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透光率的可穿戴式應變傳感器可檢測身體細微動作

2020-09-05 柔智燴

利用透光率的可穿戴式應變傳感器可檢測身體細微動作

這項技術顯示出潛在的潛力,可以檢測出人體的細微動作並實時監控醫療保健應用中的身體姿勢。

基於嵌入CNT的Ecoflex薄膜的透光率變化的傳感器的示意圖。

韓國大田韓國高級科學技術研究所研究人員基於調製碳納米管(CNT)嵌入的彈性體的光透射率開發了一種可穿戴應變傳感器。該傳感器能夠對物理信號進行靈敏,穩定和連續的測量。

可穿戴式應變傳感器必須具有高靈敏度,柔韌性和可拉伸性以及低成本。特別是用於健康監測的那些也應與長期穩定的性能聯繫在一起,並在環境上穩定。為了滿足所有這些要求,已經開發了多種基於壓阻和電容原理的可拉伸應變傳感器。

使用功能納米材料的傳統壓阻應變傳感器,包括最常見的碳納米管,已顯示出高靈敏度和出色的傳感性能。但是,它們的長期穩定性和線性度很差,而且信號遲滯也很大。

作為替代方案,已經提出了具有更好的穩定性,更低的磁滯和更高的可拉伸性的壓電電容應變傳感器。但是由於壓電電容應變傳感器表現出有限的靈敏度和由周圍環境中的導電物體引起的強電磁幹擾這一事實,這些傳統的可拉伸應變傳感器仍然面臨著尚未解決的局限性。

一個研究小組建議,光學型可拉伸應變傳感器可以解決常規壓阻和壓電容應變傳感器的局限性,因為它們具有較高的穩定性,並且受環境幹擾的影響較小。然後,該團隊根據嵌入CNT的彈性體的透光率變化引入了光學可穿戴應變傳感器,進一步解決了傳統光學可拉伸應變傳感器的低靈敏度問題。

為了獲得較大的傳感器動態範圍,研究人員選擇了Ecoflex作為具有良好機械耐久性,柔韌性和對人體皮膚的附著力的彈性體基材。新型光學可穿戴應變傳感器顯示0至400%的寬動態範圍。此外,研究人員在嵌入Ecoflex基板的多壁CNT薄膜中在拉伸應變下傳播了微裂紋,從而改變了薄膜的透光率。通過這樣做,他們可以開發出靈敏度比傳統的光學可拉伸應變傳感器高十倍的可穿戴應變傳感器。

擬議的傳感器還通過了耐久性測試,並獲得了出色的結果。在13,000套循環載荷下,傳感器的響應是穩定的,沒有任何明顯的漂移。這表明,即使長時間且在各種環境條件下重複使用傳感器,也可以使用傳感器響應而不會降低性能。

使用開發的傳感器,團隊可以測量手指彎曲的動作並將其用於機器人控制。他們還開發了用於身體姿勢監測的三軸傳感器陣列。該傳感器能夠以較小的應變來監測人的動作,例如在發音過程中頸動脈附近的脈搏和嘴周圍的肌肉運動。該傳感器可廣泛用於各種領域,包括軟機器人,可穿戴電子設備,皮膚電子和醫療保健。

相關焦點

  • 植物可穿戴傳感器 可檢測植物的蒸騰作用
    打開APP 植物可穿戴傳感器 可檢測植物的蒸騰作用 工程師3 發表於 2018-04-30 09:07:00 基於石墨烯的新型傳感器可以為農民提供更精確的測量,以確定農作物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充分發揮其潛力。 愛荷華州立大學植物科學家Patrick Schnable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藉助這樣的工具,我們可以開始培育更高效利用水的植物。真令人興奮。我們以前無法做到這一點。但是,一旦我們能夠衡量一些東西,我們就可以開始理解它了。」
  • 新加坡國立大學歐陽建勇教授課題組:可粘附的可穿戴應變傳感器
    新加坡國立大學歐陽建勇教授課題組:可粘附的可穿戴應變傳感器近年來,柔性可穿戴應變傳感器在健康醫療監測、人體運動監控以及人機互動等領域得到了巨大的關注。雖然在文獻中報導的柔性應變傳感器一般可拉伸從而能監測人體的運動,但它們與皮膚的接觸會受到人體運動的影響而並不能總是與皮膚形成良好的共形接觸,因此會產生較為嚴重的噪音。
  • 青島大學《Nature Commun》一種高性能可穿戴應變傳感器
    柔性可穿戴電子器件具有質輕、易結合皮膚、能承受力學變形等特點,應用逐漸廣泛。尤其是在生物傳感器方面,已經成為心率、血壓等涉及到身體健康生物信號監測的重要器件。柔性電子器件是柔性電子的主要體現形式之一。因此,對於需要附著於人體皮膚上的可穿戴式電子器件,熱量積聚引起的溫度升高可能引起很大的不舒適感,甚至危害人體安全健康。因此使用具有良好絕熱性的材料是十分有必要的。這個難題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
  • 碳納米高度可拉伸的傳感陣列,可同時檢測壓力和應變
    高度可拉伸的傳感陣列,可利用結構和電阻控制來獨立檢測壓力和應變可拉伸的電子傳感器對於開發高級電氣系統(尤其是可穿戴設備和軟機器人)至關重要。當前可用的可同時檢測壓力和應變的可拉伸傳感器基於壓電,壓阻或壓電容效應。壓力感應的範圍是1–800 kPa,較大的變形在人體某些部位(例如肘部和膝蓋)的變形範圍內。
  • 壓電薄膜可穿戴式傳感器,非語言通信,解碼你的面部微表情
    壓電薄膜可穿戴式傳感器,解碼你的面部微表情,甚至非語言通信密碼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的人控制肌肉的能力逐漸下降。結果,他們經常失去說話的能力,使其難以與他人交流。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報告了用於解碼面部應變和預測面部運動學的集成系統的設計和先導測試。該系統由可產生應變的壓電薄膜組成,並可批量生產。在健康個體和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患者中,發現壓電薄膜,結合用於實時檢測和分類不同皮膚變形特徵的算法,可以對面部運動進行可靠的解碼。該集成系統可以適於在臨床環境中用作非語言通信技術,或用於監測神經肌肉狀況。
  • 可穿戴式傳感器的類型有哪些
    這些可穿戴電子產品增強了用戶創造力,智力,溝通能力,記憶力和身體感官。可穿戴技術依靠傳感器來測量人體動作如何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其自身的數據。隨著傳感器技術的發展,可穿戴設備現在具有更深的測量能力。就此,今天小編盤點了可穿戴式傳感器的類型。
  • 壓阻碳納米管嵌入式納米纖維傳感紗,用於可穿戴紡織品傳感器
    ,其機械強度足以編織成可穿戴的織物傳感器,可檢測和區分壓力、拉伸和彎曲等多種機械刺激。該傳感器具有較大的接觸面積、多個接觸部位和較大的變形空間,可用於多種機械刺激的多模傳感,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較寬的傳感範圍。基於織物的傳感器可以適應地附著在複雜的表面上,也可以集成到織物中,顯示出對動態人體運動的連續瞬態檢測和區分能力。此外,成功地集成了一個紡織品傳感平臺,用於壓力和應變分布的空間映射,使其成為電子紡織品和可穿戴設備的一個很有前途的候選平臺。
  • 中原工學院:碳納米管嵌入式納米纖維傳感紗,可穿戴紡織品傳感器
    ,其機械強度足以編織成可穿戴的織物傳感器,可檢測和區分壓力、拉伸和彎曲等多種機械刺激。基於織物的傳感器可以適應地附著在複雜的表面上,也可以集成到織物中,顯示出對動態人體運動的連續瞬態檢測和區分能力。此外,成功地集成了一個紡織品傳感平臺,用於壓力和應變分布的空間映射,使其成為電子紡織品和可穿戴設備的一個很有前途的候選平臺。圖文導讀 圖1。製備多模式CNTs @ PU-NF紡織品傳感器。圖2。
  • 中原工學院:碳納米管嵌入式納米纖維傳感紗,可穿戴紡織品傳感器
    ,其機械強度足以編織成可穿戴的織物傳感器,可檢測和區分壓力、拉伸和彎曲等多種機械刺激。該傳感器具有較大的接觸面積、多個接觸部位和較大的變形空間,可用於多種機械刺激的多模傳感,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較寬的傳感範圍。基於織物的傳感器可以適應地附著在複雜的表面上,也可以集成到織物中,顯示出對動態人體運動的連續瞬態檢測和區分能力。此外,成功地集成了一個紡織品傳感平臺,用於壓力和應變分布的空間映射,使其成為電子紡織品和可穿戴設備的一個很有前途的候選平臺。
  • 可穿戴式傳感器幫助不能說話的ALS患者交流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為患有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的人創造了一種新的可穿戴傳感器。許多患病的人逐漸失去了控制肌肉的能力,經常失去說話的能力。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可拉伸的、類似皮膚的裝置,可以附著在患者的臉上,可以測量抽搐或微笑等小動作。使用這樣的傳感器,患者將能夠傳達各種情感,包括 "我愛你 "或 "我餓了"。他們可以通過設備測量和解釋的小動作來傳達這樣的情感。麻省理工學院的傳感器很薄,可以用化妝品隱藏起來,與任何膚色相匹配,使其謹慎。
  • 一種能實時跟蹤體內多種重要分子的可穿戴式傳感器
    可穿戴式傳感器技術是未來個性化醫療的發展方向,這種傳感器需克服剛性矽基傳感器與柔軟的彈性生物之間的不匹配缺陷,從而持續監測人類的生命體徵情況
  • Nature:可穿戴式石墨烯傳感器使用環境光監測健康狀況
    然而,最常見的可佩戴裝置的有效性是由它們的組分的物理規格受阻:儘管該設備經常嵌入柔性軟外殼,主要部件,例如傳感器和電子,仍然剛性。《Science Advances 》期刊「石墨烯新應用!柔性和透明可穿戴監測身體健康和紫外線的神器了解下?(本公眾號之前推文)」,基於石墨烯的一類真正靈活,透明的可穿戴設備,該石墨烯覆蓋有一層被稱為量子點的半導體納米顆粒。
  • 麻省理工學院最新研究,可穿戴傳感器幫助漸凍人患者交流
    現在,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研究小組設計了一種可伸縮的、類似皮膚的裝置,它可以貼在病人的臉上,並可以測量諸如肌肉微顫或微笑這樣的小動作。使用這種方法,患者可以通過儀器測量傳達各種各樣的情緒。研究人員希望他們的新設備能讓患者以一種更自然的方式交流,而不需要藉助笨重的設備。這款可穿戴傳感器很薄,能與任何膚色相匹配,然後用化妝品就能輕易遮蓋起來,別人很難注意到。
  • 中科院物構所光固化3D列印研究獲新進展,可用於柔性可穿戴傳感器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中國科學院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福建省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吳立新課題組基於3D列印在可穿戴傳感器方面具有應用前景,創建了在3D列印光敏樹脂中添加這種交聯劑能夠提高列印解析度,列印的模具可在熱水中溶解。
  • 新型傳感器助力醫療可穿戴設備
    實驗證實,這款膏藥式腦電波傳感器能夠對睡眠中的腦電波進行無線測量,精確水平與大型醫療設備基本持平。它不僅能夠檢測出深度睡眠期常見的δ波(頻率範圍0.5-2Hz),而且對人體的負擔非常小。   膏藥式腦電波傳感器讓使用者可以在家中自己進行大腦活動檢測,輕鬆確認自己和家人的睡眠品質。每天進行檢測還有助於及時發現包括老年痴呆症在內的大腦疾病的初期症狀。
  • 中科院福建物構所光固化3D列印研究獲新進展,可用於柔性可穿戴傳感器
    隨著物聯網技術的出現,可穿戴設備的發展最近引起了學術界及工業界的興趣。在可穿戴設備中,用於將生理信號轉換為數字數據的傳感器起著重要的作用。與傳統的基於矽的傳感器相比,具有超薄、低彈性模量、重量輕和高度可拉伸功能的柔性和可拉伸傳感器被廣泛用於人體臨床診斷、人體運動檢測、柔性觸控螢幕、柔性電子皮膚和軟機器人等領域。
  • 受章魚啟發的可穿戴式傳感器
    粘附在皮膚上的可穿戴電子設備是健康傳感器技術的新興趨勢,因為它們具有監視各種人類活動(從心率到步數)的能力。但是,找到將設備粘貼到身體上的最佳方法一直是一個挑戰。現在,一組研究人員報告了受章魚「吸盤」啟發的基於石墨烯的粘合劑生物傳感器的開發中國化工網okmart.com。
  • 淺談柔性可穿戴電子傳感器的三大關鍵部分
    針對特殊環境與特殊信號下氣體 、壓力 、溼 度的測量需求,普通傳感器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市場是永遠不缺探索者的。於是科研人員紛紛投身開發新材料 、新工藝和開發新型傳感器;實現傳感器的集成化和智能化;實現傳感技術硬體系統與元器件的微小型化;與其它學科的交叉整合的傳感器。同時 , 希望傳感器還能夠具有透明、柔韌 、延展 、可自由彎曲甚至摺疊 、便於攜帶、可穿戴等特點 。
  • 創業最前線:可穿戴皮膚幫助肌肉萎縮患者
    可穿戴式傳感器很薄,可以偽裝成化妝品以匹配任何膚色,因此不顯眼。皮膚般的傳感器設計:Dagdeviren的實驗室的「適形解碼」研究小組,專門從事開發可粘附於身體的適形(柔性和可拉伸)電子設備,用於各種醫療應用。
  • 柔性可穿戴器件的散熱問題被中國科學家解決了
    近年來,柔性可穿戴電子器件發展迅速,其應用性廣、實用性強,因此逐漸在日常生活中嶄露頭角,同時也成為科學界和工業界共同青睞的新興領域。此外,因為現代人們對於健康生活日益增長的需求,可穿戴電子器件、柔性電子科技等研究在生命健康領域頗受歡迎,如智能手錶、運動手環、心臟起搏器等等,已經成為監護身體健康生物信號的重要護航者,具有非常廣闊的產業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