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創建雜交北白犀胚胎—新聞—科學網

2020-11-26 科學網
科學家創建雜交北白犀胚胎
或被移植進「代孕母親」體內 有望拯救最瀕危哺乳動物

作為最後的兩頭北白犀之一,Fatu生活在肯亞的奧佩傑塔自然保護區。

圖片來源:Nichole Sobecki

 

本報訊 幾乎可以肯定,北白犀將會滅絕。作為拯救該物種努力的一部分,研究人員最近創建了雜交犀牛胚胎。

這些目前已被冷凍的胚胎含有來自北白犀和一個近親亞種的DNA,並且可能被移植進「代孕母親」體內,以獲得混合了上述兩個物種的動物。7月4日,此項工作在一篇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的論文中得以報告。

美國加州斯克裡普斯研究所幹細胞生物學家Jeanne Loring認為,該研究「對於整個領域來說向前邁出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步」。她的團隊希望利用幹細胞技術重新繁殖出北白犀。

作為非法狩獵的受害者,北白犀種群目前減少到只剩兩頭雌性,從而成為地球上最瀕危的哺乳動物。今年年初,這個亞種的最後一隻雄性Sudan死於同年齡相關的疾病。它的「女兒」Najin和「孫女」Fatu生活在肯亞的奧佩傑塔自然保護區。Najin患有阻止其懷孕的腿傷,而Fatu患有無法將胚胎移植到其子宮內的生殖疾病。

北白犀的滅絕將不可避免。不過,由義大利克雷莫納Avantea生物科技實驗室獸醫、胚胎學家Cesare Galli領導的團隊,可能給了這種動物第二次機會。Galli和同事開發了一種技術,可從雌性犀牛體內提取卵子並使其受精,從而產生有可能變成動物的可用胚胎。

研究人員並未在Najin和Fatu身上測試該流程——這涉及到危險的麻醉,而是收集了來自12隻南白犀的卵子。南白犀是一個近親亞種,生活在非洲南部,數量在2萬隻左右。

13個卵子同一隻已經死亡的北白犀的精子結合,其中4個發育成囊胚,或者說早期胚胎。這些含有兩個亞種基因的雜交囊胚能被冷凍並隨後移植進「代孕媽媽」體內,以產生雜交後代。這些雜交體能確保北白犀的一些DNA被保存下來。

研究人員將另外17個卵子注射進一隻南白犀體內,以產生純種南白犀囊胚。為測試這些囊胚的健康狀態,該團隊產生了來自兩個純種胚胎的幹細胞系。它們表現出健康胚胎幹細胞的所有跡象,從而表明產生它們的胚胎一旦被移植,將會存活下來。

下一步將是獲取Najin和Fatu的卵子,使其與北白犀的精子結合併將由此獲得的胚胎移植進南白犀「代孕媽媽」體內。研究人員的最終目標是在3年內誕生第一頭北白犀。

不過,Galli表示,這一努力產生的後代將缺少維持北白犀健康野生種群的遺傳多樣性。一個更好但更具挑戰性的方法是利用北白犀的冷凍組織產生能發育成卵子和精子的幹細胞。

2011年,Loring和同事利用Fatu的皮膚產生了這種誘導性多能幹(iPS)細胞。自此以後,Loring及其團隊又創建了4個來自北白犀組織的iPS細胞系。這些組織被存放在聖地牙哥動物園生態保護研究所裡。

今年5月,研究人員證實,這些器官——來自12隻雄性和雌性犀牛——含有足夠的基因多樣性來幫助拯救這些巨大的動物。「我們希望在1年內培育出看上去像精子和卵子的細胞。」Loring說,「但前面仍有很多挑戰需要克服。」

「看到北白犀重回自然棲息地將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杜克大學生態保護生物學家Stuart Pimm表示。不過,他擔心導致北白犀近乎滅絕的背後原因一直存在。

「讓我們慶祝這一努力,但把目光放長遠。」Pimm說,「我們仍生活在一個非法狩獵導致大量犀牛喪生的世界。如果有任何將它們的後代放回到野外的機會,我們不得不從它們被釋放的瞬間就確保其不會被殺死。」(閆潔)

《中國科學報》 (2018-07-09 第2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別了,北白犀
    到了1984年,凱斯·希爾曼博士發現野生北白犀種群數量已經銳減為15頭,同時在捷克一家動物園內還殘存了7頭北白犀,北白犀已經到了滅絕的邊緣。這個結果讓所有人驚訝和痛惜,希爾曼博士和動物園立刻開展了保育研究和工作以求回復北白犀的種群數量。
  • 全球剩兩頭雌性北白犀 科學家想讓它們"傳宗接代"
    北白犀胚胎是使用近親亞種卵細胞培育的,科學家稱,這種方法有望拯救瀕危滅絕的北白犀。研究小組成員表示,我們希望「三年之內」人工培育出一頭北白犀。他們使用兩頭死亡雄性北白犀的精液培育出犀牛胚胎。北白犀胚胎是使用近親亞種卵細胞培育的,科學家稱,這種方法有望拯救瀕危滅絕的北白犀。
  • 別了,北白犀|世間再無北白犀,願天堂沒有槍聲
    為使北方白犀牛的基因繼續存留在地球上,2009年,動物園把「蘇丹」和另外3頭北方白犀(兩雌性一雄性)送到肯亞珀椰塔保護區,希望藉助那裡豐沛的水草和與它們原生棲息地相近的氣候環境,讓這些犀牛能夠自然受孕,繁衍後代。  但很不幸,計劃沒有成功。雖然有交配,兩隻雌性都沒懷孕。  2014年10月,其中一隻雄性犀牛自然死亡了。
  • 世界上最後一頭 雄性北白犀去世了
    北白犀與南白犀應是不同物種蘇丹的死,意味著北白犀向滅絕的邊緣又靠近了一步。它們早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受脅物種紅色名錄》評估為野外滅絕(EW)。事實上跟當年白鰭豚的情況幾乎是一樣的,北白犀早已經屬於功能性滅絕了。
  • 世界上最後一頭雄性北白犀,沒了
    自此,北白犀也面臨著徹底絕種的危機。負責照料它的保護區人員號召道,保護珍稀動物刻不容緩。當地時間20日上午,肯亞奧佩傑塔保護區在官方推特上公布了這一消息。保護區內一頭名為「蘇丹」(Sudan)的雄性北白犀,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推特截圖據肯亞民族日報消息,時年45的蘇丹,曾住在捷克的德武爾克拉洛維動物園,於2009年被送至奧佩傑塔。
  • 最後的雄性北白犀也老了,又一個物種即將消失
    然而,蘇丹的後腿也越來越不好使……蘇丹一歲時在南蘇丹的貝尚區被捉住,然後背井離鄉來到捷克共和國的 Dvur Kralove 動物園,直至2009年北白犀「最後機會」繁殖計劃啟動後,才與兩位雌性白犀牛小夥伴一同回到了非洲大陸,住進了自然保護區,任務是繁衍後代。然而,已入暮年的蘇丹因為後腿衰弱,已經不能與雌性交配,且他的精子數量也越來越少,配種可能性非常小。
  • 為什麼日本科學家要進行「人獸雜交胚胎」?目的是什麼?
    批准了第一例人獸雜交胚胎實驗,並且允許研究者將這種胚胎「撫養長大」。什麼是「人獸雜交胚胎」?「人獸雜交胚胎」可不是字面上的人和動物交配產生的胚胎,這也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在將來看到人頭馬、美人魚等生物。「人獸雜交胚胎」是採用各種細胞技術,把一種物種的細胞引入到另一種物種的胚胎當中,從而形成兩種物種的細胞在胚胎內融合、生長的狀態。
  • 科學家跨物種雜交,將人類幹細胞注入小鼠胚胎,培養成熟人體細胞
    人類曾經創造出一些跨物質的雜交動物,例如騾子、獅虎獸、鯨豚等。那人類能跨物種雜交嗎?小編接下來要說的可不是科幻電影裡的場景了。據外媒報導,科學家將人體幹細胞注入小鼠胚胎內,想要嘗試跨物質雜交,還將研究結果在5月13日發布在了《Science Advance》雜誌上。
  • 「人獸雜交」新聞 其實是標題黨
    流言: 【英國多家實驗室被爆秘密進行人獸雜交實驗達3年】大家曾否看過科幻片「人獸雜交」呢?近日爆出現實版「人獸雜交」新聞。英國《每日郵報》7月23日報導,有關英國多家實驗室正在進行人獸雜交胚胎幹細胞實驗的新聞於近日曝光,在政界和學界引起強烈反響。
  • 為什麼日本科學家要進行「人獸雜交胚胎」?目的是什麼?
    科學實驗在全球範圍之中都有,但是實驗也是具有一定的界限,而最近關於「為什麼日本科學家要進行「人獸雜交胚胎」?目的是什麼?」什麼是人獸雜交胚胎?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可能不少的人都覺得日本要進行人和獸的一個直接交配,很明顯這是一個不可能的事情,因為這樣的事情在科學界是不被允許的,所以說「人獸雜交胚胎」我們不能帶有色色彩的眼睛去看待,而日本獲批准的「人獸雜交胚胎」也確實允許科學研究者能夠將這種胚胎「生下來」,並養大!然而採用的方式並非這麼淺薄,而是採用的更加先進的技術來實施。
  • 雙語閱讀:日本人獸雜交胚胎實驗獲批
    日本政府近日批准科學家開展培育人獸雜交胚胎的幹細胞實驗,並允許其足月分娩。《朝日新聞》稱,在分娩後,研究人員還將對人獸雜交動物進行長達兩年的監測,如果他們發現這些發育中的動物大腦中含有超過30%的人類細胞,將暫停這項實驗。
  • 日本科學家為什麼要進行「人獸雜交胚胎」實驗,他們有何目的?
    為此,科學家嘗試「人獸雜交」胚胎實驗,以期解決器官嚴重短缺問題。2008年,英國科學家開始進行人獸胚胎的前期研究。到了2019年,日本科學家獲準進行人獸雜交胚胎實驗。那麼,什麼是人獸雜交胚胎?簡單來說,就是把人類細胞注入到動物胚胎內,讓含有人類細胞的動物胚胎在動物體內得以生長發育。通過人獸雜交胚胎技術,可以培養出各種人類器官。
  • 雜交小麥「一步到位」—新聞—科學網
    市場上的玉米種子和很大比例的水稻種子都是雜交種,即通過雜交兩個親本得到的後代種子。「雜交種充分利用了雜種優勢效應,可以提高生長勢,增強病蟲害抗性和提高產量。」呂建介紹。 雜種優勢是指雜種第一代在體形、生長率繁殖力及行為特徵方面均比親本優越的現象。然而,一直以來,小麥雜種優勢效應研究進展比較緩慢,這就限制了通過雜種優勢來實現小麥增產穩產。
  • 英國培養人獸雜交胚胎惹爭議 探秘疾病使命待解
    這個不方便談論的話題是人類和動物的雜交胚胎實驗,常被稱為「人獸交互」。  有人想到了2009年上映的電影《人獸雜交》,兩位野心科學家將人類與動物DNA進行雜交,製造出半人半獸的混血兒,隨後這個「半獸人」悄悄蛻變,最終具有毀滅性能量。  這個話題隨時可激起口水戰,引發學界、社會在技術和倫理方面的激烈討論。
  • 蘇丹:切角3年重長,40守衛24小時護衛,北白犀為何還是滅絕
    這是一個悲傷的日子,儘管科學家付出了諸多的努力,但是結果還是讓人失望。 北白犀這個物種在世界上生存了5000萬年,而人類只用了短短的百年,便將它們推向了滅亡。
  • 打開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新聞—科學網
    如果能在體外環境下讓人類胚胎繼續發育,並且仍能呈現胚胎在體內發育的結構和進程,將為深入認識人類胚胎發育機制打開更廣闊的局面。   早在2016年,劍橋大學和洛克菲勒大學的兩個科研團隊在二維(2D)培養皿中成功將人囊胚延遲培養到12~13天,這些2D培養的胚胎初步顯示出體內胚胎發育的一些簡單結構。
  • 英國秘密造出155個人獸雜交胚胎,引全球爭議,科學家:違反人倫
    2009年,西班牙上映了影片《人獸雜交》,該電影講述了瘋狂的科學家製造出來一隻人獸雜交的「怪物」,但結局並不是非常好,讓人不禁疑問這樣的實驗,意義到底在哪裡?然而在2007年5月17日,英國衛生部公布了一項關於胚胎研究的法律草案,該法案允許科學家在獲得執照後培養人獸胚胎,但只能用於醫療目的,且只允許在實驗室中培育人獸混合胚胎,時間不得超過兩周。
  • 日本人獸雜交胚胎實驗獲批
    日本政府近日批准科學家開展培育人獸雜交胚胎的幹細胞實驗,並允許其足月分娩。據《朝日新聞》報導,研究人員將從經過基因編輯的齧齒動物身上提取受精卵,以去除自身發育胰腺的能力。在此基礎上,他們將添加人類的iPS細胞來創造人獸雜交胚胎。
  • 英國造出155個人獸雜交胚胎,科學家稱:這是人類毀滅的前奏
    一直以來都是科學家想要嘗試的方向。這是因為人體捐贈器官較少,另外就是器官移植捐贈率低和易出現排斥反應的問題。為了突破這些限制,培養人獸結合的胚胎或器官就成為一種嘗試,這既可以減少免疫排異,還可以獲得大量的生物資源(器官和組織)以供移植和治病。
  • 「人獸雜交」新聞,其實是標題黨
    人獸雜交?這個話題太勁爆,以至於你在嘗試用搜尋引擎搜索相關內容時可能會被當做敏感詞過濾掉。事實如何呢?其實這是對英文Hybrid的一個不準確的翻譯。雖然這個詞經常用來表達「雜交」的含義,其實在《每日郵報》的那篇文章裡,它的意思更準確的說是「混合體」。並且,報導中提到的研究在英國是合法的,這些實驗更談不上什麼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