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量子點混合技術製備超光波譜範圍圖像傳感器

2020-12-03 太平洋電腦網

來自光子科學研究所(簡稱ICFO)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一種全新的圖像處理晶片,藉助於新型的納米石墨烯和量子點混合技術,首次讓數字相機能夠成功同時捕捉來自紅外/紫外線和可見光部分的圖像, ICFO的研究人員採用金屬、PbS膠質量子點(CQD)半導體材料部署於單層石墨烯,並且利用這種混合式系統放置於CMOS晶圓上,連接至圖像處理晶片封裝單元和讀取電路。

通過這種方法,研究團隊成功地生產出了能夠同時感應超大範圍光譜波長的高解析度圖像傳感器,從300納米波長的紫外線至2000納米波長的紅外線,並且完整地覆蓋了可見光範圍。研究論文的共同作者Gerasimos Konstantatos表示「我們將量子點技術成功地延展至近紅外波譜(1100-1900納米),這使得我們的被動夜視技術能夠同時偵測和展示晴朗夜空的大氣。」這項成果展示了室溫下高敏感度、低成本的遠紅外新型圖像傳感器的可能,具有巨大的市場前景。

這項研究發表在最近的《自然光學》期刊上。

相關焦點

  • 浙江理工大學石墨烯量子點製備光催化材料研究獲進展
    董曉平(中)與課題組成員討論相關內容  浙江在線11月20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張吉 通訊員 仇旭 王楠)光催化,是利用催化劑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的一種技術作為光催化技術分支的年輕「一族」,近年來二維複合材料的製備研究成為熱門。  在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浙江理工大學化學系教授董曉平的主持下,一項名為「石墨烯量子點輔助剝離石墨相氮化碳製備二維複合材料及其光催化應用研究」的基礎研究獲得了一定進展。
  • 詳細的量子點技術分析
    在照明應用方面,我們的技術路線圖考慮了如何以及何時將量子點用於LED燈、下變頻器,以及普通照明和專業小眾應用。在傳感器應用方面,我們探索了混合QD-Si可見光圖像傳感器如何同時實現高解析度和全局快門,同時也展示了QD-Si紅外圖像傳感器如何克服當前解析度問題。在光伏應用方面,我們給出了全球量子點光伏技術的最新進展情況,也闡述了尚未克服的商業和技術挑戰。
  • 挑戰量子點技術!新型柔性半導體製備方法更簡單
    關鍵字量子點、柔性半導體、納米、光電背景前不久,筆者在《基於石墨烯和量子點的圖像傳感器:應用前景廣闊!》一文中為大家介紹過量子點技術,或許許多朋友還有印象。量子點是指一系列極小的半導體粒子,三個維度的尺寸都在100納米以下。
  • 美研發石墨烯半導體量子點能實現單分子傳感器
    有一種「石墨烯半導體量子點(graphene quantum dots)」能實現單分子傳感器,也可能催生超小型電晶體或是利用半導體雷射器所進行的晶片上通訊;美國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日前即發表了該校進行這種技術研發的相關計劃。
  • 一步法製備貴金屬/石墨烯基柔性生物傳感器
    多孔結構的三維石墨烯具有大表面積、好的生物形容相容性和極好的導電性,可以廣泛地應用於能源器件、催化、分離和傳感等。三維石墨烯可以通過自組裝、模板法和直接沉積等方法製備。最近,一種新型的方法被報導,可以通過雷射直寫技術直接在聚醯亞胺的基底上來合成三維結構的石墨烯。
  • 基於鈣鈦礦量子點的有源腔光學壓力傳感器
    現有光學壓力傳感器主要以無源腔光學傳感器為主,受腔鏡反射率的影響,該類傳感器解析度和光源利用率受限。相比無源腔光學傳感器,具有自發光功能的有源光學傳感器的一些優勢尚待科學工作者們去開拓創新和有效開發。圖源:Veer近日,北京理工大學鍾海政教授和鄧羅根教授合作報導了基於鈣鈦礦量子點的光學壓力傳感器。
  • 石墨烯的製備方法及應用
    石墨烯韌性好,有實驗表明,它們每100nm 距離上承受的最大壓力可達2.9 N,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力學性能最好的材料之一。石墨烯特有的能帶結構使空穴和電子相互分離,導致了新電子傳導現象的產生,如量子幹涉效應、不規則量子霍爾效應等。Novoselov 等觀察到石墨烯具有室溫量子霍耳效應,使原有的溫度範圍擴大了10 倍。
  • 5年內手機將用上量子點圖像傳感器!CMOS或將成為歷史
    看點:五年之內,我們很可能會在手機中看到基於量子點的圖像傳感器。  智東西2月26日消息,近日,兩位科學家在IEEE上發布文章,稱量子點圖像傳感器可能將逐漸取代CMOS圖像傳感器。量子點圖像傳感器對於光線的吸收是可調的,並且光線吸收能力更強、成像動態範圍更廣、尺寸更小。
  • 5年內手機將用上量子點圖像傳感器,CMOS或將成為歷史!
    智東西3月4日消息,近日,兩位科學家在IEEE上發布文章,稱量子點圖像傳感器可能將逐漸取代CMOS圖像傳感器。量子點圖像傳感器對於光線的吸收是可調的,並且光線吸收能力更強、成像動態範圍更廣、尺寸更小。
  • 5年內手機將用上量子點圖像傳感器,CMOS或將成為歷史
    量子點圖像傳感器對於光線的吸收是可調的,並且光線吸收能力更強、成像動態範圍更廣、尺寸更小。雖然目前量子點成像還面臨穩定性較差、效率較低、一致性難以保證等問題,但全球許多科技企業都致力於實現量子點成像的商業化。據外媒報導,蘋果在2017年就曾收購過一家致力於製造量子點相機以用於智慧型手機的公司InVisage。
  • 怎樣製備碳量子點_碳量子點的製備
    打開APP 怎樣製備碳量子點_碳量子點的製備 發表於 2018-01-15 14:53:57 碳量子點的製備方法 過去的十幾年,各種製備碳量子點的方法被提出來,這些方法大致分為「自上而下(Top-down)」和
  • 每周一問 | 碳量子點和石墨烯量子點有何區別?
    1.碳量子點和石墨烯量子點有何區別?從廣義上說,石墨烯量子點是碳量子點的一種。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碳量子點根據碳源不同,製備方法不同,結構也千差萬別。特別是通過熱解或氧化sp3碳結構的小分子前驅物製備的碳點(又叫從下而上法),往往並不具或只有很小的有類氧化石墨烯的sp2共軛島嶼結構,而更類似於大的碳簇。因此,從結構上來說我們可以把石墨烯量子點歸為具有石墨片層結構(晶格間距0.32nm)以及較大的網狀sp2共軛島嶼結構的碳量子點。
  • 我國科學家製備出小扭轉角度雙層石墨烯
    近年隨著扭轉角在魔角範圍(~1.1°)的雙層石墨烯中新奇量子現象的發現,扭轉雙層石墨烯的研究愈發受到關注。因此,催生了新的研究領域——twistronics。目前,實驗室小扭轉角雙層石墨烯多是通過微機械剝離法與手工堆垛方法製備,如何通過生長的方法直接製備出小扭轉角雙層石墨烯是當前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 科研人員製備出小扭轉角度雙層石墨烯
    近年隨著扭轉角在魔角範圍(~1.1°)的雙層石墨烯中新奇量子現象的發現,扭轉雙層石墨烯的研究愈發受到關注。因此,催生了新的研究領域——twistronics。常規雙層石墨烯是通過AB堆垛形成的穩定結構,而對於扭轉雙層石墨烯,其表面會展現出摩爾條紋超晶格,且該超晶格周期與雙層石墨烯能帶結構會隨著扭轉角度的變化而改變。
  • 直接溶劑剝離法製備石墨烯技術
    要實現石墨烯的應用,必須尋找一種合適的是石墨烯製備方法。目前,石墨烯的製備方  法主要有機械剝離法,化學氣相沉積法,還原氧化石墨烯法以及直接溶劑剝離法等。微機械剝離法和化學氣相沉積法雖然能得到高質量的石墨烯,但是產率低,難以滿足石墨烯在複合材料等領域的應用。還原氧化石墨烯法實現了石墨烯的低成本大規模製備,但是所得到的石墨烯含有大量的缺陷。
  • 美研製出指甲大小的紅外線圖像傳感器
    美國科學家日前用石墨烯開發出一種只有指甲蓋大小的紅外線圖像傳感器。不同於目前常見的中紅外和遠紅外圖像傳感器,新技術無需笨重的冷卻裝置就能運行,首次實現了在室溫下對全紅外光譜的觀測。由於體積小、重量輕,它甚至能夠集成到隱形眼鏡或手機當中,未來有望在軍事、安保、醫學等多個領域獲得應用。相關論文在線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雜誌網站上。
  • 3分鐘了解量子點光纖放大器技術
    其光致螢光(Photoluminescence, PL)覆蓋了1100~1300 nm波長區,PL譜的半高全寬FWHM~130 nm。二是用紫外光刻技術,將PbS量子點分散於紫外固化(UV)膠中,製作單波導結構的QDF。在410 nm抽運下,測得PL中心峰波長1080 nm,PL譜的FWHM~200 nm。
  • 上海微系統所製備出小扭轉角度雙層石墨烯
    (~1.1°)的雙層石墨烯中新奇量子現象的發現,扭轉雙層石墨烯的研究愈發受到關注。常規雙層石墨烯是通過AB堆垛形成的穩定結構,而對於扭轉雙層石墨烯,其表面會展現出摩爾條紋超晶格,且該超晶格周期與雙層石墨烯能帶結構會隨著扭轉角度的變化而改變。目前,實驗室小扭轉角雙層石墨烯多是通過微機械剝離法與手工堆垛方法製備,如何通過生長的方法直接製備小扭轉角雙層石墨烯是當前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 工業大麻黑科技:華東師大首次展示工業大麻製備的石墨烯納米材料
    最近,昆明國際工業大麻產業園的消息引起了全國的關注,而在掛牌儀式的現場,一項工業大麻「黑科技」同樣引人注目——華東師範大學重慶研究院首次展示了工業大麻麻稈麻根製備石墨烯介孔量子材料及一系列重要應用。,該研究院採用自主智慧財產權研發的精密光學、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的技術與儀器設備,以工業大麻稈莖為原材料製取石墨烯介孔量子點(1-3nm),其導電率大於國際同類產品的4倍,物理性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 石墨烯四大應用領域全解讀
    石墨烯相關專利開始呈現爆發式增長(2010 年353 件,2012年達1829 件)。總體看來,石墨烯技術開始進入快速成長期,並迅速向技術成熟期跨越。全球石墨烯技術研發布局競爭日趨激烈,各國的技術優勢正在逐步形成。  石墨烯出現在實驗室中是在2004年,當時,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兩位科學家安德烈;傑姆和克斯特亞;諾沃消洛夫發現他們能用一種非常簡單的方法得到越來越薄的石墨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