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巨噬細胞」:從哪來?到哪去?—新聞—科學網

2020-11-27 科學網

 

 

 

邊志磊博士後(左)、蘭雨研究員(中)和劉兵研究員觀察細胞並討論。

 

巨噬細胞是人體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細胞,它可以吞噬細胞殘片、垃圾,消化病原體,發揮「清道夫」的作用,還能像「哨兵」一樣提醒其它免疫細胞「有敵入侵,準備戰鬥」,在免疫細胞與病原體激戰時,它也常常衝在最前面。

 

隨著研究深入,科學家們發現,它還可以調控器官發育,維持組織細胞間穩態,影響組織再生,參與神經系統修復等等。

 

巨噬細胞功能的失調與癌症、糖尿病及阿爾茲海默病等多種疾病密切相關。但一直以來,人們並不清楚,這種在「天使與惡魔」角色中切換自如的細胞最初來自哪裡。

 

最近,一項來自解放軍第五醫學中心劉兵課題組、暨南大學基礎醫學院蘭雨課題組等的研究揭示了人胚胎巨噬細胞的多重起源及發育過程,解析了組織駐留巨噬細胞特化過程的關鍵分子特徵。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

 

尋找巨噬細胞來源的「金鑰匙」

 

除了為人熟知的免疫功能,巨噬細胞也發揮著一些重要的非免疫作用。胚胎早期,巨噬細胞參與卵黃囊脂質代謝、造血微環境形成、骨和神經系統發育等。

 

對成體來說,新生成的血液和免疫細胞一般認為都是由造血幹細胞分化而來。但新近研究發現,小鼠體內有一些巨噬細胞比造血幹細胞出現的還早,它通過自我更新,穩定持續地存在著。也就是說,這類巨噬細胞並不是由造血幹細胞分化而來的。

 

已有研究發現,巨噬細胞早在小鼠肝臟造血發生前,就在卵黃囊中發育分化了,還在趨化因子的誘導下,隨著血液到達腦部、表皮、肝臟等各個器官組織中「長期駐紮」,形成組織駐留型巨噬細胞。

 

「小鼠中的發現,讓我們自然想探究人體中的情況,人巨噬細胞是否也存在多種起源?」該研究的第一作者、暨南大學基礎醫學院博士後邊志磊說。

 

但是,由於胚胎樣本獲取不易、發育早期的巨噬細胞極其稀少,更無法追蹤標記等客觀原因,該領域研究一直無法取得突破性進展。

 

邊志磊告訴《中國科學報》,「直到最近幾年,單細胞組學技術的出現為解決這一科學難題提供了契機。課題組通過利用這項技術在在造血發育研究領域的不斷積澱,終於掌握了探究巨噬細胞來源的『金鑰匙』,即單細胞轉錄組測序。」 

 

從卵黃囊中來,到全身去

 

研究人員首先從3-8周共8個人胚的卵黃囊、頭、肝、循環血、皮膚、肺等組織或器官中,按照發育時間進行定期間隔取樣,而後利用高精度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最終得到1231個細胞的高質量測序數據,據此繪製了人胚造血細胞發育圖譜。

 

邊志磊介紹,巨噬細胞最早來自於卵黃囊,且分兩波產生,一波在卵黃囊中直接產生,而後分布到胚胎各處;另一波是由卵黃囊中的髓系偏向祖細胞遷移到肝臟後,先分化為單核細胞,再分化成巨噬細胞。

 

「這兩種發育路徑與此前在小鼠中的發現高度相似,表明巨噬細胞發育具有相當保守性。」他說。

 

而後,他們分別解析了這兩種起源巨噬細胞的發育過程。

 

頭部的小膠質細胞屬於第一種起源:在受孕約34天後,部分頭部巨噬細胞開始出現小膠質細胞分子特徵(SALL1基因);在受孕約41天後,伴隨著C3、P2RY12等標誌性基因表達,頭部巨噬細胞逐漸特化為典型的小膠質細胞。

 

肝臟單核細胞屬於第二種起源:卵黃囊中的髓系偏向祖細胞遷移到肝臟後,分別向單核細胞和粒系特徵兩個方向進行特化,肝臟產生的單核細胞也可進入組織並最終分化為巨噬細胞。

 

為人體巨噬細胞研究奠基

 

為了驗證第二種起源的準確性,研究人員們還進行了單細胞體外培養實驗。

 

邊志磊介紹,利用流式檢測,他們分離出了184個人體最早的、卵黃囊起源的造血祖細胞,並進行培養,最終有約36%的單細胞出現增殖和分化。隨機抽取其中39個細胞進行流式檢測後發現,大部分細胞都能分化成單核細胞、粒細胞、紅細胞等,具有多系分化的潛能。

 

並且,不管是分子特徵還是分化能力,這些細胞都更傾向單核及粒細胞特徵。

 

「有些巨噬細胞正是從單核細胞分化而來的,這再次說明卵黃囊產生的造血祖細胞,的確具有在肝臟分化為單核巨噬細胞的能力。」他說。

 

該研究的通訊作者、暨南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蘭雨告訴《中國科學報》,「我們的研究解答了組織駐留型巨噬細胞『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核心問題,從單細胞層面解析了其逐漸發育及特化的分子過程,這可能對巨噬細胞相關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啟發。」

 

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教授溫子龍評價說,「該研究跨越人體胚胎的多個發育階段、覆蓋多個組織器官,是目前為止對人體胚胎巨噬細胞發育最系統完整的研究。」

 

「此外,通過胚胎樣本獲得的在體實驗數據比體外實驗數據更真實可靠,這為將來人體巨噬細胞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溫子龍說。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316-7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追蹤「巨噬細胞」:從哪來?到哪去?研究解析其起源和發育過程
    「小鼠中的發現,讓我們自然想探究人體中的情況,人巨噬細胞是否也存在多種起源?」該研究的第一作者、暨南大學基礎醫學院博士後邊志磊說。但是,由於胚胎樣本獲取不易、發育早期的巨噬細胞極其稀少,更無法追蹤標記等客觀原因,該領域研究一直無法取得突破性進展。
  • 人類從哪來?最終要到哪去?
    人從哪裡來?最終要到哪裡去?」這是許多人都曾經想像過的兩個問題,而且也是未解的兩個問題。相對來說,「人從哪裡來?」通過科學家們的不斷摸索已經有了雛形,但「要到哪去」屬於未來的話題,而顯然人不具備預知未來的能力。因此,我就個人的見解淺談一下這兩個「世紀難題」吧。
  • 從哪來,到哪去 - 中國質量萬裡行
    ☉墨卡託投影法地圖的繪製還是需要走出去看看的,理論要聯繫實際。1569年,墨卡託提出了利瑪竇後來用的投影法,從數學角度論證了怎麼把地球表面展開問題的解決辦法,再加上經緯度的表示方法,到這算是湊齊了現代地圖的基礎。
  • 試試水牛糞—新聞—科學網
    除此之外,論文完成者之一、現已從圭爾夫大學退休的加爾德·奧蒂斯(Gard Otis)注意到了當地一個奇怪的現象:蜜蜂蜂箱的周圍點綴著許多小小的斑點,而每當大黃蜂臨近時,蜜蜂就會讓這些斑點變得更多,與此同時,養蜂人還觀察到蜜蜂收集水牛糞的行為。 而事實上,用糞便來防禦大黃蜂的攻擊,出乎很多研究者的意料。
  • 【樂享科學】一到冬天,蚊子都藏到哪去了?
    【樂享科學】一到冬天,蚊子都藏到哪去了? 2020-11-06 12: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哪來!回哪去!中國不需要!
    海關部門將全程跟蹤退運過程,實時監控船舶行駛軌跡,確保「洋垃圾」從哪來,回哪去。大連海關大窯灣海關處置二科科長 孫凱:我們現在是遏制洋垃圾,打擊洋垃圾。在近一個月內,我們還即將退運70噸左右。據統計,大連海關今年已開展兩輪「藍天2019」打擊「洋垃圾」走私集中收網行動,查證涉案的舊顯示器、廢舊機箱等國家禁止進境固體廢物5000餘噸,案值2800餘萬元。
  • 一顆小「月亮」離地球而去 —新聞—科學網
  • 人死後靈魂到底到哪去了
    人死後靈魂到底到哪去了早在1907年,一些科學家就做了相關的實驗,這被稱為「靈魂實驗」。當時,科學家們比較了大量死者死前和死後的體重,大量的數據顯示了一個關鍵的共同點:這些死者死後體重減輕了約21克。人死後靈魂到底到哪去了隨著靈魂實驗結果的公布,一些科學家認為,一個人死亡後體重的下降就是體內細胞停止工作後體重的下降,這與靈魂無關。
  • 海洋垃圾從哪來的了_澎湃新聞-ThePaper
    X 海洋垃圾從哪來的了 Copyright © 2014~2020 The Paper All rights reserved.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 滬ICP證:滬B2-20170116 | 滬ICP備14003370號 | 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 馬航MH370確認失事 飛機去哪了?
    馬航MH370確認失事 飛機去哪了? 2015-01-30來源:瀟湘晨報 馬航MH370確認失事,飛機去哪了?位於印度洋某區域海底,水深超6000米。   1月29日,馬來西亞民航局局長愛茲哈爾丁宣布,馬來西亞航空公司MH370航班失事,推定機上所有239名乘客和機組成員已經遇難。
  • 新冠病毒疫苗怎麼打 到哪去打?
    新華社「新華視點」微博 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負責人崔鋼在19日舉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說,我國目前接種的策略是按照「兩步走」方案,第一步主要是針對部分重點人群開展接種。通常情況下,接種單位都是設在轄區的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或者綜合醫院,已經要求各地及時把轄區內的接種點、能夠接種疫苗的單位,及時公布,包括地點、服務時間。
  • 國慶假期八天帶娃去哪玩?來這裡,精彩一網打盡
    國慶假期八天帶娃去哪玩?來這裡,精彩一網打盡 2020-09-28 12: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根據能量守恆,太陽的熱量都到哪去了?為何太空還是冷冰冰的?
    既然太陽能溫暖地球,為何太空中還是冷冰冰的,根據能量守恆定律,能量不會無故消失,也不會無故產生,那麼太陽產生的往外輻射的能量都到哪去了呢?我們先來弄清楚為何地球可以被太陽加熱。太陽由於內部核聚變產生了大量的熱,要想這些熱量到達地球就必須有一個媒介幫助或者說承載它們到達地球。我們知道電流可以在金屬或者水裡傳播,金屬或水就是媒介,而聲音是通過空氣媒介傳播,那麼熱量的媒介是什麼呢?物理學上認為,熱量的傳遞有三種方式:熱傳導、熱對流以及熱輻射。
  • 攜多項數位化國際物流創新成果 運去哪受邀亮相第三屆進博會
    運去哪官網(www.YunQuNa.com)傳統航運流程冗雜繁瑣,價格不透明、物流無追蹤但是,通過「運去哪」在線訂艙、物流可視化、履約自動化等智慧的國際物流產品,這一切煩惱都可解決。用戶只要動動滑鼠,就可以像訂機票一樣完成訂艙工作,從價格、船期查詢,到艙位預訂,只需1分鐘就能搞定。此外,在發貨過程中,企業還可以像查詢快遞一樣,實時追蹤國際物流運輸的節點,貨物是否上船、是否抵達目的港等等,都會通過系統第一時間推送給收發貨人。
  • 追蹤「院士除名」事件--被除名的是哪兩位院士?
    被除名的是哪兩位院士?    12月10日,上海某報刊出一條令人震驚的消息:兩名院士因嚴重違背科學道德被除名。    這則消息稱,中科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張存浩院士在公布《中國科學院院士科學道德自律準則》時說,已有兩名中科院院士因違背科學道德而被除名,其中一人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消息並沒有透露出這兩人的姓名。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薛隨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 及時的新聞報導、權威的專家解讀、深度的熱點追蹤,關注科技工作者的喜怒哀樂,搭建跨學科交流的橋梁。 ◆吳季(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 《中國科學報》是中國的科學事業和公眾的橋梁。
  • 心臟巨噬細胞的新功能
    > 小鼠的遺傳譜系追蹤顯示,巨噬細胞也可以獨立於單核細胞而產生:FMS樣酪氨酸激酶3(FLT-3),也稱為CD135,是在確定的但不是原始巨噬細胞上表達的細胞因子受體。 缺血性損傷降低了TIMD4+和TIMD4-常駐巨噬細胞的豐度,而CCR2 +單核細胞衍生的巨噬細胞在梗死組織內具有多種細胞命運,包括與常駐巨噬細胞幾乎無法區分的命運。 再次被徵用的巨噬細胞不表達TIMD4,突顯了TIMD4在沒有命運映射的情況下追蹤常駐巨噬細胞子集的能力。
  • 黑洞吞噬的東西去哪了?
    >的手段來計算黑洞的大小。我們都知道黑洞能夠無限吸收各種物質,連光都逃不脫黑洞的吸引,而黑洞吞噬的東西去哪了呢?對於黑洞吞噬的東西去哪了,人類科學家們依舊是一頭霧水。不過目前有最靠譜的兩種說法。黑洞說是洞,其實也是一種天體,很多人覺得黑洞在吞噬物質,其實它只是將物質吸附到表面,同時進行壓縮,所以其實並不存在黑洞的裡面一說。那黑洞永遠在吞噬物質,它應該一直在增大啊。但事實是一直有黑洞在消失,那它的吞噬的能量去哪了?目前的理論推測中,黑洞不應該是宇宙中的孤立系統,它應該參與了整個宇宙的能量循環,所以人們認為黑洞具有特定溫度下的熱輻射。
  • 從哪來!到哪去!
    我從哪裡來?我從宇宙來,1.我身體有光量子效應,如神經傳遞,心靈感應;2.有單細胞生物遺存,如白細胞和病毒;3.有多細胞生物遺存,如受精卵發育初期我到哪裡去?遊天下,閱眾生,行天道,渡天使,立德、立功、立言…
  • 愛沙漠不愛樹林,蜜蜂喜歡去哪安家?—新聞—科學網
    蜜蜂便是最早感知到這一變化的動物之一,因此,乾旱地區的蜜蜂數量比熱帶地區還要多。 這是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及合作單位最近的一項研究,作者通過對2萬多種蜜蜂的數據分析,繪製出了首張全球蜜蜂類昆蟲多樣性分布圖。該成果於11月20日在線發表於《當代生物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