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獲悉,智能助行機器人產品研發商BionicM(中文:健行仿生)目前已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投資方包括The University of Tokyo Edge Capital Partners Co., Ltd.(總部:東京,下稱「UTEC「),UTokyo Innovation Platform Co., Ltd.(總部:東京,下稱「東大IPC」)及Jap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ency(總部:埼玉縣, 下稱「JST「)。
BionicM成立於2018年,是一家專注於智能可穿戴機器人的國際化研發公司,意在通過將人型機器人技術和身體的有機融合,設計出全新的機器人式智能假肢,目前在日本東京和中國深圳同時設有辦公室,並在兩地同步運營。
談及創業初衷,36氪了解到,BionicM創始人兼CEO孫小軍博士9歲不幸截肢,有過15年拐杖生活,2011年24歲的孫小軍博士在日本殘障福利幫助下首次安裝假肢,隨後發現諸多問題,決心以假肢用戶、開發者與創業者的三重身份參與到假肢行業中。
據介紹,BionicM的核心技術來自於孫小軍博士期間所取得的將人形機器人技術跨界應用到假肢開發的科研成果。
BionicM從2015年在東京大學JSK機器人實驗室開啟研發,經過團隊成員5年的努力、約2000萬人民幣的資金投入,目前已更新迭代8代樣機,並研發出提高下肢截肢者移動能力的全新智能電動假肢。
BionicM旗下智能電動假肢
根據孫小軍博士的具體介紹,它通過假肢搭載的多種傳感器來感知用戶的姿勢和動作,基於仿生學進行控制,提供相應的動力來輔助用戶行走,從而減輕用戶疲勞,避免二次損傷;同時,通過使用人工智慧,對傳感器獲得的步態數據進行機器學習,更好地感知用戶的意圖和環境變化,並自適應去調節假肢來適應每個用戶的步態特徵,幫助用戶更輕鬆自然地行走。
據統計,目前全球下肢截肢人數約1200萬人以上,市場規模約60億美元,CAGR穩步保持6%以上增長,市售產品99%是被動式假肢,只有關節與骨頭,沒有「肌肉「,天生三大劣勢即無法交替式上下樓梯,容易摔倒和二次損傷,歐洲三大公司寡佔近70%市場,技術迭代緩慢,產品自重大、穿戴易疲勞、易摔倒、壽命短等痛點。
孫小軍博士表示,「 CASE」(聯網,自動化,共享,電動化)為汽車行業帶來了重大變革和變化,假肢領域也會發生「 CASE」一樣的變化,特別是電動化和自動化,由此帶來的智能電動假肢會是個巨大的藍海市場。
首先是電動化,智能電動假肢是讓電機的作用如同人體的肌肉一樣,支撐起身體,並提供動力讓假肢能伸縮如同人的正常腿一樣自然行走。而目前殘疾人所使用的假肢,基本上都是靠著自身的力氣來帶動假肢,用戶很容易摔倒,也特別容易疲勞,不能長時間走路,上下樓梯也要一步一步地抬起來走,不能交互式。其次是自動化,通過假肢內置的傳感器自動識別地面情況和讀取用戶的姿勢步態,讓假肢做出相應的伸直、彎曲等動作;然後通過連接雲服務,將假肢用戶的使用數據存儲在雲端,可根據用戶的使用習慣來不斷地調整假肢動作,讓假肢的動作更符合每個用戶平時走路的步態習慣,這可能又會牽涉到假肢用戶數據共享等服務。在產業化方面,BionicM目前已協同國立研究開發法人--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開展共同研究,對智能電動假肢進行全面試穿測試,在實用化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預計明年初將推向市場,目標市場是全球市場,初期將針對中國和日本兩個市場。
最後介紹一下團隊,BionicM核心成員畢業於東京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慶應大學、北京大學等,並曾在SONY、P&G,三菱電機、HONDA、CANON,SHARP等知名企業任職。創始人孫小軍博士先後就讀於華中科技大學和東京大學。
據悉,為強化經營體制,BionicM目前還引進了popIn株式會社CEO程濤擔任獨立董事,王寧出任BionicM中國COO。其中程濤為東京大學信息工程碩士,並創立popIn株式會社,有非常豐富的軟、硬體創業經驗。BionicM中國COO王寧畢業於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MBA,曾任理光軟體研究所(北京)Business Partner,負責醫療器械中國事業開發,並擔任過服務機器人與醫療機器人創業公司副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