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研製成功仿生軟體機器人

2020-11-22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北京3月30日電(記者李江濤)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國外一家公司近日合作研製成功軟體章魚觸手機器人,未來將應用於工業、醫療、康復、服務等領域。

  此次由北航智能技術與裝備研究中心軟體機器人實驗室與國外合作研製的仿生機器人樣機是一款軟體章魚觸手機器人。仿生軟體觸手是從自然界中的頭足綱軟體動物(如章魚、烏賊等)的生理結構獲得靈感,由接近生物軟組織材料組成。

  傳統剛性機器人主要由剛性材料(如金屬、陶瓷、工程塑料等)製成,控制難度大,成本高且安全性低,在操作軟質、易碎、形狀複雜、尺寸變化的物體時往往表現出效率低、安全性差、易損目標物等缺點。仿生軟體觸手可快速實現彎曲纏繞運動,內側分布的吸盤可有效地吸附物體,將吸附與纏繞兩種方式有機結合,實現對多種不同形狀、不同尺寸、不同擺放姿態物體的安全穩定抓持。

  據介紹,軟體章魚觸手機器人樣機的設計、製造、力學分析、控制系統均由北航在校研究生完成,項目負責人為北航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副教授文力。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仿生機器人研究專家喻俊志認為,該仿生軟體機器人的研究不僅有助於揭示自然界生物在材料、力學、運動學方面的科學原理,還有利於推動新材料與機器人產品的研發。

相關焦點

  • 北航研製成功仿生軟體機器人 形似章魚觸手
    &nbsp&nbsp&nbsp&nbsp北航研製成功仿生軟體機器人 形似章魚觸手&nbsp&nbsp&nbsp&nbsp發布時間:2017-03-30 19:24來源:新華社作者
  • 北航團隊四年研究成果登上《科學·機器人》長文封面,仿生學科研又...
    人們模仿生物的特殊本領,利用生物結構和功能原理,研製機械或各種新技術,這就是仿生學。而今,又一項精彩的仿生學成果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誕生了。9月21日,國際頂級期刊《科學》(Science)雜誌機器人子刊《科學·機器人學》(Science Robotics)以長篇封面報導刊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文力副教授課題組牽頭、與哈佛大學合作的科研團隊最新研究成果——仿生鮣魚軟體吸盤機器人。
  • 仿生軟體機器人「章魚爪」
    由於機器人具備強大的機械性能,因此常被用來執行不同任務。其中的仿生機器人,在家庭陪伴和環境監測方面都具有廣闊發展前景。據外媒「奇思摩多」網站3月30日報導,中德兩國科研人員聯合研發出一款形似章魚觸手的仿生軟體機器人。
  • 北航團隊探秘「水下壁虎」 仿生應用潛力大
    新華社北京9月21日電(記者李江濤)9月21日,國際頂級期刊《科學》雜誌機器人子刊《科學·機器人學》以長篇封面刊登北航文力課題組牽頭、與哈佛大學合作的科研團隊最新研究成果——仿生(印加魚旁)魚軟體吸盤機器人。
  • 學術分享丨北航和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研發新型多模態軟體抓持手
    今年以來,CAAI認知系統與信息處理專委會積極倡導學會「疫情防控不放鬆,學習充電不間斷」的理念,邀請年輕學者結合本專委會自身領域研究精選相關文獻進行研究與再解讀,本期與大家分享《北航和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研發新型多模態軟體抓持手》。實現對各種不同大小、形狀和硬度的物體無損抓取是科學家們數十年來的追求目標。
  • 仿生章魚機器人研製成功 小爪萌萌噠
    不少設計師都會將章魚的生理結構應用到自己設計的機器人身上,比如說 Festo 所設計的這個機器人。章魚也被認為是無脊椎動物中的智力最高者,看起來,這個機器人也非常的「聰明」。這個八爪魚機器人是 Festo 「仿生學習網絡」中的最新作品,他們通過以生物學為模型,打造了一系列機器人,比如說他們會複製大象的鼻子等不同動物的抓握機制。
  • 科研人員研製出由磁場和光碟機動的軟體機器人,未來可應用多個領域
    而現在,也許只需要一種幾釐米長的柔軟材料,你就能獲得一個「好動」的仿生軟體機器人。近日, 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研製出了一種仿生材料,其本身可以作為一種軟體機器人,它不僅能夠在液態環境中行動自如,完成拾取和運輸物體等任務;而且由從磁場和光碟機動,精確度和敏捷性都得到很大提升,其前進速度達到了每秒一步,這甚至與人類步伐速度相當!
  • 身長2釐米、體重0.3克 武大博士研製出可精準控制迷你軟體機器人
    日前,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材料學博士生汪鑫在導師的幫助下研製出一款軟體機器人,預期可在廢墟狹縫、生物體內完成多種複雜作業。「製作這種軟體機器人,最快一個小時就可以完工。」汪鑫介紹,這個名為Geca-Robot的小傢伙有著自己的「腳」和「肌肉」。它以仿壁虎剛毛的微米三稜柱陣列作為「腳」,以交替排列的透明PDMS條帶和石墨烯/PDMS複合材料(GP)條帶組成「肌肉」。
  • 北航研製的光子晶體光纖陀螺首飛成功
    7/7/2017,2017年4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研製的高精度光子晶體光纖陀螺實現了在「天舟一號」貨運飛船上首次搭載飛行,獲圓滿成功,這是國際上光子晶體光纖陀螺的首次空間應用,驗證了光子晶體光纖陀螺作為新一代光學陀螺的技術可行性。
  • 清華31歲女科學家革新軟體機器人,曾研發人工神經智能假肢
    ,為軟體智能假肢嵌入多模態傳感功能,實現了智能手對人手觸覺功能的仿生。此外,她還設計了手部軟體外骨骼,集安全性、舒適度、低成本、高精度為一體,可精確跟蹤人體肌電信號,並將旋轉鑄塑法引入軟體機器人領域,實現了軟體驅動器的一體化製造。
  • 清華31歲女科學家革新軟體機器人,曾研發人工神經智能假肢
    圖 | 左七為趙慧嬋她的獲獎理由是,針對軟體機器人的大形變傳感難題,提出了基於光信號的傳感方案,為軟體智能假肢嵌入多模態傳感功能,實現了智能手對人手觸覺功能的仿生。相關研究論文以《基於高度可拉伸光導傳感器的軟體智能假肢》為題,發表於 Science Robotics 創刊號,並成為該創刊號收錄的四篇研究型文章之一。
  • 「章魚機器人」:開啟軟體機器人新時代
    章魚軟體機器人   ■今日視點   美國科學家攜手研製出了一款外表酷似章魚的「章魚機器人(Octobot)」,這款溼軟的機器人「身高」不足2釐米,是第一款全部由柔性零件組成的全自動、自帶燃料、「自給自足」的機器人。
  • 北航《科學·機器人學》評述:張拉整體結構超材料軟體機器人
    論文對張拉整體結構超材料軟體機器人的最新研究進展進行了評述。機械學院文力教授為本文第一兼通訊作者,丁希侖教授與卓越百人博士後潘飛為本文的共同作者。由於張拉整體結構具有剛柔並濟、高機動性、高魯棒性等優勢,在機器人領域極具應用前景。軟體機器人,作為一種模仿生物並能與人安全交互的新型機器人,是近年來機器人學、力學、材料學等多學科交叉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然而要想實現能媲美生物體運動靈活準確、承受外載高效、適應環境迅速等複雜特性和功能,軟體機器人在材料和結構設計方面還面臨很大挑戰。由剛、柔結構共同組成的張拉整體結構就是一個新的突破點。
  • 北航《科學·機器人學》評述:張拉整體結構超材料軟體機器人
    論文對張拉整體結構超材料軟體機器人的最新研究進展進行了評述。機械學院文力教授為本文第一兼通訊作者,丁希侖教授與卓越百人博士後潘飛為本文的共同作者。由於張拉整體結構具有剛柔並濟、高機動性、高魯棒性等優勢,在機器人領域極具應用前景。軟體機器人,作為一種模仿生物並能與人安全交互的新型機器人,是近年來機器人學、力學、材料學等多學科交叉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然而要想實現能媲美生物體運動靈活準確、承受外載高效、適應環境迅速等複雜特性和功能,軟體機器人在材料和結構設計方面還面臨很大挑戰。由剛、柔結構共同組成的張拉整體結構就是一個新的突破點。
  • 這款最新的仿章魚觸手機器人,能輕鬆抓住雞蛋、大型健身球甚至活...
    仿生抓手可以拾取並固定各種不同的形狀,或許它可以成功地抓握罐狀物體,一個球,一個塑料水瓶和一個玻璃或者更多東西。該研究根據生物章魚觸手具有不同錐度的特點,通過數據統計,仿生設計並製造了集「纏繞+吸附」於一體的章魚觸手(Tentacle Bot),實現了對不同大小、材質,以及狹窄空間環境下物體的有效抓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為該研究的第一單位、第一通訊單位。該研究涉及到包括生物、機器人、力學等多個研究領域交叉。北航機械學院的博士生謝哲新、哈佛大學博士生August Domel為該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 上海交大研製六足仿生機器人「六爪章魚」用於核電救災
    「六爪章魚」使命重大「六爪章魚」可不僅僅是外形引人注目,由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學院重裝所研製的這種救援機器人,具有意義重大的使命——在核電站等核輻射環境下進行緊急救災。它具備深入複雜危險環境的工作能力,可在化學汙染、水下和火災等環境下完成探測、搜索和救援等任務。
  • 深圳先進院軟體機器人形態學計算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集成所神經工程中心研究員夏澤洋團隊等在軟體機器人形態學計算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軟體驅動器的設計方法可以分為仿生設計方法和形態學計算方法。與需要大量實驗的仿生設計方法相比,形態學計算方法可以根據個性化的設計需求生成創新的結構。現有的形態學計算方法一般基於拓撲優化方法實現,不能直接應用於彎曲型軟體氣動驅動器(SPBA)設計,因為SPBA的形態通常還與所承受的設計有關的壓力載荷相關,其施加的位置取決於具體的內部腔體結構。
  • 「動物」也要逆天 這些仿生機器人會讓你目瞪口呆
    在如今機器人行業的發展中,常常能看到生物學的身影,因為仿生能夠幫助機器人更好地適應自然。近年來仿生機器人的發展也催生了許多有趣、創意十足的發明,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章魚機器人    章魚機器人是一個完全「自給自足」的全軟體機器人,它沒有電子硬體,也不需要連接在計算機上就可以移動。機器人內部嵌有電路,並以過氧化氫產生的化學反應為驅動力,外部材料由3D列印完成。
  • 美國哈佛大學:新型"章魚機器人"實現全軟體結構
    一個研究團隊日前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報告說,他們利用3D列印技術製作出一個完全軟體結構的自驅動機器人。如果發展成熟,這類軟體機器人可執行許多傳統機器人無法完成的任務。  傳統機器人主要由金屬等硬質材料製成,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們的靈活性,尤其是在狹窄空間作業的能力。
  • 寧波材料所陳濤團隊開發出無束縛、可編程的「保鮮膜」軟體機器人
    通過人工合成材料的程序化可控設計、模仿甚至超越生物體的智能驅動行為,是仿生材料領域研究的前沿熱點及難點之一。軟體驅動材料可將外界物理刺激(熱、電、光、磁等)或化學刺激(pH、溶劑、離子強度等)轉變為自身的機械變形,在人造肌肉、柔性機器人等方面展現出巨大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