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章魚機器人:這條「八爪魚」指引著軟體機器人的未來

2021-01-15 中關村在線

編者按:本文由雷鋒網編譯自IEEE Spectrum,原文作者為義大利聖安娜高等學校機器人實驗室負責人、Octopus Integrating Project負責人Cecilia Laschi。

當我們實驗室的學生第一次讓章魚機器人下水時,我很緊張。那時,陽光照射在地中海的碧波上,我望著機器人慢慢沉入水底,根據指令做出遊泳、爬行等動作。當我命令它進入甲板下的一片狹小的空間時,它靈活地收縮著身體,輕而易舉地鑽進那片窄窄的間隙。

迄今為止,人類已經創造了很多機器人,它們大多數在工廠中,根據指令協助人類完成工作。但是,機器人需要走出這些環境,去探索更非主流的地方,比如海底或火星表面。而要在這些地方發光發熱,機器人必須有一個靈活的身體,能夠根據不同的環境作出調整。

這樣一來,打造軟體機器人顯得格外重要。為了實現目標,我們將目光轉向了動物領域。動物適應性強,身體通常由軟體物質構成,身體組織可以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因此,我發起了「章魚綜合項目(Octopus Integrating Project)」,聯合歐洲、以色列等實驗室致力於章魚機器人的研究。

為什麼要選擇章魚作為研究對象?

章魚沒有內外骨骼,其八隻爪子能夠伸向四面八方,能緊緊地纏繞物體,能自由伸長或縮短、變軟或變硬。它非常靈活,能隨著環境的變化自如地變化著身體。

我們想要打造一款像章魚一樣靈活的機器人,首先,我們需要學習章魚爪的肌肉性靜水骨骼,它是章魚靈活身體的關鍵。在深究了章魚的生物特徵之後,我們的難點就是如何將這些生物知識轉換為工程知識。我們僱傭了一位海洋生物學家來測量章魚爪,能根據此製作計算機模型,以此來指導我們的實驗。接著,我們開始試驗軟體發動機,來模仿動物肌肉。

要打造章魚肌肉,主要有四個方法。

方法之一,便是使用一種叫做「電子動力聚合物(EAP)的物質來打造人造肌肉,這種物質一層軟性材料,上下各有一個電極。當接上電流,EAP就變成了電容器,兩個電極便收緊,將中間的軟性材料擠到兩邊。歐洲的一支研究團隊現在已經打造出了EAP製作的人造肌肉。

方法之二是使用液體制動器,它能自由地設計形狀,靈活地安排電隔室,讓機器人手臂自由彎曲,作出更複雜的動作。

方法之三甚是有趣:用顆粒材料(如沙粒,甚至咖啡),而不是液體,來製造機器人手臂。這種方法也可以實現機器人的自由收縮和伸展。

而我們最感興趣的,是方法之四:使用一種叫做形狀記憶合金 (SMA)的物質來打造人造肌肉。當溫度升高時,SMA可以變成特定的形狀,它還會「記住」這種形狀。我們通過電流產生熱量來加熱SMA,讓它變成真正章魚的形狀。同時,它能「記住」各種不同的形狀,這樣就能實現彎曲、變短、身長、抓取物體等動作。

我們知道,要成功打造一隻章魚機器人,並不是一件易事。但我們知道,如若成功,我們將會造福很多人。章魚機器人的用途很廣,它能幫助人類進行水下修理。當船底破損,修理將成為一件危險、困難、昂貴的事。這時,章魚機器人將能完美地解決這個問題。

同時,章魚擁有很高的智商。相比於其他的軟體動物,章魚的大腦和神經系統發展地更為完善,不過仍然有著自己的限制。因此,我們很驚訝它的八隻爪子的獨立活動範圍能夠如此之大。因此,我們的下一個挑戰就是研究章魚如何控制爪子,這樣才能幫助我們打造高度靈活的章魚機器人。

生物學家已經發現:章魚的大腦並不會接受每一個微小的指令,它們大腦上的神經元比末梢區域系統的神經元要少得多。因此,生物學家相信章魚的大腦能夠對動作作出反應,而低端的動作中心能夠控制更加精確的神經肌肉活動。實驗顯示:即使你控制章魚大腦的神經元,它的爪子還是能夠隨著外界的刺激而作出反應。

我們還有一個更有趣的發現:章魚的四肢並不需要完整的指令來作出相應的活動。因為經過數百萬年的進化,章魚的身體已經能夠根據環境來作出對自己有利的反應。這種概念被機器人學家稱為「形態計算( morphological computation)」,被人工智慧研究者稱為「天生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

我們從中得到啟發:我們要設計出身體能夠自動根據環境反應、作出某些動作的機器人,這樣一來,極度簡單的指令也能夠讓機器人完成複雜的任務。

我們對海洋動物的動作進行了研究,並模仿它們的運動形式來設計章魚機器人。我們發現,海洋動物在控制每一個四肢的時候都經過了多個計算指令,這樣看來,我們的章魚機器人要控制八隻爪子,需要作出大量的計算指令。對於一般的機器人來說,四肢的每一個自由動作需要一個制動器,但是我們的章魚機器人擁有自由來應用控制策略。

我們決定尊重章魚的進化特徵,來打造不需要複雜控制指令的機器手臂。首先,我們製作了數學模型,來測試不同層面的手臂設計,包括運用材料的不同密度、堅硬度、形狀、人造肌肉的放置位置等等,所有這些因素需要結合水下的環境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它們會根據水溫的變化作出何種反應?水深和水壓會影響到它們的活動嗎?洋流和漩渦會影響到它們嗎?為了解答這些問題,我們在模型中加入了流體動力學因素。

於是,我們進一步做了實驗。實驗結果非常令人欣喜:要控制章魚機器人非常簡單,我們能夠模仿真實海洋動物的活動方式來打造它。我們成功打造了一個章魚機器人原型,用電纜來取代SMA,用矽樹脂來打造章魚爪,每一隻爪子中包含一支鋼製電纜,它能自動拉長或是縮短。爪子的每一個簡單動作都能提供能量。

在我們設計章魚機器人的過程中,我們進行了大量的成熟計算。但是當機器人真正開始行動時,我們發現它的構造其實很簡單:只有一隻簡單的「大腦」(或是微型控制器)和八隻爪子。它的每一個動作,都進行了形態學計算。

我們將原型叫做PoseiDrone,在它誕生之後,我們將它帶到了地中海,研究了它在完成每一個任務時的能力,例如一邊抓取著一個物體一邊爬行,或是在遊泳的過程中突然張開爪子。我們非常驕傲它能克服海浪的侵擾,還能順利地完成任務。

Via:IEEE Spectrum

http://news.zol.com.cn/599/5995279.html news.zol.com.cn true 中關村在線 http://news.zol.com.cn/599/5995279.html report 4730 編者按:本文由雷鋒網編譯自IEEE Spectrum,原文作者為義大利聖安娜高等學校機器人實驗室負責人、Octopus Integrating Project負責人Cecilia Laschi。當我們實驗室的學生第一次讓章魚機器人下水時,我很緊張。那時,陽光照射在地中海的碧波上,我望...

相關焦點

  • 「章魚機器人」:開啟軟體機器人新時代
    章魚軟體機器人   ■今日視點   美國科學家攜手研製出了一款外表酷似章魚的「章魚機器人(Octobot)」,這款溼軟的機器人「身高」不足2釐米,是第一款全部由柔性零件組成的全自動、自帶燃料、「自給自足」的機器人。
  • 仿生軟體機器人「章魚爪」
    由於機器人具備強大的機械性能,因此常被用來執行不同任務。其中的仿生機器人,在家庭陪伴和環境監測方面都具有廣闊發展前景。據外媒「奇思摩多」網站3月30日報導,中德兩國科研人員聯合研發出一款形似章魚觸手的仿生軟體機器人。
  • 【視頻】這個軟體章魚觸手機器人成精了!
    原標題:【視頻】這個軟體章魚觸手機器人成精了! Festo去年推出的OctopusGripper章魚觸手是一個機器人臂手,靈感來自於章魚,從生物界的章魚那裡借鑑來了腕足和吸盤的結構。
  • 北航研製成功仿生軟體機器人 形似章魚觸手
    &nbsp&nbsp&nbsp&nbsp北航研製成功仿生軟體機器人 形似章魚觸手&nbsp&nbsp&nbsp&nbsp發布時間:2017-03-30 19:24來源:新華社作者
  • 章魚、墨魚、魷魚、八爪魚、烏賊、槍烏賊……
    魷魚、章魚、墨魚和烏賊,是同一種生物嗎?首先這四種名稱是指三種動物。魷魚,章魚,烏賊(墨魚),它們都不是魚類,而是軟體動物。章魚=八爪魚,烏賊=墨魚,魷魚=槍烏賊章魚就是八爪魚有8隻等長的觸手,因此章魚也叫「八爪魚「。身體沒有肉鰭,短而圓,觸手卻很長,且粗壯均勻,最好吃的也是這部分。
  • 「八爪怪」軟體機器人橫掃各大頭條、中國「赤兔」挑戰谷歌大狗
    軟體機器人最新的機器人大小與巴掌相仿,科學家們給了這個新機器人「八爪怪
  • 仿生章魚機器人研製成功 小爪萌萌噠
    章魚基本上都是沒有硬骨架,它只有軟軟但是卻異常強健的肌肉。不少設計師都會將章魚的生理結構應用到自己設計的機器人身上,比如說 Festo 所設計的這個機器人。這個八爪魚機器人是 Festo 「仿生學習網絡」中的最新作品,他們通過以生物學為模型,打造了一系列機器人,比如說他們會複製大象的鼻子等不同動物的抓握機制。
  • 美國哈佛大學:新型"章魚機器人"實現全軟體結構
    一個研究團隊日前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報告說,他們利用3D列印技術製作出一個完全軟體結構的自驅動機器人。如果發展成熟,這類軟體機器人可執行許多傳統機器人無法完成的任務。  傳統機器人主要由金屬等硬質材料製成,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們的靈活性,尤其是在狹窄空間作業的能力。
  • 北航研製成功仿生軟體機器人
    新華社北京3月30日電(記者李江濤)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國外一家公司近日合作研製成功軟體章魚觸手機器人,未來將應用於工業、醫療、康復、服務等領域。  此次由北航智能技術與裝備研究中心軟體機器人實驗室與國外合作研製的仿生機器人樣機是一款軟體章魚觸手機器人。
  • 東盛瀾:章魚和魷魚、墨魚八爪魚區別
    章魚與魷魚最明顯的區別就在於,魷魚的頭部兩側各有一小片保持平衡的類似鰭的東西。魷魚的頭佔身體的比例比章魚要大的多。另外魷魚的身體中存在少量的軟骨,所以它比章魚有型一些,相比之下有比較固定的形態。 八爪魚就是章魚,烏賊就是魷魚,只是別名罷了。
  • 魷魚、章魚、墨魚、烏賊、八爪魚,你都分得清楚嗎?
    首先我們要明確,墨魚和烏賊是同一種,章魚和八爪魚也是同一種,因此我們只要分清楚墨魚、魷魚和章魚就OK啦。墨魚、魷魚和章魚,雖然叫「魚」,其實它們並非魚類,它們沒有魚類的特徵。'軟氏三兄弟'外形十分相似,都是流線體型,左右對稱,頭部連著胴體,故稱頭足綱。在頭部、嘴的周圍有8條腕(墨魚和魷魚還有兩條較長的觸腕),這些腕柔軟、富有彈性,每條腕的內側都有吸盤。
  • 當章魚觸手機器人來敲門
    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巧妙的設計,研發了一款利用多材料3D列印的全軟體機器人「Octobot」——它看起來是一隻章魚;義大利比薩聖安娜高等學校仿生機器人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則研發出了一款會遊泳的機器章魚;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德國費斯託公司組成的研究團隊也在開展仿生軟體章魚觸手合作研究(該項目為費斯託公司仿生學習網絡中首個來自亞洲高校的合作項目,視頻詳見http://softrobotics.buaa.edu.cn
  • 章魚、八爪魚、魷魚、墨魚、烏賊傻傻的分不清楚,一分鐘學會
    比如說章魚、魷魚、烏賊、墨魚、八爪魚。今天小編就系統地給你聊聊這幾個長得很像的」魚「。到底怎麼區分。先上圖,你能分清哪個是哪個嗎?首先說明一點,這些咱們稱作魚的物種,其實不是魚,而是一種海洋軟體動物,是從頭足綱軟體動物中進化而來的。那麼下邊咱們說說它們的區別。
  •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正在開發生物型「軟體機器人」
    ,其可以幫助太空人未來在太空中完成危險任務。我們通常認為,機器人是一種方形金屬物,其身上的部件和齒輪吱吱作響。但是,位於漢普頓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蘭利研究中心的兩名實習生正在聯手開發一系列類似於充氣蠕蟲的軟體機器人驅動器,這些「軟機器人」部件靈活,可以模仿生物的運動,使其成為在月球甚至火星上執行探險任務的理想選擇。
  • 智趣|小章魚機器人—SOFT的外表,SMAR的心
    近日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採取了不同以往的方法,他們獨闢蹊徑,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完全軟體的且自我驅動的機器人——「小章魚」。 「小章魚」是由矽凝膠製作而成,由於用的是軟質材料可以靈活變換形狀,內部沒有常規的電路系統,動力來自觸角部位的「觸角室」的化學反應。
  • 如何區分烏賊、魷魚、八爪魚、章魚?
    章魚,烏賊,魷魚,八爪魚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生物,但是許多小夥伴對這些生物的區分有些模糊,甚至有些人認為這四個名字都是一種生物。所以,今天我們就從科學的角度說一下,章魚,烏賊,魷魚,八爪魚到底有什麼區別?
  • 美媒:為什麼軟體機器人令科學家著迷?
    原標題:美媒:為什麼軟體機器人令科學家著迷?參考消息網1月6日報導美國《財富》雜誌網站1月1日刊發一篇報導,題為《為什麼「軟體機器人」讓NASA、醫生和技術專家如此興奮?》。全文摘編如下:多才多藝「軟體機器人」的吸引力在於其靈活性和通用性。
  • 海鮮探索|深度研究章魚、魷魚、墨魚等軟體動物(上)
    一、頭足綱我們知道,章魚、烏賊都是軟體動物/Mollusca,軟體動物是動物界第二大門,物種數量僅次於節肢動物,具名可考的便有5萬至12萬不等;從小如花生的蝸牛,到大比鯨魚的烏賊,其形態比任何一門生物都要豐富;最為關鍵的是,很多軟體動物向來是人類重要的食物來源,例如烏賊、章魚。
  • 可編程的磁驅動軟體機器人來了!Science 子刊:背後原理 19 世紀末...
    按照這一思路,由磁場驅動的可編程軟體機器人也被設計了出來。這一機器人背後的團隊是一組來自馬克斯 · 普朗克智能系統研究所物理智能部門、卡耐基梅隆大學機械工程系、土耳其科克大學醫學院及工程學院、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
  • 可編程的磁驅動軟體機器人來了!Science 子刊:背後原理 19 世紀末提出
    比如氣體驅動——機器人與自動化國際會議 ICRA 2017 上,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機器人實驗室公布了一款 3D 列印的軟體四足機器人,這一機器人靠氣體驅動,它的每條腿都由 3 條可伸縮的充氣橡皮管制造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