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機器人》封面發布,超薄人造肌肉打造美輪美奐機器人蝴蝶

2021-01-12 騰訊網

導讀

近幾年來,打造一款纖細、柔軟、靈敏且耐用的人造肌肉,是機器人領域的熱門話題。也不乏各大名校開發出來各種驅動的形式的人造肌肉。近日《Science Robotics》封面發布了一款來自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開發的人造肌肉,他們可以利用這款肌肉打造非常逼真且美麗的蝴蝶。

編輯:小木

人造肌肉又稱為致動器,它能夠在諸如電的刺激下,像肌肉纖維一樣完成膨脹、收縮或旋轉等動作。由於人造肌肉能夠在可穿戴設備到高級假肢等領域有各種各樣的應用,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都在努力的開發出能夠快速響應且耐用的人造肌肉。

韓國科學技術院功能性拮抗納米工程創意研究中心的團隊使用一種叫MXene的特殊材料(這是一種只有幾個原子厚度的化合物)打造出了這款人造肌肉。因而這款人造肌肉看起來也非常薄,就像一片薄紙條,而且反應靈敏、耐用。

MXene材料(Ti3C2Tx)由鈦和碳化合物薄層製成。這種材料本身並不靈活,當被彎曲成環時,材料片會從致動器上剝落下來。

因而團隊經過特殊處理,將MXene通過離子鍵「離子交聯」連接到合成聚合物上。這樣構成的致動器不僅具有柔韌性,同事還能保持強度和導電性。

據介紹,目前這種聚合物對低電壓的反應非常迅速,且能持續運行超過五個小時。

為了證明這種人造肌肉有效,他們還將肌肉與藝術相結合,打造了一些美輪美奐的機器人藝術品。

比如,讓你的胸針可以像水仙花一樣盛開:

成群結隊的蝴蝶,站在枝頭煽動翅膀,遠遠看去真的可以以假亂真:

還有能夠在枝頭任意擺動的樹葉:

當然,這些藝術展示並不是該團隊打造該款人造肌肉的最終目的,他們期待通過這種展示展現其研究的優越性。並期待未來在可穿戴設備、生物醫學系統中有更實際的應用。

該團隊接下來計劃研究基於MXene的軟碟機動器的更多實際應用以及MXene 2D納米材料的其他工程應用。

該文章發表在最新一期《Science Robotics》上,文章連結為:

https://robotics.sciencemag.org/content/4/33/eaaw7797

END

看累了嗎?戳一下「在看」支持我們吧!

相關焦點

  • 哈工大造出柔性機器人,人造肌肉能和象鼻一樣靈活了
    氣動人工肌肉,是人造肌肉(artificial muscle)的一種。人造肌肉即電活性聚合物,是一種新型智能高分子材料,是根據生物學原理由纈氨酸、脯氨酸和甘氨酸這 3 種胺基酸按一定順序排列構成,可在外加電場下通過內部結構的改變而伸縮、彎曲、束緊或膨脹,非常接近生物的肌肉纖維。
  • 微型機器人裡程碑!喝甲醇的「甲蟲」登上《Science》子刊封面
    這篇論文剛剛登上了《Science》機器人子刊封面,一作楊秀峰本碩都就讀於華科。楊秀峰「RoBeetle」使用「人造肌肉系統」爬行、爬坡,還能在背上負載其自重2.6倍的物體續航2小時之久。論文登上《Science》機器人子刊封面大多數的機器人都需要體積龐大且需要電力的電機,電池成為機器人運行的必需品,而電池的大小限制著機器人的「體型」,即使是最小的電池也有50毫克重的虎甲蟲重量的10~20倍。
  • MIT成功研製人造肌肉纖維,仿生機器人已在地平線
    很多年裡,研究人員一直在嘗試創造出一種耐用、低成本的人造合成肌肉,但始終沒有成功。至今製造出的樣品要麼太昂貴,無法量產(比如碳納米管);要麼太脆弱,能耗又太高(說的就是你,形狀記憶合金),以至於沒有多大實用價值。
  • Science封面:MIT「人造肌肉」可提起自重650倍物體,伸縮10000次,原理卻很簡單!
    最近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了一款人造肌肉纖維,可以提起自身重量650倍的重物,這種纖維可隨著溫度的改變而伸縮,且相應快速,或將適用於機器人、假肢
  • 強大的人造肌肉,或將為未來的軟機器人,可穿戴設備提供動力!
    人造肌肉或將為未來的軟機器人和可穿戴設備提供動力。但為了設計和製造新設備,需要更多地了解這些強大結構的基本機制。現在,哈佛大學約翰·A·保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SEAS)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人造肌肉纖維的一些基本物理特性。
  • 2018年度10大機器人公布!人造肌肉、DNA摺疊、柔性外骨骼…
    電影《蝴蝶效應》中,男主為了改變自己提前預知的不幸事件,將時光倒回過去希望能「糾正」人生,然而改變了一件事卻導致更多不幸的發生。所以「機器變革」這件事壓根沒辦法預測。更何況,他們還擁有人類最尖端的技術和遠超我們的學習效率,還記不記得波士頓動力的機器狗?
  • 北航團隊四年研究成果登上《科學·機器人》長文封面,仿生學科研又...
    9月21日,國際頂級期刊《科學》(Science)雜誌機器人子刊《科學·機器人學》(Science Robotics)以長篇封面報導刊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文力副教授課題組牽頭、與哈佛大學合作的科研團隊最新研究成果——仿生鮣魚軟體吸盤機器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為該論文的第一單位、通訊單位。這也是我國在《科學·機器人學》上發表的首篇論文。
  • 美媒:為什麼軟體機器人令科學家著迷?
    軟體機器人由包括納米材料在內的伸縮性最強的材料製成,能夠模擬人體肌肉功能等生物功能。可以說,這些機器人幾乎被納米材料賦予了生命。問題在於,目前研究人員僅僅觸及了軟體機器人研究的皮毛。到2024年,其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21.6億美元。相比之下,金屬機器人的局限性要大得多。雖然人們在建造它們時考慮到了速度和精確性,使它們成為從事裝配線作業的理想設備,但它們並不那麼多才多藝。
  • 【科技前沿】哈佛研發最新軟體機器人不僅能抓取,還能實現"人造肌肉和心臟"
    我們見過很多軟體機器人,他們中有的可以披著科技的外衣,靠將一個完美的故事登上《Science Robotic》的封面。
  • 喝假酒,乾重活:華科校友88毫克機器人登上Science封面
    導語僅靠甲醇續命,卻能拖運自身重量 2.6 倍的物體,南加州大學研究員、華科校友楊秀峰以一作身份發表的這篇研究,剛剛登上了 Science 機器人子刊封面。從理論上講,這種機器人比電力驅動的同類擁有更多的自主權,同時又能保持很小的尺寸。在最新一期的《Science》機器人子刊中,來自南加州大學的研究者向公眾介紹了這款名為「RoBeetle」的機器人。他們設計了可以像真實物體一般收縮和放鬆的微型人造肌肉,並且使用覆蓋有鉑粉的鎳鈦合金線加快甲醇蒸汽的燃燒。
  • 走進章魚機器人:這條「八爪魚」指引著軟體機器人的未來
    接著,我們開始試驗軟體發動機,來模仿動物肌肉。要打造章魚肌肉,主要有四個方法。方法之一,便是使用一種叫做「電子動力聚合物(EAP)的物質來打造人造肌肉,這種物質一層軟性材料,上下各有一個電極。當接上電流,EAP就變成了電容器,兩個電極便收緊,將中間的軟性材料擠到兩邊。歐洲的一支研究團隊現在已經打造出了EAP製作的人造肌肉。
  • 甲醇燃料使小甲蟲機器人能夠自由移動,發展前景無限
    科學家設想,機器人昆蟲會協助搜尋和營救行動。但是對於必須束縛在能源上的機器人來說,狹窄的空間是遙不可及的。這款新的機器人在8月19日的《科學機器人》雜誌上進行了描述,並將其液體燃料攜帶到體內。合金在加熱時像肌肉一樣收縮,並且一旦冷卻就延伸。鉑通過燃燒與之接觸的任何甲醇蒸氣產生熱量。通過以周期性方式改變對燃料的暴露,溫度和微肌肉手風琴都會發生變化。該動作導致機器人的前肢抬起。當雙腿再向後仰時,身體向前拖動。
  • 超越電池:科學家製造出甲醇動力的人工肌肉甲蟲機器人
    超越電池:科學家製造出甲醇動力的人工肌肉甲蟲機器人在機器人領域,具有複雜行為的自主亞克微型機器人的創建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這主要是由於缺少具有高工作密度並且能夠使用具有與動物脂肪相當的比能量(每千克38兆焦耳)的比能量的微致動器。目前,絕大多數微型機器人是由電動執行器驅動的。
  • 科學家發明一種柔軟的機器人昆蟲 被蒼蠅拍拍扁也不影響飛行
    科學家發明一種柔軟的機器人昆蟲 被蒼蠅拍拍扁也不影響飛行  Emma Chou • 2019-12-20 17:13:18 來源:前瞻網
  • 人造神經系統為假肢和機器人提供觸感
    原標題:人造神經系統為假肢和機器人提供觸感 美國史丹福大學和韓國首爾國立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人造感覺神經系統,可以激活蟑螂的抽搐反射,還能識別盲文字母。相關文章發表在近日的《科學》雜誌上,這項為假肢創造人造皮膚的工作,是恢復截肢者感覺的第一步,也許有一天可以為機器人提供一些反射能力。 該成果模仿了皮膚如何伸展、修復自身的過程,它像智能感官網絡一樣,不僅知道如何將愉快的感覺傳遞給大腦,還知道什麼時候命令肌肉做出反射性的及時決定。
  • 逆天的仿生科技,機器人界的動物世界!
    它是一家來自德國的專門生產黑科技的自動化公司:Festo 這家公司的獨門絕活是:以大自然為靈感,設計生產各種仿生動物機器人,並且異常逼真!它發布的仿生機器人涉及海豚、袋鼠、螞蟻、海鷗、水母、企鵝、蝴蝶等,每一隻都模仿的惟妙惟肖,美到驚豔。
  • 「不妥協」的仿生手登上《科學-機器人》封面!外觀高度類似人手,續航一整天
    登上《科學-機器人》封面這種仿生手被稱為 Hannes,由來自義大利理工學院和義大利國家工傷保險研究所 INAIL 假肢中心的科學家團隊研製。2020 年 9 月 23 日,研究團隊的論文發表於《科學-機器人》(Science Robotics),題為 The Hannes hand prosthesis replicates the key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human hand(Hannes 手複製了人手的關鍵生物特性)。
  • ...MIT「人造肌肉」可提起自重650倍物體,伸縮10000次,原理卻很簡單
    導讀最近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了一款人造肌肉纖維,可以提起自身重量650倍的重物,這種纖維可隨著溫度的改變而伸縮,且相應快速,或將適用於機器人、假肢、生物醫學設備等。最近,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團隊的一項關於人造肌肉纖維的研究刊登在了Science的封面上。這種可編程的人造肌肉為仿生機器人家族再添全新「部件」,為機器人添上筋脈,或將加速機器人,觸覺和假肢的發展。
  • .| 三大先鋒機器人設計:從微米級的分子機器人到長肉的人形機器人
    選自Science Robotics機器之心編譯參與:蔣思源、微胖、吳攀前兩天波士頓動力發布的哪吒一樣的機器人 Handle讓很多人讚嘆或憂心機器人的快速發展,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快速發展確實正在發生。最新一期的《科學·機器人》刊登了三篇文章,介紹了機器人領域的幾項其它研究前沿,其中包括可以在人體內移動和進行手術的微型機器人、更小的利用納米生物工程打造的分子機器人以及在人形機器人上進行組織移植物生長方面的探索。
  • 費斯託昆蟲機器人: 非賣品 純顯擺
    氣動業全球領先廠商德國Festo 會選在每年接近愚人節時發布其最新的仿生機器人今年推出的是兩款類昆蟲機器人:螞蟻與蝴蝶。 費斯託已經製造了大量仿生飛行機器人,這些蝴蝶無疑屬於顏值比較高的。費斯託在蝴蝶上運用的技術對於熟悉室內微型飛行器的人來說肯定不會陌生:為了避免蝴蝶撞到另一隻或撞到牆上,安裝在飛行區域、每秒傳輸幀數160的高速紅外攝像頭持續追蹤蝴蝶,以防發生相撞或撞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