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立大學發明了高靈敏度、低磁滯的柔性電子皮膚傳感器貼片

2020-11-08 柔智燴

新加坡國立大學發明了高靈敏度、低磁滯的PDMS基柔性電子皮膚傳感器貼片

【導讀】:

通過使用一種在金屬塗層的彈性體微結構上生成獨特的三維納米尺度裂紋形態的方法,展示了一種由軟材料製成的近磁滯無壓阻傳感器系統。當施加較大的壓縮壓力時,該方法解決了許多使用軟材料的電子傳感器蒙皮所面臨的固有機電滯後的主要挑戰。

由柔性複合材料製成的壓阻傳感器可跟蹤變形,並具有小於3%的滯後性,可以可靠地用作醫療可穿戴設備,用於測量小塊皮膚上的脈搏波速度。還證明了低滯後特性可以實現機器人應用在紡織品表面上的表面紋理的準確可靠的單點觸摸分類。

電子皮膚對於實時健康監控和機器人的觸覺感知至關重要。儘管使用軟質彈性體和微結構改善了觸覺傳感器的靈敏度和壓力感應範圍,但軟質聚合材料的固有粘彈性仍然是導致循環滯後的長期挑戰。這會導致接觸事件之間的傳感器數據變化,從而對準確性和可靠性產生負面影響。

在接觸力學理論的指導下,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健康創新與技術研究所助理教授班傑明·泰(Benjamin Tee)領導的研究小組提出了一種新的傳感器材料,該材料的磁滯明顯更少。此功能可實現更準確的可穿戴健康技術和機器人感應。於2020年9月28日在享有盛名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

可以將撓性TRACE傳感器貼片放置在皮膚上,以測量淺動脈的血流量。

高靈敏度,低滯後壓力傳感器

當軟材料用作壓縮傳感器時,它們通常會面臨嚴重的磁滯問題。在重複觸摸之間,軟傳感器的材料屬性可能會發生變化,這會影響數據的可靠性。這使得每次獲取準確的讀數都具有挑戰性,限制了傳感器的可能應用。

NUS團隊的突破是發明了一種具有高靈敏度但幾乎沒有滯後性能的材料。他們開發了一種在稱為聚二甲基矽氧烷(PDMS)的柔性材料上將金屬薄膜裂解成所需環形圖案的工藝。

TRACE傳感器貼片可用於機械手的手指上以進行紋理識別。

該團隊將這種金屬/ PDMS膜與用於壓阻傳感器的電極和基板集成在一起,並對其性能進行了表徵。他們進行了反覆的機械測試,並驗證了他們的設計創新提高了傳感器性能。他們的發明稱為抗觸覺環狀裂紋電子皮膚(TRACE),是傳統軟材料的五倍。

"憑藉我們獨特的設計,我們能夠顯著提高準確性和可靠性。TRACE傳感器可潛在地用於機器人技術中以感知表面紋理或可穿戴式健康技術設備,例如用於測量淺表動脈的血流以進行健康監測",同時也是國大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的Tee助理教授說。

下一步

NUS團隊的下一步是進一步提高其材料在不同可穿戴應用中的適應性,並基於傳感器開發人工智慧(AI)應用。

"我們的長期目標是通過放置在人體皮膚上的微小智能貼片的形式來預測心血管健康。這種TRACE傳感器向著這一現實邁進了一步,因為它可以捕獲的脈搏速度數據更加準確,並且還可以配備機器學習算法,以更準確地預測表面紋理。"

NUS團隊旨在開發的其他應用包括在假肢中的使用,在假肢中,可靠的皮膚界面可實現更智能的反應。

相關焦點

  • 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發出超低遲滯效應的傳感器材料
    機器人的實時健康監測和傳感能力需要柔性電子器件的支持,但是使用此類材料的挑戰在於其可靠性。但與剛性器件不同的是,彈性和柔性往往會使其性能的可重複性較差。這種可靠性的變化被稱為遲滯現象。據麥姆斯諮詢報導,在接觸力學理論的指導下,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的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新型傳感器材料,其遲滯效應明顯減小。該功能可實現更精確的可穿戴健康技術和機器人感應。當柔性材料被用作壓縮傳感器時,它們通常會面臨嚴重的遲滯問題。柔性傳感器的材料特性會在反覆觸摸之間發生變化,從而影響數據的可靠性。
  • 新加坡國立大學歐陽建勇教授課題組:可粘附的可穿戴應變傳感器
    新加坡國立大學歐陽建勇教授課題組:可粘附的可穿戴應變傳感器近年來,柔性可穿戴應變傳感器在健康醫療監測、人體運動監控以及人機互動等領域得到了巨大的關注。雖然在文獻中報導的柔性應變傳感器一般可拉伸從而能監測人體的運動,但它們與皮膚的接觸會受到人體運動的影響而並不能總是與皮膚形成良好的共形接觸,因此會產生較為嚴重的噪音。
  • 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發有知覺的人造皮膚
    新加坡的科技領先一直是受到全球的認可的,最近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員研發「有知覺」的人造皮膚。可以說是一項重大貢獻。愛慕斯消息,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發出能夠重現觸覺的電子皮膚,這一創新能讓擁有假肢的人感受物體,並能感覺到物體的紋理乃至溫度和疼痛。
  • 新型電子皮膚:讓機器人與義肢擁有卓越的觸覺!
    導讀據新加坡國立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人工神經系統,也稱為「異步編碼電子皮膚(ACES)」。通過這個系統,機器人與義肢裝置也許很快將擁有與人類皮膚同等甚至更好的觸覺。為機器人與義肢帶來觸覺的電子皮膚(圖片來源:史丹福大學)電子皮膚使機器手臂能感知冷熱(圖片來源: 休斯頓大學)創新近日,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人工神經系統,也稱為「異步編碼電子皮膚(ACES)」。
  • 西安理工大學《CEJ》:高靈敏度包裝柔性電子傳感器二維納米材料
    基於二維導電材料的柔性電子傳感器在智能包裝中具備巨大的潛在應用價值。柔性電子傳感器可以對包裝品在運輸、生產過程中的微弱振動進行即時響應,從而反映出包裝品內外環境的微弱變化。在各種二維導電材料中,由導電聚合物(聚吡咯,聚苯胺和聚噻吩等)和金屬納米材料(金,銀,銅等)構成的複合材料被廣泛的用於製備柔性電子傳感器。
  • 具有三維導電網絡的高靈敏度柔性壓阻傳感器
    由於在可穿戴電子器件軟機器人和健康監測系統等方面的潛在應用,柔性力學傳感器近年來引起了廣泛關注。在過去的幾年中,大量的壓阻式、壓電式和摩擦電式柔性力傳感器已經被報導。對於大多數壓阻傳感器,活性層由導電納米材料和柔性聚合物基質組成。目前,聚合物基材與導電納米材料結合的方法有兩種。
  • 西安理工大學《CEJ》:高靈敏度包裝柔性電子傳感器二維納米材料
    基於二維導電材料的柔性電子傳感器在智能包裝中具備巨大的潛在應用價值。柔性電子傳感器可以對包裝品在運輸、生產過程中的微弱振動進行即時響應,從而反映出包裝品內外環境的微弱變化。在各種二維導電材料中,由導電聚合物(聚吡咯,聚苯胺和聚噻吩等)和金屬納米材料(金,銀,銅等)構成的複合材料被廣泛的用於製備柔性電子傳感器。
  • 用影子發電 新加坡國立大學發明全新太陽能電池
    用影子發電 新加坡國立大學發明全新太陽能電池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一種由全新的電池技術製造的光伏電池,它之所以還叫光伏電池,因為它發電依然需要光,但卻不是靠光直射在電池上來發電,而是靠光和其它遮蔽物形成的影子發電。
  • 專訪|斯坦福鮑哲南團隊開發出無線皮膚傳感器
    以後可以遠離醫院那些龐大繁重的監測設備了,這款無線皮膚傳感器與特製衣服搭配即可實現心跳、呼吸和運動等諸多指標的監測。這其實是一套可貼在皮膚上監測健康狀況的傳感器系統,其中包括如創可貼一般的傳感器貼片,以及可縫製在衣服內的柔性閱讀器。
  • 基於凝膠的人造光子皮膚觸覺傳感器
    基於凝膠的人造光子皮膚觸覺傳感技術人造光子皮膚(p-skin)作為一種不尋常的觸覺傳感技術,受到應用光譜學快速發展的技術支持和先進光子通信需求的推動。這種柔性人造電子皮膚比電氣/磁性裝置更不易受環境影響的影響,具有很高的穩定性。
  • 柔性電子皮膚貼片會用到哪些電極?
    轉自微信公眾號:柔性電子服務平臺 作者:Lynn 心電圖(ECG)是心律失常最基本、常用的診斷工具,是由心臟竇房結(SA)和心臟傳導系統(CCS)的電活動誘發的,可從心臟或表皮進行侵入性測量(圖1)。
  • 最強人造皮膚來了:自我修復5000次,拉伸28倍,靈敏度驚人
    這種人造皮膚也被稱為「電子皮膚」,是由沙烏地阿拉伯國王阿卜杜拉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的。 研究小組表示,這種人造皮膚將來可以用於監測人體健康或飛機結構狀況,因為它和人類皮膚一樣敏感。雖然這不是科學家們第一次嘗試「電子」複製人類皮膚,但之前的嘗試都無法與真正的產品相匹配。
  • 國外研發柔性可穿戴電子貼片,通過傳感器實現人機雙向通信
    據外媒報導,休斯敦大學的工程師正試圖讓人類和機器的融合變得更容易。近日,該校的工程師研發了一種柔性電子貼片,當貼片貼在人的手背上時,機器人可以做出和人類相同的動作,比如握拳或伸開手掌。貼片通過傳感器將做出的動作和其他指令翻譯給機器人,讓它做出與指令相同的動作。
  • 新加坡國立大學:柔性準固態水系鋅基電池電極材料設計及研究進展
    ▲第一作者:潘爭輝通訊作者:John Wang通訊單位:新加坡國立大學最後討論了柔性準固態水系鋅基電池領域中一些未解決的問題和未來潛在的研究機遇。研究背景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發展,柔性和可穿戴電子設備以其高柔性、輕薄、便攜、可植入、可穿戴等諸多優點成為未來電子產品的重要發展方向。
  • 齊魯工業大學劉溫霞團隊開發超靈敏的寬壓力範圍的柔性壓力傳感器
    電子皮膚(e‐skin)基於柔性壓力傳感器具有靈敏度高、範圍足夠寬的傳感檢測正常觸摸和對象操作產生的壓力,因此在人工智慧等領域,人機互動,健康監測,柔軟的機器人等領域吸引極大的關注。大多數報導的具有納米/微結構模式的壓力傳感器只有在壓力非常低時才顯示出高靈敏度。較小尺寸的納米/微結構壓力傳感器在低壓範圍內具有較高的靈敏度,但穩定性較差,而較大尺寸的微結構壓力傳感器主要適用於高壓測量,但穩定性良好。如何在低壓和高壓範圍內設計和製造高靈敏度的柔性壓力傳感器,仍然是一個必須克服的巨大挑戰,以實現廣泛使用和大規模生產的壓力傳感器和電子皮膚。
  • 吉林大學孫俊奇教授團隊《AM》:高靈敏度、超耐用的離子皮膚
    模擬皮膚的柔性傳感器能夠將多種刺激(應力、壓力等)轉化為電信號,是可穿戴電子器件、人機系統、植入式生物材料和軟體機器人的核心原件。離子皮膚利用離子導電,模擬天然皮膚的功能,可以通過離子導電的可拉伸水凝膠或離子凝膠製備,與電子皮膚相比,在檢測較大的應力時有更高的可靠性。但是製備能夠精確檢測大範圍內的應力或壓力,並且保持長久穩定性的離子皮膚絕非易事。通常來說,提高大應力範圍內的靈敏度必然要犧牲機械強度,而低的機械強度使離子皮膚更容易出現缺陷,反過來又不利於長久的穩定性。
  • 柔性器件-基於雷射刻蝕石墨烯的柔性霍爾傳感器
    然而,與常規材料相比,石墨烯的成本意味著其在電子製造中的吸收緩慢。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Jurgen Kosel課題組報導使用了一步雷射刻蝕工藝製備的石墨烯,並用於霍爾傳感器。其對磁場的具有線性響應,歸一化的靈敏度為〜1.12 V / AT。
  • 新型無遲滯觸覺傳感器摸一摸就知道
    例如,食指在約20 cm2內具有2,000多個皮膚機械感受器,可通過觸摸交互直觀地獲得物體的物理屬性,例如形狀,硬度和紋理。顯然我們也希望人造電子皮膚也有著同樣的能力,一個理想的電子皮膚應當具有高靈敏度、低遲滯和快速響應能力,同時還應當具有柔性。
  • 同濟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生國際學術論壇圓滿落幕
    日前,2019年度同濟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生國際學術論壇在新加坡舉行。本次研究生國際學術論壇由同濟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工學院電氣與計算工程系聯合舉辦,旨在促進雙方研究生交流學習,並拓展兩校在超構材料領域的人才培養與科研合作。來自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李果、呂渴強、吳瓊、陳旭、王宇倩、胡勇亮、曾超、吳家駒、範才富、房鑫盛10位研究生以及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的碩士研究生何逸輝一行參加了論壇。
  • 基於石墨烯的多感官電子皮膚傳感器在惡劣環境中感知世界
    基於石墨烯的多感官電子皮膚傳感器在惡劣環境中感知世界隨著物聯網(IoT)和萬物聯網(IoE)領域的不斷發展,可與各種環境集成的小型傳感器已受到研究人員的極大關注。溫度在所有生命學科中都起著重要作用的基本參數之一是溫度,因此是健康監測設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環境監測,人造電子皮膚(電子皮膚),通常,傳感器依賴於活性材料的特定物理,機械或化學性質的變化來檢測變化,該變化也決定了傳感器的應用。柔性和可拉伸電子設備最近帶來了無數機會和新興應用。金屬,金屬氧化物和陶瓷是傳感器的核心。但是,它們在新興應用中由於其龐大,不靈活和易碎而自然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