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的時候多用幾個護士按住孩子,不讓孩子亂動,別給孩子打麻藥可以嗎?」在面對孩子治療需要使用麻醉藥物時,很多家長會有這樣一種擔憂,害怕孩子大腦發育甚至是智力發育受到影響。
清遠市人民醫院麻醉科副主任醫師劉玉妍表示,非常理解家長的初衷,但是現在小兒麻醉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並且目前尚無明確的資料研究證實麻醉會對小兒智力發育產生不良影響。
基本對智力沒有影響」
「其實現在總體來講,還沒有一個很完善的研究,基本都是回顧性研究。」劉玉妍說,全身麻醉手術對兒童存在一定的風險,這與小兒自身的發育情況、手術難度、手術時長有關。
關於麻醉藥是否影響小兒的智力發育,劉玉妍解釋,回顧性研究相對不夠完善,隨著醫學的發展,麻醉操作技術不斷完善,麻醉用藥也與過去不同,目前還沒有一個很完善的研究證明麻醉藥對小兒的智力發育有影響。
「如果4歲以下,只做過一次手術,基本對智力是沒有影響的。」劉玉妍提到,最近有一項基於一對雙胞胎(其中一個做過手術)的持續研究,結果顯示,雙胞胎的智力發育基本沒有差別。
孩子感冒了是否可以接受手術?劉玉妍介紹,最好在感冒痊癒1至2周後再行手術。如果感冒長期不愈,則要看症狀是否嚴重,如果出現並不複雜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如無發熱、有清亮分泌物且身體其他方面均健康,或是非感染引起的症狀,則可以進行手術。如果症狀較嚴重,如有膿性分泌物、有痰的咳嗽、體溫>38℃、嗜睡或有肺部累及的徵象,則要推遲擇期的手術。
小兒麻醉藥用量比成人更精準
「我們對剛出生幾天的新生兒做過手術,因為一些先天性疾病。」劉玉妍介紹,小兒手術有先天性心臟病手術(見上圖)、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紮、隱睪下降固定術、包皮環切術、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多指切除術等。除手術外,小兒某些疾病的診斷、檢查項目也會用到麻醉藥。
劉玉妍介紹,局部麻醉是指將局部麻醉藥注射在相應部位使脊神經、神經叢以及更細的周圍神經末梢受到阻滯,使身體的某一部位暫時失去感覺。而全身麻醉是指將麻醉藥通過吸入、靜脈、肌肉注射等方式進入體內,使中樞神經系統受到抑制,致使患者意識消失而周身無疼痛感覺的過程。
「小孩子不是成人的縮小版。」劉玉妍說,由於小兒在解剖結構、生理等方面與成人有很大的差別,各個器官發育還不完善,身體代謝功能較成人差。因此小兒麻醉藥物的用量要比成人更精準,麻醉的風險相比成人會更高,對麻醉醫生的要求也高。
雖然有些小兒在麻醉甦醒過程中會出現嗜睡、精神恍惚現象,但現在使用的麻醉藥起效快、作用時間較短,在體內可以很快代謝排出。劉玉妍說,現在小兒麻醉技術逐漸成熟,家長不必過於擔心。
術前禁飲禁食 術後觀察呼吸
每年全球有超過1億的兒童接受手術,其中約50%—70%的患兒因為術前帶來的心理壓力,導致術後出現焦慮等問題。
為緩解小兒術前的心理壓力,術前一天,麻醉科醫護人員會進行術前訪視,了解小兒的基本信息及病情,並對家長進行術前宣教。劉玉妍還特別提到,為消除小兒進手術室的緊張感,麻醉科特別設有小兒術前等候區,家長可以進入陪同,區域內還有玩具、電視等,營造一個比較輕鬆的氛圍,減輕小兒對手術的恐懼感。
值得注意的是,手術前一天麻醉醫生會進行術前訪視,家長鬚如實告知孩子的生長發育情況、既往史、過敏史等。另外,孩子在術前禁食禁飲,這是為了防止麻醉中食物及胃內容物反流導致氣管誤吸。
兒童全麻手術禁食禁飲有一定的時間規定。6個月以下的嬰幼兒禁食時間為4小時,禁飲時間為2小時;6個月至3歲嬰幼兒禁食時間為6小時,禁飲時間為3小時;3歲以上的學齡前兒童禁食時間為8小時,禁飲時間為3小時。
「適當的禁食禁飲可以減少胃內容物容量,防止胃酸PH值過低,避免出現圍手術期胃內容物返流而導致誤吸。」劉玉妍表示。
手術完成後,小兒會進入麻醉復甦室,此時陪護的家長要多加留意。
清遠市人民醫院麻醉科護士長歐高文提醒,首先是觀察嘴唇的顏色,正常是紅潤的,如果變成黑色或紫色,是缺氧的表現,這時要及時告知醫護人員。
其次觀察胸廓起伏,呼吸通暢時胸廓會起伏。起伏不明顯時,可以把棉籤上的少許棉絮放在小兒鼻孔前,觀察棉絮被吹動的次數。如果胸廓沒有起伏,口鼻處沒有呼吸聲音,說明小兒可能出現「遺忘性呼吸」,此時應立即叫醒小兒,並通知醫護人員。
除此之外,家長應注意不要讓小兒觸摸傷口,以免引起感染,同時留意小兒手上或其他部位的留置針,避免意外拔針。另外還要看護好小兒,預防跌倒或墜床。
連結
如何理解麻醉風險?
麻醉藥是指能使整個機體或機體局部暫時、可逆性失去知覺及痛覺的藥物。根據其作用範圍可分為全身麻醉藥及局部麻醉藥,全身麻醉藥及局部麻醉藥根據其作用特點和給藥方式不同,又可分為吸入麻醉藥和靜脈麻醉藥。
麻醉藥分全身麻醉藥和局部麻醉藥兩種。全身麻醉藥由淺入深抑制大腦皮層,使人神志消失。局部麻醉對神經的膜電位起穩定作用或降低膜對鈉離子的通透性,阻斷神經衝動的傳導,起局部麻醉作用。全身麻醉藥用於大型手術或不能用局部麻醉藥的患者。最早使用的全身麻醉藥是笑氣,它性能穩定,適合任何方式麻醉,但有易缺氧、麻醉者不夠穩定等缺點。後來改用乙醚作全身麻醉藥,它有麻醉狀況穩定、肌肉鬆弛良好,便於手術等優點。但它易燃、置放過久會產生過氧化物。使用乙醚時應絕對避火和經檢查無過氧化物。
臨床中,經常會遇到有的病人問道:麻醉還有風險嗎?事實上,由於病人的人種、性別、年齡、身高、體重、生活環境、個人習慣、既往疾病及現有疾病的不同,每一個病人的治療過程或者方法幾乎就是獨一無二的。相同病例之間的治療參照,也僅僅是大數據統計的結果,並不適合所有人。也就是說,一種疾病即使按照全世界公認的最先進的治療方法去治療,也只有絕大多數人會獲益,但並不是全部。那部分沒成功的情況,就是醫生所說的風險。
截至目前,還沒有哪種麻醉是100%安全的,有很多因素會影響到麻醉的安全性。比如,麻醉藥物與不同體質病人的不同反應、不同藥物本身存在的副作用、不同麻醉設備本身存在的使用風險及不同經驗水平的麻醉醫生的不同處置等。
近些年,麻醉技術得到了飛躍發展。很多現代化的監測設備,能夠隨時顯示出病人的各項生命體徵的變化。根據這些變化,麻醉醫生能及時發現風險、及時進行處理。很多先進的藥物用於麻醉中,讓麻醉醫生調控病人的各項生命機能和麻醉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