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自動調溫功能的可穿戴設備

2021-01-10 科技報告與資訊

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可穿戴技術,在環境溫度發生變化時,該技術可在短短幾分鐘內適應溫度變化,同時使佩戴者保持舒適。

該設備目前處於概念驗證階段,其表面會迅速冷卻或加熱以適應環境溫度,在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內,表面溫度可以從10到38攝氏度(華氏50到100.5攝氏度)。同時,內部保持與人體皮膚相同的溫度,使佩戴者感到舒適。可以將該無線設備嵌入到臂章之類的結構中,也可以應用到夾克等衣服上。

為了製造該設備,該團隊採用了一種相變材料,該材料類似於石蠟,但特性更複雜。該材料的熔點為30攝氏度(約86華氏度),與人體皮膚的表面溫度相同。如果設備外部的溫度高於此溫度,則材料將熔化,從而使穿著者感到隔熱效果;如果較冷,它將緩慢固化,仍然充當絕熱層的作用。

佩戴設備後手臂的熱視圖

由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機械和航空工程學教授Renkun Chen領導的團隊在最新一期的《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雜誌上詳細介紹了他們的工作。

該技術的核心是可以在環境溫度變化時產生加熱或冷卻效果的材料,以及可以嵌入衣服中的柔性電子設備。該設備的外層由Chen及其同事在2019年5月發表於《科學進展》上的一篇論文中詳細介紹的技術驅動。它由熱電合金製成,這種材料利用電產生溫差,夾在彈性片之間。它由電池供電,並由無線電路板控制。該設備可以物理冷卻或加熱到佩戴者選擇的溫度。

目前較先進的自調溫技術由表面塗層組成,該塗層可改變衣服在表面散發的熱量。該塗層吸收穿戴者身體的熱量,僅反射足夠的能量以匹配環境溫度。但是,塗層僅在設定溫度下工作。如果環境溫度升高或降低,它將不再起作用。

研究人員現在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擴大技術規模。他們的目標是使用內置技術製造夾克,但是在當前條件下,服裝重2千克(約4.5磅),厚約5毫米,該設備只能工作一小時。該團隊將尋找更輕,更薄的材料,使衣服的重量減輕兩到三倍。

本研究發表論文標題為《An Adaptive and Wearable Thermal Camouflage Device》。

相關焦點

  • 可穿戴設備中的傳感器功能分類
    可穿戴設備的主要應用領域包括:以血糖、血壓和心率監測為代表的醫療領域,以運動監測為代表的保健領域,以信息娛樂為代表的消費領域,以數據採集和顯示為代表的工業和軍事領域。IMS研究指出,保健和醫療領域的可穿戴設備佔據今年60%市場份額,未來的份額可能會進一步提升。
  • 可穿戴設備四大電源管理解決方案匯總
    對於可穿戴電源目前存在的設計挑戰,他總結了以下五點。   ● 在鋰電池過充或溫度過高會導致起火,鋰電池的安全性問題仍讓人擔憂的同時,充電器應具有幾乎所有類型的安全設計,包括過壓保護、過流保護、過溫保護、短路保護和低溫充電等,甚至是在充電器IC及解決方案尺寸必須保持非常小的情況下也是如此。
  • 可穿戴設備的無線充電功能解決方案
    可穿戴設備的無線充電功能解決方案 電子設計 發表於 2019-03-21 08:05:00 可穿戴設備正作為電子元件的一個重要市場領域而迅速興起。
  • 可穿戴電子設備的特點及其市場挑戰
    定義可穿戴電子設備 可穿戴電子設備可定義為可接收輸入、處理接收的輸入和提供有用輸出的智能設備。 以活動手環的一項功能為例,該功能可接收並處理從傳感器接收的原始數據,隨後生成某個時間內行走步數的報告。 傳感器可對動作進行智能追蹤,分辨是步行還是其他動作。
  • 新型傳感器助力醫療可穿戴設備
    此外,該機器還能夠應用到各種領域,比如讓家長通過觀察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判斷其對不同學習科目的喜好;監測司機大腦狀態,在其身體突然不適時切換成自動駕駛模式等。   3、微型聲學傳感器   近日美國科羅拉多大學Boulder分校和西北大學的研究團隊研發了一種可穿戴式微型聲學傳感器,主要用於監聽人體心跳和其他健康指標。
  • 優化用於物聯網的可穿戴設備的功耗
    優化用於物聯網的可穿戴設備的功耗 電子設計 發表於 2019-02-27 08:40:00 用於物聯網(IoT)的可穿戴設備和其他設備的電力傳輸環境非常複雜。由於需要儘可能節省能量,因此功耗變化很大。
  • 體溫——可穿戴計算設備的新能源?
    電池技術的瓶頸正在成為可穿戴計算設備發展的一個阻礙因素,因為其屬性決定它應該是長期伴隨人體而非需要花長一部分時間去充電的。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如今大部分可穿戴設備的廠商都在耗電量上下功夫——減少應用在後臺的運行、降低屏幕損耗等。但實際上,這些可穿戴計算設備的發展趨勢是很人體結合的越來越緊密,未來它們也很有可能成為人體的一部分。
  • 可穿戴設備論文精選-2020.08.15
    對於可穿戴設備而言,如果想獲得用戶的認可,優美和時尚的設計是必不可少的。 E. Efficiency - 效率 可穿戴設備的電池續航時間是其最大的制約因素,因而在可穿戴設備上,程序必須有很高的運行效率。除此之外,還可以考慮利用人體自身的熱量,或者身體的運動,來為可穿戴設備充電。
  • 可穿戴設備的健康監護設計方案
    又經過20 年的創新後,語音通話已不再是手機這款智能設備的主要功能,它不僅可以拍攝美麗的照片、播放音頻和視頻流文件,而且還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現在還逐漸成為我們的私人教練。配備傳感器或者連接到穿戴式傳感器後,這些設備可用來監控日常活動和個人健康狀況。
  • 新型可穿戴大腦掃描儀問世 可評測大腦功能
    新型可穿戴大腦掃描儀問世 可評測大腦功能 2018-03-26 09  科技日報北京3月25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近日在線發表的一篇文章,描述了一個結合了量子傳感器的可穿戴頭部掃描儀,能夠在人體移動時記錄大腦活動。
  • 可穿戴設備的無線鋰離子充電器解決方案包括集成式降壓DC-DC轉換器
    Wenwei Li    ADI 電源產品應用工程師LTC4126是帶有1.2 V無電感DC-DC轉換器的全功能7.5 mA無線鋰離子(Li-Ion)電池充電器,設計用於助聽器、無線耳機和其他需要無線充電的空間受限可穿戴產品。LTC4126可與基於LTC6990的ZVS單電晶體發射器組合使用,獲得完整的無線充電解決方案。
  • 如何為可穿戴設備選用更準確的電量計
    可攜式電子產品與我們的生活日益密切,使用可穿戴設備已經成為消費新潮流。在市場日益顯著增長的同時,如何提高電量計的準確性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傳統內置於可穿戴設備的電量計可提供的精確度約±8%。因此如果指示器顯示剩餘電量為10%,那麼實際值可能低至2%。用戶往往以為設備可以再工作一段時間,而系統卻突然意外關閉,丟失未保存的關鍵數據和工作,為用戶的使用帶來不便。
  • 後疫情時期,體溫監測應用賦予可穿戴設備市場新機會
    每個人上班、回家或是進出公共場合時都要測量體溫,這讓人們對體溫的關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紅外額溫/耳溫槍市場炙手可熱的同時,越來越多的製造商開始關注或嘗試在手錶、手環乃至耳機等可穿戴設備上增加體溫監測功能,這無疑給可穿戴設備市場賦予了新的機會。
  • 可穿戴電子設備的能量收集應用介紹
    更多功能 如今,可輔助跟蹤記錄健身計劃、監測健康狀況並提供醫療服務的可穿戴設備日益增多。 正如多數可攜式設備一樣,隨著消費者預期的增長,此趨勢會促進設備功能的增多。 如果在心率監測器中集成 GPS 裝置,跟蹤記錄圈數或跑步路線,心率監測器必將更受青睞。 目前,現代可穿戴式健康監測設備除可監測心電圖反應外,還可監測血壓、體溫、血氧含量、心率和活動量。
  • DevFest2014上海:可穿戴設備時代來臨
    ,可穿戴設備的時代似乎將要來臨,而隨著今年年初Google發布了專為智能手錶打造的全新智能平臺Android Wear,終於可以說可穿戴設備的光輝時代降臨! InWatch葉艇:可穿戴設備產品設計方向作為國內較早開始穿戴設備研發的團隊,葉艇分享InWatch前期產品設計分析的三大方向
  • 華為OPPO歌爾在列,2020這些可穿戴設備已過醫療器械認證
    設計者更傾向於讓其專注在健康監控功能上。這樣做的好處是它不會因為頻繁的消息對用戶產生影響,並且將寶貴的電力資源集中到了核心功能上——一次充電可以維持至少7天的正常工作。用戶甚至可以佩戴它洗澡或是遊泳。 沒有屏幕意味著你無法通過慣用的屏幕與其交互。不過,Halo具有獨特的「Tone」語音評估功能。
  • 挑戰想像力 幾款國內絕妙可穿戴設備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國內的眾籌網站也在不斷的進步,通過眾籌網站募集資金的硬體項目增加不少,比如最近大熱的可穿戴設備。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最近都有哪些比較有創意的智能可穿戴設備。挑戰想像力 幾款國內絕妙可穿戴設備  HALOBAND:時尚智能手環
  • 那些能救命的可穿戴設備,都長什麼樣?
    從治未病到治已病:可穿戴設備的新機會眾所周知,澆滅上一波可穿戴星星之火的,是產品實用性功能的集體缺位。不過,最近有一波可穿戴設備開始走紅,它們直接作用於治療環節,幫助患者調節生理功能。硬核玩家的出場能為可穿戴設備正名嗎?
  • 小米發布藍牙溫溼度計 可自動操控空調
    精確掌握室內溫溼度是嬰幼兒父母、寵物主人、收藏愛好者的顯著需求,溫溼度計產品已成長為一種成熟品類。11月28日舉行的小米IoT開發者大會上,小米公布一款新產品——米家藍牙溫溼度計。該產品能實現和其他米家設備的智能聯動,能讓空調、風扇、加溼器等設備自動開啟和調節、關閉,售價69元,將於12月5日上午10點在小米商城、天貓小米旗艦店、有品和小米之家開售。
  • 3D列印+納米技術,為可穿戴設備打造靈活又耐用橡膠石墨烯傳感器
    這種材料和3D列印工藝使定製的設備能夠精確地適合用戶的體型,同時與現有的可穿戴設備相比也提高了舒適度,並由於簡單而降低了製造成本。Toyserkani是機械和機電工程的教授,他說這種橡膠石墨烯傳感器可以與電子元件搭配使用,製成可穿戴設備,記錄心率和呼吸頻率,記錄運動員跑步時施加的力量,讓醫生遠程監控病人,以及其它許多潛在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