覆式創新,徐升在 2018 年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為 「35 名 35 歲以下創新者」(35 Innovators Under 35)之一;因其在用於生物集成電子及可拉伸能源系統的材料和設備設計上取得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徐升在 2019 年獲得了材料研究學會(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MRS)「傑出青年科學家獎」 榮譽,是第 3 位獲得此項榮譽的華人科學家。

深入皮下 14 釐米,無創、連續監測血壓

圖|徐升教授團隊打造的 「智能創口貼」(來源: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早在 2018 年 9 月,該項研究就被徐升團隊發表在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上。據徐升描述,文章發表後研究團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兩年多時間裡我們收到了來自世界各地 200 多封郵件,無論是研究人員還是臨床醫生都在問什麼時候買得到這個產品、怎麼和我們合作、能不能寄個樣品給他們做研究,我們覺得時機很好,得趕緊開公司把產品做出來,這樣才能把產品真正給醫生使用。」 徐升說。

於是,2020 年 2 月,徐升和時任 UCSD 微流醫療器械中心主管的相舒成立公司,並取名為 「Softsonics」。與此同時,「智能創口貼」 也在不斷革新中。

圖|「智能創口貼」(來源:徐升實驗室官網)

據徐升介紹,該款 「智能創口貼」 是用一層富有彈性的矽膠製造,中間含有微型的電子元件,形成所謂的 「島橋」 結構 —— 小型電子零件陣列(島),每個都由彈簧形電線(橋)連接。每個島都包含稱為壓電傳感器的電極和器件,當交流電通過時會產生超聲波。「島橋」 結構允許整個貼片貼合皮膚,並在伸展、彎曲和扭曲時不影響電子功能。

實際上,要實現這個目標其實並不容易。傳統來講,當剛性的電子元件集成到彈性材料中時,彎曲和拉伸易導致接口部位產生很大的張力,最終導致設備故障。徐升表示,這是行業存在的現實問題,雖然目前尚沒有一個完美的解決問題的辦法,但 Softsonics 正在嘗試去減少困難。

「首先,我們可以把電子器件做得更小,這樣它界面的應力會成指數級降低,這是最常用的辦法;其次,應力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應力的集中,當我們將連接的導線做出一些梯度,就可以把應力分散開來,提高產品的可靠性。」 徐升說。

2018 年時,該款 「智能創口貼」 所產生的超聲波就已經可以到達皮膚下方 4 釐米深處的血管,人們可以檢測到心臟、肺或肝直接相連著的深層次血管的血壓。市面上的可穿戴設備穿透深度一般不超過皮下 1 釐米,在當時已是極大的突破。

經過兩年時間裡不斷的研發,徐升對生輝表示,目前該款 「智能創口貼」 已經可以測量皮膚下方 14 釐米的生理信號,可測量的範圍再次擴大,相關文章將儘快發表。

圖|鈣鈦礦晶體(來源:徐升實驗室官網)

此外,目前 Softsonics 正在攻克無線充電的難題。目前,關於可穿戴電子設備供電問題主要有兩種解決辦法,其一是降低器件能耗,其二是提升儲存能量密度。Softsonics 正在探索開發單晶鈣鈦礦材料來收集太陽能,以此為可穿戴電子設備提供能源。

「有了釘子再造錘子」,助力醫療系統扁平化

圖|聖地牙哥是美國頂級生物技術集群中心(來源:Milken Institute)

得益於 UCSD 濃厚的創業氛圍和生物醫藥集聚效應,徐升自創業之初便有機會與各細分領域的優秀醫生和研究者進行交流。與傳統的有了產品再找應用場景的方式不同,Softsonics 更偏向於根據使用場景來打磨產品,即 「有了釘子再造錘子」,了解市場真正需要的東西以後反哺技術研發。

徐升表示,Softsonics 的願景是幫助醫療系統扁平化。「由於專科醫生的領域劃分十分明顯,且彼此溝通不夠通暢,有很多病患不能及時就診。我們希望做出來的智能器件能夠讓普通醫生不需要經過過多專業的訓練就可以完成類似專科醫生的診斷,讓器件使用的壁壘越來越小,且數據足夠精準,降低錯誤率和誤診率。」

徐升坦言,目前 Softsonics 剛起步,商業化途徑仍在探索中,產品定價還要依據製造成本和可替代性來制定。目前,Softsonics 仍將繼續加強與醫院和醫生的合作,早日打入醫療生態圈並進一步推動研究和產業的發展。

據透露,公司預計在 2021 年夏天進行天使輪融資。

參考資料:

http://xugroup.eng.ucsd.edu/wp-content/uploads/2018/12/52_Nat_Biomed_Eng.pdfhttp://xugroup.eng.ucsd.edu/https://milkeninstitute.org/articles/what-are-americas-top-biotech-centers-new-milken-institute-study-shows-which-metros-lead

-End-

相關焦點

  • 物聯網之智能穿戴設計
    智能穿戴把人體靜態、動態的生命體態特徵進行數據化,給醫療提供科學依據。個性、優質的醫療服務將會成為一種趨勢智能可穿戴設備提供實時健康檢測以及遠程醫療服務,這將會顛覆傳統醫療。老百姓足不出戶就能查看自己的病歷、在線就診,如POC診斷設備,只要帶上醫療智能可穿戴設備,可以隨時隨地看病,通過聯網獲得診斷報告。隨著醫學需求拉動,在醫療智能可穿戴的帶動下,專家預言智能穿戴市場將會迎來新一波的熱潮。 1) 生物印章技術:隨時監測人體健康
  • ppg脈搏波連續血壓監測如何從技術上解決高血壓患者的擔憂?
    隨著人們對高血壓發病機制認識的不斷深入,針對新的更為有效血壓檢查、血壓監測相繼得到開發, 越來越多的公司、科研機構,投入智能穿戴移動醫療領域做非袖帶式血壓檢測產品。tVgEETC-電子工程專輯目前,松恩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發成功ppg脈搏波連續血壓監測,校準後可以24小時不間斷連續監測高血壓患者的血壓變化,對血壓異常變化提出警示,減少中風、心梗等新年血管引起的猝死機率。
  • 華人學者首創「創可貼」血壓計,柔性可穿戴全天候不間斷測壓
    超聲波可到達皮膚下方 4 釐米深處的血管,當超聲波返回到貼片時,即可通過定製軟體將該信息轉換為血壓。目前已經有了若干可穿戴血壓測量設備,比如機械壓力感應血壓、光學傳感器測量血壓以及雷達測量血壓。相對於目前已有的可穿戴血壓測量設備,Softsonics 的血壓計更小且柔軟,那麼就可以貼在人體上,這樣就不會影響你的日常生活行為;其二, Softsonics 血壓計可連續不間斷測量,要知道人通常的日間血壓和夜間血壓差別顯著;其三,這款血壓計不局限於人體部位,不必像腕帶設備那樣只能貼在手腕,而是可以貼在更適用於血壓測量的部位;其四,也是很重要的一點,皮膚下 4 釐米深度的檢測是一個突破。
  • 智能醫療裝備有良心_人們才可以放心
    糖尿病患者的可穿戴設備   一般情況下,糖尿病患者檢測血糖時,需要將針刺破皮膚。而今這款可穿戴設備實現了「無創測血糖」。持久耐用的電子墨水顯示器,實時提醒用藥時間。同時配合app,可使患者的親人、醫生遠程監控血糖指數。
  • 噱頭還是真有用? 10款智能手環年度橫評(全文)_智能手環_智能穿戴...
    在眾多類別的智能穿戴產品之中,手環的價格更為便宜,功能更為專注,目前成為了很多輕穿戴用戶的首選。智能手環不具備複雜的屏幕結構、處理晶片和作業系統,因此產品設計更加小巧和輕便,此外續航時間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這也使得手環類產品受到更多運動愛好者的青睞。
  • 未來智能穿戴:把計算機「織」進纖維裡 顛覆傳統織物概念
    據英國劍橋大學預測,2022年採用智能紡織品的可穿戴產品市場將達到700億美元。在智能織物領域的研究中,織物電子技術佔有重要席位。此前在香山科學會議召開的學術討論會中,相關專家專門探討了織物電子、傳感和計算的學術前沿、核心技術與應用展望。
  • 血流動力學監測的的行動裝置及ICU人工智慧
    本研究顯示,與對照組相比,用智慧型手機心電圖監測的患者被檢測到房顫的概率大大增加。然而,智慧型手機心電圖監測有很高的假陽性率。在772名內科病人中使用AliveCorKardia監護儀進行房顫的篩查是可行的,同時也出現了較高的假陽性率[21]。儘管如此,論文作者發現了篩查的一個重要好處——它可以幫助患者意識到與房顫相關的疾病。
  • 智能手環測血壓準不準_智能手環測血壓原理詳解
    智能手環測血壓準確嗎時刻監控你的健康 智能手環的功能日益增強,現在市場上已經出現了可以測量血壓的手環產品了,這對有需要的用戶來說是一個好消息。你知道手環是如何進行血壓測量以及測量結果是否準確嗎?先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手環測量血壓的原理是什麼。據悉,目前能測量血壓的智能手環無非是採用以下三種途徑來進行的,分別是光電傳感器、光電傳感加心電以及示波法。
  • 基於人體介電譜的射頻無創血糖傳感器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學與健康工程研究所微創中心副研究員聶澤東團隊設計出基於高場約束的表面等離子體傳感器以實現無創血糖的監測。基於人體介電譜特性的射頻無創血糖傳感器具有體積小、成本低和抗幹擾等優點,可方便集成在穿戴式設備上,實現連續的無創血糖監測。傳統的射頻血糖測量方法主要是基於貼片天線或採用有洩露波輻射的傳感器,該測量方法會導致輻射損耗;傳感器傳播的能量場未受到足夠限制,無法產生一個不受周圍電磁幹擾的高能束流,導致測量結果易受環境電磁幹擾,從而產生不確定性。
  • 智能穿戴測心率有用嗎?看完終於明白了
    隨著智能穿戴設備的不斷普及,心率監測已經成為越來越多智能穿戴設備的標配功能,尤其在一些偏向運動的智能穿戴中,心率監測也儼然成為消費者的「痛點」需求,那麼在運動中使用智能設備監測心率真的有必要嗎?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吧。為什麼要在運動中監測心率?
  • 基於人體介電譜的射頻無創血糖傳感器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學與健康工程研究所微創中心副研究員聶澤東團隊設計出基於高場約束的表面等離子體傳感器以實現無創血糖的監測。基於人體介電譜特性的射頻無創血糖傳感器具有體積小、成本低和抗幹擾等優點,可方便集成在穿戴式設備上,實現連續的無創血糖監測。傳統的射頻血糖測量方法主要是基於貼片天線或採用有洩露波輻射的傳感器,該測量方法會導致輻射損耗;傳感器傳播的能量場未受到足夠限制,無法產生一個不受周圍電磁幹擾的高能束流,導致測量結果易受環境電磁幹擾,從而產生不確定性。
  • 穿戴式導航 佳明最新款智能手錶亮相CES
    [中關村在線可穿戴頻道原創]在最新召開的CES 2015上,佳明發布了一款最新的智能手錶。作為全球導航設備領導者,佳明同樣將導航技術應用在這款智能手錶上。佳明「Epix」智能手錶    epix還具備完整的運動監測功能
  • 未來智能穿戴:把計算機「織」進纖維裡
    原標題:未來智能穿戴:把計算機「織」進纖維裡   11月中旬,刊發於《自然》雜誌官網的一篇文章顯示,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超靈敏、彈性極強、可嵌入到紡織品和柔性
  • 國民智能手錶—omthing簡悅智能手錶 親測,還要啥智能手環呀
    同時伴隨著近些年智能穿戴設備的越發流行,尤其是Apple Watch的到來可以說掀起了一股智能手錶風,於是乎華為、榮耀、小米、OPPO以及三星等手機廠商皆有帶來自家的智能運動手錶,功能豐富的同時價格也參差不齊。因此大家在選取智能運動手錶的時候請記得根據自己的需求去選擇,而不是一味的看價格。
  • 讓人造皮膚更智能的「女魔術師」——華人科學家鮑哲南
    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天下人物)讓人造皮膚更智能的「女魔術師」——華人科學家鮑哲南新華社記者楊駿 張曼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發表報告說,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女教授鮑哲南團隊在柔性電子領域實現了製造工藝的飛躍,使得人造皮膚的感應和計算能力更強,智能性更高。
  • 未來智能穿戴:把計算機「織」進纖維裡
    未來智能穿戴:把計算機「織」進纖維裡本報記者 劉園園11月中旬,刊發於《自然》雜誌官網的一篇文章顯示,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超靈敏、彈性極強、可嵌入到紡織品和柔性機器人系統中的應變傳感器,由其組裝的智能織物可在大部分情況下保持原狀。
  • 深圳先進院在基於人體介電譜的射頻無創血糖傳感器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學與健康工程研究所微創中心副研究員聶澤東團隊設計出基於高場約束的表面等離子體傳感器以實現無創血糖的監測。基於人體介電譜特性的射頻無創血糖傳感器具有體積小、成本低和抗幹擾等優點,可方便集成在穿戴式設備上,實現連續的無創血糖監測。傳統的射頻血糖測量方法主要是基於貼片天線或採用有洩露波輻射的傳感器,該測量方法會導致輻射損耗;傳感器傳播的能量場未受到足夠限制,無法產生一個不受周圍電磁幹擾的高能束流,導致測量結果易受環境電磁幹擾,從而產生不確定性。
  • 深圳先進院在基於人體介電譜的射頻無創血糖傳感器研究中獲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微創中心聶澤東副研究員團隊設計了基於高場約束的表面等離子體傳感器於實現無創血糖的監測,相關研究成果以Surface Plasmonic Feature Microwave Sensor with Highly Confined fields for Aqueous-Glucose and Blood-Glucose Measurements
  • 市場規模超25億美元,可穿戴生物傳感設備前途無量
    我們先來看看典型生物傳感器的構成,它包含兩個基本功能單元:負責選擇性識別生物標誌物(酶、抗體或DNA)的生物受體,以及負責將生物識別過程轉換為有用信號的物理或化學傳感器。最早的生物傳感器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近年來無創取樣及監測技術逐漸成熟,利用無創可穿戴生物傳感設備替代常規的血液檢測越來越接近現實。
  • 智能體溫監測預警系統方案開發
    目錄  一、智能體溫監測預警系統方案介紹  二、智能體溫監測預警系統方案優點  三、智能體溫監測預警系統方案功能  四、智能體溫監測預警系統方案特點  五、智能體溫監測預警系統方案組成  六、智能體溫監控預警系統工作原理  七、智能體溫監測預警系統技術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