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細胞和空間轉錄組揭示類原腸胚的體節發生

2020-11-28 科學網

單細胞和空間轉錄組揭示類原腸胚的體節發生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3 11:31:58

荷蘭烏得勒支大學醫學中心Alexander van Oudenaarden、Susanne C. van den Brink等研究人員合作利用單細胞和空間轉錄組揭示了類原腸胚的體節發生。相關論文於2020年2月19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研究人員使用單細胞RNA測序和空間轉錄組學來比較了小鼠類原腸胚與小鼠胚胎。他們確定了各種以前未知的類原腸胚細胞類型,並表明在胚胎和類原腸胚之間相似地表達了體節發生的關鍵調控因子。使用實時成像,研究人員表明體節發生時鐘活躍在類原腸胚中,並具有類似於體內的動態。因為類原腸胚可以大量生長,所以他們進行了一個小型篩選,從而揭示了降低的FGF信號如何誘導胚胎中的短尾表型。最後,研究人員證明了在基質膠中包埋會誘導類原腸胚產生具有正確頭尾模式的體節,隨著時間沿前後方向依次出現。因此,這項研究顯示了類原腸胚作為模型系統的能力,其能夠以高通量方式研究體外發育和體節發生。

 

據了解,類原腸胚是胚胎幹細胞的三維聚集體,在著床後表現出哺乳動物發育的關鍵特徵,包括胚層分化和軸向形成。目前,人們已經利用顯微鏡研究了類原腸胚中少數基因的表達模式,並且尚不清楚在類原腸胚在模擬胚胎時全基因組表達模式到達何種程度。

 

附:英文原文

Title: Single-cell and spatial transcriptomics reveal somitogenesis in gastruloids

Author: Susanne C. van den Brink, Anna Alemany, Vincent van Batenburg, Naomi Moris, Marloes Blotenburg, Judith Vivi, Peter Baillie-Johnson, Jennifer Nichols, Katharina F. Sonnen, Alfonso Martinez Arias, Alexander van Oudenaarden

Issue&Volume: 2020-02-19

Abstract: Gastruloids are three-dimensional aggregates of embryonic stem cells that display key features of mammalian development after implantation, including germ-layer specification and axial organization1,2,3. To date, the expression pattern of only a small number of genes in gastruloids has been explored with microscopy,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genome-wide expression patterns in gastruloids mimic those in embryos is unclear. Here we compare mouse gastruloids with mouse embryos using 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and spatial transcriptomics. We identify various embryonic cell types that were not previously known to be present in gastruloids, and show that key regulators of somitogenesis are expressed similarly between embryos and gastruloids. Using live imaging, we show that the somitogenesis clock is active in gastruloids and has dynamics that resemble those in vivo. Because gastruloids can be grown in large quantities, we performed a small screen that revealed how reduced FGF signalling induces a short-tail phenotype in embryos. Finally, we demonstrate that embedding in Matrigel induces gastruloids to generate somites with the correct rostral–caudal patterning, which appear sequentially in an anterior-to-posterior direction over time. This study thus shows the power of gastruloids as a model system for exploring development and somitogenesis in vitro in a high-throughput manner.

DOI: 10.1038/s41586-020-2024-3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024-3

相關焦點

  • Cell|單細胞轉錄組揭示脊索動物原腸胚動態形成過程
    單細胞RNA測序(scRNA-seq)大大推進了人們對細胞多樣性和其發育軌跡的了解,但還不足以全面描繪單個胚胎的空間結構和精細細胞組成。若將其與光片成像技術結合,可以形成胚胎基因表達4D圖譜,以回答發育生物學中更多的未解之謎。2020年4月20日,來自歐洲分子生物實驗室的Pierre A.
  • 微陣列空間轉錄組與單細胞測序揭示胰腺癌結構
    微陣列空間轉錄組與單細胞測序揭示胰腺癌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6 10:36:33 美國紐約大學Itai Yanai團隊利用基於微陣列的空間轉錄組學和單細胞RNA測序
  • 單細胞轉錄組學揭示肝實質和非實質細胞譜系的早期出現
    單細胞轉錄組學揭示肝實質和非實質細胞譜系的早期出現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1 20:57:43 加拿大特裡福克斯實驗室Pamela A. Hoodless團隊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單細胞+空間+4D成像,多組學全面剖析大腦類器官
    在此,作者建立了一個可誘導的譜系追蹤系統(iTracer),該系統結合了報告條形碼(Reporter barcode),可誘導iCRISPR/Cas9疤痕(inducible CRISPR/Cas9 scarring)以及單細胞和空間轉錄組學,來分析大腦類器官發育過程中的譜系關係 。
  • 有袋動物胚胎發育和X染色體失活單細胞轉錄組圖譜的揭示
    有袋動物胚胎發育和X染色體失活單細胞轉錄組圖譜的揭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1 15:43:54 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James M. A.
  • Nature||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和ATAC-Seq聯合解碼人類大腦海馬體體發育與形成機制
    共30416個細胞分析思路:研究者通過對人腦不同發育時期的海馬體進行單細胞轉錄組和表觀遺傳組測序及系統分析,解析出人腦海馬體發育過程中的不同細胞類型及關鍵的分子特徵與調控網絡。差異基因篩選鑑定海馬組織的區域marker基因;GO分析揭示了興奮神經元神經發生和成熟的關鍵階段;細胞周期分析和擬時序分析,鑑定PAX6+和HOPX+祖細胞的遷移路徑和細胞譜系,突破性的發現這群祖細胞在神經發生和膠質發生中都起作用;WGCNA和ATAC-Seq分析篩選得到海馬發育相關的轉錄調控網絡。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構建空間轉錄組測序新方法
    細胞的異質性對解釋腫瘤的發生、幹細胞或前體細胞的多能性與譜系分化、幹細胞與微環境的相互作用等具有重要意義。近些年,單細胞測序技術迅速發展,使得研究細胞之間的異質性成為可能。然而,目前單細胞測序的方法均會丟失細胞在體內原有的位置信息,而對某些研究領域如發育生物學、腫瘤生物學而言,細胞來源的位置信息是十分關鍵的。
  • 科學家構建空間轉錄組測序新方法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景乃禾課題組新近創立了一種技術方法,可以獲得具有空間位置信息的少量細胞轉錄組圖譜
  • 彭廣敦教授:空間轉錄組測序技術轉錄組學研究領域的新方向
    本次會議多組學研究和臨床轉化研討會以邁向臨床精準醫療為主題,聚焦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等多組學技術聯用研究臨床疾病,以及多組學數據的整合交叉分析應用,會議涉及基因變異、測序分析、轉錄調控、代謝研究、RNA幹擾等,力圖打通多組學研究到臨床應用的通道,推動多組學技術在醫學轉化上的應用。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化細胞所的彭廣敦教授分享了「空間轉錄組測序技術」精彩議題。
  • 科學家用幹細胞造出類胚胎模型 觀察人體發育的「藍圖」
    劍橋大學研究人員的這項研究將使專家們能夠研究所謂的人類發展的「黑盒子」時期——原腸胚形成。由於對胚胎研究的倫理和法律限制,科學家無法在實驗室裡直接觀察到人類發展的這段時間。該模型可能有助於揭示出生缺陷或始於原腸胚形成期的疾病的原因,這些疾病通常與酒精、藥物、化學物質和感染有關。
  • 單細胞轉錄組+蛋白組+bulk RNAseq!多組學繪製全面肺衰老圖譜
    本文作者使用單細胞轉錄組學和基於蛋白質組學的質譜分析(mass spectrometry-based proteomics)來量化年輕和年老小鼠肺部30種細胞類型的細胞活性狀態變化。作者發現,衰老會導致轉錄噪聲增加,並且放鬆對表觀遺傳的控制。作者還觀察了衰老對於細胞類型特異性的影響,發現2型肺細胞和脂肪成纖維細胞膽固醇合成的增加,以及呼吸道上皮細胞的改變,是肺部老化的幾大標誌。
  • 單細胞轉錄組+蛋白組+bulk RNAseq!多組學繪製全面肺衰老圖譜
    本文作者使用單細胞轉錄組學和基於蛋白質組學的質譜分析(mass spectrometry-based proteomics)來量化年輕和年老小鼠肺部30種細胞類型的細胞活性狀態變化。作者發現,衰老會導致轉錄噪聲增加,並且放鬆對表觀遺傳的控制。作者還觀察了衰老對於細胞類型特異性的影響,發現2型肺細胞和脂肪成纖維細胞膽固醇合成的增加,以及呼吸道上皮細胞的改變,是肺部老化的幾大標誌。
  • 非洲爪蟾體節發生標誌基因Mespo的表達調控研究
    脊椎動物的脊柱來源於體節,體節是胚胎發生過程中的過渡性結構。體節的形成過程被稱為體節發生(somitogenesis)。胚胎發育過程中正確的分節保證了脊椎動物具有正常的體軸,因此體節發生在時間和空間上受到嚴格的遺傳控制,對體節發生的分子機制的研究是發育生物學中的重要課題。之前的研究證明,Wnt  和FGF信號途徑以及轉錄因子Mespo等參與了體節發生,但具體的分子機制目前尚所知甚少。
  • 生科湯富酬課題組攜手北醫三院喬傑課題組首次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和...
    結合體外模擬人類著床策略1和高精度單細胞多組學測序技術2,3(single-cell RNA-seq, single-cell Trio-seq2),首次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和DNA甲基化組圖譜重構了人類胚胎著床過程,系統解析了這一關鍵發育過程的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DNA甲基化動態變化過程。
  • 單細胞轉錄組揭示人類胚胎腸道發育過程中自噬相關的基因動態表達
    不知不覺在單細胞轉錄組領域做知識分析也快兩年了,通過文獻速遞這個欄目很幸運聚集了一些小夥伴攜手共進,一起成長。文獻速遞欄目通過簡短介紹,擴充知識面,每天關注,希望你也能有所收穫!單細胞轉錄組分析綜述單細胞入門-讀一篇scRNA-seq綜述今天分享的文章是利用單細胞轉錄組揭示人類胚胎腸道發育過程中自噬相關的基因動態表達變化情況。
  • ...中德科學家繪製單子葉植物水稻首個根組織單細胞解析度轉錄組圖譜
    單細胞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豐富了我們對於細胞異質性和細胞功能的理解,同時也使我們可以從多維度觀測單一細胞,比如:基因水平、轉錄水平、表觀水平、甚至空間水平,這一技術也使我們以前所未有的角度觀測一個細胞,從整體了解單一細胞內不同分子事件是如何發生
  • Sci Adv | 海鞘受精卵到原腸胚單細胞圖譜 ​
    近年來,單細胞轉錄組測序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在不同物種的胚胎發育研究中。海鞘是脊索動物到脊椎動物進化的一個重要中間環節,和線蟲類似,海鞘胚胎有著固定的發育路徑,在胚胎發育到只有110細胞的時候,主要的胚胎器官或組織的前體細胞命運就已經固定下來。
  • 希望組正式推出納米孔單細胞全長轉錄組測序分析服務
    作為國內三代測序服務的引領者,希望組在三代測序技術領域深耕多年,將長讀長與單細胞測序技術結合,開發出了完整的納米孔單細胞全長轉錄組實驗分析流程,打破用三代測序單細胞全長轉錄組建庫起始量高的技術壁壘,並於近日正式推出納米孔單細胞全長轉錄組測序分析服務。
  • Genome Biology丨世界首個單細胞轉錄組圖譜
    明確正常人體組織器官中細胞的基因表達譜特性及其調控網絡,對於理解與健康和疾病相關的生物學機制至關重要。既往有關人體樣本單細胞測序的研究大多局限於某些特定疾病或器官,目前為止,跨越正常單一成年個體多個器官、全面系統的單細胞轉錄組研究仍未見報導。
  • 接近單細胞解析度,Cell發文公布高分辨空間組學技術
    責編 | 兮空間組學是繼單細胞測序技術之後的另一個生物技術研究熱點,它能夠彌補單細胞測序技術無法獲取細胞空間分布信息的缺陷。空間組學主要研究細胞在組織樣品中的相對位置關係,用於揭示細胞空間分布關係對疾病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