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參透瓢蟲翅膀「玄機」,造新型柔性可摺疊機器人

2021-01-12 手機鳳凰網

智東西1月12日消息,近日,韓國首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從瓢蟲翅膀得到靈感,設計出一款柔性可摺疊機器人。

摺疊可以使機器人結構緊湊、重量變輕,許多研究者都曾做過類似研究。在減震機構、機車機械手等結構中,可摺疊設計也十分常見。但是,傳統設計中,可摺疊機械結構的每個表面都是不可變形的剛性面,難以儲存能量和實現穩健的自鎖。

首爾大學的研究克服了這一局限性。

這項研究已經發表在《科學·機器人學(Science Robotics)》期刊上,論文題目為《從瓢蟲得到啟發的柔性摺疊(Ladybird beetle–inspired compliant origami)》

一、瓢蟲翅膀:利用翼脈實現彈性儲能和自鎖

對於飛行動物來說,翅膀十分重要。在發生極端環境變化時或捕食者逼近時,它們需要快速展開翅膀逃離危險。

在這一過程中,翅膀快速展開的能力和承載能力缺一不可。翅膀的快速展開能力可以保證動物迅速動作;承載能力則可以保證飛行的穩定性,防止翅膀受空氣動力影響而失效。

鳥類利用翅膀上的肌肉和骨骼來保證快速展開能力和承載能力。但是,瓢蟲的翅膀卻十分奇特。

瓢蟲的翅膀是沒有骨頭和肌肉的膜狀翅膀,卻可以在100毫秒內快速展開,還能在高頻扇動時維持有效的空氣動力。

研究人員發現,這是因為瓢蟲翅膀上特殊的翼脈。瓢蟲的翅膀上有帶式彈簧(tapespring)形狀的翼脈,翼脈的橫截面曲率和柔性使其翅膀既能彈性儲能,也具有自鎖能力。

在翅膀處於摺疊狀態時,橫截面曲率使翼脈產生了較高的初始剛度,也保證了翅膀的自鎖。同時,在翅膀摺疊過程中,大量的能量被儲存在翼脈中。

這一點給了研究人員啟發:可以利用柔性材料實現機械的儲能、自鎖功能。

二、可摺疊結構:116ms內快速展開,可承重自身的150倍

借鑑瓢蟲翅膀翼脈的摺疊方式,研究人員設計出了一個柔性可摺疊機構。

首先,研究人員改變了以往可摺疊結構每個面都是剛性面的特點,選用了兩種不同材料進行製作。

在摺疊和展開時,材料彎曲部分的應變更大。因此,材料彎曲部分採用了防撕裂織物材料,材料平面部分採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材料製作。防撕裂織物材料的柔性比PET材料大100倍,具備與瓢蟲翅膀翼脈相似的橫截面曲率。

▲可摺疊結構材料示意

為了生產出曲面,研究人員在熱層壓步驟中使用了預先設計好的模具。

▲熱層壓步驟

在柔性摺疊的過程中,靠近摺疊線的彎曲面逐漸變平,彈性勢能儲存在變形的面上。儲存的彈性勢能使機翼能夠在116毫秒內快速展開。

▲彈性勢能轉化過程

另外,機翼面的彎曲形狀賦予了柔性摺疊結構自鎖能力。設計出的柔性摺疊結構可以承重其自身重量的150倍(約為210g,45mm力臂)。

為了進一步驗證該柔性可摺疊機構的性能,研究人員測量了摺疊角度,繪製出摺疊力矩圖,又根據力矩圖繪製了儲存的能量圖。

▲左:摺疊力矩;右:儲存的勢能

圖像顯示,摺疊力矩具有各向異性力矩投影,兩個峰值摺疊力矩呈現自鎖。柔性摺疊機構在不同的摺疊角度下儲存不同的能量。

三、成功應用於滑翔機

研究人員將柔性摺疊機構應用於一個滑翔機器人,並進行了試飛。

視頻第57秒可以看到,研究人員從3樓釋放機器人,機器人快速展開機翼,經過滑翔後平穩落地。

視頻第1分45秒開始的拍打飛行實驗中,研究人員從一個平臺上釋放機器人,機器人快速拍打機翼,維持了較好的空氣動力,成功飛到對面平臺上。

研究人員還在有風條件下做了實驗。視頻第1分54秒可以看到,機器人能保持較穩定的滑翔狀態,這說明機翼具有較好的承載能力。

實驗證明,將柔性可摺疊機構應用於滑翔機能實現較理想的滑翔性能。

結語:柔性可摺疊機器人研究新方向

韓國首爾大學研究人員借鑑了瓢蟲翅膀的摺疊方式,研究出一款可快速展開、具備自鎖功能、能儲存大量彈性勢能的柔性可摺疊機構,並成功將其應用於一個滑翔機器人,為之後的柔性可摺疊機器人研究指明了新方向。

論文中還指出,目前這種新型柔性可摺疊機器人受到材料的限制,研究人員將在未來進行更深入研究。

相關焦點

  • 瓢蟲怎麼摺疊巨大的翅膀
    然後,齋藤一也和他的團隊安裝了高速攝像頭,以檢查瓢蟲的展開和摺疊過程。這項研究可能會啟發飛行機器人的研製、空間受限的太陽能電池板的研發或者雨傘的新工程設計,並於5月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出版的《 PNAS》雜誌上發表。他們發現瓢蟲設計的關鍵要素是其翼脈的彎曲形狀-類似的結構可以在木匠的金屬捲尺中可以找到。
  • 摺疊式機器人就像瓢蟲一樣飛翔
    瓢蟲飛行時,其翅膀會在十分之一秒內彈開,比眨眼之間快。一旦展開,這些機翼將保持張開狀態,從而使它們能夠快速拍打,而不會摺疊或屈曲。這些特性使五顏六色的小甲蟲成為飛行機器人靈感的重要來源,韓國首爾國立大學軟機器人研究中心主任Kyu-Jin Cho說。他和他的同事製造了一種機器人,該機器人使用一對翅膀打開飛行並像真正的瓢蟲一樣快速鎖定。他的團隊設計的機翼在飛行過程中堅固,但一旦機器人降落,便可以像摺紙一樣摺疊起來。
  • 模仿鳥類翅膀 科學家造新型飛行機器人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3月26日報導,美國史丹福大學的機器人專家以蝙蝠和鳥類在空中避免碰撞的方式為靈感,製造出了一種使用「變形翅膀」的飛行機器人。新款機器人的翅膀以碳纖維和聚酯薄膜打造,每個翅膀上都裝有3D列印而成的鳥類腕關節裝置,這些關節使翼手在翅膀拍打的過程中能夠自動摺疊和展開。
  • 德國自適應摺疊涼亭,來自瓢蟲的設計靈感
    斯圖加特大學的ITECH研究組在2018-19階段開發了一種自適應性的結構,其靈感來源於瓢蟲翅膀的摺疊機制。該結構由兩個可調節的摺疊單元組成,材料選用了碳纖維和玻璃纖維增強塑料,是第一個以工業鋪帶技術自動裝配的大尺寸適應性機械裝置。
  • 像瓢蟲一樣飛翔的摺疊式機器人
    韓國首爾國立大學開發了像瓢蟲一樣飛翔的摺疊機器人韓國首爾國立大學軟機器人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創造了一種機器人,該機器人使用一對翅膀飛行並可以像真正的瓢蟲一樣快速鎖定。團隊設計的機翼在飛行過程中很堅固,每當機器人降落時,機翼就可以像摺紙一樣摺疊起來。這些輕巧緊湊的機翼可使未來版本的機器人成為搜索,營救或偵察任務的理想之選。研究人員用人造塑料靜脈構建了13英寸的織物機翼,並將其連接到先前設計的跳躍或爬行機器人上。靜脈可以在116毫秒內展開,並且可以承受其自身重量的150倍而不會彎曲。
  • 科學家受蠼螋可摺疊翅膀啟發研究可摺疊3D列印結構
    近日,來自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和印第安納州普渡大學的研究人員一直從蠼螋的翅膀中汲取靈感,並使用3D列印來更多地了解它可摺疊翅膀的設計原理。(圖片:Jakob Faber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你會發現,蠼螋不僅顯然有能力飛翔,而且它們的機翼設計非常複雜,這是因為昆蟲的翅膀在不使用時可以緊緊地摺疊到身體上,因此它可以鑽入土壤而不會損壞它們。
  • 新型模塊化的柔性機器人:由真空驅動!
    導讀最近,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可重構機器人實驗室的研究團隊(RRL, EPFL)發布了一種通過真空驅動的新型軟氣動執行器,且製作出模塊化的柔性機器人,它柔軟、輕量、可執行多種動作。然而,不僅是電子產品領域,機器人領域也湧現出許多柔性的產品。例如,波蘭華沙大學開發的液晶彈性體機器人,能夠模仿毛蟲的步態,從光線中吸收能量。液晶彈性體(LCEs)是一種智能物質,它在可見光照射下,會產生很大的形變。
  • 哈工大造出柔性機器人,人造肌肉能和象鼻一樣靈活了
    而此次哈工大研究團隊受到象鼻的啟發,設計了新型的柔性機器人。為此,該團隊在可伸展/收縮的氣動人工肌肉的基礎上設計了新型的彎曲螺旋可伸展/收縮氣動人工肌肉(HE-PAMs/HC-PAMs)。根據論文,HE-PAMs/HC-PAMs 主要是由端部配件、彈性管、編織管和嵌入式柔性框架組成(如下圖)。
  • 2018年度10大機器人公布!人造肌肉、DNA摺疊、柔性外骨骼…
    這項技術幾乎解決了機器人難以進入複雜地形的問題,但目前明顯可執行的任務有限,不過從材料上入手,應該會給未來機器人形體的設計提供一個新的方向。06用DNA做成的納米級機器人這個技術另一個名字是「DNA摺紙術」,其實就是在微觀環境下將DNA組裝成不同形狀。早在2006年,就有一位美國科學家將一條具有7000個鹼基對的DNA長鏈,彎曲、摺疊出一個笑臉。
  • 3D列印類昆蟲「柔性機器人」面世
    利用這一方法,可以僅使用3D印表機,便能實現製造類似昆蟲的柔性機器人。其中,最重要的技術突破就是3D列印出柔性骨架。柔性骨架與傳統的柔性機器人很不同,會像昆蟲的結構一樣在特定區域增強剛度,而傳統的柔性機器人一般只在實體上黏附柔性材料。據悉,一個完整組裝的類昆蟲柔性機器人,由幾個柔性骨架組成。
  • 機器人太「硬」?「軟萌」柔性機器人了解一下
    科學家們一般從自然界汲取靈感,創造出遠比那些傳統的金屬制同類更加靈活和多功能的機器人。我國現有的柔性機器人共分為兩種,一種是應用於工業製造的的工業柔性機器人;另一種是應用於仿生機器人的生物柔性機器人,也叫做軟體機器人。目前來看,工業柔性機器人在國內的應用更為廣泛。而生物柔性機器人的研究範圍更廣。
  • 可摺疊OLED顯示屏比一般柔性OLED有更複雜的結構
    本文來自:http://www.51touch.com/lcd/news/dynamic/2019/0321/53514.html摺疊屏的概念出現十幾年,但如今才有摺疊屏產品問世,原因在於只有OLED顯示屏才有摺疊的可能。柔性電子是將有機/無機材料電子器件製作在柔性/可延性基板上的新興電子技術。
  • 天大科學家成功研發一種全球首創新型技術,網友:能造變形金剛
    不過在將來,恐怕這個說法要變了,因為我國科學家實現了從物理層面上將「硬體」變「軟體」。近年來隨著科技水平的發展,柔性導電材料也成為各大科技公司研究的重點,而這其中最明顯的產品,那就是能摺疊與穿戴的數碼產品。比如說近段時間很火的摺疊手機,就是利用柔性導電材料來製作的。而為何這種技術叫做「印刷術」?是因為就像將墨印刷在紙張上一樣,柔性電子印刷術就是將一些電子器件或電路印刷在柔性底板上,同時讓設備實現可彎曲與摺疊。
  • 國產柔性屏再出一研發機構,可摺疊手機等終端有望加速普及
    可摺疊終端一直是各大手廠商研發的前沿技術,蘋果、三星、華為等都推出了自己的可摺疊手機概念機或者申請了相關專利,蘋果今天更是爆出已經送樣給富士康,要求測試摺疊10萬次,預計2020年推出。但是可摺疊終端最重要的技術:柔性屏的生產廠家聊聊無幾,國外有三星等,國內名氣最大的只有柔宇科技,不過最近有新的研發機構出現了:西北工業大學。
  • 隱翅蟲摺疊翅膀的巧妙機制
    隱翅蟲是一種在全球廣泛分布的小型昆蟲,因翅膀不可見而得名。日本研究人員日前宣布,他們首次弄清了隱翅蟲「隱翅」的機制,有望在此基礎上開發出新型人造衛星上的摺疊太陽能電池板以及雨傘。  隱翅蟲最大的種類也只有幾釐米大,大多數種類鞘翅短而厚,後翅發達,起飛時能迅速從鞘翅下展開又薄又大的後翅,飛行結束後將後翅疊好重新藏在外側堅硬的鞘翅下。
  • 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柔性可彎折AMOLED顯示技術,讓屏幕自由「摺疊」
    「面向移動應用的高解析度柔性可彎折AMOLED顯示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榮獲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設想一下,如果手機、平板、電腦三合一,可以根據使用需要,自由變大或變小,是不是很方便?這並非天方夜譚,得益於柔性顯示技術的進步,這一夢想或將很快成為現實。
  • Nature石墨烯雙層堆疊膜製成的可變形柔性驅動器與機器人
    石墨烯雙層堆疊膜製成的可變形柔性機器人近日,香港理工大學姚海民課題組和中科院寧波材料所陳濤課題組合作,發現了石墨烯堆疊聚集體(stacked graphene assembly ,簡稱SGA)在拉伸和壓縮時的力學性能並不對稱。
  • 新型柔性導電織物:讓裁縫隨心所欲
    新型柔性導電織物:讓裁縫隨心所欲 發表時間:2014/9/9
  • 翅膀比四軸更好?蝙蝠機器人未來也許更適合極限飛行任務
    不過,從理論上來講它並不是最棒的飛行平臺,因為自然界裡可沒有這樣的怪傢伙,動物們都靠扇動翅膀飛行,因為這樣的的飛行方式效率更高,而且機動性更強。不過,人類現有的技術暫時還無法製造類似動物的翅膀,此外對飛行姿態的控制也是難上加難。因此,我們依然要靠四軸飛行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