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再生、損傷修復…袁平團隊新發現助多能幹細胞臨床應用更進一步

2021-01-20 騰訊網

你知道多能幹細胞嗎?

多能幹細胞在體外有強大的自我更新能力,並且具有分化為各種成體組織細胞以及形成再生器官的潛能,是再生醫學的重點研究對象,該領域的研究曾獲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其相關技術在藥物篩選、器官再生、損傷修復和疾病治療等方面都極具應用前景。

2014年,多能幹細胞分化的視網膜細胞被首次用來治療眼部黃斑變性患者,開啟了多能幹細胞的臨床應用研究。隨後更多的多能幹細胞臨床實驗獲批開展治療脊髓損傷、帕金森症候群、再生障礙性貧血、角膜疾病、肌營養不良症和心臟病等。

日前,我院胃腸病學研究所(廣東省結直腸盆底疾病研究重點實驗室)袁平研究員團隊針對多能幹細胞的分化作用機制發現了新的超級增強子調控機制——Hippo信號通路對超級增強子的調控,這一關鍵作用機制的研究將有助於指導多能幹細胞向不同胚層細胞的分化,對於多能幹細胞的臨床應用有重要意義。

昂貴與艱難的多能幹細胞的臨床應用研究

11個月,93萬美元……

儘管多能幹細胞的治療前景令人鼓舞,但是迄今為止,多能幹細胞在臨床應用還多處於I/II期實驗階段,主要原因是多能幹細胞向可供臨床應用的特異成體細胞的分化效率不盡人意且成本昂貴。例如第一例自體誘導多能幹細胞的治療,從患者採集成體細胞到培養出可供移植治療黃斑病的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移植片,完成其安全性檢測和移植手術,一共耗時11個月,耗資93萬美元。另外有多個多能幹細胞臨床實驗以失敗告終,也顯示其臨床治療需要更深入的基礎研究提供支持。

袁平研究員團隊在多能幹細胞的基礎和應用領域進行了多年研究。近日其團隊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發表的研究論文揭示了Hippo-YAP信號通路在多能幹細胞分化中的重要調控機制。

Hippo信號通路是多細胞生物中保守的信號通路。它幫助細胞感應外界環境的物理變化、調控細胞的增殖和分化,進而調控機體發育、器官大小和組織穩態,並與腫瘤發生密切相關。

袁平研究員團隊發現Hippo信號通路缺失會導致小鼠多能幹細胞傾向於分化為神經細胞,而向心肌細胞的分化受損,進一步結合分子細胞生物學和生物信息學深入探討了Hippo信號通路對於多能幹細胞分化的作用機制。

研究發現,Hippo信號通路的效應因子YAP能協同多能幹細胞的核心轉錄因子Nanog,Sox2 和Oct4及其他超級增強子結合蛋白共同作用超級增強子,參與調控多能幹細胞的關鍵基因表達。

當Hippo信號通路的核心因子Mst1和Mst2敲除後,YAP在核內富集增加,其在基因組上也形成大量新的富集位點。更重要的是,在YAP富集增加的位點上,Nanog,Sox2 和Oct4的富集也相應增高,從而導致一些傳統增強子轉變為超級增強子而使其調控的基因表達大增。

數據顯示一些典型的促進神經細胞分化基因和抑制中內胚層分化基因的表達水平出現了基於超級增強子調控機制的劇烈變化,這也解釋了為什麼Mst1和Mst2 敲除多能幹細胞出現傾向性分化。

同時,研究也發現Mst1和Mst2敲除的多能幹細胞中新形成的YAP-Nono-Tbx3調控軸會導致多能幹細胞向中內胚層細胞的早期分化受抑制。這項研究工作深入揭示了Hippo-YAP信號通路在多能幹細胞分化過程中的關鍵作用機制,將有助於指導多能幹細胞向不同胚層細胞的分化,對於多能幹細胞的臨床應用有重要意義。

鑑於超級增強子能驅動控制細胞身份的基因高表達,其在揭示疾病的致病機理方面顯示了巨大的應用潛力。「這僅僅是個開始」袁平表示,接下來,她和她的團隊期待在胃腸疾病中挖掘出更多基於超級增強子的特異基因調控機制,為疾病的治療和藥物篩選提供新的思路和靶標。

專家介紹

胃腸病學研究所袁平研究員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2017年1月中山大學「百人計劃」加入研究所。2004年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專業為生物物理學;曾任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伯明罕婦女醫院訪問學者,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系研究助理,新加坡A-star基因組研究所博士後和香港中文大學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及化學病理系助理教授。

在幹細胞和功能基因組學領域有較深入的研究,在Cell、Nature、Molecular Cell、Genes &Development、Nature Structural Biology、Cell Death & Disease和 Nucleic Acids Research等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了論文多篇,SCI引用次數超過了2300次;擔任Stem Cells、 Nanoscale、 Current 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和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等學術期刊審稿人;先後主持三項中國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美國白血病和淋巴癌協會科研基金和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傑出青年學者計劃等資助項目,擔任國家自然基金,廣東省區域聯合基金,深圳孔雀計劃,深圳市科技發明獎和Al Jalila Foundation Grant評審,Stem Cells, Nanoscale,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等國際學術期刊審稿人。

初審:于田

審核:簡文楊

審定發布:李冠宏

圖、文/中山六院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帶來新希望的「多能幹細胞」廣州科學家將助其走向臨床應用
    3日,南都記者從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獲悉,該院胃腸病學研究所(廣東省結直腸盆底疾病研究重點實驗室)袁平研究員團隊針對多能幹細胞的分化作用機制發現了新的超級增強子調控機制——Hippo信號通路對超級增強子的調控,這一關鍵作用機制的研究將有助於指導多能幹細胞向不同胚層細胞的分化,對於多能幹細胞的臨床應用有重要意義。
  • 廣東專家發表論文 揭示多能幹細胞分化過程中關鍵機制
    近日,中山六院胃腸病學研究所袁平團隊在國際著名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IF:11.147)上發表研究論文,深入揭示了Hippo-YAP信號通路在多能幹細胞分化過程中的關鍵作用機制,將有助於指導多能幹細胞向不同胚層細胞的分化,對於多能幹細胞的臨床應用有重要意義。若在胃腸疾病中能挖掘出更多基於超級增強子的特異基因調控機制,將會為疾病的治療和藥物篩選提供新的思路和靶標。
  • 再生器官,這項技術向身體退化說不「星醫療」
    那麼人體就是樹幹各種器官就是樹枝、花朵所以從邏輯上來說就是先有幹細胞作為根基才有其他細胞的生長了解這層關係後你一定開始關心人類何時可以實現「自我修復」了眾所周知咱們的器官失去以後幾乎是不可修復的歸根結底是因為人類在出現損傷後
  • 臺科學家發現多能幹細胞「開關」 有望推動再生醫學研究
    新華社臺北1月3日電(記者喻菲)臺灣科學家一項研究發現,人類多能幹細胞中的環形RNA具有調控幹細胞維持與分化的功能,這一研究有望推進再生醫學及創新醫療技術。在3日召開的發布會上,臺灣「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郭紘志介紹了其團隊的這一發現。
  • Nat Biotechnol:張素春等用多能幹細胞分化生成星形膠質細胞
    ,這項研究是由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系*、著名幹細胞專家張素春教授與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經長達5年多的合作研究的,在一項幹細胞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成功地利用人類多能幹細胞,分化生成了星形膠質細胞,該成果對腦組織、腦器官的再生、修復和腦部疾病治療有重要應用價值。
  • 日本科學家將實驗:誘導性多能幹細胞修復人體心臟
    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下文簡稱 iPS 細胞),又稱人工誘導多能幹細胞,是一種由哺乳動物成體細胞經轉入轉錄因子等手段脫分化形成的多能幹細胞。2006 年首次由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團隊發現,其本人也因此項技術於 2012 年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 (港澳臺)臺科學家發現多能幹細胞「開關」 有望推動再生醫學研究
    新華社臺北1月3日電(記者喻菲)臺灣科學家一項研究發現,人類多能幹細胞中的環形RNA具有調控幹細胞維持與分化的功能,這一研究有望推進再生醫學及創新醫療技術。  在3日召開的發布會上,臺灣「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郭紘志介紹了其團隊的這一發現。
  • 如果人的器官可以再生,患哪些病的人就有福了?實現再生指日可待
    通過再生新的心肌細胞來重新啟動它們的心臟,新的心肌細胞負責健康器官的強大收縮力。這項研究或許可以幫助人類今後能夠更有效地治療心臟疾病。 肺多能幹細胞近年來已經被科學界提出,只是其是否存在一直備受爭議,而我國的研究人員利用一種新型雙同源重組標記技術,在實驗小鼠體內實現了特異性標記和示蹤肺多能幹細胞,最終證明其在體內確實存在。而且研究人員還發現,在正常條件下,該幹細胞可以實現緩慢地自我更新,維持肺臟功能運轉。這項研究對於推動肺修復再生,提供了新的幹細胞來源。
  • 河南幹細胞_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發展目標_鄭大中科博生
    針對心、肝、胰等器官的重大疾病,研製若干具有重大臨床需求的人工組織器官。5. 闡明幹細胞再生修復治療的機制,取得幹細胞應用領域關鍵技術重大突破,推動符合倫理標準、規範化的幹細胞臨床治療評價體系的建立。
  • 半月板損傷?幹細胞療法修復的3個臨床佐證,應用前景可期
    >無血管區(白區)及中間區域(紅白區),特別在白區損傷撕裂的,該區半月板缺少血供更難以再生修復。以下提供3個有利的臨床佐證,為幹細胞療法的臨床應用提供依據。修復前軟骨存在缺損,經幹細胞移植後白區半月板損傷修復良好。
  • 揭秘幹細胞是如何進行組織修復與再生的
    幹細胞是人體內一類具有分化再生潛能的原始細胞,它具有自我複製、多向分化以及免疫調節功能,與人體各組織和器官的健康與衰老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研究表明,幹細胞能在損傷修復、抗衰老、對抗多項重大疾病以及改善人體健康方面有著巨大的潛能。
  • 【盤點】淺析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安全性
    如今,利用這項研究中的證據,我們知道我們必須篩選iPS細胞中發生的突變,或者在年齡更為年輕時收集人體細胞製造iPS細胞,從而確保它們的線粒體基因是健康的。這種對細胞在自然衰老過程中如何遭受損傷的基本了解可能有助消除發生基因突變的線粒體在退化性疾病中發揮的作用。」基於幹細胞的潛在療法有巨大的希望用於治療人類疾病。然而,線粒體缺陷可能能夠破壞iPS細胞修復受損組織或器官的能力。
  • 人類多能幹細胞培養出皮膚「類器官」治療禿頂成為可能
    幹細胞也被稱為「種子細胞」,這是因為它具有多向分化的潛能,在特定條件下,幹細胞能夠分化成為機體組織器官所需的各種類型的細胞,如神經幹細胞、肝細胞、胰島細胞、心肌細胞等等。因此,利用幹細胞進行人工組織或器官的再生,用於器官移植,也是目前再生醫學研究的一個重點。
  • 科普:一篇看懂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 cells)
    他們把Oct3/4,Sox2、c-Myc和Klf4這四種轉錄因子基因克隆入病毒載體,然後引入小鼠成纖維細胞,發現可誘導其發生轉化產生一種新細胞,即誘導多能幹細胞iPS。 該細胞在形態、基因和蛋白表達、表觀遺傳修飾狀態、細胞倍增能力、類胚體和畸形瘤生成能力、分化能力等方面都與胚胎幹細胞相似。
  • 「哪裡不行換哪裡」,幹細胞究竟有多能幹?
    胚胎幹細胞受倫理學間題及取材困難等因素限制,僅用於動物實驗,臨床應用不廣。成體幹細胞來源廣泛,不涉及倫理間題,取材容易,臨床應用多年,已有豐富經驗,發展前景廣闊。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廣義上講, 再生醫學是一門研究如何促進創傷與組織器官缺損生理性修復以及如何進行組織器官再生與功能重建的新興學科, 其主要通過研究幹細胞分化以及機體的正常組織創傷修復與再生等機制, 尋找促進機體自我修復與再生, 並最終達到構建新的組織與器官以維持
  • 獲得諾貝爾獎的多能幹細胞技術離臨床應用還有多遠?
    Gurdon先生和日本科學家Shinya Yamanaka博士,表彰他們將成熟細胞重新編程,轉化為可以分化為多種細胞類型的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方面的突破性研究。自從在2006年被發現以來,iPSC被譽為能夠為再生性醫藥帶來革命的發現。12年已經過去了,它們的研究進展到了那個階段呢?
  • 臺科學家發現多能幹細胞「開關」
    據新華社臺北1月3日電 臺灣科學家一項研究發現,人類多能幹細胞中的環形RNA具有調控幹細胞維持與分化的功能,這一研究有望推進再生醫學及創新醫療技術。 在3日召開的發布會上,臺灣「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郭紘志介紹了其團隊的這一發現。
  • 厲害了中國科技:誘導多能幹細胞助推再生醫學
    不過目前離現實最近的還是再生醫學,就是以幹細胞為「種子」,培育出器官組織等,來替換被損傷的、自身病變或衰老的器官組織。通過化合物誘導幹細胞多樣性,實現多種體細胞類型「返老還童」那麼,如何才能在實驗室裡獲得幹細胞呢?科學家可通過體外分離培養的方式得到幹細胞。
  • 利用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開展的臨床試驗越來越多
    來自一名匿名供者的外周血細胞經重編程後產生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iPSC),隨後將iPSC轉化為多巴胺能前體細胞(dopaminergic precursor cell)。研究人員希望移植的多巴胺能前體細胞將會提高多巴胺水平並改善這名患者的症狀。這項外科手術是臨床醫生測試iPSC是否能夠治療疾病的最新嘗試。
  • 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3期)
    具體而言,Papadopoulos及其團隊使用了稱為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hipsC)的幹細胞,它們是通過對來自人體血液或皮膚的細胞進行重編程而產生的,可以分化為治療時所需的任何類型的細胞。憑著直覺,Papadopoulos在細胞培養液中添加人膠原蛋白,並且添加將hipsC轉化為睪丸間質細胞所需的基因和其他營養成分。膠原蛋白是一種常見的生長基質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