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John Wang教授應邀來材料科學與...

2020-12-04 青島大學新聞網

新聞網訊 11月28日,新加坡國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John Wang教授應邀前來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進行學術交流,並做了題為「Micelle/silica Nanocapsules forTargeted Bioimaging and Theranostic Application」的學術報告,報告由趙修松教授主持,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化學化工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等學院的老師及研究生參加了此次報告會。

報告中,John Wang教授介紹了其課題組近年來在多功能納米膠囊的研究工作。John Wang教授課題組通過精巧的實驗設計和精確的實驗條件控制製備了聚乙二醇改性的二氧化矽納米膠囊,並用二氧化矽納米膠囊來封裝單個或多個四氧化三鐵磁性納米晶體,研究了納米膠囊在靶向生物成像和可控藥物輸送中的應用。在這次精彩的英語學術報告中,John Wang教授通過簡練的語言帶給了我校的師生一場專業的學術演講,使與會的師生學習和了解該研究領域,並通過熱烈的討論開拓了研究思路。

John Wang教授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系主任,在功能材料和材料化學領域有30餘年的教學和研究經歷,John Wang教授的研究興趣主要包括:生物材料和納米雜化材料用於生物成像和治療;納米結構材料用於可持續能源。John Wang教授至今在著名期刊上已發表論文300餘篇。

相關焦點

  • 新加坡國立大學工程系全解析
    最近很多同學想要我寫一篇關於新加坡國立大學工程系的文章,想必應該是有很多同學想要申請吧,卻不知道有什麼專業,什麼時候可以申請什麼時候截止,入學的要求是什麼,經過我這幾天不斷的整理和核對……你們想要的乾貨來嘍!
  • 美國馬裡蘭大學帕克分校聶志鴻教授應邀來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做...
    新聞網訊:8月16日,美國馬裡蘭大學帕克分校化學與生物化學系聶志鴻教授應邀前來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進行學術交流,並做了題為「Engineering structured materials with applications from cancer theranostics to soft robotics」的學術報告,報告由隋坤豔教授主持
  • 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介
    我國首個材料科學與工程繫於1988年在清華建立,也是為了適應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建系二十餘年來,材料學科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我系教師承擔了多項國家973、863新材料項目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和重點項目,獲得包括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等國家三大獎項近20項。本專業從通俗意義上講是做什麼的?清華與其他兄弟院校的相關專業比較,有什麼特點和優勢?
  • 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生申請gpa要求點
    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簡稱國大(NUS),是新加坡首屈一指的世界級頂尖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生申請gpa要求是不少學生所關心的問題,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生申請要求學生有本科學歷證書,下面隨選校帝看詳細介紹:新加坡國立大學成立於1905年,2006年由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所發表的世界大學100強排名中,新加坡國立大學名列第19位,在幾個重要的學科領域表現更為出色。在科技領域方面,國大上升到第8的位置。
  • 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終身教授崔屹做客北洋大學堂
    本站訊(通訊員 孫潔 陶衛靜)應化工學院邀請,9月12日下午,美國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終身教授、世界知名科學期刊《納米快訊》副主編、美國灣區光伏聯盟主任和電池互動環節中,在場師生就鋰離子電池的工業化應用等問題與崔教授進行了面對面地討論,學生代表向崔教授贈送了北洋大講堂紀念品並向其表示衷心的感謝。
  • 中國科大院系介紹| 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來啦
    中國科大院系介紹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01學院概況學院成立於1996年,是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現任院長為李燦院士,執行院長為楊金龍教授。學院包括化學系化學物理系應用化學系材料科學與工程系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化學實驗教學中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實驗教學中心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單位,自建設以來,緊密圍繞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目標,中心在硬體環境升級、教學體系完善、實驗教學研究、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產生了良好的示範輻射作用。
  • 新加坡國大 7位教授評為新加坡國家科學院院士
    七位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人員被評為新加坡國家科學院院士。他們分別是Antonio Helio Castro Neto教授、貝烈煒(Barry Halliwell)教授、林水德(Lim Chwee Teck)教授、劉斌(Liu Bin)教授、黃學暉(Ng Huck Hui)教授、蘇重豪(Sow Chorng Haur)教授和俞皓(Yu Hao)教授。
  • 新加坡國立大學王慶團隊JACS:空間分離式電解水產氫產氧新方式
    近日,新加坡國立大學王慶教授團隊和南方科技大學盧周廣教授團隊報導了一種包含氧化還原液流電池模塊的新型電解水模式。通過連續閉合的電化學-化學反應循環,將電極上的HER和OER反應轉移到兩個催化劑反應器中,實現HER和OER反應在空間上的分離,使產氫和產氧成為兩個獨立的步驟,從而得到高純氫氣。
  • 同濟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生國際學術論壇圓滿落幕
    日前,2019年度同濟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生國際學術論壇在新加坡舉行。本次研究生國際學術論壇由同濟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工學院電氣與計算工程系聯合舉辦,旨在促進雙方研究生交流學習,並拓展兩校在超構材料領域的人才培養與科研合作。來自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李果、呂渴強、吳瓊、陳旭、王宇倩、胡勇亮、曾超、吳家駒、範才富、房鑫盛10位研究生以及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的碩士研究生何逸輝一行參加了論壇。
  • 新加坡國立大學發明了高靈敏度、低磁滯的柔性電子皮膚傳感器貼片
    新加坡國立大學發明了高靈敏度、低磁滯的PDMS基柔性電子皮膚傳感器貼片【導讀】:通過使用一種在金屬塗層的彈性體微結構上生成獨特的三維納米尺度裂紋形態的方法,展示了一種由軟材料製成的近磁滯無壓阻傳感器系統。
  • 中科大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成立於1996年7月,首任院長為中科院院士朱清時教授,第二任院長為俞書勤教授,現任院長為中科院院士錢逸泰教授,副院長為郭慶祥、何天敬、陳初升教授。現任黨委書記為俞壽明同志、副書記張明傑同志。
  • 新加坡國立大學:柔性準固態水系鋅基電池電極材料設計及研究進展
    ▲第一作者:潘爭輝通訊作者:John Wang通訊單位:新加坡國立大學全面綜述和總結柔性準固態水系鋅基電池的電極材料設計,並詳細地總結從電極材料的基底來設計和優化電極材料的性能,進而得到性能優越的全電池和柔性電池。3. 最後討論了柔性準固態水系鋅基電池領域中一些未解決的問題和未來潛在的研究機遇。
  • 新加坡博士留學|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博士申請條件
    新加坡國立大學是新加坡首屈一指的世界級頂尖大學,在工程、生命科學及生物醫學、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等領域的研究享有世界盛名。國大每年都會有大批的海外學生前來求學,其中就有不少中國留學生。國大擁有1700名博士、博士後專家與學者和500名研究人員。
  • 西南交通大學887材料科學基礎備考建議
    1896年,是國家首批「211工程」、「特色985工程」重點建設、首批進入「2011計劃」並設有研究生院的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坐落在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成都,前身為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Imperial Chinese Railway College),是我國近代建校最早的國立大學之一,是我國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礦冶工程高等教育的發祥地,是「交通大學」(Chiao Tung
  • US News 2021放榜,清華大學首超新加坡國立大學問鼎亞洲第一
    海羊視界 舉報   最新的US News 2021世界大學排名榜單公布,中國清華大學第一次超越新加坡國立大學
  • 新加坡國立大學發布《亞洲人工智慧議程研究報告》
    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管理與組織系教務長講席教授兼璞珵教育學術委員會專家——大衛·德克萊默教授領導成立了新加坡國立大學人工智慧技術與人性化管理中心人工智慧技術與人性化管理研究中心(以下簡稱AiTH),致力於找到人工智慧與人類之間的平衡點,在享受人工智慧帶來的好處和機遇的同時,確保這些先進的科技能夠服務於人類並符合當代的價值觀、道德觀,做到科學技術和人倫之間的平衡
  • 新加坡科學家研發「反向太陽能板」:用陰影來發電
    新加坡科學家研發「反向太陽能板」:用陰影來發電  Winnie Lee • 2020-05-22 20:00:46 來源:前瞻網
  • 中國內地材料科學與工程類專業10強大學排名(圖)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高考材料學類14大專業介紹及就業分析)以材料學、化學、物理學為基礎,系統學習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基礎理論和實驗技能,並將其應用於材料的合成、製備、結構、性能、應用等方面研究的學科。
  •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位列全球ESI學科排名前1‰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依託「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辦學,擁有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學科擁有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矽酸鹽建築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光纖傳感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材料研究與測試分析國家級計量中心、特種功能材料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綠色建築材料及製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十餘個科研支撐和人才培養基地。
  • 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材料科學是現代科學的三大支柱之一,材料科學的發展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誌。歷年來學院已向研究院所、高等院校、廠礦企業以及管理部門輸送了大量人才。學院現有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兩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博士點6個,碩士點6個,全院共有教職員工193名,其中博士導師10人、教授23人、副教授4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