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Mole科研快報】建立用於藥物篩選的癌症類器官

2021-01-07 騰訊網

AbMole精研抑制劑十年,最新的科研動態不斷與您分享。本期與您分享的是:建立用於藥物篩選的病人來源的癌症類器官

基於成體幹細胞的類器官技術是一種多用途工具,用於在體外構建和長期維持近天然的三維上皮組織。從原發性病人組織中構建的癌症類器官使一系列治療藥物能夠在接近人體生理性質的類器官培養物中進行測試。因此,從病人身上提取的癌症類器官有望成為個性化醫療的基石。本文中,研究人員概述了不同的課題組從不同種類上皮組織和癌症中建立類器官的方案,以及用於測試這些患者來源的類器官在體外治療中藥物敏感性的差異。研究人員還提供了一套頭頸部鱗狀細胞癌類器官的構建及其在半自動治療篩選中後續應用的深入方案。雖然這個時間高度依賴於起始材料和試驗療法的數量,但有機體的建立和隨後的篩選可以在3個月內完成。所提供的方案可作為成功建立其他類型癌症的類器官和進行其藥物篩選的參考。

Y-27632 (Abmole, M1817,純度 99.66%) 是一種選擇性的ROCK1(p160ROCK)抑制劑,Ki為140 nM,比對其他激酶包括PKC,cAMP依賴性蛋白激酶, MLCK和PAK的作用強200多倍。

在類器官的分裂和傳遞步驟中,採用了Y-27632。尤其是處理囊狀或葡萄狀的細胞器培養物時,可以用機械剪切代替傳代培養。傳代後直接在培養基中加入Y-27632,以保證有機體的正常生長。

Y-27632 2HCl是一種選擇性的ROCK1(p160ROCK)抑制劑,Ki為140 nM,比對其他激酶包括PKC,cAMP依賴性蛋白激酶, MLCK和PAK的作用強200多倍。Y-27632也同等有效抑制ROCK-II。Y-27632作用於PKC, cAMP依賴的蛋白激酶和 肌球蛋白輕鏈激酶(MLCK)幾乎沒有活性,Ki分別為26 μM, 25 μM, 和 > 250 μM。Y-27632通過選擇性抑制Ca2+敏感化,而抑制多種興奮劑而不是KCl,包括Phenylephrine, Histamine, Acetylcholine, Serotonin, Endothelin,和Thromboxane誘導的平滑肌收縮,IC50為0.3-1 μM。

鳴謝:Driehuis E , Kretzschmar K , Clevers H . Establishment of patient-derived cancer organoids for drug-screening applications[J]. Nature Protocols.

相關焦點

  • 【科學普及】類器官——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的重要工具
    不過,目前在體外構建組織和器官仍是一大挑戰——希望類器官的建立及研究可以幫助人類在這方面更進一步。04類器官在癌症研究治療中的應用目前,類器官多用於腫瘤癌症的研究中。觀察下圖中臨床前腫瘤癌症模型的比較,可以發現類器官有著很強的優勢:J. Drost, H.
  • 類器官——研究疾病的利器,再生醫學的未來
    4類器官在癌症治療中的研究 目前,類器官多用於腫瘤癌症的研究中。圖8:類器官培養應用於個性化癌症治療和藥物開發可以從患者來源的健康和腫瘤組織樣品中建立類器官。與此同時類器官培養物可用於藥物篩選,這可將腫瘤的遺傳背景與藥物反應相關聯。來自同一患者健康組織的類器官的建立提供了通過篩選選擇性殺死腫瘤細胞而又不損害健康細胞的化合物來開發毒性較小的藥物的機會。自我更新的肝細胞類器官培養物可用於測試潛在新藥的肝毒性(臨床試驗中藥物失敗的原因之一)。在該實施例中,藥物B似乎最適合於治療患者,因為它特異性殺死腫瘤類器官並且不引起肝毒性。
  • 類器官——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的重要工具
    類器官模型的應用1.建立疾病模型與二維培養體系相比,類器官有助於闡明疾病的發展、穩態和發病機制,為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可能的新方法。以大腦類器官為例,它包括了人類特定的神經發生過程,為研究人類大腦發育提供了寶貴的機會。
  • 廣州生物醫藥添「新名片」:產學研合作共建類器官樣本庫
    破解藥物研發難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裴鋼指出,國內類器官技術在幹細胞、再生生物學領域已經開展了大量的工作,研究水平在國際上位列第二。但在成果轉化市場應用方面,還落後於其他國家,中國需要補足這個短板,要建立產學研結合的機制,瞄準市場需求。  近年來,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不斷上升。
  • 一種用於器官組織疤痕的藥物或有望改善癌症免疫療法的成功率!
    2020年3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ancer Researc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南安普敦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一種最早用來處理器官組織疤痕而開發的藥物或能幫助明顯改善癌症免疫療法的成功率。
  • 全球「科技發展十大突破」——類器官技術落戶生物島
    類器官擁有與對應的器官類似的空間組織,能夠重現相應器官的部分功能。其在發育生物血、病理學、細胞生物學、再生機制、精準醫療以及藥物毒性和藥效試驗等方面研究潛力巨大。擴增、傳代、凍存、復甦等相關核心技術,收集了上千例胃癌、腸癌、肺癌等腫瘤和癌旁組織樣本,建立了相應的類器官模型並成功搭建了高通量藥物篩選系統,力爭在未來五年內建成以癌症、癌旁組織為主的類器官生物樣本庫。
  • 共建類器官樣本庫!華醫再生攜手多方助力再生醫學成果轉化
    11月16日,「類器官前沿技術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在廣州國際生物島舉行。由中科院院士陳曄光領銜的廣州華醫再生科技有限公司分別與廣州生物島實驗室、廣東省人民醫院和廣州金域醫學檢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籤訂了一系列產學研戰略合作協議。此次籤約為建設世界一流的活體類器官大數據樣本庫,創新發展精準醫療、藥物研發和再生醫學奠定了合作基礎。
  • 馬少華、黃來強團隊在《細胞》子刊發表類器官研究重要成果
    其中基於癌症病人腫瘤組織在體外三維培養的腫瘤類器官(Tumor Organoid),作為腫瘤疾病模型,在癌症藥物、療法、個性化精準治療的研究和開發中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但是,目前類器官研究還存在諸多問題:類器官形態及組成的可控性差;同批次類器官個體之間,以及不同批次類器官樣本之間均存在顯著差異;建模周期長(培養周期需要4-6周),而且建模過程缺乏自動化操控,耗時費力。
  • Nature:大師級牛人用CRISPR構建癌症類器官
    用含有幹細胞巢蛋白(WNT、R-spondin、表皮生長因子EGF)的培養基,可以長期培養小鼠和人類的腸道幹細胞,生成遺傳學和表型穩定的上皮類器官。荷蘭藝術與皇家科學院主席、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Hans Clevers教授領導研究團隊,利用CRISPR/Cas9技術建立了結直腸癌(CRC)類器官。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本周的Nature雜誌上。
  • 科學家開發出新方法篩選新的癌症藥物靶標
    Haining說,「PD-1檢查點抑制劑改變了很多癌症的治療。儘管這類新的癌症免疫療法在臨床上取得成功,但是大多數患者並沒有從PD-1阻斷中獲得臨床益處。」Haining說,這就促發人們進一步開展大量的臨床試驗來研究當與PD-1抑制劑聯合使用時的其他藥物是否能夠增加對這種療法作出反應的患者數量。
  • CCR:幹細胞加速罕見癌症治療藥物篩選
    2016年8月4日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來自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Kimmel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利用人類幹細胞開發出一個藥物篩選新系統,可能會加速對罕見癌症治療藥物的篩選過程。隨後再將這些癌細胞的遺傳信息與成百上千種已經用於藥物篩選的常見人類癌細胞進行對比。研究人員表示,在構建的人類成神經管細胞瘤的細胞模型中進行篩選,進而發現癌細胞對藥物的應答情況,這樣可能與真實情況更具可比性。目前兒童成神經管細胞瘤的標準治療方法結合了放射治療和化療,但是其中一種叫做Group3成神經管細胞瘤的亞型容易出現復發,病人的生存率只有30%~40%。
  • Cell|胃腸胰神經內分泌的腫瘤類器官生物庫
    類器官來自於人類胚胎幹細胞、誘導多能幹細胞、胚胎幹細胞或者是直接來源於病人樣本,而且具有一定的三維結構,結合基因編輯技術,大大擴展了實驗室和臨床方面的研究可以使用的工具。相較於直接進行臨床試驗,類器官的興起給了科學家以及醫生更多的空間去篩選藥物,成為了各個實驗室爭相應用的一個重要工具。
  • 不含動物成分的奈米纖維素水凝膠可快速追蹤類器官生長,改善癌症治療
    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個基於生物活性植物的奈米纖維素水凝膠,以支持生物醫學應用中類器官的生長,改善癌症治療。這項由澳大利亞生物資源加工研究所(BioPRIA)、蒙納許大學研究人員進行的研究,將以更便宜、更快、更符合道德的方式開發類器官。
  • 「類器官」技術能「搭建」人體組織模型
    這些微型組織可用於篩選藥物,研究組織結構特徵對器官生長或癌變的影響,還有助於將來培養出完整的人體器官。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31日報導,「類器官」技術也被稱為「DNA編程的細胞組裝」(DPAC),能讓研究人員設計製造出上千種類器官細胞陣列,例如,只要幾小時就能造出來人類乳腺模型。
  • 乳腺癌類器官研究進展及臨床應用前景
    個性化癌症治療:針對患者個人情況,為每一位癌症患者量身定製最佳治療方案,以期達到治療效果最大化和不良反應最小化的特定醫療模式。相比以往對大部分癌症患者實施單純手術切除治療,這種治療方式更加強調精準化,因此又稱為精準醫療。
  • 活體類器官大數據樣本庫已落地廣州
    近年來,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不斷上升。中國醫學界也在不斷探索腫瘤預測、早診、治療新策略,提高癌症患者五年生存率。類器官技術是近年發展起來的重要創新性前沿科學技術,是一種在體外環境下培育而成的具備三維結構的微器官。未來,該項技術將在藥效試驗和藥物毒性篩查等臨床精準醫療、新藥研發以及再生醫學等領域有著巨大的應用潛力。
  • 今年5篇CNS主刊,類器官organoids助力新冠病毒研究
    Nature:使用肺和結腸類器官鑑定SARS-CoV-2抑制劑摘要:迫切需要使用與人類疾病相關的細胞來創建新穎的模型,以研究嚴重的急性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2(SARS-CoV-2)生物學並促進藥物篩選。由於SARS-CoV-2主要感染呼吸道,因此研究者開發了使用人類多能幹細胞(hPSC-LOs)的肺類器官模型。
  • Nature Biotechnology:利用CRISPR系統篩選癌症藥物靶向目標
    2015年5月13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美國冷泉港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biotechnology在線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應用CRISPR-CAS9技術靶向編碼蛋白功能性結構域的外顯子對癌症藥物作用靶點進行大規模篩選
  • 鄧宏魁/徐君/李程合作建立具備再生能力的新型類器官培養方法
    類器官技術能夠在體外模擬體內器官組織的三維結構和生理功能,已被廣泛應用於疾病模型建立、藥物篩選、功能組織誘導等多種研究中,顯示出廣泛的應用前景【1】。類器官技術在2013年被Science雜誌評選為十大科學進展,成為過去十年再生醫學領域最重要的生物技術之一。
  • Nature:利用體內CRISPR-Cas9篩選技術發現新的藥物靶標來增強癌症...
    他們利用這種方法揭示出新的藥物靶標,從而可能潛在地改進PD-1檢查點抑制劑(一類新的有前景的癌症免疫療法)的療效。相關研究結果於2017年7月19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In vivo CRISPR screening identifies Ptpn2 as a cancer immunotherapy target」。論文通信作者為小兒科腫瘤學家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