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造出柔性機器人,人造肌肉能和象鼻一樣靈活了

2020-12-04 澎湃新聞

隨著柔性機器人的迅速發展,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冰冷、僵硬只是我們對機器人的刻板印象。

國際著名期刊 Soft Robotics 刊登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冷勁松教授團隊與美國馬裡蘭大學 Norman M. Wereley 教授團隊的共同研究成果,題為 Novel Bending and Helical Extensile/Contractile Pneumatic Artificial Muscles Inspired by Elephant Trunk(受象鼻啟發的新型彎曲螺旋可伸展/收縮氣動人工肌肉)。

上述研究團隊受到象鼻的啟發,基於氣動人工肌肉(Pneumatic artificial muscles,PAMs),研製出了一種新型柔性機器人。

人造肌肉

在該研究中,「氣動人工肌肉」是一個核心元素。

氣動人工肌肉,是人造肌肉(artificial muscle)的一種。人造肌肉即電活性聚合物,是一種新型智能高分子材料,是根據生物學原理由纈氨酸、脯氨酸和甘氨酸這 3 種胺基酸按一定順序排列構成,可在外加電場下通過內部結構的改變而伸縮、彎曲、束緊或膨脹,非常接近生物的肌肉纖維。

而氣動人工肌肉,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由外部的壓縮空氣驅動進行推拉動作的人造肌肉,具有柔順性、輕量性、綠色性等優勢。這一材料重量輕(最小僅為 10g),卻能提供很大的力量,用「四兩撥千斤」來形容它再合適不過了。

實際上,由於具有與生物肌肉纖維相似的仿生編織結構、與骨骼肌相似的特性,氣動人工肌肉在軟體仿生機器人、變剛度靜水骨骼等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此外,這類材料在醫學、機器人、軍事、航天、光學等領域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具有巨大的商業潛力。

早在 20 世紀 40 年代,科研人員就開始對這一領域進行研究。2019 年 7 月,MIT 科研團隊還在 Science 發表論文,介紹了他們利用 2 種熱膨脹係數不同的聚合物材料高密度聚乙烯和環烯烴共聚物彈性體製成的新型人造肌肉,這種人造肌肉一經加熱,便可自由伸縮,提起比其自身重 650 倍的物體。這一研究也登上了當期 Science 封面。

氣動人工肌肉 圖源百度百科

「仿象鼻」柔性機器人

近年來,曾有不少研究團隊受花瓣、獵鷹、蛇、鴿子、魚、兔子等等的啟發,設計出多種形態的柔性機器人。而此次哈工大研究團隊受到象鼻的啟發,設計了新型的柔性機器人。

研究團隊指出,氣動人工肌肉運動在一定程度上僅局限於單軸收縮和拉伸,這也限制了其發展。

為此,該團隊在可伸展/收縮的氣動人工肌肉的基礎上設計了新型的彎曲螺旋可伸展/收縮氣動人工肌肉(HE-PAMs/HC-PAMs)。

根據論文,HE-PAMs/HC-PAMs 主要是由端部配件、彈性管、編織管和嵌入式柔性框架組成(如下圖)。

當 HE-PAMs/HC-PAMs 膨脹時,將產生繞軸的彎曲、旋轉運動,使致動器產生螺旋變形,類似我們曾在動物園見過的象鼻彎曲旋轉的運動過程。

而區分伸展還是收縮,主要取決於「編織角度」——編織角度 > 54.74 度時為 HE-PAMs(下圖 i);編織角度 < 54.74 度時為 HC-PAMs(下圖 ii)。

在此基礎之上,研究團隊通過一個仿象鼻的高自由度柔性臂來探索 HE-PAMs/HC-PAMs 在柔性機器人領域的潛在應用。研究人員表示,HC-PAMs 輸出、負載能力很強,而 HE-PAMs 可產生更多的變形。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研究提出了統一的理論方法,將會為其他研究人員提供可靠的參考——該團隊通過實驗、分析,建立了氣動人工肌肉的廣義彎曲行為模型,並在相同的理論框架下研究了軸向、彎曲和螺旋氣動人工肌肉的特性。

據了解,軸向、彎曲和螺旋氣動人工肌肉可以廣泛地應用於各個方向,比如軟體分類機器人、搜索機器人、生物機器人、運動輔助外骨骼、力反饋可穿戴設備等等。

提升人機互動性的柔性機器人

實際上,人造肌肉材料已成為當今研究的前沿和熱門,這與人們對柔性機器人領域越來越多的關注密不可分。

100 年前,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爾·恰佩克在其科幻小說中,根據 Robota(捷克文「勞役、苦工」)和 Robotnik(波蘭文「工人」),創造出「機器人」一詞。100 年後,機器人不再只是僵硬、冰冷的機器,柔性機器人正進入我們的視野,工業柔性機器人和生物柔性機器人是其主要的 2 個分支。

柔性機器人可具備的特性包括材料的柔軟性、優良的環境適應性、超強的安全性,以及良好的人機互動性。正如香港科技大學機器人研究院院長、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教授王煜在 2018 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上所說:

相較於剛體材料而言,軟體材料互動性好很多,如果用軟體材料做出新的機器人,可能會開拓出新的應用領域。

不過,想要完美地同時兼具上述幾種特性,還有很多技術上的難題,目前研究人員們也正在尋求一個突破口,比如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清華大學教授劉靜團隊考慮了室溫液態金屬在柔性機器人領域的應用;MIT 研究人員曾用 3D 列印、液壓驅動的方式驅動機器人運動。

雖然現階段柔性機器人領域仍比較「概念化」,但其應用前景廣泛,未來必將會帶來新的變革。

來源:雷鋒網(ID:leiphone-sz),直觀學機械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哈工大造出柔性機器人,人造肌肉能和象鼻一樣靈活了》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前沿洞察丨3D列印出奇蹟,太空中也能製造器官
    本期前沿洞察為大家帶來這些新鮮技術:可以在太空中製造器官的細胞培養系統;能挖隧道,可軍用的軟體機器人;人造肌肉和象鼻一樣靈活的柔性機器人......快速鑽出戰術隧道,有利於緊急軍事行動,比如可以實現快速彈藥補給、救援任務或其他緊急需求。 這種機器人能夠靈活地做出急轉彎、在狹窄的空間中穿梭、靈活地拾取或移動大小、形狀迥異的物體。他們設計了一個幾英尺長的機器人原型,其液壓人工肌肉可以模仿蚯蚓在土壤中移動的敏捷性,同時也擁有著樹根穿透軟巖石的力量。
  • 前沿洞察丨3D列印出奇蹟,太空中也能製造器官
    本期前沿洞察為大家帶來這些新鮮技術:可以在太空中製造器官的細胞培養系統;能挖隧道,可軍用的軟體機器人;人造肌肉和象鼻一樣靈活的柔性機器人......快速鑽出戰術隧道,有利於緊急軍事行動,比如可以實現快速彈藥補給、救援任務或其他緊急需求。這種機器人能夠靈活地做出急轉彎、在狹窄的空間中穿梭、靈活地拾取或移動大小、形狀迥異的物體。
  • 伊利諾伊大學開發出可承受自身12000倍重量的人造肌肉
    它是由伊利諾伊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系(MechSE)的研究人員們研發的,由一種由碳纖維和橡膠製成。其實一開始的時候,MechSE 團隊只想著搗鼓出一種更強勁、更實用的新設計。怎麼才能讓人造肌肉更強勁呢?材料是關鍵,於是研究人員就找來了非常強韌、但質量極輕的碳纖維。
  • 【科技前沿】哈佛研發最新軟體機器人不僅能抓取,還能實現"人造肌肉和心臟"
    無意冒犯 也有的實實在在的科學家,懷揣民生大計,踏踏實實做著軟體機器人。比如我們之前為大家介紹的文力老師和他的軟體機器人。小編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一款良心之作。這款機器人外表看上去並不華麗,所做的動作也不會驚豔到很多人。但看到下面這兩張圖片之後,戳中了我的淚點。
  • 機器人太「硬」?「軟萌」柔性機器人了解一下
    科學家們一般從自然界汲取靈感,創造出遠比那些傳統的金屬制同類更加靈活和多功能的機器人。我國現有的柔性機器人共分為兩種,一種是應用於工業製造的的工業柔性機器人;另一種是應用於仿生機器人的生物柔性機器人,也叫做軟體機器人。目前來看,工業柔性機器人在國內的應用更為廣泛。而生物柔性機器人的研究範圍更廣。
  • 2018年度10大機器人公布!人造肌肉、DNA摺疊、柔性外骨骼…
    ,也能知道該用什麼姿勢逃跑。」05肌肉模擬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 Keplinger 與其團隊成員,研發出了新一代柔性機械 "肌肉" HASEL,並同時發表在了《Science》和《Science Robotics》上。
  • 《科學機器人》封面發布,超薄人造肌肉打造美輪美奐機器人蝴蝶
    導讀 近幾年來,打造一款纖細、柔軟、靈敏且耐用的人造肌肉,是機器人領域的熱門話題。也不乏各大名校開發出來各種驅動的形式的人造肌肉。近日《Science Robotics》封面發布了一款來自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開發的人造肌肉,他們可以利用這款肌肉打造非常逼真且美麗的蝴蝶。 編輯:小木 人造肌肉又稱為致動器,它能夠在諸如電的刺激下,像肌肉纖維一樣完成膨脹、收縮或旋轉等動作。
  • 華人學者造出「打不死的小強」:人造肌肉驅動每秒450次「抖腿」
    他向 DeepTech 提供了一個 DEAnsect 小族群化身 「馴鹿」 拉著聖誕老人的視頻彩蛋:低電壓驅動「人造肌肉」DEAnsect 配備了介電彈性體致動器(DEAs),是一種細如毛髮的人造肌肉,可以通過振動使其前行。DEAs 就是昆蟲機器人能夠輕便快速移動的主要原因,當然,它也允許機器人在各種路面和地形上移動。
  • 科學家參透瓢蟲翅膀「玄機」,造新型柔性可摺疊機器人
    智東西1月12日消息,近日,韓國首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從瓢蟲翅膀得到靈感,設計出一款柔性可摺疊機器人。摺疊可以使機器人結構緊湊、重量變輕,許多研究者都曾做過類似研究。鳥類利用翅膀上的肌肉和骨骼來保證快速展開能力和承載能力。但是,瓢蟲的翅膀卻十分奇特。瓢蟲的翅膀是沒有骨頭和肌肉的膜狀翅膀,卻可以在100毫秒內快速展開,還能在高頻扇動時維持有效的空氣動力。研究人員發現,這是因為瓢蟲翅膀上特殊的翼脈。瓢蟲的翅膀上有帶式彈簧(tapespring)形狀的翼脈,翼脈的橫截面曲率和柔性使其翅膀既能彈性儲能,也具有自鎖能力。
  • MIT成功研製人造肌肉纖維,仿生機器人已在地平線
    很多年裡,研究人員一直在嘗試創造出一種耐用、低成本的人造合成肌肉,但始終沒有成功。至今製造出的樣品要麼太昂貴,無法量產(比如碳納米管);要麼太脆弱,能耗又太高(說的就是你,形狀記憶合金),以至於沒有多大實用價值。
  • 人造神經系統為假肢和機器人提供觸感
    原標題:人造神經系統為假肢和機器人提供觸感 美國史丹福大學和韓國首爾國立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人造感覺神經系統,可以激活蟑螂的抽搐反射,還能識別盲文字母。相關文章發表在近日的《科學》雜誌上,這項為假肢創造人造皮膚的工作,是恢復截肢者感覺的第一步,也許有一天可以為機器人提供一些反射能力。 該成果模仿了皮膚如何伸展、修復自身的過程,它像智能感官網絡一樣,不僅知道如何將愉快的感覺傳遞給大腦,還知道什麼時候命令肌肉做出反射性的及時決定。
  • 從僵硬到柔軟,仿人機器人取得了顛覆性突破!依賴於「骨架+肌肉」
    目前仿生機器人對大家來說並不陌生,二足仿人四足仿狗等一系列行走機器人,克服了傳統的輪式和履帶式機器人對地形的要求,
  • 裝上這種人造肌肉,瞬間秒舉1000斤!
    在好萊塢大片中以施瓦辛格為代表的一眾明星擁有強壯的身體展現出爆棚的力量感徵服了無數觀眾盆友們是不是也希望自己能跟他們一樣人造肌肉這種肌肉是用肌肉用矽橡膠基質 3D 列印製成內部的微泡填充了乙醇使它擁有了膨脹和收縮的能力
  • 逆天的仿生科技,機器人界的動物世界!
    這條機器仿生魚之所以能夠如此生動,依靠的是氣動肌腱,簡單來說就是人造肌肉~因此它不僅能進行S型靈活擺尾,還能像潛水艇一樣實現上浮和下沉~和那隻仿生水母一樣,它也能飛上天!它具有12個自由度,可以更換不同的夾頭,像象鼻一樣,能夠勝任各種柔性工作。
  • 受昆蟲啟發的具有柔性骨架的機器人
    昆蟲通常具有各種複雜的外骨骼結構,可以為它們的運動和日常活動提供靈活的特性。受昆蟲的機構所啟發,機器人的製造與這些自然存在的結構相匹配的人造外骨骼,是當今機器人技術領域的關鍵挑戰。儘管研究人員已經提出了幾種製造工藝和技術來模擬昆蟲靈感的機器人骨骼,但是其中許多方法極其複雜,或者依賴於昂貴的設備和材料。 這使得它們不可行,並且難以在更大範圍內應用。基於這一點,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最近開發了一種新工藝,用於設計和製造具有昆蟲骨骼結構的啟發式機器人的組件。在他們所發表的最新研究論文中介紹了稱為柔性骨架印刷的這一過程。
  • 有感官反饋能抓取本身220倍重物的軟機器人
    有感官反饋能抓取本身220倍重物的軟機器人 機器人大講堂 發表於 2020-11-24 18:21:36 當「仿生學習」進入夾爪領域,柔性抓手會發生什麼變化?
  • 科學家首次研製出「皮膚」電池:像脂肪一樣包裹機器人體外
    為了不讓電池佔據過多的機器人內部空間,一支中美科研團隊直接把電池做成了外殼的形狀。哈爾濱工業大學黃玉東團隊和密西根大學工程學教授尼古拉斯 · 科託夫 (Nicholas Kotov) 領導的團隊合作展示了一種新型的可充電鋅電池,就像生物脂肪儲存能量一樣,該電池可以集成在機器人的結構中,在充當機器人外殼的同時,為機器人提供電力。
  • 可編程水凝膠:造生物機器人!
    在當下機器人製造遇到諸多關口之際,它無疑會提供一個重要的機器人研發方向。鏈科技小編今日關注此事。據《自然·通信》報導,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阿靈頓分校(UTA)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可對二維(2D)水凝膠進行編程,使其以空間和時間可控的方式進行擴展和收縮,形成複雜的3D形狀,並實現運動。
  • 美造出「萬能肌肉薄膜」 人造器官有望批量生產
    人造器官研究已成為生物學界的一個前沿領域。   與幾十年前相比,目前,科學界已經在機體組織替代材料上取得了很大進步,一些公司甚至已經開始大規模生產替代皮膚和軟骨。科學家們也曾嘗試過在膠體中培養心肌細胞等,但用這些技術製造出的人造肌肉材料,遠不能符合要求。   而四肢、心臟等很多重要人體器官的機能是由其肌肉組織決定的。
  • 像拼積木一樣造機器人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日前發布新聞公報說,該校研究人員最新開發出一套包含5種微型零部件的「組件箱」,其中的零部件可用於組裝成不同功能的機器人。這項技術有望大幅簡化機器人的設計與製造,使機器人製造變得像拼插積木一樣簡單。這些毫米尺度的零部件包括剛性件、柔性件、電磁件、線圈和磁鐵,它們都可通過標準連接器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