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苡婷
對於人類的起源問題,世界上的生物學家已經達成了共識,那就是目前世界上的人類都來源於非洲大陸,在5萬到7萬年前,晚期智人走出了非洲大陸,他們在與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部落進行了短暫而少量通婚後,繼續繁衍後代,並逐步走向了地球上的各個大陸。
那麼我們中國人從何而來?這些晚期智人是如何到達中國境內的?最近,記者採訪了在這方面有最新科研成果的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分子人類學家李輝教授。
祖先從雲南進入中華大地
我們東亞人的祖先大約在2萬到3萬年前之間從雲南地區進入中華大地,他們是西亞史前人群的後代,也許是因為當時要適應雲南炎熱和潮溼的氣候,他們體內的EDAR1這個基因發生了突變,這是一個控制外胚層的重要基因。李輝介紹說,2013年,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副校長金力教授科研團隊和哈佛大學的科研團隊合作發現了這個突變,以及突變發生的時間點和對人種產生的影響。這個基因突變不僅使得我們的發形發色發生了變化,產生了東亞人,導致的另一個結果就是東亞人與歐洲人在排汗功能上產生了巨大差異。我們的祖先皮膚通透性增強,變得容易出汗,他們可以通過出汗來散發熱量,而西亞和歐洲人的出汗散熱能力大大不如東亞人。李輝說,這也能解釋我們生活中一個比較常見的現象,為什麼西方人都喜歡喝涼水,甚至是冰水,對於他們不易散熱的身體來說,喝冰水可以很好地降溫。
冰河期結束後中華文明開始孕育
我們的祖先進入中華大地後,以原始部落的形式慢慢擴散著。因為當時是冰川期的鼎盛期,氣候極其寒冷,我們的祖先只能勉強生存而已。李輝介紹說,一直到1.2萬年前,末次冰期結束,氣候開始變暖,農業起源並發展起來,中華文明才開始孕育。
目前從考古學資料來看,中華大地上最古老的文明在北方是起源於桑乾河的磁山文化,最典型的遺址位於河北省陽原縣的泥河灣地區。那裡的先民成功馴化了小米。在南方,發源地在湖南的沅江一帶,那裡的先民馴化了大米,那裡的文化被稱為是彭頭山文化——高廟文化。
泥河灣地區是一個人類文明的搖籃。2001年馬圈溝遺址的發掘,首次發現了距今約200萬年前人類進餐的遺蹟,屬於直立人的北京猿人也在桑乾河流域附近活動。
李輝進一步解釋說,過去我們都認為人類文明會誕生在大河大江邊,但是事實上它們會出現在小河小江流域,因為大江大河發生洪澇災害的可能性比較大,文明萌芽容易被打斷。
隨著時間的推移,磁山文化向南北擴張分化為紅山文化和仰韶文化,長江中下遊一帶比較有名的良渚文明也是在紅山文化的激發下產生的。仰韶文化是五至六千年前,在黃河中遊流域形成一個強大的部落文明,後來演化出廟底溝文化和馬家窯文化。
藏族和苗族都是中華文明的後代
在之後的文明融合中,紅山文化的部落可能戰勝了仰韶文化的部落,逼迫仰韶文化的部落西遷形成馬家窯文化。李輝說,藏族就是西遷的仰韶文化貴族階層繁衍的西羌後代之一。從考古學證據來看,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藏族文化中濃濃的仰韶文化的留存,比如藏族傳統的雙魚捧日圖可能與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出土雙魚捧日盆有關;還有圓圈形的鍋莊舞等,都是仰韶文化中的獨特文化表現。
另外,起源於沅江流域的高廟文化群體也在中華民族的融合中,被北方群體融合。今天的苗族很可能就是高廟文化貴族的後裔,很多苗族部落的圖騰與高廟文化的文物非常相似,特別是鳳鳥和八角星的圖像非常類似。
在李輝看來,我們漢藏民族的共同祖先可以追溯到磁山文化人群,而漢族則是其後分化出的紅山文化融合了仰韶文化的部分後代和高廟文化的部分後代組成。所以藏族和苗族與我們原本就是一家人。(吳苡婷)
[ 責編:秦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