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生物
□張勁碩
肯亞時間3月19日,世界上最後一頭雄性北白犀——「蘇丹」去世了。這既是「蘇丹」的忌日,也相當於敲響了這個物種的喪鐘。
現今,世上只留下一對北白犀母女。也許我們這一代人,有一天將見證這一物種的滅絕……
2012年,姚明跟隨WildAid前往肯亞OlPejeta保護區探望蘇丹,當時蘇丹的身體狀況還比較好 攝影/CKristen Schmidt
「安樂死」是為了消除它的痛苦
世界上最後一頭雄性北白犀蘇丹於3月19日在肯亞的奧·佩傑塔保護區被實施了安樂死。我並不意外,因為在2016年7月23日,我第一次見到蘇丹時,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告訴我,蘇丹的身體已經非常糟糕,那年它都43歲,已經相當於人類的90歲了。它是地球上為數不多的一頭巨獸,曾經是僅次於大象的龐然大物,但它也沒有逃脫多舛的命運。
1975年2月,動物販子在蘇丹(今為南蘇丹)捕捉了它,當時它只有兩三歲。動物販子把它賣給了捷克的杜爾·克拉洛韋動物園。2009年12月,蘇丹和其他家庭成員——它的女兒納金、外孫女法圖以及另一頭已故雄性北白犀蘇尼一起來到了肯亞的奧·佩傑塔,在這裡度過了它一生中最後的9年時光。識別蘇丹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它的左耳上有一個很大的三角形缺刻,這就是它的個體識別特徵。蘇丹的兩個犀角,其頂端是平鈍的。它的角曾經被割掉過,估計是它剛到奧·佩傑塔時,管理人員為了安全起見而割掉的。犀角是皮膚的衍生物,相當於人的指甲,所以還會繼續生長出來。
從去年開始,蘇丹的健康每況愈下,由於年齡原因,還出現了「老年症候群」,心臟及其他內臟器官都存在衰竭的問題;特別是它最近幾個月右後腿的皮膚更加潰爛,直至完全無法站立起來。
經過獸醫、管理人員、保護人士等各方的協商,最終決定對蘇丹施行安樂死,徹底消除了它的痛苦,讓它回歸自然。
北白犀與南白犀應是不同物種
蘇丹的死,意味著北白犀向滅絕的邊緣又靠近了一步。它們早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受脅物種紅色名錄》評估為野外滅絕(EW)。事實上跟當年白鰭豚的情況幾乎是一樣的,北白犀早已經屬於功能性滅絕了。
但還有一些人並不那麼悲觀,因為他們認為北白犀只是白犀的一個亞種,並不承認它的種地位,甚至認為還有多達兩萬多頭的南白犀「代表」著整個白犀家族,即使北白犀滅絕了,也無所謂。
科學家也保存了幾頭北白犀的精子和卵子,並試圖讓南白犀懷上北白犀的孩子,或者未來可以去克隆北白犀。
但北白犀的「獨立種」地位是有很多科學依據的。
2010年4月,世界哺乳動物分類學的大師級人物——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科林·格羅夫斯等人就發表過論文,通過頭骨、牙齒、外部形態、分子或基因、化石等多方面的證據,支持北白犀和南白犀應該是兩個不同物種的觀點,而且它們的分化時間至少有100萬年了。南白犀的肩部更高,後背比較凹陷,北白犀的肩部低,後背平緩;南白犀的體型更大,頭也長,有種耷拉到地面的感覺,北白犀則小些,頭也短。
蘇丹身上的皮膚漸漸潰爛 攝影/李玲
挽救野生動物 也是在挽救我們自己
有人問,北白犀滅絕了到底會怎樣?
今天,如果你去肯亞的納庫魯國家公園,你仍會非常容易見到白犀,然而那些都是從南非引進的南白犀。肯亞很早以前就沒有野生的北白犀了。南白犀完全可以作為「替代品」,完成北白犀應該完成的「生態任務」,因為兩者在生態和行為上幾乎沒有什麼區別。
我們早晚會面對這個物種的徹底消亡,就像我們已經面對了峇里虎、大海牛、旅鴿、大海雀、冠麻鴨……那樣。我們挽救野生動物,本質上就是在挽救我們自己。紀念蘇丹,只是在給我們自己敲響警鐘。
知識點
北白犀 不該叫「北白犀牛」
北白犀,有人就叫它犀牛、白犀或者北白犀牛,這樣說對嗎?不全對。
把北白犀稱為犀牛和白犀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叫北白犀牛就不規範了。就像非洲獅、美洲獅,大家通常把它們俗稱為「非洲獅子」、「美洲獅子」,其實這也很不規範。「藏羚羊」也是被公眾習慣性地俗稱並傳播開來,其實在專業書籍和學術論文中,甚至1989年頒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裡都指出,這個物種應該被稱為「藏羚」。
世界上現存6種犀科動物,可通稱犀牛。它們是:北白犀、南白犀、黑犀、印度犀(亦稱大獨角犀)、爪哇犀(亦稱小獨角犀)、蘇門答臘犀(亦稱亞洲雙角犀)。注意,標準地說法並不需要在它們的後面加個「牛」字。
(來源: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編輯:Qiud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