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細胞轉錄組揭示人類胚胎腸道發育過程中自噬相關的基因動態表達

2021-01-19 單細胞天地


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野心時,請潛下心來,腳踏實地,跟著我們慢慢進步。不知不覺在單細胞轉錄組領域做知識分析也快兩年了,通過文獻速遞這個欄目很幸運聚集了一些小夥伴攜手共進,一起成長。


文獻速遞欄目通過簡短介紹,擴充知識面,每天關注,希望你也能有所收穫!

單細胞轉錄組分析綜述

單細胞入門-讀一篇scRNA-seq綜述


今天分享的文章是利用單細胞轉錄組揭示人類胚胎腸道發育過程中自噬相關的基因動態表達變化情況。於2019年8月發表在Autophagy上,題為:Dissecting dynamic expression of autophagy-related genes during human fetal digestive tract development via 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DOI:https://doi.org/10.1080/15548627.2019.1656956.



巨自噬/自噬已被證明在胚胎發育中起著至關重要作用。但是,自噬在人類胎兒消化道發育中的作用尚未有研究報導。本研究,使用超過5000個從6周到25周不等的人類胚胎消化道細胞,從單細胞水平探索了自噬相關基因的動態表達,並發現自噬相關基因的轉錄活性顯著增強。特別是在早期階段(6 - 9周), 有趣的是,第9周的小腸細胞顯示出自噬相關基因的富集程度高於其他任何階段。綜上所述,我們的研究結果首次揭示了自噬可能在人類胚胎早期的消化道發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小腸而言。



胃腸道(GI),又稱消化道,是人類和動物體內的一個器官系統,它吸收食物,消化食物以提取和吸收能量和營養,並將剩餘的廢物作為糞便排出體外。食道,胃,小腸和大腸是胃腸道的一部分。考慮到其在攝入基本營養物質和藥物中的關鍵作用,以及胃腸道癌症佔癌症相關死亡率的30%以上的事實,因此迫切需要對胃腸道器官系統進行全面研究。自噬在人類健康和疾病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調節組織發育、細胞分化和穩態等生物學過程。最近的研究表明,自噬在胃腸道生長和擴張中發揮重要作用,並且可能成為胃腸道惡性腫瘤新的治療靶點。然而,在人類胎兒胃腸道發育過程中自噬的動態變化從未在單細胞水平上進行過系統的研究。因此,我們通過單細胞基因表達分析全面檢查了人類胚胎消化道發育過程中自噬相關基因的動態表達,為揭示自噬與人類胎兒消化道發育的關係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根據從15個6到25周的人類胚胎消化道中獲得5290個單細胞進行測序,我們全面檢查了從人類自噬資料庫,和人類自噬調節劑中檢索到的1,411個人類自噬相關基因的表達資料庫,是伴隨著人類胎兒消化道發育過程中的實驗證據。為了確定這1411個自噬相關基因的準確性,我們通過使用以下標準人工查閱相應的文獻來檢查這些基因:(1)自噬相關基因至少在四個資料庫中的一個有實驗證據;(2)自噬關係明確的文獻支持(詳見表S1)。我們的結果表明,自噬相關基因傾向於在早期(6–9周)階段富集,據報導,這些基因比晚期(11–25周)階段更具增殖特性和原始性。更重要的是,在人類胎兒消化道發育過程中,自噬相關基因的轉錄活性從6周到9周逐漸增強(圖1A)。此外,我們對從四個數據框中至少兩個資料庫中提取的613個自噬相關基因進行了相同的分析(表S2中的詳細信息),並獲得了一致的結果(圖S1A)。



接下來,我們關注每個細胞中自噬相關基因的表達水平。結合先前的t分布隨機鄰居嵌入(t-SNE)分析結果,如圖1B,C所示,15組中有81.4%的細胞自噬相關基因高表達(中位TPM>1)。有趣的是,有趣的是,在人類胎兒小腸發育的第9周,幾乎所有細胞(87個細胞中的86個)都表達了人類四個胎兒消化道器官所有階段的大部分自噬相關基因(圖1A, S1B和S1C),聚集在第15組中。為了更好地研究人類胎兒小腸的發育過程中自噬相關基因的動態表達,我們對6周至9周的相鄰階段的基因進行了差異表達分析。總共有933個與自噬相關的基因在相鄰的階段之間顯示出顯著的變化。隨後,對這些基因進行無監督的層次聚類,形成5個聚類(圖1D和圖S1D)。如圖1D所示,近一半的自噬相關基因(簇3和簇4)的表達升高,而另一半(簇2和簇5)的表達卻在增加之前下降了,這表明不同的自噬相關基因在人類胎兒小腸發育的早期階段(6-9周)的功能各各不相同。




自噬是維持細胞內環境穩定所必需的,並且參與器官發育的調節。雖然,人類胎兒消化道發育的潛在機制尚未被揭示。通過對單細胞RNA測序數據的全面的生物信息學分析,我們首次揭示了人類胎兒消化道發育過程中自噬相關基因的動態表達。綜上所述,我們的研究有助於進一步闡明自噬與人類胎兒消化道發育之間的複雜機制。



如果你對單細胞轉錄組研究感興趣,但又不知道如何入門,也許你可以關注一下下面的課程



相關焦點

  • Nature||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和ATAC-Seq聯合解碼人類大腦海馬體體發育與形成機制
    共30416個細胞分析思路:研究者通過對人腦不同發育時期的海馬體進行單細胞轉錄組和表觀遺傳組測序及系統分析,解析出人腦海馬體發育過程中的不同細胞類型及關鍵的分子特徵與調控網絡。差異基因篩選鑑定海馬組織的區域marker基因;GO分析揭示了興奮神經元神經發生和成熟的關鍵階段;細胞周期分析和擬時序分析,鑑定PAX6+和HOPX+祖細胞的遷移路徑和細胞譜系,突破性的發現這群祖細胞在神經發生和膠質發生中都起作用;WGCNA和ATAC-Seq分析篩選得到海馬發育相關的轉錄調控網絡。
  • Cell|單細胞轉錄組揭示脊索動物原腸胚動態形成過程
    首先為了精確還原胚胎發育過程中基因時空調控,該研究收集了2細胞期至64細胞期胚胎的單細胞進行深度scRNA-seq分析,並且追蹤每一個單細胞所屬胚胎。通過單細胞基因表達譜重構胚胎細胞譜系樹該研究依賴的另一項重要技術即4D成像技術。該團隊在2012年發明的光片層掃描顯微鏡使精確捕捉胚胎細胞空間動態成為可能,現在他們期望能夠結合4D成像技術,來定位細胞表達譜在胚胎發育各個階段的空間位置,以數位化展現胚胎發育至原腸胚的過程。
  • 有袋動物胚胎發育和X染色體失活單細胞轉錄組圖譜的揭示
    有袋動物胚胎發育和X染色體失活單細胞轉錄組圖譜的揭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1 15:43:54 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James M. A.
  • 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
    近年來,以小鼠等模式生物為研究模型,DNA甲基化、染色質開放性、染色質高級結構以及組蛋白修飾等表觀遺傳學特徵的動態變化過程和規律都逐漸被揭示。在小鼠卵細胞發育晚期,組蛋白修飾組蛋白H3第4位賴氨酸三甲基化(H3K4me3)和組蛋白H3第27位賴氨酸三甲基化(H3K27me3)會以非經典的形式分布,並通過母源繼承的方式傳遞到胚胎中調控子代的基因表達和發育。由於人類卵細胞和早期胚胎樣本稀缺性以及極低量細胞組蛋白修飾技術的缺乏,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中組蛋白修飾的重編程規律及功能並不清楚。
  • 鄭大一附院專家組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表觀基因組重啟」機制
    表觀遺傳學修飾參與基因表達調控並調控個體發育。在哺乳動物早期發育過程中,卵母細胞受精形成具有全能性的受精卵,並經過細胞分裂與分化形成植入前囊胚,後者包含具有多能性的內細胞團。伴隨著發育的進行,表觀遺傳學修飾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近年來,以小鼠等模式生物為研究模型,DNA甲基化、染色質開放性、染色質高級結構以及組蛋白修飾等表觀遺傳學特徵的動態變化過程和規律都逐漸被揭示。
  • 研究揭示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全胚層時空分子譜系
    該研究首次構建了小鼠早期胚胎著床後發育時期高解析度時空轉錄組圖譜,揭示了小鼠胚胎多能幹細胞的分子譜系和多能性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動態變化及其調控網絡,並首次從分子層面揭示了內胚層(Endoderm)譜系在上胚層(Epiblast)產生前新的譜系來源,闡釋了Hippo/Yap信號通路在早期胚胎發育期間參與內胚層發育的重要功能。
  • 《自然通訊》:喬傑/文路團隊繪製人類垂體發育單細胞轉錄組圖譜
    這些細胞與下遊靶內分泌腺之間構成複雜的信號系統,在生長發育、代謝調節、生殖以及應激等生理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垂體發育是一個精妙的過程。在人類胚胎第3周左右,腹側間腦與原始口腔頂部外胚層接觸,誘導其內陷形成一個微型囊狀結構(Rathke囊),囊壁細胞通過分裂、遷移和分化,最終形成各種激素細胞類型。過去近三十年的小鼠遺傳學研究已鑑定出許多信號通路和轉錄因子參與了垂體發育 。
  • 研究獲得青鱂胚胎發育過程中的轉錄及調控動態圖譜
    近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屠強團隊和日本國家基礎生物學研究所教授Kiyoshi Naruse團隊合作,用PacBio轉錄組測序、Illumina轉錄組測序以及ATAC-seq這三種組學實驗手段獲得了青鱂胚胎發育過程中的轉錄及調控動態圖譜。
  • 中國科學家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重編程規律
    表觀遺傳學修飾參與基因表達調控並調控個體發育。在哺乳動物早期發育過程中,卵母細胞受精形成具有全能性的受精卵,並經過細胞分裂與分化形成植入前囊胚,後者包含具有多能性的內細胞團。伴隨著發育的進行,表觀遺傳學修飾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近年來,以小鼠等模式生物為研究模型,DNA甲基化、染色質開放性、染色質高級結構以及組蛋白修飾等表觀遺傳學特徵的動態變化過程和規律都逐漸被揭示。
  • 文路、喬傑合作繪製人類垂體發育單細胞轉錄組圖譜
    然而,我們對垂體發育過程所經歷的各種細胞狀態及其動態變化知之甚少;我們甚至缺乏對這些激素細胞類型或亞型基因表達譜的準確認知——因為常規轉錄組方法需要上萬個細胞,檢測到實際上是各種激素細胞類型的「平均細胞」。
  • 發布人類胚胎大腦皮層單細胞時空轉錄組圖譜
    大腦皮層作為人類神經系統的核心,在進化上具有強烈的人類獨有的特點。從單細胞層面研究人類大腦皮層發育的時空特徵,將有助於闡明影響人類大腦皮層結構建立以及功能實現的分子調控機制。該研究利用高精度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手段,全面繪製了人類胚胎發育期(孕期9-26周齡)大腦皮層額葉(FL)、頂葉(PL)、顳葉(TL)、枕葉(OL)以及皮層下區域腦幹(pons)的人類發育細胞圖譜,系統鑑定了人類胚胎發育關鍵階段的8種主要細胞類型及其亞型,並對關鍵的細胞類型進行了深入的功能驗證
  • 人類胚胎著床過程首獲解析 單細胞測序技術功不可沒
    8月22日,《Nature》雜誌上登載了北京大學湯富酬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北醫三院院長喬傑聯合團隊研究的突破性進展,利用體外模擬人類著床策略和高精度單細胞測序技術,系統解析了人類胚胎著床過程中的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DNA甲基化動態變化過程。
  • NC:北大文路/喬傑合作繪製人類垂體發育單細胞轉錄組圖譜
    這些細胞與下遊靶內分泌腺之間構成複雜的信號系統,在生長發育、代謝調節、生殖以及應激等生理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垂體發育是一個精妙的過程。在人類胚胎第3周左右,腹側間腦與原始口腔頂部外胚層接觸,誘導其內陷形成一個微型囊狀結構(Rathke囊),囊壁細胞通過分裂、遷移和分化,最終形成各種激素細胞類型。
  • 單細胞和空間轉錄組揭示類原腸胚的體節發生
    單細胞和空間轉錄組揭示類原腸胚的體節發生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3 11:31:58 荷蘭烏得勒支大學醫學中心Alexander van Oudenaarden、Susanne C. van den Brink
  • 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全胚層譜系發生的時空轉錄組圖譜問世
    近些年,通過單細胞測序國際上的眾多研究工作對原腸運動期間細胞的發育軌跡作了一些描繪,但這些工作都缺乏真實的時間與空間信息,無法揭示細胞在早期胚胎中的空間位置以及時間變化對細胞發育分化命運的影響。為解決上述難題,研究人員首先利用空間轉錄組分析方法(Geo-seq)(Chen et al., 2017),對小鼠早期胚胎發育多個時期(E5.5、E6.0、E6.5、E7.0和E7.5)的外、中、內三個胚層構建空間轉錄組,建立起百科全書式全基因組的時空表達資料庫(http://egastrulation.sibcb.ac.cn/)。
  • 中日聯合團隊獲得青鱂胚胎發育過程中的轉錄及調控動態圖譜
    低質量的基因組注釋是利用青鱂作為模式動物進行組學和系統生物學研究的重要障礙。近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屠強團隊和日本國家基礎生物學研究所教授Kiyoshi Naruse團隊合作,用PacBio轉錄組測序、Illumina轉錄組測序以及ATAC-seq這三種組學實驗手段獲得了青鱂胚胎發育過程中的轉錄及調控動態圖譜。
  • 生科湯富酬課題組攜手北醫三院喬傑課題組首次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和...
    結合體外模擬人類著床策略1和高精度單細胞多組學測序技術2,3(single-cell RNA-seq, single-cell Trio-seq2),首次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和DNA甲基化組圖譜重構了人類胚胎著床過程,系統解析了這一關鍵發育過程的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DNA甲基化動態變化過程。
  • 靈長類早期胚胎發育多能性變化模式揭示
    記者4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國際權威期刊《基因組研究》最新在線發表了該所鄭萍課題組與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計算生物所韓敬東課題組合作的研究成果,揭示了靈長類早期胚胎發育多能性的變化模式。        發育多能性是指一種細胞分化為其他細胞類型的潛能。
  • 北大團隊首次單細胞水平上剖析早期胚胎甲基化動態
    ,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對人類植入前胚胎發育的分子機制進行深入分析,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DNA去甲基化和從頭加甲基化的動態變化、父母本基因組差異甲基化等關鍵特徵,研究成果「Single-cell DNA Methylome Sequencing of Human Preimplantation Embryos」2017年12月19日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上。
  • 揭開人類胚胎成功著床發育的奧秘
    來源:Stocktrek Images/Getty 2019年8月,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和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在《自然》發表的一項研究[1]利用高精度的單細胞多組學測序技術,試圖重構人類胚胎著床過程,幫助我們揭開人類胚胎早期發育之謎。 人類胚胎發育始於卵子和精子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