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立大學歐陽建勇教授課題組:可粘附的可穿戴應變傳感器

2020-10-31 柔智燴

新加坡國立大學歐陽建勇教授課題組:可粘附的可穿戴應變傳感器

近年來,柔性可穿戴應變傳感器在健康醫療監測、人體運動監控以及人機互動等領域得到了巨大的關注。雖然在文獻中報導的柔性應變傳感器一般可拉伸從而能監測人體的運動,但它們與皮膚的接觸會受到人體運動的影響而並不能總是與皮膚形成良好的共形接觸,因此會產生較為嚴重的噪音。尤其是在凹形的皮膚表面或是皮膚會形成凹面的運動,傳感器甚至會部分與皮膚表面分離,從而無法準確地監測人體的運動,甚至產生虛假的信號。這些噪音及虛假的信號嚴重的限制了柔性可穿戴傳感器的實際應用。

  針對這一問題,新加坡國立大學歐陽建勇教授課題組發明了一種可以總是與皮膚保持良好接觸的柔性可拉伸應變傳感器。該器件具有粘附層和感應層兩層結構,粘附層為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水性聚氨酯(WPU, 圖1),感應層為石墨烯/碳納米管的水性聚氨酯複合物。粘附層能保證該器件在人體運動過程中總是與皮膚形成良好的共形接觸,準確地跟隨皮膚的變形而變形。與其他非粘附的柔性可拉伸應變傳感器相比較,這些器件能產生顯著低的噪音和高的質量的信號。不論是肌肉運動這樣的小應變,還是關節大範圍運動的大應變,該傳感器都能準確監測並產生良好的信號。當該粘附應變傳感器被貼附在不平整或者不規則皮膚表面時,其對信號質量的提升更加明顯。此外,該傳感器還能夠用於同時監測來自兩個不同方向的運動,這是普通非粘附的應變傳感器所做不到的。

圖1. (a)可粘附柔性應變傳感器的結構示意圖,包括頂層感應層以及底部的粘附層。(b)粘附水性聚氨酯(aWPU)的化學結構。(c)aWPU的硬段及軟段成分。(d)aWPU硬段域及軟段域的微觀結構示意圖。(e)硬段含量為25%、30%、35%及40%的aWPU照片。(f)aWPU-25%, aWPU-30%, aWPU-35% 和 aWPU-40%分散液的動態光散射圖譜。

  如圖2,當用於監測食指彎曲運動時,可粘附應變傳感器所產生的信號光滑且穩定,相反,非粘附的應變傳感器所產生的信號較為雜亂,且有明顯的噪音。這是因為可粘附傳感器總是可以和皮膚表面形成良好的共形接觸,從而顯著降低噪音,而非粘附的應變傳感器與皮膚的接觸容易收到運動的影響。

圖2. 傳感器在食指上的位置(a)示意圖及(b)照片。(c)當食指彎曲時可粘附傳感器(右)和非粘附傳感器(左)所產生的信號。

  該研究小組還對比了當關節多方向運動時,該粘附應變傳感器較普通非粘附應變傳感器的優勢。比如,當腕關節向下彎曲時,皮膚表面形成凸面,非粘附應變傳感器能夠跟隨彎曲角度的不同產生不同的電阻信號,然而當腕關節向上彎曲形成凹面時,非粘附傳感器將會與皮膚表面分離,從而不產生信號。然而該幹粘附應變傳感器對不論是哪個方向的運動,都能產生高質量的信號,且靈敏度更高。

圖3. (a)可粘附應變傳感器和非粘附應變傳感器監測關節凸向運動及凹向運動的示意圖。(b)腕關節向下彎曲形成凸表面,向上彎曲形成凹表面。(c)可粘附應變傳感器和(d)非粘附應變傳感器監測腕關節不同彎曲角度時的信號響應。(e)可粘附應變傳感器和(f)非粘附應變傳感器連續監測腕關節彎曲時的信號響應。

穿戴式可拉伸應變傳感器在許多領域都有重要的應用。然而,高噪聲對於它們用於監測身體運動的應用是一個很大的障礙。噪聲主要是由於與傳感器和皮膚之間接觸不良有關的運動偽影。在這裡,展示了可穿戴的可拉伸乾燥和自粘應變傳感器,即使在身體運動期間也始終可以與皮膚形成共形接觸。它們是通過溶液塗層製備的,由兩層組成:由生物相容性彈性體水性聚氨酯製成的幹粘合劑層和由還原性氧化石墨烯和碳納米管的非粘合劑複合材料製成的傳感層。粘合層使傳感器貼合皮膚,而傳感層則表現出對應變敏感的電阻。傳感器用於精確監視小型和大型人體運動,包括各種關節運動和肌肉運動。即使在曲線皮膚表面和不規則皮膚變形期間,它們也始終可以生成高質量信號。靈敏度明顯高於非粘性應變傳感器,而噪聲顯著低於非粘性應變傳感器。它們還可以用於監視沿兩個垂直方向的運動,這是非粘性應變傳感器無法實現的。

  

論文原題: " Wearable stretchable dry and self-adhesive strain sensors with conformal contact to skin for high-quality motion monitoring"發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通訊作者為歐陽建勇教授,第一作者為來自浙江大學的訪問博士王珊。

原文連結:https://doi.org/10.1002/adfm.202007495

來自:中國聚合物網

相關焦點

  • 新加坡國立大學歐陽建勇教授《JMCA》:具有高離子熱電性能的類固態離子凝膠
    因此它們對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有很重要的意義。高效的熱電材料應該有高的熱電壓,高的電導率和低的熱導率。傳統上的熱電材料是電子或是空穴作為載流子的電子材料。近年來,離子熱電材料(例如聚合物電解質和離子液體)由於具有比電子熱電材料高几個數量級的熱電壓而受到廣泛關注。但是,離子熱電材料的電導率卻遠低於後者,因而其實際應用受到極大的限制。
  • 新加坡國立大學開發薄膜超吸溼鞋墊可蒸發汗水,為可穿戴電子供電
    新加坡國立大學開發薄膜超吸溼鞋墊可蒸發汗水,為可穿戴電子供電儘管大氣中的集水技術蓬勃發展,但在更廣闊的視野中進行了很少的嘗試-從汗液蒸發中吸收水分,這對人體舒適度和可穿戴電子設備具有重大影響。材料的再生可由自然陽光碟機動,使Co-SHM成為節能的吸溼劑。將Co-SHM整合到透氣防水的PTFE膜中,我們設計了新型的鞋墊,鞋襯和鞋墊,它們可以迅速吸收汗水中的水分以防止汗液積聚,從而為人們提供乾燥舒適的微氣候。此外,吸收的汗液可以通過基於Co-SHM的可穿戴式能量採集設備轉換為能量。收集的能量可以為發光二極體供電。這項工作在功能性服裝,鞋類和可穿戴電子產品領域具有巨大的經濟潛力。
  • 青島大學《Nature Commun》一種高性能可穿戴應變傳感器
    柔性可穿戴電子器件具有質輕、易結合皮膚、能承受力學變形等特點,應用逐漸廣泛。尤其是在生物傳感器方面,已經成為心率、血壓等涉及到身體健康生物信號監測的重要器件。柔性電子器件是柔性電子的主要體現形式之一。為了解決這個難題,近日,青島大學孫彬副教授等研究人員報導了一種可拉伸應變傳感器,其具有優異的熱管理性能。
  • 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發出超低遲滯效應的傳感器材料
    但與剛性器件不同的是,彈性和柔性往往會使其性能的可重複性較差。這種可靠性的變化被稱為遲滯現象。據麥姆斯諮詢報導,在接觸力學理論的指導下,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的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新型傳感器材料,其遲滯效應明顯減小。該功能可實現更精確的可穿戴健康技術和機器人感應。
  • 新加坡國立大學發明了高靈敏度、低磁滯的柔性電子皮膚傳感器貼片
    新加坡國立大學發明了高靈敏度、低磁滯的PDMS基柔性電子皮膚傳感器貼片【導讀】:通過使用一種在金屬塗層的彈性體微結構上生成獨特的三維納米尺度裂紋形態的方法,展示了一種由軟材料製成的近磁滯無壓阻傳感器系統。
  • 利用透光率的可穿戴式應變傳感器可檢測身體細微動作
    利用透光率的可穿戴式應變傳感器可檢測身體細微動作這項技術顯示出潛在的潛力,可以檢測出人體的細微動作並實時監控醫療保健應用中的身體姿勢。韓國大田韓國高級科學技術研究所研究人員基於調製碳納米管(CNT)嵌入的彈性體的光透射率開發了一種可穿戴應變傳感器。該傳感器能夠對物理信號進行靈敏,穩定和連續的測量。可穿戴式應變傳感器必須具有高靈敏度,柔韌性和可拉伸性以及低成本。特別是用於健康監測的那些也應與長期穩定的性能聯繫在一起,並在環境上穩定。
  • 新加坡國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John Wang教授應邀來材料科學與...
    新聞網訊 11月28日,新加坡國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John Wang教授應邀前來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進行學術交流,並做了題為「Micelle/silica Nanocapsules forTargeted Bioimaging and Theranostic Application」的學術報告
  • 碳納米高度可拉伸的傳感陣列,可同時檢測壓力和應變
    高度可拉伸的傳感陣列,可利用結構和電阻控制來獨立檢測壓力和應變可拉伸的電子傳感器對於開發高級電氣系統(尤其是可穿戴設備和軟機器人)至關重要。當前可用的可同時檢測壓力和應變的可拉伸傳感器基於壓電,壓阻或壓電容效應。壓力感應的範圍是1–800 kPa,較大的變形在人體某些部位(例如肘部和膝蓋)的變形範圍內。
  • 創業最前線:可穿戴皮膚幫助肌肉萎縮患者
    可穿戴式傳感器很薄,可以偽裝成化妝品以匹配任何膚色,因此不顯眼。文章作者還包括新加坡A * STAR微電子研究所的顧媛媛,Nikta Amiri,Mostafa Tavakkoli Anbarani和布法羅大學的M. AminKarami。皮膚般的傳感器設計:Dagdeviren的實驗室的「適形解碼」研究小組,專門從事開發可粘附於身體的適形(柔性和可拉伸)電子設備,用於各種醫療應用。
  • 基於3D雷射誘導石墨烯的可伸縮微型超級電容器自供電可穿戴設備
    基於3D雷射誘導的石墨烯可伸縮的微型超級電容器,可自供電可穿戴設備由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工程煥宇教授科學與力學系的多蘿西·奎格(Dorothy Quiggle)職業發展教授,教授Huanyu" Larry" 程煥宇教授帶領的一組國際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自供電,可拉伸的系統,該系統將用於可穿戴式健康監測和診斷設備
  • 不依賴於壓力的觸摸傳感器!吉林大學劉小孔教授《Mater. Horiz.》:可自修復的純固態、無液體、可拉伸、高彈性離子導體
    可拉伸的柔性導電材料為柔性電子產品的發展帶來了希望,如可拉伸傳感器、人造皮膚、可拉伸電池、可穿戴電子產品、軟體機器人等。導電水凝膠和離子凝膠的發展為可拉伸離子導體帶來了新的機遇。但是,水凝膠由於水的蒸發而乾燥使得水凝膠無法在開放環境中長期穩定使用;離子凝膠(聚合物網絡中包含極低揮發性的離子液體(IL)或深共融溶劑(DES))存在IL或DES洩露滲出的問題,且會對人體健康造成不利影響。
  • 青島大學合作在柔性可穿戴器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日前,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副教授孫彬等與上海交通大學黃興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大學張統一教授等合作研發了一款具有高效熱管理能力且可用於實時運動監測分析的高性能柔性可穿戴應變傳感器。對於柔性可穿戴電子器件而言,除卻器件本身功能
  • 植物可穿戴傳感器 可檢測植物的蒸騰作用
    打開APP 植物可穿戴傳感器 可檢測植物的蒸騰作用 工程師3 發表於 2018-04-30 09:07:00 來自愛荷華州立大學的植物科學家已經開發出了一種可以貼在植物上的小型石墨烯傳感器,為研究人員和農民提供了更多的數據,從而可以帶來更加穩健的年度收穫。
  • 壓電薄膜可穿戴式傳感器,非語言通信,解碼你的面部微表情
    壓電薄膜可穿戴式傳感器,解碼你的面部微表情,甚至非語言通信密碼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的人控制肌肉的能力逐漸下降。結果,他們經常失去說話的能力,使其難以與他人交流。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報告了用於解碼面部應變和預測面部運動學的集成系統的設計和先導測試。該系統由可產生應變的壓電薄膜組成,並可批量生產。在健康個體和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患者中,發現壓電薄膜,結合用於實時檢測和分類不同皮膚變形特徵的算法,可以對面部運動進行可靠的解碼。該集成系統可以適於在臨床環境中用作非語言通信技術,或用於監測神經肌肉狀況。
  • 同濟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生國際學術論壇圓滿落幕
    日前,2019年度同濟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生國際學術論壇在新加坡舉行。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的Chen Zhining(陳志寧)教授致歡迎辭,對同濟大學師生表示熱烈歡迎,並簡要介紹了本次學術論壇的基本情況。本次學術論壇特別邀請了新加坡RFID和超材料領域的多位專家做了學術報告。
  • 科學家開發能分析步態的可穿戴傳感器,可讓用戶省去看病的時間
    不過,由於一種新的可穿戴系統的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會有所改變。首先,已經有可穿戴式步態分析技術結合了慣性測量單元(IMU),它結合了加速度計和陀螺儀。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設置僅限於提供加速度和腳部旋轉速度的數據。
  • 中科院物構所光固化3D列印研究獲新進展,可用於柔性可穿戴傳感器
    隨著物聯網技術的出現,可穿戴設備的發展最近引起了學術界及工業界的興趣。在可穿戴設備中,用於將生理信號轉換為數字數據的傳感器起著重要的作用。與傳統的基於矽的傳感器相比,具有超薄、低彈性模量、重量輕和高度可拉伸功能的柔性和可拉伸傳感器被廣泛用於人體臨床診斷、人體運動檢測、柔性觸控螢幕、柔性電子皮膚和軟機器人等領域。迄今為止,柔性傳感器主要分為壓電傳感器、電容傳感器和壓阻傳感器。
  • 受章魚啟發的可穿戴式傳感器
    粘附在皮膚上的可穿戴電子設備是健康傳感器技術的新興趨勢,因為它們具有監視各種人類活動(從心率到步數)的能力。但是,找到將設備粘貼到身體上的最佳方法一直是一個挑戰。現在,一組研究人員報告了受章魚「吸盤」啟發的基於石墨烯的粘合劑生物傳感器的開發中國化工網okmart.com。
  • 中科院福建物構所光固化3D列印研究獲新進展,可用於柔性可穿戴傳感器
    隨著物聯網技術的出現,可穿戴設備的發展最近引起了學術界及工業界的興趣。在可穿戴設備中,用於將生理信號轉換為數字數據的傳感器起著重要的作用。與傳統的基於矽的傳感器相比,具有超薄、低彈性模量、重量輕和高度可拉伸功能的柔性和可拉伸傳感器被廣泛用於人體臨床診斷、人體運動檢測、柔性觸控螢幕、柔性電子皮膚和軟機器人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