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獲悉,立方星解決方案研發生產商北京零重空間技術有限公司(下文簡稱「零重力實驗室」)獲銀杏谷資本投資的數千萬人民幣Pre-A+輪融資。本輪資金將主要用於繼續搭建「靈鵲」遙感星座,以及落地和拓展遙感衛星數據的應用。
零重力實驗室是36氪曾經報導過的初創企業,成立於2016年10月,總部在北京亦莊,於深圳設有分部,其技術團隊皆來自各個航天系統內的各個科研院所。主要業務包括立方星的組部件研製與生產、衛星解決方案諮詢、衛星發射搭載協調服務等,其中,核心組部件的研發與生產是零重力當下營收規模佔比最大的業務。
從上一輪融資至今,零重力實驗室主要完成了三件事,一是3U立方星載荷EREBUS-1完成了亞軌道分離、返回、回收著陸試驗;二是發射了兩顆商業衛星上天,一顆是由御風資本董事長馮侖先生投資的全景娛樂衛星「風馬牛一號」3U 立方星,另一顆是「靈鵲」遙感星座首顆技術驗證星「靈鵲A星」;三是在杭州建立了遙感數據運營中心,參與杭州城市大腦項目。
「衛星上天,數據落地」是零重力實驗室未來的規劃。
「靈鵲」遙感星座計劃由零重力實驗室聯合華訊方舟共同發起。據零重力實驗室董事長蘭利東介紹,對標國際同類星座系統美國行星實驗室(Planet)的鴿群星座,「靈鵲」星座計劃初期發射132顆6U立方星,其光學解析度優於4米。星座部署完成後,將形成覆蓋全球的高時間解析度對地觀測能力,實現12小時全球覆蓋,並對重點區域實現30分鐘重訪。
今年1月,「靈鵲」星座的首顆技術驗證星「靈鵲A星」已經發射升空,3月和4月還計劃發射的另外兩顆遙感星座技術驗證星,目前已經進入測控調試階段。2019全年,零重力實驗室計劃發射13顆「靈鵲」遙感星座計劃系列衛星,未來二至三年將完成星座一期組網。
在數據接收與應用端方面,零重力實驗室遙感星座數據的接收、處理、分發全部依靠阿里雲。衛星數據應用目前主要集中在城市治理方面,零重力實驗室希望通過部署遙感星座,以衛星拍攝的數據,為城市治理建設提供更多專業化支持,讓數據幫助城市思考和決策,為城市建立更多的開發空間和價值提升。
2018年10月,零重力實驗室入駐了雲棲工程院,與阿里雲數據中心合作,參與建設杭州城市大腦項目。據悉,杭州城市大腦項目於2016年正式啟動,以解決交通擁堵為起點,通過明確建設方向,打造平臺型人工智慧中樞,藉助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優化城市公共資源配置,提升城市治理模式。而城市大腦項目只是遙感星座應用中的一個方面,更多的商業應用亟待開發,隨著「靈鵲」星座的逐步完善,未來零重力實驗室的數據產品也將用於農業監測、防災減災、流域管控等多個領域。
長期以來,人造衛星給人以「重、大、貴」的印象,讓許多企業機構望而卻步。上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了微小衛星,近10年來,衛星小型化技術逐漸成熟,研製成本和發射成本大大減少,微小衛星研製周期短,發射靈活,可隨其他衛星搭載發射,因而可以實現低價運作,這給商業衛星公司帶來變革的機遇。
對標公司美國行星實驗室(Planet)在技術手段、商業模式都以得到基本驗證。從其發展來看,小衛星商業邏輯在於,首先利用充足的資金,以成熟的技術,短周期、低成本量產標準化衛星,在地面建設或租用地面站,與衛星產生數據交流;然後將衛星發射升空入軌,實現平穩運行;在末端的數據應用層則需要吸引足夠多的用戶,以此實現完整的商業閉環。在這整個過程當中,資金、技術、運營維護、用戶缺一不可,而實現成本可控則是其中的關鍵。
公開資料顯示,Planet於2010年創立,已經累計獲得1.83億美元的投資。2018年9月,Planet啟用全新製造基地,每周可生產40顆衛星。目前,Planet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客戶和用戶,其中最大的兩個客戶群體分別是政府和精準農業公司。
Planet是目前世界上發射衛星最多的公司,自2013年發射第一顆衛星以來,Planet已經成功部署了331顆衛星,至今仍有約150顆衛星在軌,包括120多顆Doves衛星,15顆SkySat衛星和5顆RapidEye衛星。
Doves為其自主研發生產的產品,是標準的3U立方星,重約5kg,大小30*10*10cm,空間解析度在3範圍內,設計壽命在1-3年。 由於大批量產並使用工業級貨架零件,Dove衛星的造價相對非常低廉。且Dove衛星可由國際太空站直接投放,亦可經由不同種類的商業發射系統發射,發射靈活成本低。而RapidEye每顆衛星的大小不到一立方米,重量為150千克,空間解析度在5米內,SkySat則可以收集高解析度0.8m全色和1.0米多光譜圖像。
如上文所述,與Dove衛星群相比較,「靈鵲」星座計劃所使用的衛星更大、所需數量更少,在衛星平臺上,增加了一些自控和星路的控制算法,效果上只需要「半天」便可以實現全球覆蓋。
在成本控制方面,零重力實驗室也有著自身優勢,據悉,零重力實驗室已經具備了立方星中幾乎所有組部件與系統的自主研發能力,在內部有一套完善的衛星研製流程與整星解決方案。
蘭利東告訴36氪:「零重力實驗室最核心競爭優勢是自主研發的技術,我們自己掌握核心技術,可以不斷技術改進,做到快速迭代,受供應商影響小,可以控制成本。這是最後做到標準化、批量化生產的訣竅。」
在衛星製造方面,零重力實驗室正在進行衛星批產的優化,一方面是做生產線的優化,將目前所有的接口標準、電信標準、電氣標準等造星標準對接給供應商,減少誤差,優化流程。另一方面是進一步完善「靈鵲」星和整星的標準和規範體系。今年生產線的設計目標是實現年產50-100顆,每顆衛星研製成本將控制在50萬/U左右。
近年來,資本逐步進入民營衛星領域內的初創公司,2018年,包括長光衛星、天儀研究院、九天微星、千乘探索、微納星空、銀河航天、零重實驗室等從事微小衛星的研發與製造的公司均獲得了融資。其中,零重力實驗室是目前為數不多提出建設遙感星群的的民營衛星製造公司,但要驗證「靈鵲」衛星的可靠性,能否正常在軌運轉,穩定傳輸遙感數據,可能還需要1-2年時間。
針對此次投資,銀杏谷資本投資經理郭力文告訴36氪:「銀杏谷資本是在網際網路和大數據領域系統布局,背靠產業資本、連結新經濟的投資平臺;我們看好衛星商業航天和未來的數據應用市場;零重力實驗室在賽道裡無論技術路徑還是實現能力都具有領先優勢,未來成長空間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