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諾貝爾獎的多能幹細胞技術離臨床應用還有多遠?

2020-11-30 儀器信息網

  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英國科學家John B. Gurdon先生和日本科學家Shinya Yamanaka博士,表彰他們將成熟細胞重新編程,轉化為可以分化為多種細胞類型的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方面的突破性研究。自從在2006年被發現以來,iPSC被譽為能夠為再生性醫藥帶來革命的發現。12年已經過去了,它們的研究進展到了那個階段呢?

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John B. Gurdon先生和Shinya Yamanaka博士

(圖片來源:nobelprize.org)

  iPSC的最初臨床試驗

  在2018年10月的一項外科手術中,京都大學(Kyoto University)的神經外科醫生將240萬細胞移植到一名帕金森病(PD)患者的大腦中。這些細胞是由匿名捐獻者的外周血細胞重新編程成為iPSC,然後再分化生成的多巴胺能前體細胞。研究人員希望它們能夠提高多巴胺水平,緩解患者的症狀。

  這項手術是臨床醫生們檢測iPSC能否用於治療疾病的最新嘗試。近幾年來,日本的科學家們啟動了幾項臨床研究,檢驗它們在治療心臟疾病和視網膜黃斑變性方面的功效。而世界其它地方的研究人員在探索將這些細胞轉化為治療從子宮內膜異位到脊髓損傷等一系列疾病的療法。這些臨床研究的啟動給人們帶來希望,這項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發現終將開花結果,為患者帶來創新療法。

  「我很高興他們試圖將這項技術推入臨床期,因為iPSC領域需要證明這些細胞具備成為再生性療法的潛力。」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的Jalees Rehman博士說。然而,將這一技術推入臨床的過程也暴露出開發療法時需要面對的挑戰。

  目前,只有少數患者接受了基於iPSC的治療。在2014年,一名患有黃斑變性的女性接受了從iPSC分化的視網膜細胞的移植,這些iPSC來自於她自身的細胞。雖然她的視力沒有因為這一治療得到顯著改善,但是「iPSC分化細胞的安全性得到了確認」,京都大學的Jun Takahashi博士寫道。他也是幫助將iPSC分化為多巴胺能前體細胞的幹細胞生物學家,這些細胞被用於植入到PD患者大腦中。他的太太,RIKEN發育生物學中心的Masayo Takahashi博士,生成了在這項臨床試驗中使用的視網膜細胞。

  去年,有5名患者使用iPSC分化的視網膜細胞治療同樣的眼科疾病,這些iPSC細胞是從其它捐獻者中獲得的。其中一名患者出現了對移植體的嚴重但不致命反應,迫使醫生摘除移植體。

  更多的臨床試驗即將開展。明年,心臟外科醫生們計劃將由iPSC分化形成的心肌細胞組織移植到3名心臟病患者的心臟中,Takahashi博士計劃在2022年之前再治療6位PD患者。這些研究都處於臨床試驗的最早期。「現在對我們的臨床試驗做出任何判斷都為時過早。」Takahashi博士說。

  在有些研究人員等待臨床試驗的結果來驗證iPSC是否具有再生療法潛力的同時,另外一些學者正在大幅度推動臨床前研究,開發出更多使用它們治療疾病的方法。例如,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幹細胞生物學家April Pyle博士最近開發出一種可能用於治療杜氏肌營養不良症(DMD)的療法。這是一種由於編碼抗肌萎縮蛋白的基因出現變異而導致的嚴重疾病。她和她的同事使用CRISPR-Cas9技術在人類iPSC中修復了產生突變的基因,然後將它們分化成為骨骼肌細胞,並且將這些細胞注射到抗肌萎縮蛋白缺失的小鼠肌肉中。「我們能夠在肌肉的局部區域恢復抗肌萎縮蛋白的表達。」她解釋道。

April Pyle博士(圖片來源:April Pyle實驗室官網)

  「我認為這才是開始,」Pyle博士說:「我覺得我們終於將要看到以前辛勤工作帶來的成果,在這些最初的臨床試驗之後將會有許多後續的臨床試驗。」

  克服進入臨床研究面對的挑戰

  如今,研究人員已經找出將iPSC誘導分化成為大多數已知細胞類型的方法。但是讓這些細胞能夠在新的組織環境中承擔成熟細胞的功能是需要克服的另一個問題。例如在心臟中,研究人員發現新的幹細胞需要與其它細胞在電生理特徵方面達成一致。在細胞培養環境下對人類iPSC分化的心肌細胞的研究表明,對這些細胞進行電刺激,讓它們在發育的過程中產生收縮,會讓細胞更快成熟,意味著它們可能更能夠承擔在體內需要面對的工作量。

  如何整合新細胞,讓它們能夠在受傷或疾病組織中生存是另一個問題。「你需要一個特別的基質麼?它是水溶膠,還是一個補丁,還是一個類器官?如何能夠讓這些細胞長期生存?」Rehman博士問道:「這是我們在所有器官中都會遇到的挑戰。」

  研究人員已經在使用猴子模型來評估移植過程的效率,Takahashi博士解釋道。去年,他的團隊證明,在猴子模型中,人類iPSC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經元能夠穩定地整合到已有的大腦組織中,這些細胞能夠生成多巴胺並且最終可以改善類似PD的症狀。

  另一個移植iPSC生成組織的挑戰是這些細胞可能觸發癌症的風險。這一風險一直存在,因為這些細胞是從增殖能力非常強的細胞中分化而來。為了預防這一風險,Takahashi博士和他的同事們對移植細胞進行嚴密篩選,過濾掉那些未分化,最可能過度增殖的細胞。同時他們會將這些細胞植入到小鼠身上,檢測它們生成腫瘤的可能性。

  然而,「我們無法完全消除腫瘤生成的可能性。」 慶應義塾大學(Keio University)的婦科教授Tetsuo Maruyama博士說。因此,他認為這些手術應該聚焦於非必需器官,例如眼睛或者子宮。他最近成功地從iPSC中分化出健康的子宮細胞,計劃用這些細胞來研究子宮內膜異位的機理,並且生成人類子宮內膜在臨床使用。

  另一個研究人員經常關注的問題是患者在接受由其它供體產生的iPSC時需要使用免疫抑制藥物。例如,Takahashi博士的PD患者在長達一年的時間裡需要使用免疫抑制藥物,這可能讓他們抵抗感染和癌症的能力下降。雖然存在這樣的風險,很多研究人員仍然選擇使用同種異體的幹細胞,主要原因是這一策略在擴大化生產時可以節省時間、成本、和人力。

  「即用」型iPSC的優勢

  開發「即用」型iPSC療法對學術界和工業界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例如,澳大利亞的生物技術公司Cynata Therapeutics最近完成了一項1期臨床研究,使用iPSC分化生成的間充質幹細胞來治療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這種疾病在骨髓移植手術後發生,供體的免疫細胞認為受體細胞是外來物,並且對它們進行攻擊,這往往會造成患者死亡。但是間充質幹細胞可以分化成熟為一系列不同的細胞類型,抑制供體T細胞的增殖和激活,Cynata公司的產品開發副總裁Kilian Kelly博士說。

  這項臨床試驗中,間充質幹細胞通過靜脈注射到15名GVHD患者體內,這些患者對類固醇療法沒有響應,預後情況非常糟糕。雖然現在評估療效還為時過早,但是Kelly博士表示,他很高興看到其中14名患者的病情得到了顯著改善,這是一個好兆頭。更便捷的是,免疫排斥對間充質幹細胞來說不是一個問題,因為它們不表達觸發免疫排斥的特異性抗原。「這意味著我們可以使用從單一iPSC庫中獲取的細胞來治療幾乎所有人。」Kelly博士說。

  這也是多個機構在開發可以用來大規模開發再生療法的iPSC細胞庫的原因之一。例如,日本政府決定投資2.5億美元來開發iPSC庫存,幫助生物醫學研究。捐獻這些細胞的志願者經過精心篩選,包括了不同種類的常見人類白細胞抗原(HLA)類型。這樣,這些細胞和人群中的大多數人都具有免疫相容性。在進行移植時,患者可能只需要少量的免疫抑制。這是在使用患者特異性細胞和從隨機供體中獲得的細胞之間的折中方案。

  綜合來看,這些細胞能夠與日本人口中70%的人群免疫相容。對於像美國這樣的遺傳背景複雜的國家來說可能更為困難,但是研究人員已經開始向這個方向努力。一家位於威斯康辛的名叫Fujifilm Cellular Dynamics的公司正在試圖開發一個iPSC細胞庫,它可以與大部分美國人口相匹配。

  在這些努力繼續進行的同時,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仍在研究將這些細胞應用於臨床的細節。「我們離臨床應用越接近,對需要解決的挑戰的認知就越清晰,」Rehman博士說:「我認為這是科學發現非常正常的過程。」

  參考資料:

  [1] Increasing Number of iPS Cell Therapies Tested in Clinical Trials. Retrieved December 4, 2018, from https://www.the-scientist.com/news-opinion/increasing-number-of-ips-cell-therapies-in-clinical-trials--65150

相關焦點

  • 人造腎臟離我們還有多遠?1-2年內有望進入人體試驗!
    iPS細胞是何方神聖?第一次知道iPS細胞是2012年的諾貝爾獎。它又被稱為iPSC,中文名叫「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是由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通過病毒載體進行轉錄因子組合而形成的細胞。它和我們之前經常聽到的「造血幹細胞」有些相似,又不完全一樣。
  • 帶來新希望的「多能幹細胞」廣州科學家將助其走向臨床應用
    3日,南都記者從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獲悉,該院胃腸病學研究所(廣東省結直腸盆底疾病研究重點實驗室)袁平研究員團隊針對多能幹細胞的分化作用機制發現了新的超級增強子調控機制——Hippo信號通路對超級增強子的調控,這一關鍵作用機制的研究將有助於指導多能幹細胞向不同胚層細胞的分化,對於多能幹細胞的臨床應用有重要意義。
  • 器官再生、損傷修復…袁平團隊新發現助多能幹細胞臨床應用更進一步
    其相關技術在藥物篩選、器官再生、損傷修復和疾病治療等方面都極具應用前景。2014年,多能幹細胞分化的視網膜細胞被首次用來治療眼部黃斑變性患者,開啟了多能幹細胞的臨床應用研究。隨後更多的多能幹細胞臨床實驗獲批開展治療脊髓損傷、帕金森症候群、再生障礙性貧血、角膜疾病、肌營養不良症和心臟病等。
  • 什麼是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未來5-10年有機會實現規模的臨床應用
    於是,科學家把這種與胚胎幹細胞相似功能的「幹細胞」正式命名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細胞)。在2006年,日本京都大學Shinya Yamanaka在世界著名學術雜誌《細胞》上率先報導了誘導多能幹細胞的研究。
  • 臺科學家發現多能幹細胞「開關」 有望推動再生醫學研究
    新華社臺北1月3日電(記者喻菲)臺灣科學家一項研究發現,人類多能幹細胞中的環形RNA具有調控幹細胞維持與分化的功能,這一研究有望推進再生醫學及創新醫療技術。在3日召開的發布會上,臺灣「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郭紘志介紹了其團隊的這一發現。
  • (港澳臺)臺科學家發現多能幹細胞「開關」 有望推動再生醫學研究
    新華社臺北1月3日電(記者喻菲)臺灣科學家一項研究發現,人類多能幹細胞中的環形RNA具有調控幹細胞維持與分化的功能,這一研究有望推進再生醫學及創新醫療技術。  在3日召開的發布會上,臺灣「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郭紘志介紹了其團隊的這一發現。
  • 利用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開展的臨床試驗越來越多
    來自一名匿名供者的外周血細胞經重編程後產生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iPSC),隨後將iPSC轉化為多巴胺能前體細胞(dopaminergic precursor cell)。研究人員希望移植的多巴胺能前體細胞將會提高多巴胺水平並改善這名患者的症狀。這項外科手術是臨床醫生測試iPSC是否能夠治療疾病的最新嘗試。
  • 科普:一篇看懂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 cells)
    2018年11月9日,日本京都大學宣布開展利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幹預帕金森病症的新型實驗性療法。該療法是將數百萬個源自於誘導性多能幹細胞的神經祖細胞注射到帕金森病人的大腦中。該實驗,是全球首個嘗試使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幹預帕金森的案例,同時也將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再一次帶到了人們的視野之中。 什麼是誘導性多能幹細胞?2006年日本京都大學Shinya Yamanaka在世界著名學術雜誌《細胞》上率先報導了誘導多能幹細胞的研究。
  • 日本諾獎得主道歉,暫停提供臨床級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
    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CiRA,所長山中伸彌)於23日宣布,將停止向大學及企業等提供部分再生醫療用iPS細胞(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原因是有可能使用錯誤的試劑製造細胞,因而無法否定涉及安全性的危險隱患。然而此前報導都是正面的,詳細見:史上首次:日本確認iPS視細胞能讓眼睛恢復感光和Nature:重大突破!科學家利用人類iPS細胞重建眼部角膜組織功能。這一道歉表明,iPS用於臨床試驗仍然不成熟,即使在局部應用,仍然需要商榷。
  • 國際雜誌Cell Stem Cell綜述:多能幹細胞療法的未來與挑戰!
    幹細胞療法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挑戰幹細胞療法的出現給一些傳統醫療手段無法治癒的疾病帶來了新的思路,且隨著科學家研究的不斷深入,幹細胞療法正在向著臨床轉化。但是,眾所周知,幹細胞療法的研究並非一帆風順,在臨床試驗中仍然存在一些諸如致瘤特性、免疫原性和異質性等難題。
  • 廣東專家發表論文 揭示多能幹細胞分化過程中關鍵機制
    「全能選手」多能幹細胞臨床應用目前不盡人意且成本昂貴據袁平介紹,多能幹細胞在體外有強大的自我更新能力,並且具有分化為各種成體組織細胞以及形成再生器官的潛能,是再生醫學的重點研究對象。多能幹細胞的相關技術在藥物篩選、器官再生、損傷修復和疾病治療等方面都極具應用前景。
  • 臺科學家發現多能幹細胞「開關」
    據新華社臺北1月3日電 臺灣科學家一項研究發現,人類多能幹細胞中的環形RNA具有調控幹細胞維持與分化的功能,這一研究有望推進再生醫學及創新醫療技術。 在3日召開的發布會上,臺灣「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郭紘志介紹了其團隊的這一發現。
  • 幹細胞的應用越來越廣,日本科學家利用多能幹細胞揭示分節時鐘
    日本京都大學Cantas Alev和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生物系統動力學研究中心(BDR)Miki Ebisuya團隊合作,利用多能幹細胞揭示了人類分節時鐘的特點。並在2020年4月1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 Cell Stem Cell:核移植技術重編程能力比誘導型多能幹細胞技術更強
    核移植(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和誘導型多能幹細胞(iPSCs)是體細胞重編程的兩種最主要的技術手段。核移植技術與誘導型多能幹細胞的重編程能力是否存在差異一直是人們非常關注的問題。2009年,高紹榮實驗室通過四倍體互補實驗,獲得了全部由iPS細胞發育而來的小鼠,證明了誘導型多能幹細胞和核移植胚胎幹細胞一樣具有真正的多能性。
  • 表面增強拉曼(SERS)距離臨床應用還有多遠?
    目前,對很多應用來說,拉曼光譜已發展成為一種強大的表徵技術。但如果要使其在臨床分析中更有效,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隨著雷射的發現,以及後續雷射器和探測器技術的進步,以前發展緩慢的拉曼光譜進入了一個高速的發展階段。
  • 【盤點】淺析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安全性
    研究人員發現作為一類對病人的皮膚細胞或血細胞進行重編程而產生的幹細胞,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細胞)含有存在缺陷的線粒體DNA。Nat Commun:三種幹細胞製造技術被證安全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TSRI)和克雷格文特爾研究所(J. Craig Venter Institute, JCVI)等多家機構的研究人員證實製造臨床使用的多能幹細胞的方法不可能將致癌基因突變傳遞給患者。
  • 抗核抗體陽性,我離風溼病還有多遠?
    由於細胞核是ANA靶抗原所在的最重要結構部位,因此傳統意義上ANA是針對細胞核內成分的抗體[1]。隨著檢測技術的不斷進步,發展到目前ANA已是以真核細胞的各種成分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總稱,迄今已發現20餘種,一般統稱為ANA譜。
  • 人類多能幹細胞培養出皮膚「類器官」治療禿頂成為可能
    幹細胞也被稱為「種子細胞」,這是因為它具有多向分化的潛能,在特定條件下,幹細胞能夠分化成為機體組織器官所需的各種類型的細胞,如神經幹細胞、肝細胞、胰島細胞、心肌細胞等等。因此,利用幹細胞進行人工組織或器官的再生,用於器官移植,也是目前再生醫學研究的一個重點。
  • 解讀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基因剪刀」離臨床治療有多遠
    原標題:解讀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基因剪刀」離臨床治療有多遠10月7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目前,CRISPR-Cas9技術已經被用於操縱培養細胞和原代細胞,編輯動物和植物的基因組,極大地加快了基礎研究的步伐,也使得農業和合成生物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在未來的5年~10年,基因編輯技術用於許多疾病的臨床治療備受期待。對許多人來說,這是改變醫療方案的重大機遇,是需要科學家、醫生、生物倫理學家以及監管機構精誠合作,以確保基因編輯在臨床應用中的安全性、有效性的重要時代。
  • 中國離諾貝爾獎,到底還有多遠?
    即便如此,中國獲得諾獎還是少之又少。那麼諾貝諾獎級別的科學家是如何產生的呢?獲得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對於中國的科研發展到底有著怎樣的意義呢?這些問題還應該被回答。1、萬年不變的美國第一1901年第一次頒發的諾獎至今已經過去了一百一十多年了。在一百多年的諾獎頒發歷程中,不到1000人被授予這個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