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體胚胎遭遇「14天規則」—新聞—科學網

2020-12-01 科學網
當人體胚胎遭遇「14天規則」
新技術為人類發育研究帶來突破性見解與倫理問題

 

驚奇和敬畏讓我們無時不謹記這是人類最初的樣子,讓我們無刻不警醒這不僅僅是普通細胞。圖片來源:Toby Leigh

在2013年緊張的兩周裡,英國劍橋大學發育生物學家Magdalena Zernicka-Goetz正在趕超一項世界紀錄——她和同事嘗試在實驗室裡進行有史以來時間最長的人體胚胎培養,試圖摸索出這一小團細胞何以發育成一個複雜的多組織結構。之前的研究都在持續1周後中止了,但Zernicka-Goetz深知,1周後的人體發育還有很多值得深究之處。

研究人員最初使用的胚胎由那些不再需要接受體外受精的女性捐贈。研究團隊將之前小鼠胚胎的培養方式稍加調整,先把細胞浸泡在特殊的培養基裡,再放入培養箱中。由於胚胎樣本必須處於嚴格受控的環境中,研究人員每天只能移動一到兩次樣本,在顯微鏡下跟蹤它們的發育情況。

到了第六天、第七天、第八天,胚胎仍在頑強發育著。Zernicka-Goetz回憶道,「我們幾乎都屏住了呼吸,一天比一天激動。」研究團隊首次嘗試就堅持了12天,並最終達到13天。她說:「一切都難以置信。我高興壞了。」

與之前來自美國紐約的一支團隊一樣,Zernicka-Goetz團隊的成果也是過去5年來推動早期人體發育研究為數不多的亮點之一。由於人體胚胎來源有限,研究人員對胚胎早期發育知之甚少。但目前,細胞培養方法不斷改進,如今體外培養人體胚胎的時間已能延長至兩周。科學家正使用CRISPR等基因編輯技術,構建人造「胚胎樣」結構,用來研究促進形成胚胎以及胚胎支持組織的細胞信號和作用力。

這些技術有助於闡明胚胎早期發育的關鍵過程,如胚胎植入——極小的胚胎一旦植入子宮內膜,就難以對其進行直接研究。全新高解析度數字圖像讓發育後幾周裡的肌肉和神經生長一目了然。這些發現能讓研究人員更好地找到出生缺陷、發育障礙,甚至流產的原因。

新技術帶來了新希望,但也把研究人員推入了未知的倫理境地。倫理學家和科學家在上世紀70年代末達成了「14天規則」 ,要求人體胚胎研究必須在受精後的14天內結束——14天是神經系統逐步成形的第一天,也是胚胎分裂的最後一天。到目前為止,國際公認的14天規則一直是一個純假設的限制。

紐約黑斯廷斯中心生物倫理學家Josephine Johnston表示,「並沒有人違反這個規則,但如今,要突破這個限制從技術上說是可行的。」

有所不同

動物界許多物種的早期發育過程都驚人的相似,只是一些基因或信號稍有不同。在哺乳動物中,科學家對小鼠發育的分子作用機制研究得最為透徹,通過讓基因逐個失效來確定它們的功能。實驗所需的小鼠數量一般很易獲得,而且小鼠與人類的早期細胞類型和細胞成分較相似,小鼠胚胎因此成了人體胚胎發育研究的適當替代選擇。不過,研究人員也開始懷疑這種相似性究竟能達到什麼程度。

加拿大多倫多兒童醫院發育生物學家Janet Rossant表示,「隨著踏入人體早期發育研究的大門,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小鼠胚胎和人體胚胎雖然相似,但並不一樣。」

由於人體組織來源有限,科學家只能通過高效的基因編輯技術輔助探索胚胎的早期發育。又因為圍繞胚胎遺傳修飾的倫理爭議不斷,迄今為止,只有少部分研究團隊獲準開展這方面的研究。

英國倫敦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發育生物學家Kathy Niakan團隊率先獲得了監管當局的批准。2017年,Niakan團隊報告了如何使用CRISPR-Cas9技術對一個同時在人體和小鼠胚胎幹細胞中表達的基因進行編輯。敲除該基因後,人體胚胎會缺少一種名為OCT4的蛋白,導致胚胎無法發育成囊胚。相比之下,同樣敲除該基因的小鼠胚胎卻能發育成囊胚,之後逐漸萎縮。

這種差異呼應了一種越來越受到認同的觀點——即使在發育早期,一些具體的遺傳信息可能只對人類才有意義,如特定基因何時被激活等。

找到「新家」

發育成囊胚後,小囊胚必須在子宮內膜著床才能繼續存活。一旦埋入子宮內膜(約第七天時),科學家基本無法繼續研究囊胚的發育。第一個挑戰就是如何觀察整個植入過程。從前,研究人員尚無可靠手段讓胚胎發育時間超過1周。

如今,這個黑匣子終於被科學家打開。在2016年5月發表的兩篇論文中,Zernicka-Goetz團隊和紐約洛克菲勒大學的Ali Brivanlou團隊首次報告了能讓人體胚胎培養至12~13天的系統。

研究人員指出,只要以正確比例混合生長因子和營養物質,培養皿中的人體胚胎就能「植入」培養皿底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胚胎植入後無需母體組織就能觸發早期重組步驟。

這一胚胎培養著實打破了好幾項紀錄,超過之前動物實驗和通過流產等渠道獲得的人體組織樣本的有限研究的預期。

在最新的實驗中,胚胎在植入培養皿底部後,細胞外層開始分化成早期胎盤和其他類型的細胞,用於支持胚胎發育。細胞內部也發育出胚體和卵黃囊前體,這是向胚胎輸送血液的早期結構。在快到14天時,兩個團隊都遵守14天規則,結束了實驗。

當時,一些胚胎已經停止了發育。不過研究人員表示,隨著技術的進展,這些培養系統將有助於揭示更多關於胚胎最初兩周的細節。

許多關鍵事件都會在第三周的原腸胚形成階段完成。從這時起,胚胎發育出體軸,其中一端會慢慢發育成頭部。隨後,細胞開始遷移分化,形成三胚層,三胚層最終形成身體全部的組織和器官。這一過程非常重要,也是倫理天數限制在14天的主要原因。

現在,一些研究人員開始尋找替代方法,通過人體幹細胞技術打造合成胚胎樣結構,就可以不受14天規則的限制。不過,這種胚胎缺少一些完全發育所必需的成分,植入後也無法發育成人類。

在2017年預印本伺服器bioRxiv發布的一篇研究中,得州萊斯大學的研究團隊證實,生長因子的動態起到了作用;研究人員發現特定蛋白組會使信號傳導增強,並從外向內呈波浪式擴散,最終形成不同類型的細胞。

Brivanlou團隊對這一體系做了更進一步的研究。今年5月,研究人員利用混合生長因子,誘導形成了「組織者」細胞。這些特殊細胞能在動物體內引導周圍細胞形成從頭到尾的體軸。不過,14天規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學家,使他們無法見證人體組織者細胞的活動。

面對人體胚胎研究倫理和技術的雙重限制,Brivanlou只能把假定的人體組織者細胞群嫁接到發育中的雞胚胎上,並觀察嫁接的細胞群如何引導雞細胞發育出第二套雞神經系統。

不斷發展

研究人員在破解後期發育階段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進展,而大部分進展得益於組織染色和成像技術的提高。

在2016年《科學》發表的一份報告中,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學術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將15000 個各類組織的切片進行了數位化處理。隨著技術的不斷改進,科學家希望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體發育,揭示出導致流產和出生缺陷的原因。

對胚胎早期發育的進一步關注也引發了更加激烈的倫理爭論。Zernicka-Goetz和 Brivanlou的延時實驗讓重新權衡「14天規則」利弊的聲音再次出現。

5月,萊斯大學貝克健康與生物科學研究所舉辦的一場會議邀請了30位美國科學家、倫理學家和其他領域專家,共同探討是否應該以及如何調整14天規則。

有與會專家表示,14天規則應該保留,同時允許特殊情況下破例。

隨著這方面的研究結果不斷湧現,技術進步讓科學家既欣喜又不安。Johnston認為兩種情緒都值得重視。「驚奇和敬畏讓我們無時不謹記這是人類最初的樣子,讓我們無刻不警醒這不僅僅是普通細胞。」她說。(魯亦編譯

《中國科學報》 (2018-08-28 第3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打開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新聞—科學網
    7天之後的「黑暗地帶」   人類胚胎發育到第7天,需要植入母親的子宮,才能繼續存活和發育。   7天之後,胚胎在子宮中發生了什麼變化,導致這些變化的關鍵細胞和分子事件是什麼?出於倫理考慮和技術限制,這些問題很難用實驗手段來解析。
  • 新系統可模擬人類胚胎早期發育最關鍵過程—新聞—科學網
  • 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正在緩緩打開?—新聞—科學網
    人的生命起源於早期胚胎,但人類胚胎著床後發育是怎樣進行的
  • 人體多能幹細胞有新用途,新系統可模擬人類胚胎早期發育過程
    人體多能幹細胞有新用途,新系統可模擬人類胚胎早期發育過程 張夢然/科技日報 2019-09-12 07:50
  • 基因編輯可能導致人類胚胎染色體嚴重混亂—新聞—科學網
    編輯人類胚胎來預防遺傳病的安全爭論一直在持續,因為這樣做會對基因組造成永久、可遺傳的改變。「如果把以生殖為目的的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活動比作是太空飛行,那麼最新的研究相當於把發射臺上未起飛的火箭給炸了。」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基因編輯的Fyodor Urnov說。 2015年,研究人員在實驗室首次使用CRISPR編輯人類胚胎。
  • 人雞混合胚胎揭示人體發育的重要過程
    這個結果表明,在胚胎背面有特定的細胞可以把和它們相鄰的細胞組織起來形成更複雜的結構,並最終形成完整的動物個體。從那時開始,研究人員在許多其他物種的胚胎中都找到了組織者細胞,但這類細胞引導早期人類發育的過程從未被觀察過。包括美國在內的很多國家中,道德準則和法律都禁止科學家使用形成了14天以上的人體胚胎做實驗,而這恰恰有可能是組織者細胞形成並發揮引導作用的時間段。
  • 《人體健康與免疫》叢書英文版發布—新聞—科學網
    10月21日,第十七屆國際免疫學大會上,中國免疫學會發布《人體健康與免疫 為此,中國免疫學會牽頭,曹雪濤擔任《人體健康與免疫》科普叢書總主編,中國免疫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田志剛與海軍軍醫大學教授於益芝擔任副主編,組織了全國200多位專家,歷時4年,篩選出327個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免疫學問題,通過漫畫和文字解讀的形式,呈現給廣大讀者。今年初,中文版《人體健康與免疫》(10冊)正式完成並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發行。
  • 豬克隆胚胎發育關鍵候選基因被找到—論文—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動物基因工程與種質創新團隊研究發現與豬體細胞克隆胚胎初次分裂時間相關的關鍵候選基因,為提高豬克隆胚胎的發育效率、解析體細胞克隆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
  • 同卵雙胞胎基因組不一定相同—新聞—科學網
    胚胎發育過程中的細胞分裂會導致變異,但同卵雙胞胎的這種遺傳學差異來源此前從未被測量過。 Stefansson和同事對387對同卵雙胞胎和他們的父母、配偶、子女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從而追蹤變異的趨異性。他們發現:「雙胞胎之間平均相差5.2個早期發育突變。在大約15%的雙胞胎中,其中一人攜帶的這些突變數量較高,而另一人沒有這些突變。」
  • —新聞—科學網
    最近,一項來自解放軍第五醫學中心劉兵課題組、暨南大學基礎醫學院蘭雨課題組等的研究揭示了人胚胎巨噬細胞的多重起源及發育過程,解析了組織駐留巨噬細胞特化過程的關鍵分子特徵。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
  • 乳鐵蛋白或在病毒感染人體時發揮作用—新聞—科學網
    北京協和醫學院研究發現,乳鐵蛋白能夠抑制SARS病毒感染宿主細胞,這種抑制效應是劑量依賴的,防止了SARS病毒在機體中更大範圍的傳播增殖,乳鐵蛋白在SARS病毒感染人體的時候發揮重要的保護機體的作用。
  • 美科學家首次編輯人類胚胎基因—新聞—科學網
    Shoukhrat Mitalipov 圖片來源:OHSU/KRISTYNA WENTZ-GRAFF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的一個研究團隊修改了人類胚胎的基因這是美國科學家首次編輯人類胚胎基因。 該研究由俄勒岡衛生科學大學的Shoukhrat Mitalipov領銜,研究人員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修改了大量單細胞胚胎的DNA。《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透露,相關人員表示,該論文即將發表,但這之前不能透露任何信息。 該報導稱,直到現在,大部分美國科學家仍對人類基因編輯等爭議課題敬而遠之。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並於3月14日在網際網路上率先推出在線訪談《聚焦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邀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主要參與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科學網知名博主曹俊、邢志忠兩位老師同廣大網友交流。
  • 21天的你長這樣?劍橋博士小姐姐研究人造胚胎
    △實驗室合成胚胎(18天-21天)的模型,偽彩掃描電子顯微鏡照片最近,Nature發表的一篇揭示了「人工合成胚胎」的研究新進展。劍橋大學遺傳學系團隊模擬了人體胚胎發育的「原腸胚形成」過程(18-21天)。有了這個過程的模擬,可以幫助人們了解孕婦流產、嬰兒早期疾病的原因,比如先天性心臟病。
  • Nature:胚胎幹細胞培養出的類原腸胚能模擬20天大的人類胚胎
    有胚胎幹細胞培養經驗的小夥伴們都知道,人體胚胎不能培養超過14天,即重要的「14天法則」。14天的限制是由美國衛生、教育和福利署的倫理諮詢委員會在1979年首次提出。在中國2003年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的倫理準則中也有所體現。「14天原則」經過了政策研究者的細緻諮詢及討論,認為胚胎發育到14天時將開始形成一道「原條」,該結構使胚胎開始擁有一些個體特徵,會引發倫理問題。顯然,這一法則對科研人員來說並不「友好」。
  • 數據顯示人體或正在降溫—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Getty 也許,人體正變得越來越冷。近日,一項頗具爭議的研究顯示,自19世紀以來,美國人的正常體溫下降了零點幾度。該研究分析了自1860年以來美國人的67.7萬多次溫度測量數據。 1851年,德國內科醫生Carl Reinhold August Wunderlich首次確定了人體正常體溫應為37攝氏度。「它成為了標準,並被用在教科書中。」
  • 南京理工研發人體體溫異常檢測熱像儀並投入使用—新聞—科學網
    2月3日,南京理工大學紅外成像技術團隊研發的「人體體溫異常檢測熱像儀」正式安裝在該校人員進出較多的一號門,加大人體體溫異常檢測力度。
  • 富硒豬肉或將問世—新聞—科學網
    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攝入不足容易導致機體免疫低下、死亡風險增加、肌肉功能障礙等問題。我國23地區缺硒,居民平均硒攝入量44.6微克天,低於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攝入量60微克天。同時,硒的功能與其存在形態密切相關,與無機硒相比,有機硒更易被人體吸收,效率更高。 論文通訊作者張軍民告訴《中國科學報》,豬肉是我國居民膳食中重要的優質蛋白質來源,也是硒富集的理想載體。
  • 用幹細胞製作人類胚胎模型為時不遠?
    2018-12-14 05:31:27來源:科技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2018年12月14日 05:31 來源:科技日報 參與互動
  • 科學家用幹細胞造出類胚胎模型 觀察人體發育的「藍圖」
    一項研究報告稱,研究人員利用幹細胞創建的類胚胎模型可以提供人體形成的「藍圖」。這種被稱為原腸胚形成期的「黑盒子期」以前不可能在人體上進行研究,因為法律限制不允許在實驗室中培養超過14天的胚胎——這是胚胎培養過程開始的時間點。這一法定界限被選為胚胎不能再形成雙胞胎的門檻,但這也阻止了專家們觀察人體正在繪製的「藍圖」。在原腸胚形成期,會形成三層細胞——外胚層、中胚層和內胚層——廣義地說,這三層細胞繼續形成人體的神經系統、肌肉和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