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人造肌肉」可提起自重650倍物體,伸縮10000次,原理卻很簡單

2020-11-25 機工教育

導讀

最近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了一款人造肌肉纖維,可以提起自身重量650倍的重物,這種纖維可隨著溫度的改變而伸縮,且相應快速,或將適用於機器人、假肢、生物醫學設備等。

作者:風雨撫蕖

編輯:Monday

在仿生這條道路上,機器人學家似乎一直都在保持著自己的節奏,按部就班的進行著相關的研究。

最近,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團隊的一項關於人造肌肉纖維的研究刊登在了Science的封面上。

這種可編程的人造肌肉為仿生機器人家族再添全新「部件」,為機器人添上筋脈,或將加速機器人,觸覺和假肢的發展。

這款纖維通過不同材料對熱膨脹的差異,模擬植物卷鬚的卷繞和拉動機制來產生收縮效果

未來可以作為機器人、假肢和其他機械和生物醫學應用的人造肌肉。

更輕更快更小更接近真實

創造人造肌肉並非新鮮事兒,前不久我們就報導了通過液壓系統和原電池原理結合的機器血液系統,它極大的提高了機器人能量密度

目前通過液壓系統,伺服馬達,形狀記憶金屬和響應刺激的聚合物製作的人造肌肉都具有局限性,包括高重量或慢響應時間。

相較之下,研究人員表示,新的基於光纖的系統非常輕巧,可以非常快速地響應。

「性格差異」為材料帶來強勁動力

為了製作這種纖維,研究人員將兩種熱膨脹係數相差極大的材料——一種非常易拉伸的環狀共聚物彈性體和一種更硬的熱塑性聚乙烯配合在一起,結合成一股纖維。

「截然不同」的性格使得它們在加熱時會具有不同的膨脹率。隨著結合材料的加熱,膨脹更快的一側會給膨脹較慢的一側產生較大的壓力,使得結合材料朝向更緩慢膨脹的一側彎曲,一旦溫度回落,纖維就恢復到原來的長度。

其靈敏度很高,僅用體溫就能引起明顯的彎曲,事實上只需1攝氏度的增加即可開始纖維收縮。

此外加熱纖維時產生的緊固程度可以通過確定纖維的初始拉伸的多少來「編程」。

更重要的是,目前的研究表明,這些基於纖維的執行器具有熱和光學可控性,可以提升超過自身重量的650倍!

銀納米導電網,反饋纖維性能——拉伸萬餘次

為了更好的反映纖維的性能,研究人員將一種銀納米(AgNW,直徑= 70nm和長度=50μm)線構成的導電網直接沉積在纖維肌肉的表面上,然後再沉積聚二甲基矽氧烷(PDMS)彈性體作為保護性可拉伸層。

隨著肌肉纖維的收縮和伸長變化,表面的導電網也會相應的變化,由此導電網的電阻變化就反映了肌肉纖維的性能。

再將纖維肌肉的一端連接到直流電機,並由分壓器記錄電阻值的變化。

壓阻應變反饋表明,目前的肌肉纖維能承受大於1000%的應變,並重複10000次。

由簡向繁,未來無限可能

雖然能夠拉起自身重量650倍的重物,但是一根纖維的力量也極其有限,也不過微牛級的大小。

為了提供更大的強度來提升更重的負荷,纖維可以捆綁在一起,就像肌肉纖維捆綁在體內一樣。該團隊成功測試了100根光纖束。

未來,這些纖維還可以囊括加熱元件。例如電極,提供在內部加熱它的方式,而不必依賴任何外部熱源來激活「肌肉」的收縮。

這種纖維還可以用作機器人手臂,腿或夾子中的致動器,也可用作假肢的制動器,為它們提供快速的響應。

今天的一些假肢可以重達30磅,其中大部分重量來自致動器; 因此,重量較輕的致動器可以讓假肢佩戴者使用起來更方便。

這種纖維也可用於微小的生物醫學設備,例如通過進入動脈然後被激活的醫療機器人。

正如研究人員Mehmet Kanik所說,這種材料的可能性幾乎是無限的,因為幾乎任何具有不同熱膨脹率的材料的組合都適用,具有廣闊的探索空間。

來源:機器人大講堂

聲明:本文所用視頻、圖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第一時間告知,我們將根據您提供的證明材料確認版權並按國家標準支付稿酬或立即刪除內容。

往期文章

什麼?機器人裡也有leader!可以分工合作的螞蟻機器人來了

MIT機器人參加風靡全球的「踢瓶蓋挑戰」,模仿人類肌肉,任務正確率97%

第二彈!工信部再發5G震撼宣傳片!

學PLC不會模擬量?送你接線控制和編程實例,還挺全

一文讀懂世界智能製造大趨勢!

相關焦點

  • Science封面:MIT「人造肌肉」可提起自重650倍物體,伸縮10000次,原理卻很簡單!
    最近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了一款人造肌肉纖維,可以提起自身重量650倍的重物,這種纖維可隨著溫度的改變而伸縮,且相應快速,或將適用於機器人、假肢
  • 伊利諾伊大學開發出可承受自身12000倍重量的人造肌肉
    你的肌肉夠不夠發達?能承受多少重量呢?恐怕再厲害也比不過這傢伙了,就是它,人造肌肉!這圖是放大後的,人家本身直徑只有 0.4 mm。你別看它細的跟根繩似的,人家可是大力士,據說可以能夠承受 12,000 倍於自身的質量。相當厲害吧。
  • 哈工大造出柔性機器人,人造肌肉能和象鼻一樣靈活了
    氣動人工肌肉,是人造肌肉(artificial muscle)的一種。人造肌肉即電活性聚合物,是一種新型智能高分子材料,是根據生物學原理由纈氨酸、脯氨酸和甘氨酸這 3 種胺基酸按一定順序排列構成,可在外加電場下通過內部結構的改變而伸縮、彎曲、束緊或膨脹,非常接近生物的肌肉纖維。
  • MIT成功研製人造肌肉纖維,仿生機器人已在地平線
    這使得尼龍纖維成為進行直線運動的理想材料,比如豎直地提起什麼東西。但是讓尼龍纖維在收縮的同時進行彎曲就不是那麼簡單了。傳統的方法裡,讓尼龍彎曲需要用到滑輪裝置。這增加了系統的重量、複雜度和成本——它們恰恰是是量產新技術最需要減少的三個東西。MIT 團隊找到了一種很巧妙的方法繞過這個難題。該團隊使用的是普通的尼龍絲。他們先對它壓縮處理,把圓形的橫截面改為矩形。
  • MIT「食人花」能抓起120倍自重物體!摺紙,又顛覆了我的三觀!
    當真空從夾具中吸出空氣時,「皮膚」會收縮,迫使摺紙骨架摺疊成一個狹窄的漏鬥,成束的夾子的脊狀內部和粗糙的乳膠皮有助於保持物體。機器人在實驗室實驗中,柔軟的抓手可以拾取各種尺寸和形狀的家用物品,成功地在智慧型手機和杯子的把手上閃閃發光等等。
  • 燕山大學「無系留軟體抓手」,1.5kg自重抓起40kg物體!
    值得注意的是,基於仿生纏繞原理設計,UHL軟體抓手可以抓取超過自己重量26倍的物體(40kg),其抓取重量甚至超過了很多剛性抓手。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著名機械類期刊《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上。氣動無系留軟體抓手抓取負載40kg抓手(末端執行器)是機器人和環境發生交互的關鍵部件,包括抓取和操作各種各樣的物品。
  • 【技術前沿】人造肌肉新材料,比天然肌肉強200倍
    小而強大——這是形容一種由一個國際性研究團隊創造的人造肌肉:較之相同粗細的天然肌肉纖維,人造纖維要強壯200倍。
  • 一種「壓電材料驅動的微型夾爪」可抓取自重30倍的物體
    近日,由哈佛大學,洛桑聯邦理工學院以及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聯合在國際機器人通訊期刊《IEEE機器人與自動化通訊》(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Letter)發表了一篇文章中提出了一種「壓電材料驅動的微型夾爪」,這款夾爪本身張開的尺寸大約為0.2mm,自身重量0.1g, 但確可以抓取重達3g(30倍)的物體。
  • 最強人造皮膚來了:自我修復5000次,拉伸28倍,靈敏度驚人
    次,未來可以用於外科修復。 這款原型皮膚可以感知8英寸(20.32釐米)以外的物體,在不到十分之一秒的時間內做出反應,並自我修復5000多次。研究報告的作者Yichen Cai博士說,理想的電子皮膚應該模仿人類皮膚的許多自然功能,包括實時感知溫度和觸覺。
  • 一個動畫搞懂:起重機的吊臂伸縮原理
    法律顧問:趙建英律師 昨天有兩位讀者留言強烈要求分享吊臂的伸縮原理,其實咱們之前已經分享過了,可能大家沒有看到,今天小編再拿出來讓大家惡補一下下。 起重機的吊臂一般包括主臂和副臂兩部分。
  • 汽車起重機吊臂結構與伸縮原理
    汽車起重機吊臂結構與伸縮原理 2012-05-03 08:59
  • 「蛇形」軟爪僅8.2g,能舉起超自重220倍的物體!一年半內有望投入商用
    這款纏繞式軟抓自重僅8.2g,不僅能夠拾取易碎物品,還能抓取最重為1.8kg(自重的220倍)的重物,而且尤其擅長從細長的管道、溝槽中取物。此外,它的觸覺敏感度達到了常規模型的15倍,還具有實時觸覺傳感能力。
  • 「蛇形」軟爪僅8.2g,能舉起超自重220倍的物體!一年半內有望投入商用
    這款纏繞式軟抓自重僅8.2g,不僅能夠拾取易碎物品,還能抓取最重為1.8kg(自重的220倍)的重物,而且尤其擅長從細長的管道、溝槽中取物。此外,它的觸覺敏感度達到了常規模型的15倍,還具有實時觸覺傳感能力。
  • 比天狼星還亮16倍,肉眼可見,這或是人類看到的最亮人造物體
    肉眼看到人造衛星,最關鍵的還是要知道人造衛星的過境時間,最好有專業的設備,但是在特殊情況下,肉眼也是可以看見的,今天這篇文章就科普一下肉眼看到人造衛星的幾個要素,以及如何找到空間站等人造物體。以國際空間站為例,其軌道高度400公裡左右,目前是最大的一個人造物體,長達100米,總重量為520噸,規模是和平號空間站的4倍以上。國際空間站每天繞行15.7圈,速度為每小時2.7萬公裡。觀測國際空間站有個優勢,那就是其太陽能電池板可增加被觀測到的概率。一般情況下,太陽能電池板反射的光可讓空間站亮等達到-4.5,和金星差不多,比夜空中的天狼星亮16倍。
  • 十大助推科技甲殼蟲:獨角仙舉起自重800倍物體
    某些獨角仙甚至可以舉起比它們體重重800倍的物體。這種強大的力氣來源於它們獨特的身體結構。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昆蟲學家布雷特-拉特克裡夫解釋說,「它們與脊椎動物完全不同。脊椎動物是骨骼在內,肌肉在外,而無脊椎動物則是肌肉在內,外骨骼在外。因此,這些甲殼蟲的構造就非常像機器人。」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資助的一項研究正致力於將這些甲殼蟲打造成軍用機器人。
  • 知識||磁致伸縮的簡單介紹
    WXH-2Q01磁致伸縮液位計磁致伸縮液位計的傳感器工作時,傳感器的電路部分將在波導絲上激勵出脈衝電流,該電流沿波導絲傳播時會在波導絲的周圍產生脈衝電流磁場。磁致伸縮液位計的技術優勢:磁致伸縮液位計適合於高精度要求的清潔液位的液位測量,精度達到1mm,最新產品精度已經可以達到0.1mm。磁致伸縮液位計還可應用於兩種不同液體之間的界位測量。防爆型設計,適合危險場合,智能電子線路設計可計算出容積量;唯一可動部件為浮子,維護量極低。磁致伸縮液位計由三部分組成:探測杆,電路單元和浮子組成。
  • 按壓伸縮式原子筆自動伸縮鎖止機構原理詳解
    原子筆按一下筆芯伸出並鎖住,再按一下筆芯就縮回到筆筒裡,簡單實用,原理跟物理課本上分析傾斜面的放一個物體的受力是類似的,物體受外力,克服靜摩擦力,物體就會運動。一、結構組成原子筆自動伸縮鎖止機構部件包括:鎖止件、壓杆、導軌,具體見下圖:需要特別注意上圖鎖止件和導軌底部的傾斜面,鎖止件就是沿著這個斜面滑動旋轉的,更多機械原理請參見 CAD2D3D.com。
  • 美造出「萬能肌肉薄膜」 人造器官有望批量生產
    研究人員表示,MTF最大的應用前景在於製造出人造器官。如果這種技術得以廣泛應用,將使器官移植變得十分簡單。   讓細胞組成「合唱團」   如今,器官移植早已走出了科幻小說。人類目前主要進行的是異體器官移植,由於器官捐獻者有限,加上技術難題,這種移植方法的局限性十分明顯。人造器官研究已成為生物學界的一個前沿領域。
  • 強大的人造肌肉,或將為未來的軟機器人,可穿戴設備提供動力!
    人造肌肉或將為未來的軟機器人和可穿戴設備提供動力。但為了設計和製造新設備,需要更多地了解這些強大結構的基本機制。現在,哈佛大學約翰·A·保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SEAS)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人造肌肉纖維的一些基本物理特性。
  • 科學家研製出可伸縮觸感材料人造皮膚 【VOA慢速英語】
    科學家研製出可伸縮觸感材料人造皮膚 Researchers Cre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