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機器人關節_外骨骼機器人系統中人體下肢關節力矩動態解算...

2020-11-21 CSDN技術社區

1.相關綜述

柔性助力機器人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和避免助力外骨骼存在的人機關節難以對齊、附加質量大、步態不一致等問題 [16] . 國內外一些院校的實驗室和
醫療機構相繼開展了穿戴式柔性助力機器人的相關研究 , 研製了多種相關樣機和產品 , 以增強腰部及下肢的肌肉力量、降低代謝消耗、延緩疲勞 , 如加拿大
皇后大學的 PLAD 、北海道大學的 Smart suit 及河南科技大學的腰部助力機器人 、哈佛大學的Soft exosuit [20−21] 及日本岡山大學的 Power assist wear 等 . 與外骨骼式助力機器人相比 , 柔性助力機器人從人因工程學角度出發 , 採用柔性材料 ( 布帶、氣動肌肉等 ), 穿戴及包覆在下肢周圍 , 人體骨骼作為支撐構件 , 可實現與下肢生物力學更好的人機相容性和穿戴舒適性 [23] , 在助力裝置本體中 , 沒有剛性連杆和機械關節的設計 , 不需要人機關節軸線精確對齊 , 對人體關節自由度影響較小 , 穿戴者可在緊急情況下執行避險動作 , 避免了因人機運動學不相容導致的與助力無關的附加力 / 矩 [24] , 且能夠最大限度的減小助力裝置自身的質量、體積等引起的附加機械阻抗和自由度限制 . 柔性助力機器人在助力應用中與助力外骨骼相比 , 具有質量輕、人機相容性好、人機約束強度弱、個體體徵差異適應性強、結構柔順、人機穿戴舒適性好等關鍵優勢。
為後續柔性下肢助力機器人的研究 ,總結國內外在該領域的研究進展 , 對柔性下肢助力機器人所涉及的安全與可靠性、驅動方式及控制策略、步態檢測技術、助力效果評估等關鍵技術進行了詳盡的分析 . 在總結研究成果及分析關鍵技術的基礎上 , 指出柔性下肢助力機器人今後的發展方向、研究思路和面臨的挑戰 。

2.相關研究成果

國內外相關的柔性下肢助力機器人如下,列出來方便以後閱讀。

  1. 單關節助力型 ,日本中央大學的行走助力機器人、日本信州大學的行走助力服、中國延邊大學的JIN研製的穿戴式助力服、韓國首爾國立大學的 Knee tendon-suit、日本岡山大學的 Sasaki開發的下肢助力褲、日本中央大學Mohri 等開發了膝關節柔性助力服、大連理工大學的張憲開發了一種新型軟式氣動助力服、新加坡國立大學的 Low 等設計的柔性氣動襪 Soft robotic exosock 。
  2. 多關節協同助力型 ,依據待助力關節的組合方式 , 可將多關節協同助
    力型機器人分為 : 髖 + 膝 + 踝、髖 + 踝以及髖 +膝 ,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多關節協同助力機器人為哈佛大學的 Soft exosuit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 Myosuit以及日本關西學院大學的步態輔助機器人等。

3.關鍵技術分析

1.安全與可靠性設計:
(1) 系統剛度 : 柔性助力機器人採用柔性材料 ,以人體骨骼作為力傳遞過程中的支撐構件 , 將輔助力 / 矩沿著助力裝置本體傳遞至下肢待助力關節 .由於人工肌肉的可壓縮性、柔性布帶以及鋼絲繩的彈性變形等 , 導致驅動單元的輸出位移曲線和對下肢待助力關節的輸入位移曲線難以重合 , 產生遲滯效應 ; 同時 , 助力裝置本體沿下肢的軌跡布置也會影響助力系統的精確性 , 故系統剛度直接影響輔助力 / 矩的傳遞效率和時效性 . 採用高剛度的柔性材料 , 進行合理的力傳遞軌跡規劃和建立輔助力 / 矩傳遞模型是提高系統剛度的必要條件 .
(2) 生物力學要求 : 在穿戴設計上 , 柔性助力系統需結構緊湊、質量輕 , 且具有較高的運動靈活性和力傳遞效益 . 人機穿戴可實現柔性本體與待助力關節旋轉中心對齊的功能 , 在進行助力系統本體設計時 , 需考慮個體體徵差異而導致的人機穿戴連接誤差 . 助力系統本體包覆在下肢軟組織表面 , 皮膚表面壓力直接影響助力系統的穿戴舒適度 , 同時皮下相關肌肉活性亦受到一定的影響 . 因此 , 基於輔助力傳遞模型和布帶的寬度 , 研究在行走過程中與布帶接觸的皮膚表面壓力變化 , 將皮膚表面壓力控制在舒適範圍之內, 以及在助力過程中助力系統本體沿下肢分布的軌跡規劃問題 , 對於實現柔性助力系統人機運動相容性具有實際意義 。
2.步態信息檢測技術:
檢測在行走過程中穿戴者的步態信息 , 獲取下肢關節運動意圖 , 是在合適的時刻對待助力關節提供適當輔助力 / 矩的重要判斷依據 . 在柔性助力機器人中 , 步態信息檢測技術主要有基於壓力傳感器的力感知技術及慣性傳感器的姿態感知技術和基於EMG 的表面肌電技術 。基於壓力傳感器的力感知技術 , 通過將壓力傳感器嵌入於鞋墊內部 , 檢測足部人機作用力和地面支撐反力 , 獲取下肢運動學信息 ;基於慣性傳感器的姿態感知技術通常將多個慣性傳感器布置於下肢各關節 , 實時獲取布置點的位姿信息 , 通過建立人體下肢運動學模型 , 獲取下肢運動學信息 ;基於 EMG 的表面肌電技術通過附著在人體下肢肌肉的肌電傳感器 , 檢測與待助力關節相關肌肉群的活動程度 , 對下肢相關肌肉進行更加細緻的檢測和控制 , 對不同步態模式進行識別和分類。
3.驅動方式及控制策略:
驅動方式及控制策略直接影響助力裝置的結構設計、固定方式等 , 對柔性助力機器人的助力性能產生直接影響 . 柔性下肢助力機器人的驅動方式主要為電機驅動和氣壓驅動兩種 , 且各有優缺點 , 少數採用基於 PVC 材料的柔性驅動 , 如表所示,相應控制策略主要分為基於力信號與肌電信號兩類 。

4.助力性能評估:
助力機器人與穿戴者之間緊密接觸 , 共同存在於同一空間內 . 人 - 機 - 環境之間存在信息和能量的相互傳遞 , 人機之間需要相互協作 , 最終達到人機一體化的協調控制要求 . 在負重行走、連續搬運及上樓梯等活動中 , 通過測量穿戴者的代謝消耗、肌肉活性、運動學及動力學數據等 , 對比分析相關指標的情況 , 是評估柔性助力效果的常用方法 . 實現下肢柔性助力系統的量化分析、評價與優化設計 , 建立一套完整的性能評價體系 , 對改善柔性助力機器人的助力性能具有重要意義 。

4.總結與展望

穿戴式柔性下肢助力機器人仍存在諸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 : ①柔性助力系統從人因工程學角度出發 , 採用柔性材料代替剛性連杆 , 增加了助力系統的柔順性 , 但助力系統建模比較困難 , 構型分析等工作難以進行 ; ②由於生物肌電信號的隨機性較高 ,力傳感信號具有滯後性 , 從而導致獲取穿戴者準確的運動意圖具有較大的挑戰性 ; ③柔性助力機器人無外部骨骼的支撐作用 , 穿戴者的人體骨骼承受支撐力 , 支撐力對人體骨骼的影響同樣需要相應的分析 ; ④需要制定更加有效的主被動訓練策略 , 有效的提高運動訓練的效果 ; ⑤虛擬實境技術與柔性助力機器人訓練策略相結合將能夠增加穿戴者運動訓練的趣味性和針對性 , 提高穿戴者主動參與運動訓練的積極性 , 取得更好的訓練效果 。

相關焦點

  • 基於運動學原理的可穿戴下肢助力機器人
    根據研究目的及人體結構和功能的特殊性和複雜性,通過將人體下肢作適當簡化及必要的假設,提出基於骨-肌肉功能模型的下肢助力機器人控制方法,該方法通過對骨-肌肉模型中的彈性係數和阻尼係數的調節能為人體下肢運動提供助力支持。 同時,通過人-機間交互力信息實現人體下肢的運動預判。   利用機器增強人類肌肉的力量和感知能力,同時保留人的靈活性和直接操作的感覺是機器人研究領域之一。
  • 外骨骼?沒錯你就是鋼鐵俠
    下肢機構則會將壓力傳遞到腿部,能夠吸收部分衝擊,從而保護膝關節。       這個設計能夠高度匹配人體的關節運動。在用戶穿戴完之後,在運動時對人體沒有幹涉。而且還能適應高原、室外,涉水等複雜和環境惡劣的地方。
  • 原來是在測試外骨骼送餐機器人
    5分鐘便可「整裝待發」 昨天上午,記者見到了視頻中的裝備——下肢外骨骼機器人HEMS-GS。 一名外賣騎手在兩名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先將雙腳套進機器人的腳踝落地部分,這一步驟與滑雪前固定雪橇板有些類似。雙腳固定後,騎手站直身子,工作人員將壘好三個餐箱的背負支架抬起,協助騎手像背書包一樣將其背起,待腰部、大腿部位的固定紐扣繫緊後,「外賣鋼鐵俠」便整裝待發了。
  • 邁步機器人:瞄準肢體外骨骼康復訓練市場,建設智能康復體系
    公司成立於2016年,定位於一家智能康復機器人研發商,長期專注外骨骼機器人及人機互動技術方向,志在利用機器人、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提升康復醫療的效率和效果,從而打造一套智能康復體系。在50餘名研發成員的團隊架構中,碩博人才佔比超過50%,且均來自海內外著名高校。
  • 面向智能下肢假肢控制的人體運動意圖識別技術取得新進展
    近日,依託北京大學和北京市殘聯共同建設的「北京市智能康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面向智能下肢假肢控制的人體運動意圖識別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提出並實現了基於人體電容信號識別下肢運動意圖的方法。
  • 中國智造再創佳績 悠行外骨骼機器人躋身國際外骨骼康復領域
    2020年4月初,悠行外骨骼機器人獲得了NMPA二類醫療器械註冊證,成為目前國內首個適用於「中樞神經病變導致下肢運動功能障礙的人群
  • 臨床綜述:肩關節康復機器人
    機器人系統一般由下述8個組分組成,即具有和需要執行的任務自由度一致的機械結構、具有控制關節的執行器(電動或氣動)、可以提供機器功能狀態和與環境交互信息的本體感受器和外感受器、需要執行的任務序列,並在電腦系統中有詳細的信息、需要一臺電腦產生信號來控制機器人關節、處理來自於感受器的信號,以及操控運動控制器,以及人/機交互,接受來自用戶(治療師/患者)的信息/指令,並提供在線反饋。
  • 工業機器人對關節驅動電機的要求
    工業機器人對關節驅動電機的要求 胡薇 發表於 2018-11-21 16:17:22 機器人電動伺服驅動系統是利用各種電動機產生的力矩和力,直接或間接地驅動機器人本體以獲得機器人的各種運動的執行機構
  • 豐田推出輔助機器人 欲助下肢癱瘓者再次行走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臺灣《中國郵報》英文版4月13日報導,近日,為幫助下肢癱瘓的患者重獲行動能力,日本豐田公司推出了一款機械腿支架Welwalk。與此同時,還有醫務人員在旁通過觸控螢幕來控制裝置系統的運行。日本一名醫生Eiichi Saito表示,在快速老齡化的日本,因中風而癱瘓的人數與日劇增。相比過去傳統的治療,Welwalk裝置能夠幫助患者更快地康復。不過,齊藤還指出,使用Welwalk裝置也需適度,過度依賴裝置會使康復過程減慢。
  • 我國新一代步行外骨骼機器人問世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電影《流浪地球》中炫酷的裝甲設備通過人與機器的「合體」,超越了人體極限。現實中,一秒變身「鋼鐵俠」何時能實現?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獲悉,該院先進機器人應用工程技術中心,突破了人機混合智能的生機電系統協調一體化關鍵技術,建立穿戴外骨骼機器人主動認知智能,形成人機協同混合增強智能,實現了對可外骨骼機器人的直覺控制,秒變「鋼鐵俠」的夢想走進現實。
  • 34歲北航博士研發踝關節外骨骼系統,即將學成歸國任教|專訪
    而外骨骼擁有雙向運動輔助功能,可通過主動控制把患者腳尖拉起來,從而保障正常行走。楊興幫表示,外骨骼的目標是讓用戶穿上後,能獲得走路所需的關節力矩(力對物體作用時所產生的轉動效應的物理量),同時提供正常的矯正步態,理論上患者不用出力就能正常行走。 外骨骼有七公斤重,主包含四部分:腳踝外骨骼、電源輸出模塊、線纜傳輸系統、傳感及控制模塊。
  • 36氪首發|康復需求增長帶動外骨骼機器人市場,「邁步機器人」獲數...
    邁步機器人產品矩陣截至目前,基於其柔性驅動器的人機互動技術,邁步團隊已相繼推出了下肢康復外骨骼機器人、下肢助行外骨骼機器人、手部康復外骨骼機器人等多款醫療外骨骼機器人產品;最近,邁步團隊還發布了在日常生活場景下出行使用的助行機器人,用於輔助髖關節力量不足的人群行走。
  • 超聲波電機在微型智慧機器人手指關節中的應用優勢
    打開APP 超聲波電機在微型智慧機器人手指關節中的應用優勢 超聲波電機徐生 發表於 2020-11-24 11:32:12 隨著國內技術的不斷發展,成為微型智慧機器人大國不再是痴人說夢。
  • 飪美食、照顧老人、危險巡檢、海底測繪……探訪服貿會「機器人...
    其中「服務機器人智能科技專題展」更是明星中的明星。《環球時報》記者8日走進這個「機器人王國」,體驗形形色色機器人的炫酷功能,感受智能技術給生活帶來的深刻變化。該技術可用於上肢傷殘人士利用肌電臂環來操作仿生手實現部分人手功能,也能通過在人手上佩戴傳感設備,讓機器手做同樣的動作,這適合某些工業場景和危險品的運輸等用途,後續還很有可能出現電影《鐵甲鋼拳》中人類操控機器人的場景。
  • 這款仿生機器人手指,完美複製了人手的關節骨骼結構
    在最近舉辦的機器人和環境智能國際會議(URAI)上,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魯 斯分校和日本立命館大學的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受人體骨骼結構啟發的仿生機器人手指,包括韌帶結構、人造肌肉、粘彈性腱和剛性骨骼,完美的複製了人手的關節骨骼結構,『軟』『硬』齊全。還利用了最先進的多材料3D列印技術,可一次性將仿生機器人手指列印出來。
  • 能穿在身上的「機器人」 科技改變了殘疾人士的生活
    一個月後,林寒被邀請參加全國第九屆殘運會暨第六屆特奧會開幕式,並依靠外骨骼機器人進行了聖火傳遞。12月3日上午,「科技改變殘疾人生活——外骨骼機器人」展驗活動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舉行,活動現場,省內各地的肢體殘疾人士及四川大學志願者參加了此次體驗活動。
  • MIT出品意念控制+個性化定製的機器人假肢,背後還有這樣故事
    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生物機電一體化媒體實驗室中,明亮的玻璃牆上,擺放著許多仿生機械和機器人肢體,例如腳,腳踝和腿,以及大腿截肢的石膏模型。該生物機電一體化小組更是全球頂尖的製造機器人假肢和外骨骼的團隊。先給大家講個故事。Hugh Herr,MIT媒體實驗室生物機電一體化小組的領導者。
  • MIT出品 意念控制+個性化定製的機器人假肢,背後還有這樣的故事
    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生物機電一體化媒體實驗室中,明亮的玻璃牆上,擺放著許多仿生機械和機器人肢體,例如腳,腳踝和腿,以及大腿截肢的石膏模型。MIT的這個實驗室年度運營預算超過7500萬美元,都是贈款以及至少支付25萬美元的三年會員資格的公司提供。該生物機電一體化小組更是全球頂尖的製造機器人假肢和外骨骼的團隊。先給大家講個故事。
  • 「我們站起來了」 外骨骼機器人讓癱瘓殘疾人重拾信心
    12月3日,由省殘聯指導,四川肢殘協會和電子科技大學人機智能技術與系統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承辦的「科技改變殘疾人生活——外骨骼機器人」展驗活動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舉行,來自省殘聯、四川大學和成都、眉山的20餘名肢體殘疾人及志願者參加體驗活動,藉助外骨骼機器人,部分截癱殘疾人從輪椅上重新站了起來。
  • 掌握這些基本概念,你也可以玩轉工業機器人啦
    1.2 工業機器人運動控制1.機器人連杆參數及連杆坐標系變換機器人手臂可以看作是一個開鏈式多連杆機構,始端連杆就是機器人的機座,末端連杆與工具相連,相鄰連杆之間用一個關節連接在一起。 一個有6 個自由度的機器人,由6 個連杆和6 個關節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