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31歲女科學家革新軟體機器人,曾研發人工神經智能假肢

2020-12-13 DeepTech深科技

12 月 10 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在魯迅故裡 —— 浙江紹興舉行,「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Innovators Under 35)2020 年中國區榜單在峰會上正式發布,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助理教授、特別研究員趙慧嬋入選。

圖 | 左七為趙慧嬋

她的獲獎理由是,針對軟體機器人的大形變傳感難題,提出了基於光信號的傳感方案,為軟體智能假肢嵌入多模態傳感功能,實現了智能手對人手觸覺功能的仿生。相關研究論文以《基於高度可拉伸光導傳感器的軟體智能假肢》為題,發表於 Science Robotics 創刊號,並成為該創刊號收錄的四篇研究型文章之一。

開展軟體機器人研究,突破現有機器人研究範式

趙慧嬋表示,其於 2017 年在康奈爾大學獲得博士學位,隨後在哈佛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開展博士後研究。2018 年,她回到母校清華大學擔任助理教授,隨後一手搭建新型機器人實驗室,並組建了一支由 9 名碩博生和 1 名博士後組成的研究隊伍。

圖 | 2020 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區 TR35 獲獎人趙慧嬋

談及研究初衷,她表示,機器人技術發展至今已有 70 年之久,科幻電影和小說中的很多技術,並沒有照進現實。機器人領域依舊面臨很多問題,例如如何解決它與人交互時的安全性,如何提升複雜環境中的適應性,其中一個更現實的問題是如何降低成本。

而趙慧嬋所研究的軟體機器人技術,正是面向這些問題試圖通過新方法,去突破現有機器人的研究範式,進而拓展機器人的應用領域。

她設計的高能量密度軟體驅動器,實現了全球第一款由柔軟 「人工肌肉」 提供動力以完成受控飛行的微型機器人。此外,她還設計了手部軟體外骨骼,集安全性、舒適度、低成本、高精度為一體,可精確跟蹤人體肌電信號,並將旋轉鑄塑法引入軟體機器人領域,實現了軟體驅動器的一體化製造。

圖 | 該研究論文發表在 Science Robotics 期刊,趙慧嬋為第一作者(來源:受訪者)

提出並設計一種基於光信號的高度可拉伸光波導傳感器

博士期間,趙慧嬋師從康奈爾大學青年科學家 Robert Shepherd 教授,從事軟體機器人驅動、傳感和控制技術的研究,期望將軟體機器人應用於醫療康復領域。

但是,傳統傳感器無法應對軟體驅動器的大形變,如何獲得高精度、可拉伸、性能穩定、可重複性高的傳感器,成為領域內一大難題。

針對該問題,趙慧嬋提出並設計了一種基於光信號的高度可拉伸光波導傳感器,不同於傳統的基於電信號的傳感器,該傳感器所使用的材料正是軟體機器人領域最常見、最簡便的橡膠材料,因此可以被共融嵌入到軟體仿生手中,這隻仿生手不僅實現了對自身位置和形變的定量感知,還實現了對外界物體軟硬、紋理、粗糙度的精確感知。

圖 | 柔性智能假肢

在這項研究中,趙慧嬋與合作者自主研發了高度可拉伸的光波導材料,把它用作傳感器。與傳統傳感器不同,這款傳感器可以拉伸、彎曲甚至可以像繩子一樣打結,這樣的話就可共融到柔性結構裡,將 15 根這樣的光波導材料嵌入到柔性機械手中,就能賦予它類人的強大感知功能,不僅可以被動地感受到外界的接觸力,也可以主動觸摸物體,感受物體紋理、粗糙度、表面形狀、硬度等信息。

趙慧嬋還結合軟體驅動器的規模化製造技術,製造出集傳感、精確控制於一體的手部外骨骼,並與德國馬格德堡大學萊布尼茨神經生物研究所合作,將這款首部外骨骼用於殘疾人的運動神經康復。這種集成感知驅動化一體化的柔性智能假肢本體,成本不過 300 元人民幣。

開發「人工肌肉」柔性驅動器

在第二項研究中,趙慧嬋開發了名為人工肌肉的柔性驅動器,原理是利用靜電力擠壓彈性橡膠、並產生形變後從而對外做功,尺寸靈活性非常大,將 200 毫克的人工肌肉用來驅動一個撲翼扇動,就可實現一個小型撲翼仿生機器人的起飛、懸停與可控飛行。

博後期間,趙慧嬋師從哈佛大學 Robert Wood 教授和美國工程院院士 David Clarke 教授,期間她進行了柔性人工肌肉介電彈性體驅動器的研究。她所在團隊與 FaceBook Inc. 虛擬實境實驗室合作,將所設計的驅動器製成觸覺傳感設備,並用於提升人與人之間的交互體驗。

在和 FaceBook 的合作中,他們開發出性能指標接近生物肌肉的高能量密度柔性人工肌肉,首次實現了利用柔性人工肌肉驅動的小於 1 克微型撲翼飛行器的起飛、懸停和可控飛行。這種微型飛行器可以感受飛行中的碰撞,並能在碰撞發生後恢復飛行,即在複雜環境下擁有較高運行穩定性。

圖 | 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雜誌上,趙慧嬋為論文第二作者(來源:受訪者)

此外,這項研究當中,他們發現柔性人工肌肉不僅能實現非常高功率的輸出,同時可以在機器人做一些極限運動如碰撞、墜落、碰壁時,保證系統的穩定性,而這正是軟材料帶給機器人的高魯棒性。

除日常研發機器人之外,在疫情爆發初期,趙慧嬋也曾臨危受命,參與新冠相關項目的緊急研發。

大年初三臨危受命,為疫情開展緊急科研

農曆 2020 年大年初二那天,趙慧嬋接到了一個特殊的任務,清華機械系打算為武漢研製一個用於咽拭子採樣的機器人,因為她具有柔性機械手的研究背景,遂與學生參與該緊急項目的攻關,並負責研發柔性末端執行器和控制系統。大年初三,趙慧嬋全家包括六個月大的女兒,開車從山東趕回北京,開始了這次始於春節的科研。

最終,趙慧嬋與團隊順利完成機器人自動化採樣任務,並與清華大學程京院士領銜的博奧生物集團和清華大學長庚醫院,聯合研製出一款咽拭子採樣機器人系統,其核心關鍵部組件是一個軟體末端執行器,目前已經完成了 20 例人體採樣試驗。

現在,趙慧嬋正與博奧生物集團有限公司合作,進一步推進咽拭子採樣機器人的量產與落地,助力抗擊疫情。

圖 | 清華大學機械系、清華大學長庚醫院、博奧生物集團聯合研發的咽拭子採樣機器人(來源:受訪者)

此外,趙慧嬋還參與了清華機械系劉辛軍教授帶領的體溫篩查機器人的研製,她根據 「把病原體擋在外面」 的設計理念,建議根據民間門神的名字為測溫機器人起名,經大家協商後命名為荼與(SHU YU),小名阿荼(A SHU)。

在她看來,其所研究的領域是利用智能材料、光學、電磁場、力學多學科交叉的背景,來解決機器人領域的相關問題和挑戰。

她希望面向傳統機器人領域難以解決的問題,另闢蹊徑地設計機器人觸覺設備、安全交互的人工皮膚、具有容錯性和變剛度特性的末端執行器,雖然看起來「 很不機器人」,但在實際應用中缺發揮了重要作用,並能互補傳統機器人技術中的很多不足。

回顧過往,從高度可拉伸傳感器,到柔性人工肌肉,再到柔性變剛度末端執行器,趙慧嬋一直致力於機器人創新型基礎零部件技術研發,並努力將這些研究成果應用於各個領域,如醫療康復、人機互動、傳染病檢測與防控、考古等。

不過該領域目前還缺少完整產業鏈,談及未來 10 年的目標,她希望能與領域同行一起,將這些技術的產業鏈建立完善,將這一領域的技術在機器人領域推廣,助力機器人真正走向千家萬戶。

相關焦點

  • 清華31歲女科學家革新軟體機器人,曾研發人工神經智能假肢
    圖 | 左七為趙慧嬋她的獲獎理由是,針對軟體機器人的大形變傳感難題,提出了基於光信號的傳感方案,為軟體智能假肢嵌入多模態傳感功能,實現了智能手對人手觸覺功能的仿生。相關研究論文以《基於高度可拉伸光導傳感器的軟體智能假肢》為題,發表於 Science Robotics 創刊號,並成為該創刊號收錄的四篇研究型文章之一。
  • 同為中國科學家,他留在斯坦福當主任,她毅然歸國,創新機器人
    比如最近剛剛接任斯坦福能源中心主任的崔屹,作為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的終身教授,曾被評為路透社評為世界排名第一的材料科學家。崔屹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應用化學系畢業後,出國留學在哈佛大學拿到博士學位,之後一直留在國外參與材料科學研究工作,直到如今才44歲就接任史丹福大學能源中心主任。
  • 他9歲截肢拄拐15年 如今融資數千萬研發智能假肢 團隊皆出自名校
    鉛筆道9月7日訊,智能助行機器人產品研發商BionicM(中文: 據天眼查App顯示,BionicM成立於2018年,是一家專注於智能可穿戴機器人的國際化研發公司,基於東京大學JSK機器人實驗室(全球有名的機器人實驗室)的人形機器人技術,研發出了全新的動力式智能假肢,以期幫助提高殘疾人的移動能力,提高生活品質。目前在日本東京和中國深圳同時設有辦公室,並在兩地同步運營。
  • 北大教授談人機結合與智能假肢:運動意圖識別仍是難題
    女主阿麗塔由人類的大腦和機械的身體組成,動作靈活,戰鬥力極強。這種半是肉體半是機器的生命,有一個特別的學名叫「賽博格」(cyborg)。它曾被認為只屬於科幻的世界,如今卻也已走進現實的生活。不過想要真正讓人類變得像阿麗塔一樣,還有很多現實的問題亟待解決。10月22日,2020中國計算機大會在北京召開。
  • 瑞士研發出模擬肌肉運動控制的智能神經假體
    原標題:瑞士研發出模擬肌肉運動控制的智能神經假體 最近,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神經科學家從自然的肌肉運動控制中獲得靈感,設計出多種新型假體設備,從腦控輪椅、遠程監控機器人到先進的義肢,能更好地替代人體四肢功能。經過測試,用戶能用這些神經假體完成多種任務。研究人員最近在美國舊金山召開的認知神經科學協會(CNS)大會上宣布了最新成果。
  • 36氪首發|自主研發智能電動假肢,「健行仿生」獲數千萬元A輪融資
    BionicM成立於2018年,是一家專注於智能可穿戴機器人的國際化研發公司,意在通過將人型機器人技術和身體的有機融合,設計出全新的機器人式智能假肢,目前在日本東京和中國深圳同時設有辦公室,並在兩地同步運營。
  • 機器人式智能假肢研發商「健行仿生」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
    【獵雲網北京】9月7日報導獵雲網近日獲悉,機器人式智能假肢研發商「健行仿生」(BionicM)宣布於2020年8月完成數千萬人民幣A輪融資,投資人包括:The University of Tokyo Edge Capital Partners Co., Ltd.
  • 人造神經系統為假肢和機器人提供觸感
    原標題:人造神經系統為假肢和機器人提供觸感 美國史丹福大學和韓國首爾國立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人造感覺神經系統,可以激活蟑螂的抽搐反射,還能識別盲文字母。相關文章發表在近日的《科學》雜誌上,這項為假肢創造人造皮膚的工作,是恢復截肢者感覺的第一步,也許有一天可以為機器人提供一些反射能力。 該成果模仿了皮膚如何伸展、修復自身的過程,它像智能感官網絡一樣,不僅知道如何將愉快的感覺傳遞給大腦,還知道什麼時候命令肌肉做出反射性的及時決定。
  • 電子人造皮膚或可製造出真正的智能假肢和智慧機器人
    近日據外媒報導,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電子人造皮膚,可以像真實皮膚那樣對外界帶來的疼痛產生反應,通過模仿人體的即時反饋響應,可以 「複製」 人類皮膚感知疼痛的方式,並能以與神經信號傳送到大腦的相同速度對疼痛感覺做出反應。這項技術為更好的修復術、更智能的機器人以及皮膚移植的非侵入性替代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 北京假肢智能仿生腿
    即便筋肉骨骼損毀或喪失,曾經控制著它們的大腦區域及神經也會繼續存活。對許多傷殘者而言,與斷肢對應的腦區和神經都在靜候聯絡,如同話機被扯掉的電話線。醫生們已開始利用神乎其技的外科手術,為患者把這些人體構造與照相機、話筒、馬達之類的裝置連接起來。於是,盲人能視,聾人能聽,而阿曼達能雙手操持家務了。
  • 美媒:為什麼軟體機器人令科學家著迷?
    原標題:美媒:為什麼軟體機器人令科學家著迷?參考消息網1月6日報導美國《財富》雜誌網站1月1日刊發一篇報導,題為《為什麼「軟體機器人」讓NASA、醫生和技術專家如此興奮?》。全文摘編如下:多才多藝「軟體機器人」的吸引力在於其靈活性和通用性。
  • 國內首款3D列印智能上肢假肢明年上市
    (原標題:國內首款3D列印智能上肢假肢明年上市) (首席記者 張亦築
  • 可編程的磁驅動軟體機器人來了!Science 子刊:背後原理 19 世紀末...
    按照這一思路,由磁場驅動的可編程軟體機器人也被設計了出來。這一機器人背後的團隊是一組來自馬克斯 · 普朗克智能系統研究所物理智能部門、卡耐基梅隆大學機械工程系、土耳其科克大學醫學院及工程學院、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
  • 世界上第一個使用AI神經假肢人類可以控制它完成手基本動作
    據創雲網獲悉,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利用AI技術打造了一個可以控制的假肢,這種神經假體的方法是世界上首創。他們9月份在《自然機器智能》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什麼是神經修復術?正確術語是神經修復術。這些類型的假肢通過電刺激來刺激人的神經系統,以彌補阻礙一般運動技能的缺點。這些可能包括認知,聽力,視覺,溝通或感官技能。神經假體的不同類型包括腦機接口(BCI),深部腦刺激,脊髓刺激器(SCS),膀胱控制植入物和心臟起搏器。
  • 機器人也可以有觸覺?這個神經網絡讓假肢都能有反射丨Science
    「在搞深度神經網絡之類的……」「呀,學醫了呀,真有出息!」「……」-_-||雖然我們平常說的深度神經網絡跟長在動物身體裡的神經沒有半毛錢關係,但是已經有科學家已經搞出了「真·人工神經網絡」——有觸覺,能觸發反應的那一種。
  • 可編程的磁驅動軟體機器人來了!Science 子刊:背後原理 19 世紀末提出
    按照這一思路,由磁場驅動的可編程軟體機器人也被設計了出來。這一機器人背後的團隊是一組來自馬克斯 · 普朗克智能系統研究所物理智能部門、卡耐基梅隆大學機械工程系、土耳其科克大學醫學院及工程學院、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
  • 全球前沿技術趨勢:腦機接口、軟體機器人、基因編輯等在列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劉琦巖介紹,該報告選擇腦機接口、軟體機器人、神經形態晶片、基因編輯和類石墨烯二維材料五個融合了多個學科、影響多個領域、顛覆大眾思維模式的前沿技術展開深入分析軟體機器人三大技術方向:①傳統氣動/線纜驅動②超彈性矽膠材料+3D列印技術③智能材料+外界物理場驅動(1)三大技術方向同步發展,技術創新成果接連湧現北航王田苗文力教授,仿生鮣魚軟體吸盤機器人,發表於Science Robotics
  • 【重慶日報】國內首款3D列印智能上肢假肢明年上市---中國科學院
    可以根據每個人手臂的不同進行個性化定製,甚至能用意念控制假肢做簡單的動作。3月18日,記者從「智觸科技 翼展未來」3D列印與機器人產業項目推介會上獲悉,由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技術團隊自主研發的國內首款3D列印智能上肢假肢,預計將於明年推向市場。
  • 這種電子皮膚具有觸覺,可用於機器人或假肢
    據悉,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科學家們已經研發出一種電子皮膚,可用於機器人或者假肢,使其具有觸覺,這種皮膚被稱為異步編碼電子皮膚(ACES)的人造皮膚,由一個傳感器網絡通過單根電導體連接而成。科學家團隊花了一年半的時間開發出這種電子皮膚,它可以用於機器人或假肢,以重新創造一種感覺疼痛、溫度、形狀和質地的觸覺。
  • 首顆人工智慧神經網絡平臺晶片落地成都,人工智慧產業進入新階段
    實際上,人工智慧與硬體相結合後「進化」出的神經網絡晶片,在未來必將會有更大的想像空間。深思創芯團隊這一想法和判斷並非毫無根據的憑空幻想。作為全球為數不多的有能力開發硬體人工智慧晶片的高科技公司,深思創芯的核心研發團隊一直在專注於人工智慧神經網絡晶片的設計、研發。這支由40%博士+60%碩士組成的核心研發團隊,從底層技術做起,將核心技術應用於硬體人工智慧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