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像背包一樣的可穿戴機器人,讓老人和殘疾人再也不會摔倒!

2020-12-05 國外前沿科技

當前在日常生活和康複診所中使用的平衡輔助設備對人類很有幫助,但遠非完美。

拐杖,助行器,拐杖和扶手會改變姿勢,並防止在開門,購物或接聽電話等活動中使用手。同樣,更複雜的工具(例如移動體重支持系統或機器人步態訓練器)體積龐大,或者只能在特定環境中使用。

由Heike Vallery教授領導的TU Delft生物醫學工程研究人員Andrew Berry,Daniel Lemus和Saher Jabeen開發了一種背包式可穿戴機器人,可在康復期間提供平衡支撐。GyBAR。陀螺致動器完全容納在背包中,該陀螺致動器可通過電動機重新定位,可在多種活動和環境中提供免提平衡支持。

克服風險性

摔倒是所有年齡段與事故相關的傷害的主要原因,但在影響運動控制或導致感覺或認知障礙的患者中,跌倒尤為危險。65歲以上的成年人摔倒時極有可能遭受嚴重傷害,並且如果髖部骨折,則在事件發生6-12個月內有25%的機會因受傷而死亡。

為了開發能夠自動檢測和校正不穩定性的免提平衡輔助裝置,可穿戴機器人技術領域具有巨大的潛力。

來自太空的靈感

開發GyBAR的靈感來自太空:衛星能夠改變太空方向,而不會向環境施加力或力矩。通過改變內部飛輪的角動量,可以在太空飛行器(或人體)上施加力矩,從而根據需要誘導或阻止旋轉。一種實現此目的的技術利用了一種稱為陀螺效應的原理,該原理可在抵抗重力作用的陀螺中觀察到。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研究人員設法利用陀螺效應構造了一個執行器,而不是將其更普遍地用作傳感器(例如,手機中的陀螺儀傳感器來測量運動)。

詳細數據

陀螺執行器由於可提供地面平衡支撐而不會阻塞腿部,因此在可穿戴應用中頗受歡迎,此前已經提出了使用這種致動原理的多個可穿戴機器人,但是尚未有人對它們進行評估。

在這裡,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研究人員使用GyBAR(一種類似背包的原型可攜式機器人)來研究以下假設:健康和慢性中風受試者之間的平衡可以通過施加在上身的力矩來增強。他們根據每個參與者在狹窄的支撐面上行走或保持站立的能力來量化平衡表現,該支撐面旨在挑戰額葉或矢狀面的穩定性。通過比較候選平衡控制者,發現有效的協助不需要對參考姿勢進行調節。

與穿戴GyBAR但不活動時相比,旋轉粘性場將健康參與者沿著30mm寬的光束行走的距離增加了2.0倍。相同的控制器使得患有慢性中風的人在狹窄的區域內站立的時間延長了2.5倍。由於其耐磨性和控制的多功能性,GyBAR可以為培訓和康復提供新的治療幹預措施。

相關焦點

  • 截癱殘疾人穿戴機器人挑戰馬拉松
    來源:北京青年報在京完成4公裡行走 兩位挑戰者累計向42.195公裡全程馬拉松衝刺昨天,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內,兩位截癱殘疾人朋友邵海朋和李濤格外引人注目,他們身穿外骨骼機器人,在兩支手杖的助力下,邁開雙腿,用和常人一樣的步態開始緩慢行走,一公裡、兩公裡……在這裡,他們用5到6小時完成了4公裡的行走挑戰。
  • 可穿戴機器人 讓殘障人士站立行走(圖)
    共有來自98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00名境外政要和嘉賓參會。  在數十個國家和省區市展館中,主打智能化、科技牌的「四川精品館」成為最吸引眼球的展館之一,來自日本的專業參展商還特意趕來現場考察「四川造」可穿戴外骨骼機器人。
  • 25斤重可穿戴機器人助殘障人士獨立行走
    美國科學家發明「可穿戴機器人」,能夠幫助殘障人士重新行走。難能可貴的是,這是同類產品中重量最輕的。  這款「可穿戴機器人」是由電力推動的外骨骼,人稱「電子腿」,可以幫助腿部殘疾的人士獨立行走。它只有27磅重(約合25斤),和笨重的輪椅相比,可謂輕巧。
  • 英報:「動力體外骨骼」可助殘疾人行走
    「可穿戴機器人」能幫助殘疾人恢復行走能力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參考消息網5月13日報導 42歲的麥可·戈爾11年前因一起嚴重工作事故導致脊柱受損,喪失了行走能力。然而,如今他可以離開輪椅,站起身子,並在房間裡走動。
  • 國際殘疾人日|我們站起來了!四川殘疾人體驗外骨骼機器人
    四川在線記者 李丹 韋維 攝影報導12月3日是聯合國設立的「國際殘疾人日」,旨在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促進和維護殘疾人的權利和福祉,並提高人們對殘疾人處境的認識,包括政治、社會、經濟和文化生活等各個方面。在第29個國際殘疾人日來臨之際,12月3日,由四川省殘聯指導,四川肢殘協會和電子科技大學人機智能技術與系統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承辦的「科技改變殘疾人生活——外骨骼機器人」展驗活動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舉行,來自四川省殘聯、四川大學和成都、眉山的20餘名肢體殘疾人及志願者參加體驗活動。
  • 「我們站起來了」 外骨骼機器人讓癱瘓殘疾人重拾信心
    12月3日,由省殘聯指導,四川肢殘協會和電子科技大學人機智能技術與系統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承辦的「科技改變殘疾人生活——外骨骼機器人」展驗活動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舉行,來自省殘聯、四川大學和成都、眉山的20餘名肢體殘疾人及志願者參加體驗活動,藉助外骨骼機器人,部分截癱殘疾人從輪椅上重新站了起來。
  • 可穿戴技術發展史回顧
    可穿戴技術是如何發展至今的呢?科技網站Mashable日前就對該領域的發展史進行了回顧:  你或許不會知道,可穿戴計算設備背後的技術可以說是為了在賭場裡作弊而誕生的。在上世紀60到70年代,一些發明家製作出了一些最早的可穿戴設備,來增加在賭桌旁的勝率。  從那之後,可穿戴技術的研發還維持在較小的規模。除了計算器腕錶在80年代的流行,這個領域幾乎沒有什麼改變。
  • 荷蘭新款機器人可像人一樣直立行走
    荷蘭機器人可像人類一樣直立行走 北京時間5月2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荷蘭的科學家日前稱,他們最近成功地研製出一款新型機器人。與眾不同的是,這款機器人可以像人類一樣直立行走,無論是行走的姿態還是每一步伐的距離,都幾乎與人類完全一樣。 教會機器人起立行走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行走機器人出現於20世紀70年代,其應用領域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源自工業機器人界,在這裡所有活動都按固定的程序進行,其主要局限性在於成本太高、能耗過大且靈活度不夠高。
  • 永善免費為58名貧困殘疾人穿戴義肢!
    永善免費為58名貧困殘疾人穿戴義肢!近日,永善縣舉行儀式,為58名貧困殘疾人穿戴義肢。縣人大常委會主任侯志懷,縣委常委、副縣長湯如烈出席儀式。儀式上,侯志懷希望前來穿戴義肢的殘疾群眾,要常懷感恩之心,保持樂觀心態,正確面對困難,響應黨的號召,帶頭遵紀守法,服從當地政府安排,團結鄰裡,積極上進,勤勞致富,爭做對社會更加有用的人。
  • 科技賦能,公益助殘 讓殘疾人圓「行走」夢
    6月23日,圍繞「科技賦能,讓夢想『走』進現實」主題,2020年傅利葉智能首場品牌開放日活動在上海總部召開,通過分享康復機器人領域的最新技術成果和應用,與用戶群體近距離深入交流,與各界人士面對面探討科技如何促進康復輔具發展,致力於改變殘障人士的生活。
  • RT:英國將開發微創手術用可穿戴式機器人設備★科學家試圖教會機器人感覺疼痛以保護人類
    ★英國將開發微創手術用可穿戴式機器人設備3月15,新華社消息,英國布里斯托大學14日宣布,包括該校研究人員在內的一個聯合研究團隊將開發用於微創手術的可穿戴式機器人設備,以幫助醫生更高效地完成外科手術。
  • 「偽裝」成感冒膠囊家族的胃鏡、可穿戴的機器人、據說影響腦電波的睡眠機……
    醫療器械及醫藥保健展區是進博會七大展區之一,今年吸引了來自34個國家和地區的近370家企業參展。一張醫療床上,記者看到一粒比普通感冒藥大不了多少的膠囊正在中間翻滾騰挪。磁控膠囊胃鏡系統據介紹,這就是磁控膠囊胃鏡系統,與普通胃鏡不同,患者不插管,只需要像吃感冒藥一樣,喝下重量僅為5克的膠囊,十五分鐘就能完成胃部檢查,而且無痛、無創、無麻醉、無交叉感染。別看這個膠囊不大,但卻能夠承受人體三倍以上的壓力,所以也不需要擔心它在胃內會破損。
  • 基於三軸加速度傳感器的老人摔倒檢測
    摘要:老人因意外摔倒不能及時救助會造成嚴重的後果,發生意外時若能及時通知救援人員,可大大降低摔倒後的危險程度。三軸加速度傳感器能夠採集分析人體摔倒時三個方向的加速度變化特徵,以判斷老人是否摔倒。
  • 「不會摔倒」的本田三輪車,老人代步很合適,車友花5K入手自己騎
    「不會摔倒」的本田三輪車,老人代步很合適,車友花5K入手自己騎說到日系車,人們對它們的印象主要是經濟型強,省油什麼的。你看早在上世紀的六十年代,本田就除了不少經典的50cc排量的小摩託。「不會摔倒」的本田三輪車,老人代步很合適,車友花5K入手自己騎。為啥會說它是不倒翁呢?這其實跟我們常見的三輪車分別不大,但在平常的三輪車裡,我們經常會感到三輪車在轉向時特別不容易控制,而這款GYRO不倒翁卻是針對這塊做了調整,也就是不論你怎麼轉彎,後來還是可以貼住地面。值得一說的是,這車當時主要是用來外賣之用,但後來由於實用性較強,不少車友也購入了這款車。
  • 中國醫療機器人行業發展現狀和市場前景
    醫療機器人能夠輔助醫生和擴展醫生的能力,具有減少誤差、更具安全性、可以模擬手術、實現全面護理的作用,在機器程序下設定的速度、準確性、可重複性、可靠性以及成本效益等方面相比傳統醫護人員更具優勢,一個機器人不管用得多久,都不會疲勞,它在第一百次使用時的準確性,也與第一次使用時一樣。
  • 仿生魚機器人:像千足蟲一樣爬行,也可像魚一樣在水裡遊泳
    這個探路先鋒實際上是一個小機器人,它是由紐約一家功臣公司研發的,外形奇特,黑色的外觀非常炫酷,很像是一條魚。在技術上採用了波浪推進系統,簡單地說,也就是用波浪的形式來前進,並且這個機器人有一個名字,叫做Velox。它的設計公司十分人性化,推出了能在多種地形中行走的機器人版本。
  • 基於運動學原理的可穿戴下肢助力機器人
    基於運動學原理的可穿戴下肢助力機器人 陳鋒、湯敏 發表於 2014-02-18 17:50:02   對可穿戴型助力機器人控制策略進行分析。
  • 可自我修復,可回收和可重構的液態金屬可穿戴電子皮膚
    該設備可以自我修復,就像真正的皮膚一樣。它還可以可靠地執行一系列感官任務,從測量用戶的體溫到跟蹤他們的日常步數。而且它是可重新配置的,這意味著該設備可以調整為適合您身體任何位置的形狀。研究人員希望他們的創造將有助於重新構想可穿戴設備的功能。有一天,這樣的高科技皮膚可以使人們收集有關其身體的準確數據,同時減少世界上日益增加的電子廢物數量。
  • 外骨骼、人造皮膚、行走助力器 日本新技術助殘疾人行走
    不能忽視的是,科技的快速發展是殘疾人在運動領域不斷向前的堅實基礎。在日本,外骨骼等新技術不斷出現。  日本筑波大學教授發出過一種叫做機器服混合輔助肢體的新技術,它是模仿著人體工學的設計,看上去很像人體的外骨骼,穿戴以後就可以探測肌肉的著力點,強化人體的肌肉力量,輔助人體完成它的肢體動作。
  • 日本推出可穿戴式機器人 助人輕鬆搬運重物(圖)
    圖為人們用該機器人搬運重物。中新網7月2日電據日媒報導,日本一家知名廠商將於今年9月推出一款可輔助重物裝卸等作業的可穿戴式機器人「Assist Suite」。最先問世的是可減輕腰部負擔的機型,主要面向物流公司和建築商等客戶進行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