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細胞(MSCS)是一種低免疫原性幹細胞群,具有易獲取、易擴增、易保存等特點,可誘導免疫耐受、降低免疫反應、促進損傷修復。
幹細胞因其可自我複製、多向分化、高度增殖等優勢而成為替代肝臟移植治療肝硬化有效方法。
傳統方法幹預肝硬化不盡人意
肝硬化屬常見慢性疾病之一,同時也是全球關注健康問題之一。肝硬化因其具有進行性、瀰漫性等特點,因此會長時間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臨床研究表明,病毒性肝炎、慢性酒精中毒、自身免疫性肝炎等多種疾病均有可能引發肝硬化,其發病率較高。
傳統幹預肝硬化方法——肝移植,雖然是最有效幹預手段,但由於肝源缺乏、手術費用較高及術後排斥反應等問題,使得肝移植幹預並未得到廣泛應用。因此肝硬化幹預方法研究成為是醫學界研究熱點。
利用幹細胞療法幹預肝硬化是近年新出現幹預方法。由於幹細胞具有較強增殖能力與多潛能、定向分化等功能,再加上國內外已有利用幹細胞療法幹預神經系統、血液系統疾病成功案例,因此利用幹細胞療法為幹預肝硬化提供了新思路。
幹細胞療法幹預肝硬化兩種機制
目前認為幹細胞療法幹預肝硬化機制有兩種: 一是功能性肝細胞的增殖和轉化。另一種則是通過旁分泌改善微環境。
1、幹細胞增殖和轉化:當幹細胞進入肝實質後在微環境刺激下一方面可分化為肝臟卵圓細胞,另一方面可直接分化為肝實質細胞、肝星狀細胞和肌纖維母細胞。
因細胞呈卵圓形而被稱為卵圓細胞。成年人肝臟中卵圓細胞極少,主要分布在門靜脈周圍,處於靜止狀態。當肝臟受到致病因素刺激時,本身存在肝臟卵圓細胞和新分化生成卵圓細胞因微環境發生改變和細胞因子刺激分化為肝細胞、膽管細胞等。
Goff 等發現幹細胞可分化成肝卵圓細胞和肝細胞,且這些由幹細胞分化而來卵圓細胞表面表達了造血幹細胞 CD34、Thy-1等標誌。研究還發現,幹細胞在聯合應用肝細胞生長因子、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及表皮生長因子後可轉化為肝細胞。
2、幹細胞旁分泌功能:當幹細胞進入肝臟後,不論是發生細胞分化還是發揮抗肝纖維化作用,均離不開各種細胞因子和炎症介質參與。
這些細胞因子和炎症介質將激活肝祖細胞,最終抑制星狀細胞激活並促進其凋亡,同時抑制損傷部位炎症相關細胞增殖和遷移。
研究發現,參與旁分泌作用因子主要有肝細胞生長因子、基質金屬蛋白酶、IL-10等。每種細胞因子和介質作用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間卻是相互協調,共同參與抗纖維化。
如肝細胞生長因子有保護肝細胞、促進肝細胞再生、加速肝功能恢復等作用;基質金屬蛋白酶則參與細胞外基質合成和降解。
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四川省某醫院內三科利用幹細胞療法開展20例肝硬化患者臨床研究,其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7例,全部患者年齡在29—62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 (39. 2±12. 6) 歲。
(圖1) 20 例患者治療前後肝功指標比較 (x ± s,n =20)
所有患者在接受幹細胞療法幹預後,ALT、PT、BL 等各項肝功指標均明顯下降;且均未出現感染、噁心、栓塞以及出血發熱等不良反應。
(圖2) 幹細胞移植幹預組與對照組MELD評分的META分析森林圖
幹預3個月後,乏力、食欲不振、腹脹、腹水等不良症狀均得到明顯改善,且未出現各種副反應。
(圖3)幹細胞移植幹預組與對照組TBIL水平的META分析森林圖
綜上所述,幹細胞移植幹預肝硬化可以取得良好的幹預效果,能夠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症狀,提高患者肝功能且避免不良反應發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對此,你有什麼看法?歡迎轉發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