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解析早期胚胎細胞的「成長之路」—新聞—科學網

2020-11-28 科學網

生命個體由受精卵經胚胎發育而來,胚胎中的細胞「世代繁衍」,最終「生成」完整的個體。探尋細胞「家族」的「族譜」,追溯它們在胚胎發育早期的「祖先」,解析他們的「血統」,對於人們了解生命起源,「追蹤」疾病至關重要。

生命作為自然最美的傑作,其誕生過程令人著迷。在早期胚胎發育階段,受精卵先發育成囊胚,再由囊胚形成外、中、內三個胚層。外胚層最終發育成機體的神經、皮膚等組織,中胚層發育成心臟、血液、肌肉和骨骼等組織,內胚層則發育成肺、肝、胰腺和腸等內臟器官。外、中、內三胚層的形成過程直接影響胎兒能否順利從母體誕生。而這其中,細胞如何「繁衍」,如何「分化」,又如何決定自己的命運走向並不清楚,構成生命之樹的每一個細胞從胚胎時期開始的成長脈絡仍有待揭示。

 

據介紹,景乃禾研究團隊建立一種全新技術方法,研究人員分別選取小鼠早期胚胎中不同空間位置和不同發育時間的細胞進行轉錄組學分析,成功繪製了一張同時包含時間、空間信息的高精度細胞「成長軌跡」三維立體圖。

 

「科學家們可以通過這張「百科全書式」的「成長軌跡」圖追溯不同胚層細胞的「祖先」。」 景乃禾研究員告訴《中國科學報》,在一系列「追根溯源」後發現,原本被認為全部由上胚層發育而來的內胚層細胞,有一部分極有可能「越過」上胚層直接來自於原始內胚層,而一些特定的原本被認為沿不同分化路徑而來的中胚層和外胚層細胞,則可能有著共同的「前身」細胞,這些發現顛覆了人們對傳統「細胞家譜」的認知。

 

近年來在生物醫藥領域大放異彩的幹細胞研究中,科學家們多「遵循」細胞的「成長」路徑從多能幹細胞中分化得到該細胞的「前身」細胞,用於再生醫學與疾病相關的研究。

 

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彭廣敦解釋說,景乃禾團隊這一或將改寫細胞「族譜」的發現,有助於人們完善肝臟、胰腺、脊髓等器官中細胞的分化體系,為未來人們分化得到這些器官中幹細胞提供了新的可能途徑,這些新發現的細胞分化路徑甚至可能比基於「傳統細胞家譜」的路徑更加高效快捷。

 

景乃禾表示,這項研究成果是對經典發育生物學層級譜系理論的重大修正和補充,將極大推動早期胚胎發育和幹細胞再生醫學相關領域的發展。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19-1469-8

相關焦點

  • 科學家解析早期胚胎細胞的「成長之路」
    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化與細胞所)景乃禾研究組與多位科學家合作,成功繪製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高精度的細胞這一成果或改寫細胞「家譜」,為幹細胞的產生來源提供新的思路,推動幹細胞治療和相關藥物篩選工作的發展。8月8日凌晨,這一重要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生命個體由受精卵經胚胎發育而來,胚胎中的細胞「世代繁衍」,最終「生成」完整的個體。探尋細胞「家族」的「族譜」,追溯它們在胚胎發育早期的「祖先」,解析他們的「血統」,對於人們了解生命起源,「追蹤」疾病至關重要。
  • 打開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新聞—科學網
    然而人類胚胎在植入子宮後的早期發育情況,由於倫理和技術的限制而長期處於「黑匣子」般的狀態。   7天之後的「黑暗地帶」   人類胚胎發育到第7天,需要植入母親的子宮,才能繼續存活和發育。   7天之後,胚胎在子宮中發生了什麼變化,導致這些變化的關鍵細胞和分子事件是什麼?出於倫理考慮和技術限制,這些問題很難用實驗手段來解析。
  • 科學家解析小鼠著床前胚胎5-醛基胞嘧啶譜圖
    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5fC位於重要功能區域並與基因表達激活密切關聯。中心湯富酬課題組與生命科學學院伊成器課題組合作在《Cell Stem Cell》雜誌上發表了題為「Single-Cell 5-Formylcytosine Landscapes of Mammalian Early Embryos and ESCs at Single-Base Resolution」的研究論文,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單細胞水平的5-醛基胞嘧啶全基因組測序,並解析了小鼠著床前胚胎中的單鹼基解析度
  • 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正在緩緩打開?—新聞—科學網
  • 新一代單細胞itChIP技術解析早期胚胎細胞命運決定機制
    2019年9月3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何愛彬組在《Nature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了題為Profiling chromatin state by single-cell itChIP-seq的文章,報導了利用一種全新的普適性,易操作的單細胞ChIP-seq技術解析早期胚層和器官發育中細胞命運的選擇決定機制
  • Cell Rep:科學家首次揭示胚胎細胞早期發育階段的奧秘
    2019年3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瑞典卡羅琳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對早期小鼠胚胎中的單一細胞進行基因分析,發現了胎兒從受精卵發育到生命階段的關鍵階段,而這一階段是科學家們此前並不清楚的,相關研究結果刊登於國際雜誌Cell Reports上。
  • 我科學家揭示人類原始生殖細胞早期發育基因表達特徵
    揭示人類原始生殖細胞早期發育基因表達特徵  基因組DNA甲基化作為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修飾方式,是調控細胞分化過程中基因表達的主要機制之一。它雖然不改變基因序列,但卻可以遺傳給後代,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改變,在胚胎發育、幹細胞分化及癌症的發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 何愛彬研究組開發新一代單細胞itChIP技術解析早期胚胎細胞命運...
    9月3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何愛彬組在Nature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了題為「Profiling chromatin state by single-cell itChIP-seq」的文章,報導了利用一種全新的普適性,易操作的單細胞ChIP-seq技術解析早期胚層和器官發育中細胞命運的選擇決定機制,並將這一方法命名為
  • 靈長類早期胚胎發育多能性變化模式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鄭萍團隊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計算生物學所韓敬東團隊合作,研究發現獼猴早期胚胎細胞命運決定模式和調控與人類胚胎極其相似
  • —新聞—科學網
    巨噬細胞是人體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細胞,它可以吞噬細胞殘片、垃圾,消化病原體,發揮「清道夫」的作用,還能像「哨兵」一樣提醒其它免疫細胞「有敵入侵,準備戰鬥」,在免疫細胞與病原體激戰時,它也常常衝在最前面。   隨著研究深入,科學家們發現,它還可以調控器官發育,維持組織細胞間穩態,影響組織再生,參與神經系統修復等等。
  • 當人體胚胎遭遇「14天規則」—新聞—科學網
    之前的研究都在持續1周後中止了,但Zernicka-Goetz深知,1周後的人體發育還有很多值得深究之處。 研究人員最初使用的胚胎由那些不再需要接受體外受精的女性捐贈。研究團隊將之前小鼠胚胎的培養方式稍加調整,先把細胞浸泡在特殊的培養基裡,再放入培養箱中。由於胚胎樣本必須處於嚴格受控的環境中,研究人員每天只能移動一到兩次樣本,在顯微鏡下跟蹤它們的發育情況。
  • 上海生科院系統解析小鼠早期胚胎中小RNA的動態變化及其生物學功能
    該研究利用優化的方法系統解析了小鼠卵子到受精後8細胞胚胎發育過程中的小RNA動態變化,發現小鼠卵子和早期胚胎主要包含三類小RNA:endo-siRNA、piRNA和miRNA。受精卵中的這三類小RNA絕大多數來源於卵子,由精子帶入卵子的小RNA不足幾百分之一。隨著胚胎的發育,母源endo-siRNA和piRNA逐漸被緩慢降解。
  • 美科學家首次編輯人類胚胎基因—新聞—科學網
    Shoukhrat Mitalipov 圖片來源:OHSU/KRISTYNA WENTZ-GRAFF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的一個研究團隊修改了人類胚胎的基因這是美國科學家首次編輯人類胚胎基因。 該研究由俄勒岡衛生科學大學的Shoukhrat Mitalipov領銜,研究人員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修改了大量單細胞胚胎的DNA。《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透露,相關人員表示,該論文即將發表,但這之前不能透露任何信息。 該報導稱,直到現在,大部分美國科學家仍對人類基因編輯等爭議課題敬而遠之。
  • 科學家創建雜交北白犀胚胎—新聞—科學網
  • 新系統可模擬人類胚胎早期發育最關鍵過程—新聞—科學網
    科技日報北京9月11日電 (記者張夢然)《自然》雜誌11
  • 基因編輯可能導致人類胚胎染色體嚴重混亂—新聞—科學網
    近日,科學家進行了一系列使用CRISPR-Cas9編輯人胚胎基因組的實驗。結果揭示,該過程可能對靶位點或其附近的基因組造成不必要的巨大變化。 這三項獨立研究均已發表在預印本伺服器bioRxiv上,並揭示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的新風險。既往研究表明,CRISPR–Cas9引起的脫靶突變常常發生在距離靶點很遠的位置。
  • 《細胞研究》啟示錄:自信之路(上)—新聞—科學網
    經過多年培育,以《細胞研究》為代表,上海一批科技期刊對標世界一流、立足自身特色,進行了有益探索和積極實踐,在國際學術期刊界形成了 「上海樣本」,樹立起「中國標杆」。 為此,本報於今明兩天分上下篇推出長篇通訊《自信之路》,細述《細胞研究》30年發展的歷程和啟示,以期為各方提供借鑑和思考,希望更多本土科技期刊走出自己的「破圈之路」。
  • 科學家揭示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奧秘
    (蛋白質)「Bach1」在調控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中的重要作用,研究結果對理解幹細胞維持自身特性、胚胎發育早期的形成具有重要啟示,可能為開發幹細胞治療人類疾病的新療法提供新思路。 幹細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能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分化為體內任何種類的細胞。因此,幹細胞在器官再生和細胞替代治療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儘管近年來科學家在幹細胞分化領域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轉錄因子如何調控胚胎早期中胚層和中胚層衍生物(包括心血管系統等)的機制一直沒搞清楚,妨礙了將其分化的細胞安全有效地應用於臨床。
  • 科學家建立血管化類腦器官培養新體系—新聞—科學網
    血管化類腦器官移植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曉群課題組長期致力於腦的發育與功能的研究,近年來,該課題組對於人大腦皮層胚胎發育期間細胞類型與細胞特徵進行了系統分析
  • 北京大學發現胚胎幹細胞中的新稀有細胞亞群
    2012年,科學家們發現體外培養的胚胎幹細胞中有佔比大約1%的一個細胞亞群,它們具有更高的潛能,既能分化成為胚胎細胞,又能分化成為胚外組織細胞(如胎盤)【1】。由於它們在基因表達和染色質調控方面與2細胞胚胎期存在有許多共性,這些細胞也被稱為「全能樣幹細胞」或「2細胞樣幹細胞(2C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