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戴森設計大獎中國區冠軍揭曉 溫差發電解決未來可穿戴設備供電...

2020-12-03 愛活網

作為一項國際性的設計與工程大獎,戴森設計大獎旨在嘉獎、鼓勵和啟發新一代的設計工程師。它面向所有工程專業或設計專業的大學生和新近畢業生開放徵集。該獎項由戴森公司設立的慈善機構詹姆斯·戴森基金會主辦,基金會的目標是激發更多的年輕人從事設計工程行業。

戴森設計大獎的主旨是針對某一特定問題設計解決方案。這個問題可以是困擾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小麻煩,也可以是全球性的重大難題。最重要的是,解決方案需要切實有效並展現巧妙的設計構思。

它在全球27個國家或地區進行評選。有澳大利亞、奧地利、比利時、加拿大、中國、法國、德國、中國香港、印度、義大利、愛爾蘭、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墨西哥、荷蘭、紐西蘭、菲律賓、俄羅斯、新加坡、西班牙、瑞典、瑞士、中國臺灣、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英國和美國。

參賽者首先在國家或地區範圍接受評選,入圍者可以晉級國際賽。由戴森工程師組成的評審團將從中選出20項作品,再將國際20強遞交詹姆斯·戴森爵士評審,最終從中選出國際大獎冠軍、亞軍和可持續發展獎得主。

2020年,戴森設計大獎中國大陸地區參賽作品數量創下歷史新高,共收到300多項創新發明作品,作品總數在27個參賽國家及地區中排名第一。來自中國重慶大學計算機專業的劉森昊及其團隊設計、研發的「Start Now一觸即發」,憑藉獨特的創新性和可持續性脫穎而出,摘得2020年中國大陸地區戴森設計大獎冠軍。這批年輕工程師,設想利用人體與外界溫差發電,解決可穿戴設備的供電問題。獲獎作品主打一款新型柔性高效溫差發電器,能夠自行充電,高效發電,長時間續航,大幅節省設備功耗,與相關技術對比單位功率成本降低約為51.56%,同時降低廢棄一次性電池帶來的環境汙染。

目前,全球電池市場都面臨原料資源枯竭、價格昂貴且消耗迅速、對環境造成嚴重汙染等痛點。與此同時,全球範圍內可穿戴設備使用量逐年攀升,《全球可穿戴設備季度跟蹤報告》指出,僅2020年第一季度即出貨7260萬臺。佔據市場主流的鋰電池生產量與使用量隨之驟增,但仍無法解決可穿戴設備內置電池容量小、續航能力差、需頻繁更換等問題,尤其針對助聽器和人工耳蝸一類需長時間工作的小型設備。此外,可穿戴設備在柔性器件等領域也受限於技術瓶頸。

劉森昊說:「現有市場上許多醫療設備都需持續性供電,但現有電池耗電速度快、持續成本高昂、一次性電池使用造成的環境汙染嚴重。我們團隊便思考利用人體生物能,為醫療設備持續性供電,解決殘障人士、老幼群體、運動愛好者、邊遠地區人群等目標受眾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戴森設計大獎中國區評審對獲獎作品評價道: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院長婁永琪教授:「這項設計關注到社會對可穿戴設備使用需求的增加和使用過程中的實際問題,也綜合考慮了續航、安全、環保等各方面的因素。」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趙超教授:「我認為這項設計具有推動可穿戴醫療設備迭代發展的潛能,在技術專利的支撐下,能夠將電池產品適配到更多的可穿戴設備中,符合大賽解決實際問題的主旨。」

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韓挺教授:「我所了解的戴森,一直致力於解決他人容易忽視的問題,鼓勵設計驅動創新。我很高興首次參與戴森設計大獎的評審,就看到這樣兼具實用性、可持續性和可實現性的創新設計。」

浙江大學工業設計系主任柴春雷教授:「從這個作品中可以看出,學生在『解決問題』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它不僅將技術和設計融合,更是提出了很有意義的解決方案。」

東南大學工業設計系主任薛澄岐教授:「我認為工業設計實際上就是關注人,一方面我們要通過技術、科技來解決問題,另一方面,我們的產品和服務最終抵達的用戶是人。這項設計很好地照顧到殘障人士、老幼群體等弱勢人群的使用體驗,具有改善人們生活的潛力。」

Start Now團隊表示,目前他們已經完成第二代技術研發。未來,他們計劃繼續打造醫療穿戴設備系統電源中心端,讓溫差發電能夠應用於人體植入醫療器械、需要較大功率的醫療設備等,產品形態也將由現有對稱式蝶形結構貼合肩胛的背部穿戴設備發展到,充電腰帶、充電手環等其他可穿戴設備。

設計的工作原理

利用塞貝克效應,熱源和冷源之間形成溫差,會使n型和p型銻化鉍中的載流子發生定向遷移現象,當加上外電阻,即實際運用的電子設備時,就會形成迴路而產生電流。Start Now新型柔性高效溫差發電器即利用了該原理——將溫差發電器放置在人體皮膚(熱端)和環境形成的外界冷空氣(冷端)之間,從而產生連續的電功率輸出,進而給設備進行供電。

在實際應用中,將製作好的溫差發電器與人體背部皮膚貼合,再將溫差發電器輸出端與助聽設備的充電接口相連,助聽設備充電指示燈亮起,即開始充電,再中斷連接,發現充電指示燈熄滅,設備即停止充電。在產品的具體造型上,Start Now團隊選擇溫感較為明顯又靠近耳部的肩胛骨位置,製作了一款能夠緊密貼合背部肩胛骨位置的產品,利用溫差發電,通過較短的一根電線就能夠為人工耳蝸持續供電。

進入中國五年來,戴森設計大獎見證了中國青年發明人才在冉冉升起,他們充滿野心,要憑藉智慧和才能在廣闊的舞臺閃閃發光。本屆獲獎者們面對中老年群體腦卒中、孤獨症兒童呼吸障礙等問題,貢獻了優秀的作品。

相關焦點

  • 2020戴森設計大獎中國區冠軍揭曉——一觸即發:溫差發電解決未來可...
    來自中國重慶大學計算機專業的劉森昊及其團隊設計、研發的「Start Now一觸即發」,憑藉獨特的創新性和可持續性脫穎而出,摘得2020年中國大陸地區戴森設計大獎冠軍。這批年輕工程師,設想利用人體與外界溫差發電,解決可穿戴設備的供電問題。
  • 戴森設計大獎全球冠軍揭曉,城市風力發電裝置奪冠
    來自智利的 Nicolas Orellana 和來自肯亞的 Yaseen Noorani 代表著一眾新時代的人才,攜手共同開發能夠解決社會共同問題的新技術。攻讀英國蘭卡斯特大學國際創新碩士學位的這兩位年輕發明家嘗試通過一種新型風力發電裝置來捕捉並利用城市風能。這項發明在全球數千參賽作品中突出重圍,最終獲得2018年戴森設計大獎國際冠軍的殊榮。
  • 2020戴森設計大獎兩項全球冠軍揭曉
    家用乳腺癌篩查設備和可再生電能的新型材料  上海2020年11月19日 /美通社/ -- 2020年是戴森設計大獎(The James Dyson Award)創下新紀錄的一年,目前該獎項已經資助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工程師和科學家的250項發明。
  • 新型可穿戴溫差發電裝置 沒電就用體溫造
    (原標題:新型可穿戴溫差發電裝置 沒電就用體溫造)
  • 可穿戴的太陽能熱電發電機:效率更高!
    關鍵字自供電、溫差電、可穿戴背景自供電技術,為突破可穿戴電子產品的電池這一關鍵瓶頸,提供了一個非常有前景的創新方案。筆者曾經介紹過多個自供電相關的創新方案,特別是在《新型柔性可穿戴熱電發電機:效率更高、性能更好!》一文中,介紹過溫差發電的方式,利用人體熱量實現自供電。
  • 【創新】你身體的溫差能發電?重大學子做到了
    你知道這個溫差能做什麼嗎?發電!8月28日,「賽迪環保杯」第十三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決賽,在重慶大學拉開帷幕。重慶大學參賽選手就拿出了一件名為「一觸即發」(一種應用於人體可穿戴設備的新型柔性高效溫差發電器)的參賽作品。
  • 新型柔性可穿戴熱電發電機:效率更高、性能更好!
    導讀柔性和自供電,是目前可穿戴設備的技術前沿和發展方向。最近,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為了提高柔性可穿戴設備中熱電發電機的性能和效率,採用EGaIn 液態金屬互連線連接溫差電元件,這些互連線不僅電阻很低,還具有拉伸和自我修復的特性。
  • 美國研發可穿戴發電器 用人體與環境溫差發電
    據外媒報導,近日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發了一款可穿戴再生發電器,利用人體與環境的溫差產生熱能發電,產生的電力可以為智能穿戴裝備充電,這款黑科技很有趣,一起來看一下吧。        【科技訊】11月24日,據外媒報導,近日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發了一款可穿戴再生發電器,利用人體與環境的溫差產生熱能發電,產生的電力可以為智能穿戴裝備充電,這款黑科技很有趣,一起來看一下吧。
  • 中科院研製出利用溫差發電材料 通過體溫就能為智能手錶充電
    這種以熱電材料為核心的熱電轉換技術可不依靠任何外力將「熱」與「電」兩種不同形態的能量直接轉換,備受科學界和工業界的廣泛關注。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日前研製出可利用人體體溫與周圍環境的溫差發電,可為藍牙耳機、健康監測器、手錶、智能手環等可穿戴電子設備供電。
  • 可穿戴設備四大電源管理解決方案匯總
    可穿戴設備中的電池通常非常小,設備又需要長時間工作而不用充電,因此功耗是一個關鍵的設計考慮因素。要保證可穿戴設備的時尚性,電路需要保持在極小的尺寸以內,這使電源管理等器件更傾向於採用單晶片解決方案。為應對電池技術難以解決續航時間的訴求,可穿戴設備有可能採用新型電源,例如對太陽能或熱能進行能量採集。   可穿戴設備電源的安全性也不可忽視,充電器需要考慮到各種保護措施。
  • 利用溫差發電 杭師大學生設計的節能設備 獲得專利
    最近,杭師大理學院物理師範專業081班的學生發明了一種新裝置,據說它可以自動調控家裡的採光效果,也可以給大型建築供電。理論上,只要存在溫差,它就能發電。  這個團隊由金佳嫣、張杰、陳苑和石衛四位同學組成,由陳馳一和丁偉兩位老師指導。他們自主研發的這套「太陽能儲能發電裝置」目前已成功申報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 未來的可穿戴電子服裝可能會通過我們自身的體溫來充電
    未來的可穿戴電子服裝可能會通過我們自身的體溫來充電由於近十年來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電子元件的小型化,人們可以通過佩戴微型計算機來跟蹤其運動並實時監控其健康狀況。現在,研究人員正在研究如何最好地為這些設備供電,方法是轉向用戶自己的體熱,並與服裝,波爾卡圓點和紡織行業的專門知識一起工作。到2025年,可穿戴電子產品市場預計將增長到530億歐元,但它由一種產品-智能手錶主導。
  • 菲大學生用果蔬廢料研製太陽能板 陰天可發電
    本報訊:隨著可再生能源行業考慮如何處理報廢的光伏電池板,馬波亞大學(Mapua University)工程專業的一名學生發明了一項以農作物廢料為新型太陽能電池基礎的科技,並最終榮獲了2020年戴森設計大獎首個可持續發展獎。
  • 基於3D雷射誘導石墨烯的可伸縮微型超級電容器自供電可穿戴設備
    基於3D雷射誘導的石墨烯可伸縮的微型超級電容器,可自供電可穿戴設備由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工程煥宇教授科學與力學系的多蘿西·奎格(Dorothy Quiggle)職業發展教授,教授Huanyu" Larry" 程煥宇教授帶領的一組國際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自供電,可拉伸的系統,該系統將用於可穿戴式健康監測和診斷設備
  • 中科院研製出體溫電池新材料,存在溫差即可發電
    IT之家2月10日消息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10日發布消息稱,該所科研人員研製出可利用人體體溫發電的新材料,該材料只要存在溫差即可發電,人體體溫高於環境溫度或環境溫度高於人體體溫均可。
  • 科學家無中生有發電,已能給小型設備供電,或徹底改變未來
    昨天,在《自然》雜誌上就發表了一項研究,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姆赫斯特分校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設備,可以利用天然蛋白質,從空氣中「無中生有」發電,無須休息,全天24小時不間斷。科學家們認為,這項技術將可能對世界,包括可再生能源、氣候變暖和醫學等方面的未來,產生巨大的影響。
  • 紗線電池可以為智能衣服和可穿戴設備供電
    紗線電池可以為智能衣服和可穿戴設備供電香港的研究人員創造了一種紗狀可充電鋅離子電池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新電池可以編織到裝有傳感器的智能衣服中,併集成到商業生產的紡織品中,為電子設備,可穿戴顯示器和醫療植入物供電。
  • 溫差發電關鍵指標翻倍,有望解鎖廣闊應用
    然而,這種優點多多、潛力巨大的發電技術,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陷——效率太低。現有最好的溫差發電材料,其效率只有常規火力發電廠的一半不到,用它給智能手錶這樣的可穿戴設備供電也一直是痴心妄想。不過,近日,一篇發表在 Nature 上的論文,給溫差發電帶來全新的應用遐想。
  • 體溫——可穿戴計算設備的新能源?
    電池技術的瓶頸正在成為可穿戴計算設備發展的一個阻礙因素,因為其屬性決定它應該是長期伴隨人體而非需要花長一部分時間去充電的。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如今大部分可穿戴設備的廠商都在耗電量上下功夫——減少應用在後臺的運行、降低屏幕損耗等。但實際上,這些可穿戴計算設備的發展趨勢是很人體結合的越來越緊密,未來它們也很有可能成為人體的一部分。
  • 可穿戴電子設備的能量收集應用介紹
    可穿戴電子設備的能量收集應用介紹 電子設計 發表於 2019-02-06 09:40:00 能量收集主要被視為一種供電方式,用於向那些無法接入電源或除電池以外亦需要補充電源的電子設備供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