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呼籲重視幹細胞研究中的倫理問題

2021-01-12 東方網


東方網9月22日消息:隨著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成為二十一世紀生物醫學領域的熱點,中國科學家呼籲要重視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中的倫理問題。

中國有關專家目前已經起草了一份詳細的《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中的倫理指導大綱》建議稿,對中國科學家開展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的倫理原則和倫理規範提出了權威專家的建設性意見。

中國專家認為,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在遵循「行善和救人、尊重和自主、無傷和有利、知情同意、謹慎和保密」的倫理原則下,贊同「對十四天以內的人類胚胎可以用於實驗研究」的觀點。因為這時的胚胎還只是一個球狀的胚泡,尚屬於一般的生物細胞。中國專家還堅決反對以進行治療性克隆為目的的「人體-動物」細胞融合實驗。

專家們呼籲,生命科學關係到每一個人的生老病死,關係到人類的子子孫孫,科學家一定要非常謹慎、非常嚴謹,一定要用生命科學研究為人類造福,任何一項有可能危害人類健康和幸福的研究,都要立即停止。

 選稿:娟子 來源:中新網 

相關焦點

  • 重視臨床研究促進幹細胞研究發展
    可見,臨床研究在學術領域的重要性,正如軍事醫學科學院陳虎教授所言:「臨床研究也是研究的一種,大家應該重視。」幹細胞研究的重要性幹細胞就是一類能夠不斷進行自我複製、更新和分化的細胞。人體是由千萬億個細胞組成的,在人的整個生命過程中,細胞是不斷代謝的,每分鐘約有三億個細胞不斷死亡,這些不斷死亡的細胞如何繼續更新?
  • 關於胚胎幹細胞研究的倫理思考
    但同時,ES研究也引發了當前最為激烈而敏感的倫理之爭。主要圍繞兩個問題而展開:一是如何看待胚胎。ES主要有三個來源:(1)(自然和人工)流產的胚胎;(2)輔助生殖剩餘的胚胎;(3)通過體細胞核轉移術得到的胚胎。不管哪一個來源,提取ES必定會損毀胚胎。於是,胚胎是不是生命,是不是人,研究ES是不是「毀滅生命」、「殺人」,很自然地成為爭論的焦點。
  • CSC | 關於中國的胚胎和幹細胞研究的倫理與政策思考
    尤其是在符合人類利益如治療疾病的情況下,中國人支持對人類胚胎和hESC進行研究。對近二十年的上千篇媒體報導進行統計後發現,絕大部分報導不涉及與hESCs相關的倫理問題,表明幹細胞研究的倫理問題在中國並未受到廣泛關注。除了道德倫理上的考量外,人類胚胎的法律地位如何?
  • 李學勇:中國生命科學研究重視生物安全與倫理道德
    中新社北京十月十六日電(記者 翁陽)轉基因和幹細胞研究同屬當今生命科學前沿領域,對於可能涉及的生物安全和倫理道德問題,中國政府表示高度重視,將採取積極穩妥的方式推進其產業化。  科技部副部長李學勇今天在十七大首場記者招待會上稱,中國有關部門現已制定了一個生物安全和倫理道德方面的導則,用來指導規範上述領域研究。
  • 中國醫學科學院呼籲:研究和醫療機構加強倫理審查及監管
    聲明如下:我們反對在缺乏科學評估的前提下,違反法律法規和倫理規範,開展以生殖為目的的人類胚胎基因編輯臨床操作。在發展迅速的基因編輯技術研究和應用中,學術共同體更應強調遵循技術和倫理規範,開展負責任的醫學研究與應用,維護國家科學形象,維護人類生命的基本尊嚴,維護學術共同體的集體榮譽。
  • 中科院提醒:在生物醫學研究中恪守科研倫理
    「中科院之聲」微信公號4月30日消息,繼2018年就論文署名中的常見問題或錯誤發出「誠信提醒」後,日前,中國科學院科研道德委員會就生物醫學研究中有悖於倫理規範的常見問題發出「倫理提醒」,倡導在科研實踐中恪守各類倫理要求,
  • 陳竺院士等呼籲:加強生命倫理學研究
    我國生命科學研究迅速發展,生命倫理學研究卻相對滯後。這種不匹配狀況,將影響到我國科學家參與相關領域的國際領先課題研究,應該引起足夠重視——這是日前在上海交大舉行的《生命倫理學》首發式暨學術報告會上,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陳竺院士等專家的共同觀點。
  • 美科學家從豬血中分離「成體幹細胞」
    美科學家從豬血中分離「成體幹細胞」  最近,美國密蘇裡州大學的科學家從豬的外圍血液中分離出了一種極為罕見的成體幹細胞,這在世界上還是第一次。專家希望這一成果能對提取人類幹細胞的研究提供幫助。  據介紹,成體幹細胞通常都從骨髓中提煉出來的,而最新的研究是從豬的外圍血液中發現隱藏的幹細胞,並運用一種獨特的方式提煉出來。
  • 全國首起幹細胞買賣案審判,幹細胞產業化仍面臨倫理困境
    據健康界了解,領航幹細胞是由國際著名幹細胞科學家、「亞全能幹細胞學說奠基人」趙春華教授創辦,是中國目前技術領先、儀器設備先進、產業鏈完整的國家級幹細胞技術成果轉化與產業化應用示範基地。
  • 用「騎單車」方式研究倫理問題
    在我國生命倫理學3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他始終走在研究前沿。2009年,邱仁宗獲得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阿維森納科學倫理獎」,成為獲此殊榮的第一位中國人。在教科文組織的授獎詞中,他被認為是生命倫理學領域「中國和世界學術界一位主要代表人物」。
  • 呼籲應高度重視納米技術的安全性評估問題
    2003年6月,ETC在布魯塞爾發起一次關注納米技術安全問題的會議,與會者包括各國環保人士和政客,但沒有邀請任何納米科學家前往發言。ETC聲稱,納米技術和生物技術結合而成的納米機器人可能會失控,或胡亂大量製造某種物質——比如土豆泥,或自我複製,成為「綠色粘質」,對自然環境和人類健康形成威脅。因此,ETC呼籲全世界暫停納米研究。  6、綠色和平組織密切關注,並推出相關報告。
  • 關於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的聲明:科研倫理的高壓線不容碰觸
    過去幾年中基因編輯技術雖然有了長足發展,但仍然存在精確編輯效率低和脫靶突變等問題,因此科研人員對於將基因編輯技術應用到人類胚胎方面的研究一直保持著極其謹慎的態度。2015年12月在華盛頓召開的基因編輯大會中,來自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們就人類基因編輯的科學技術、倫理與監管開展全面討論,就人胚胎和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達成共識,形成了涉若干重要原則,限定人胚胎和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只能用於基礎學術研究,禁止一切以生殖為目的的臨床研究和應用。
  • 人臉識別「熱」中的冷思考:道德倫理問題值得深思
    一些科學家正在分析人臉識別技術固有的不準確和偏見,對其背後存在的歧視發出警告,並呼籲加強監管、提高技術透明度。 《自然》雜誌對480位從事人臉識別、人工智慧和計算機科學領域研究的研究人員的調查顯示,人們對人臉識別研究的倫理學普遍存在擔憂,但也存在分歧。
  • 人臉識別「熱」中的冷思考:道德倫理問題值得深思
    一些科學家正在分析人臉識別技術固有的不準確和偏見,對其背後存在的歧視發出警告,並呼籲加強監管、提高技術透明度。《自然》雜誌對480位從事人臉識別、人工智慧和計算機科學領域研究的研究人員的調查顯示,人們對人臉識別研究的倫理學普遍存在擔憂,但也存在分歧。
  • 嵌合胚胎:幹細胞研究的重大進展
    正當解決供者器官短缺問題陷入困境的時刻,最近一種新的幹細胞操作技術的出現似乎為打破僵局提供了希望。2010年,日本東京大學幹細胞科學家Nakauchi的研究小組在Cell上發表一篇極其具有創新性的文章,他們報導用大鼠的幹細胞注入胰腺發育缺陷的小鼠胚胎(apancreatic mouse embryos),這個嵌合胚胎最終在小鼠體內發育成具有大鼠胰腺的大-小鼠嵌合體。
  • 楊煥明院士分析生命科學中的倫理、法律和社會問題
    楊煥明院士在《2009高技術發展報告》中撰文,系統分析了生命科學中的倫理、法律和社會問題。近幾年來,生命科學取得了很多新的重大進展,如DNA測序技術的「革命性」突破、幾十種常見重要疾病相關遺傳變異的鑑定、幹細胞技術和基因組學結合而直接將體細胞轉化為幹細胞、人工設計和製造第一個獨立生存的細菌(「人造生命」或合成生物學)等。生命科學的這些突破,要比前幾十年累計的進展還要多。
  • 張蘇明教授報導:幹細胞治療現狀與問題
    一、成體幹細胞研究新認識、存在的問題與展望    (一)、成體幹細胞「橫向分化」理論上的誤區    一些報導認為,在許多成體組織中有一些細胞可以在體外被某些細胞因子誘導分化,變為和原組織不同的組織細胞,例如肌肉勻漿中誘導發生的造血細胞、脂肪組織中誘導發生的神經元細胞等。
  • 人類道德倫理面臨挑戰 複製人類胚胎起爭議
    新華網北京11月29日電此間《人民日報》29日刊登了該報駐美國記者王如君寫的題為《複製人類胚胎起爭議》的文章,全文如下:  自從美國先進細胞技術公司25日宣布克隆出人類早期胚胎以後,一直將焦點對準阿富汗戰爭、生物恐怖的美國新聞界突然關注起了克隆問題。
  • 科學研究和應用中的倫理問題引世界青年科學家關注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溫州10月27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劍平)10月26日至27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浙江省人民政府在溫州市舉行2019年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102個國家和地區的知名科學家、國際科技組織、青年科學家參加。
  • 「超級公牛公豬」和基因編輯的倫理問題
    改變遺傳信息,等於修改了「天命」、「天條」,尤其在人類基因編輯領域,倫理問題尤其突出。正因為這把剪刀之鋒利,其安全性、有效性尚難確定,用在胚胎基因編輯上,實驗室操作尚可控制而安全性和穩定性仍未過關,如果允許用於臨床,則可能引發一系列安全風險和倫理問題。英國納菲爾德生物倫理委員會正在研究家畜基因編輯技術涉及的倫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