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雜誌主編,史丹福大學前任校長D. Kennedy博士曾說:「我們所有的思考、分析、實驗和數據收集工作, 在撰寫論文之前,就什麼也不算。在學術領域,我們的成果是以寫出來的東西來體現的。出版物就像硬通貨幣,是學術領域的基本表現形式。如果結果沒有公開發表,就等於沒有做試驗,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可見,臨床研究在學術領域的重要性,正如軍事醫學科學院陳虎教授所言:「臨床研究也是研究的一種,大家應該重視。」
幹細胞研究的重要性
幹細胞就是一類能夠不斷進行自我複製、更新和分化的細胞。人體是由千萬億個細胞組成的,在人的整個生命過程中,細胞是不斷代謝的,每分鐘約有三億個細胞不斷死亡,這些不斷死亡的細胞如何繼續更新?需要的是幹細胞不斷進行分化、分裂產生新的細胞。
幹細胞自發現以後就被認為可應用於醫學的諸多領域:人類可將幹細胞分化成精子用於延續生命;化學燒傷以後的角膜損傷可用幹細胞復明;脊髓損傷的患者甚至可通過幹細胞的幫助重新站立起來等等。近年來,國家對幹細胞研究的支持力度呈上升趨勢,在上個月公布的201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名單中,幹細胞相關研究就達600餘項,也體現了幹細胞研究的價值所在。
國家對幹細胞支持的力度上升趨勢(據Medsci數據)
重視臨床研究促進幹細胞研究發展
儘管幹細胞自發現和發展之後也引起了巨大爭議,但由於幹細胞在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前景,推動了整個幹細胞產業的發展。我國在幹細胞領域的研究也逐步得到國際同行的認可。
今年年初,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發表了廈門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譚建明教授的原創性臨床研究——《親屬活體腎臟移植自體間充質幹細胞誘導治療:隨機對照臨床試驗》,譚教授課題組重視臨床研究,根據間充質幹細胞具有的天然免疫抑制生物學特性,率先應用於臨床試驗,研究成果為間充質幹細胞在器官移植中天然免疫誘導治療開創了一個新領域。JAMA是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三大臨床雜誌之一,IF超過30,近十年來大陸學者在JAMA發表的原創性論著只有7篇。然而,在我國幹細胞研究領域中類似這樣的臨床研究成果並不多見。
陳虎教授在接受生物谷專訪時曾表示,臨床研究也是研究的一種,在國外,臨床研究的水平更高。不過,我國現在目前缺少規範化的臨床研究。雖然有豐富的病例數據,但是缺乏對這些數據深入分析,從而使得結果不具有說服力,他呼籲大家要關注臨床上的研究,促進研究的發展。
為傳遞幹細胞領域最新前沿進展,介紹幹細胞基本研究最新技術與臨床應用,在10月即將舉辦的「2012LSAC生命科技論壇:幹細胞技術與應用」將邀請國內外著名的幹細胞領域專家、學者,在介紹幹細胞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同時,還邀請在幹細胞領域技術方面具有突破性進展的企業科學家參與演講,全面介紹幹細胞領域領先的、實用新技術,促進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的融合。(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閱讀:
吳祖澤院士:幹細胞臨床研究應當被重視
陳虎:重視臨床研究促進免疫治療研究發展
體細胞治療監管或將回歸SF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