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起幹細胞買賣案審判,幹細胞產業化仍面臨倫理困境

2021-01-12 騰訊網

幹細胞又被稱為「種子細胞」,因其具有自我更新、無限增殖及多向分化潛能等特點,部分生物科技公司、美容院便以此來宣傳幹細胞具有美容抗衰、治癒疾病等功效,並在未經臨床研究和審批的情況下買賣幹細胞。

日前,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上海一中院)審理的全國第一起幹細胞買賣案件將為上述行為畫上了休止符。

8月11日,上海一中院公開開庭審理並宣判了這起幹細胞買賣合同糾紛上訴案,二審改判涉案幹細胞買賣合同無效,判決幹細胞出售方返還因該合同取得的剩餘預付款。據悉,該案系全國首例幹細胞買賣案。

本案審判長兼主審法官何建指出,隨著幹細胞治療技術手段和臨床醫療探索研究的不斷發展,幹細胞為一些重大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療思路與方法,但與此同時,市場上出現各種打著幹細胞名義進行謀利的不法商家,而幹細胞從臨床研究到轉化應用有著嚴格的立項、備案與申報、註冊等程序和資質要求,中間涉及倫理規範、技術發展、藥品質量、公眾生命健康和安全等社會公共利益。

「希望通過本案,發揮司法裁判的指引作用,促進幹細胞研究和應用監管體系的進一步完善。」何建說。

「幹細胞60萬一針」不靠譜

有關數據顯示,到2024年,全球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產業市場規模將達到3600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容量有近500億美元。隨著幹細胞新藥研究取得進展以及監管路徑的逐漸清晰,我國幹細胞臨床轉化將迎來發展的黃金時期。

不過行業的發展並非一片光明。幹細胞治療作為一種新興的醫學手段,市場上相關的各種幹細胞療法層出不窮,「幹細胞美容」、「幹細胞抗衰老」等等,真假難辨,魚目混珠。

此前曾有報導,中國的一些富豪就遠赴瑞士、日本、烏克蘭等體驗幹細胞的「神奇」,不在乎沒效果,只要沒副作用就行。例如此前烏克蘭「60萬一針幹細胞」的新聞一度刷屏。

面向中國人提供胚胎幹細胞的烏克蘭某治療中心。圖片來源於網絡

對於上述現象,專門進行幹細胞儲存業務的領航幹細胞再生醫學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高級經濟師劉定生向健康界表示:「幹細胞的確可以治療一些疑難雜症,並且效果明顯,但是並不能宣傳包治百病,這樣會損害整個行業的發展。」

劉定生認為,上述新聞是不符合法律和倫理的。烏克蘭診所使用的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胚胎幹細胞,而是流產胎兒的幹細胞。

「這種幹細胞(流產胎兒的幹細胞)在世界上很多國家是不允許使用,不允許開發成藥物,也不能被授予專利;沒有發育成胎兒的早期胚胎幹細胞,(用於研究)不能超過14天,這也是國際慣例和法律規定。」劉定生強調。

據健康界了解,領航幹細胞是由國際著名幹細胞科學家、「亞全能幹細胞學說奠基人」趙春華教授創辦,是中國目前技術領先、儀器設備先進、產業鏈完整的國家級幹細胞技術成果轉化與產業化應用示範基地。

劉定生告訴健康界,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幹細胞企業都能遵守基本的行業準則,但難免有少數企業,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只保存組織塊不提取幹細胞儲存,欺騙客戶,給整個行業帶來負面影響。

上述少數行為的最大隱患便是安全問題。「很多項目還在實驗階段,技術並不成熟,包括幹細胞的生物學行為及特性沒有完全研究清楚就敢直接對接客戶,出現問題不堪設想。」劉定生舉例說,一些醫美企業,宣傳的是幹細胞美容,但實際上注射的並不是幹細胞,不能叫幹細胞移植,具體注射的是什麼東西可能也只有那家企業自己知道。

幹細胞究竟是藥品還是技術?

在劉定生看來,本次上海一中院審理的幹細胞買賣案件,和烏克蘭幹細胞打針並沒有本質區別。要想徹底制止這類亂象,有關部門需要出臺一系列的政策規範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邊振甲與劉定生持同樣觀點。他認為,「目前幹細胞行業當前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是標準問題,包括幹細胞的製備儲存、臨床應用等都缺乏標準。尤其是幹細胞的製備、幹細胞的質量控制、幹細胞的臨床應用、臨床應用的療效判定標準等都需要標準來支撐和指引。」

幹細胞行業應該受到政策法規的監管,已成為企業界、法律界和學術界的共識,但是如何監管卻眾說紛紜。

國家衛健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青在2019年的一次會議上表示,幹細胞治療受到資本青睞,但它也給政府部門監管帶來了壓力,「要想得到大家都滿意的結果,還要進行一系列非常艱難的探索,現在沒有明確答案。」

李青認為,幹細胞治療的監管,一直處在比較複雜的局面。「一直解決不了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矛盾。面臨這麼熱的投資,一管可能就死了,一放可能就出了魏則西事件,怎麼放是個挑戰。」

此外,幹細胞治療由衛生健康委及藥監局共同負責監管,兩個部門監管的角度也並不一樣。「藥監部門是從產品的角度來監管的,而衛健委是從應用和技術的角度來監管的。」李青表示。

對此,劉定生認為,對幹細胞行業進行監管,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幹細胞技術到底是屬於「藥品」還是「技術」?

如果幹細胞治療被認定為一款藥品,那麼根據國家藥監局的有關規定,藥品管理採用審批制度,進入臨床試驗前,新藥必須獲得CDE審批的藥品臨床試驗批件,陸續進行一期、二期、三期試驗,以確保其安全性和療效;而如果幹細胞治療被認定為一種醫療技術,則需要採用備案管理方式,重在事中事後管理。可以說,兩者在監管模式上有很大差別。

漢氏聯合董事、財務總監方震對健康界表示:」幹細胞治療是屬於技術還是藥品都不好說,目前所有的幹細胞治療還是屬於臨床前期階段,但可以肯定的是,未來走藥品這一條路會更為規範一些。」

解決倫理問題刻不容緩

除了幹細胞行業魚龍混雜之外,圍繞該研究的倫理道德問題也隨之出現。這些問題主要包括人胚胎幹細胞的來源是否合乎法律及道德,應用潛力是否會引起倫理及法律問題等。

根據中國醫院協會公布《涉及人的臨床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建設指南(2019版)》附則六,幹細胞幹預的臨床試驗必須遵循國際國內公認的倫理準則、科學性要求及保護受試者原則。

國際國內公認的一個很重要的倫理準則便是胚胎幹細胞研究,其實驗周期不允許超過14天,而這和2018年年底引發中國醫學行業的地震事件——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有異曲同工之處。

為了突破14天的限制,科學界提出了「iPS細胞」的概念。所謂iPS細胞,一般指誘導性多能幹細胞,理論上在生長和發育過程中可分化成任何成體細胞與器官類型。

「相比於胚胎幹細胞,iPS細胞的產生不使用胚胎細胞或卵細胞,因此沒有倫理學的問題。」 劉定生告訴健康界,

iPS細胞雖然不涉及倫理問題,但是由於該細胞存在人工幹預的因素,因而相關的研究會更加慎重。方震向健康界直言,在2018年年底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中,iPS細胞的研究就受到了一系列的影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iPS細胞和胚胎幹細胞也並非完全相同。根據著名醫學期刊《Nature》的一篇文章顯示,有一些因素會使iPS細胞胚胎幹細胞表現出不同模式的基因活性,比如細胞來源和性別差異。

「這種區別一不小心就會導致錯誤的研發方向,因為畢竟科學界和企業界研發的是傳統的胚胎幹細胞,iPS細胞不可能做到真正替代。所以,如何解決幹細胞研發的所引發倫理問題仍然刻不容緩。」劉定生說。

幹細胞研發的中國機會

在目前全球已上市幹細胞藥品中,國內為零。這是否意義著我國幹細胞治療仍然和其他新藥一樣在全球處於追趕著的態勢?劉定生對此並不認同,他表示,在技術層面,我國的幹細胞治療技術是和歐美日等發達地區處於同一梯隊的。

儘管我國並沒有相關產品上市,但是2018年我國重啟幹細胞治療臨床研究,多地出臺政策推進幹細胞加快發展,相關的臨床試驗許可已經蔚然大觀。截止2020年7月,7款藥物獲得臨床默示許可,116家機構69個幹細胞臨床研究項目通過備案。

在A股上市公司中,國際醫學聯營企業——漢氏聯合目前有3款新藥進入臨床試驗,分別針對糖尿病併發症足潰瘍、異基因骨髓移植併發症和重度下肢缺血。方震表示,漢氏聯合的全資子公司法國漢氏聯合有限責任公司向法國藥監局(ANSM)申請的高活性人臍帶間充質幹細胞注射液I/IIa期臨床試驗也已經獲得正式受理。

「該產品是漢氏聯合自主創新技術走向世界的一個嘗試,標誌著中國自主創建的技術符合歐盟要求,也意味著我們並不落後於人。「方震強調。

除漢氏聯合之外,九芝堂旗下孫公司九芝堂美科也有一款新藥進入了臨床試驗,該款新藥針對缺血性腦卒中,有望打破全球在這一適應症領域的空白;中源協和備案的6個幹細胞項目主要針對神經病理性疼痛、B肝肝硬化、牙周炎、銀屑病、腎臟功能等。

相關的臨床試驗已經越來越多,那麼我國的幹細胞新藥何時問世就成為一個焦點話題。對此,法國國家技術科學院院士、法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通訊院士、細胞產品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韓忠朝在2020年一月份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國的幹細胞新藥有望三年後面世。他也認為,我國在幹細胞研究領域目前處於全球第一方陣,未來有機會在研究和產品開發方面成為領跑者。

韓忠朝表示,在幹細胞研發這一領域,現在全球的科技人員,包括企業都希望與中國合作。因為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很快,很多技術已不比國外差,從而讓人看到了很大的市場機遇。

相關焦點

  • 全國首個幹細胞科普小鎮落戶廣州從化,AI機器人擔任代言人
    5月20日,在廣東省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協會主辦的2018國際(廣州)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產業化大會上,全國首個幹細胞科普小鎮宣布正式啟動建設,向公眾普及幹細胞科學知識及幹細胞產業化知識。   南方網訊(全媒體記者/李秀婷)5月20日,在廣東省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協會主辦的2018國際(廣州)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產業化大會上,全國首個幹細胞科普小鎮宣布正式啟動建設,向公眾普及幹細胞科學知識及幹細胞產業化知識。
  • 魏於全院士:中美兩國在幹細胞治療監管上面臨相同挑戰
    近年來,《科學》(Science)雜誌連續兩次將幹細胞研究列為世界十大科學問題之首,幹細胞研究還在2007年和2011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幹細胞治療主要包括利用胚胎幹細胞或iPSC(誘導多能幹細胞)細胞治療和成體幹細胞治療兩大類。目前全球胚胎幹細胞和iPSC的臨床研究不到10項。
  • 2020國際(廣州)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產業化大會在穗舉行
    南方網訊(記者/朱景)8月8日,由廣東省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協會主辦,廣州賽萊拉幹細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辦,以「創新戰疫 化危為機」為主題的2020國際(廣州)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產業化大會在廣州國際生物島隆重舉行,來自中國、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科學家、行業專家、企業家及科技科技工作者圍繞推動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產業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應用
  • 留美博士歸國創業 成就夢想 誘導多功能幹細胞產業化技術填補國內...
    iPSC不僅可以無限更新增殖和分化成為特定組織的細胞,進而再分化形成完整的有機體,可規避免疫排斥的風險,迴避使用胚胎幹細胞帶來的倫理爭論,使其在細胞醫療、臨床試驗、篩查新藥、藥物療效與安全性評估等生物醫學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iPSC技術被認為是再生醫學領域最為理想的供體細胞來源,為人類突破現存的醫療手段提供新的途徑,也是醫學界公認的研究方向。
  • 新聞連結:幹細胞、胚胎幹細胞和誘導多功能幹細胞
    新聞連結:幹細胞、胚胎幹細胞和誘導多功能幹細胞 幹細胞則是未充分分化、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潛能的細胞。如果把體細胞比喻成具有一技之長的「專門人才」,幹細胞就是尚不具備專門才能,但可以通過學習成才的「潛在人才」,可以分化為多種體細胞,分化一旦完成,其「職業」就確定了。  受精卵分裂發育成囊胚時內層細胞團的細胞即為胚胎幹細胞,它具有「全能」的發展潛力,可以分化成所有不同種類的體細胞。
  • 我國首個胚胎幹細胞產品標準《人胚胎幹細胞》標準發布—新聞...
  • 賽萊拉幹細胞產業化將步入收穫期
    摘要 【賽萊拉幹細胞產業化將步入收穫期】「2015年業績大幅預增,完成募資4000萬元,成功構建廣東幹細胞」產學研醫「生態圈」,掛牌新三板的幹細胞企業賽萊拉的董事長陳海佳,日前在接受上報記者專訪時細數公司去年亮點。
  • 我國首個胚胎幹細胞產品標準《人胚胎幹細胞》標準發布
    該標準是我國首個針對胚胎幹細胞的產品標準,由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幹細胞生物學分會組織制訂。記者從此次發布會上獲悉,該標準綜合考慮了科研、臨床、產業、行業等因素,系統規定了胚胎幹細胞的基本質量屬性、質量控制的技術準則,以及產品使用和流通的相關要求,是幹細胞領域的基本共識。
  • 上海暖綠生物:幹細胞產業新軍的全產業鏈布局
    這場大會以「新機遇、新發展、新跨越」為核心主題,充分探討了中國社交電商新零售產業的現狀發展和下一步策略,在當下企業涉足社交新零售領域裡的困境出路、科技創新、渠道變革、新盤啟動、消費升級、店鋪落地、供應鏈匹配等方面做了思維上的碰撞和戰略戰術上的探討。
  • 廣東「超級細胞工廠」明年建成,幹細胞大規模產業化可期
    據南方日報5月21日報導,5月20日,由廣東省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協會主辦的2018國際(廣州)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產業化大會在廣州舉行。大會現場,大會主席、廣東省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協會會長陳海佳介紹,位於廣州從化的廣東(賽萊拉)區域細胞製備中心將建成一個「超級細胞工廠」,運用近千項授權受理專利技術,讓細胞實現「自動化生產」「規模化製備」和「個性化定製」。該工程的建設,將使得製備中心可容納超過1000萬份的幹細胞儲存,還將建成中國首個幹細胞藥廠及多肽藥廠。該中心將發揮連接產業鏈上下遊的作用,支持科研向產業化轉化。
  • 科學家呼籲重視幹細胞研究中的倫理問題
    東方網9月22日消息:隨著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成為二十一世紀生物醫學領域的熱點,中國科學家呼籲要重視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中的倫理問題。中國有關專家目前已經起草了一份詳細的《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中的倫理指導大綱》建議稿,對中國科學家開展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的倫理原則和倫理規範提出了權威專家的建設性意見。
  • 未來醫學的發展熱點:幹細胞與再生醫學
    在國內,再生醫學的重要性已引起相關決策部門和科技人員的高度重視,已初步建立起一支老中青相結合的再生醫學研究隊伍,且初步取得一些再生醫學領域的研究成果。來自21個單位,包括全國主要組織工程、幹細胞研究中心的學術帶頭人以及臨床醫學家、生物學家、生物醫學工程專家和社會科學倫理學專家等41位科學家出席了會議。王正國院士為大會作了題為「再生醫學——機遇與挑戰」主題評述報告,王正國院士談到再生醫學含有基因治療、組織工程治療、組織器官移植、組織器官缺損的再生與生理性修復以及活體組織器官的再造與功能重建。
  • 賽萊拉董事長陳海佳:幹細胞產業化步入業務收穫期
    賽萊拉董事長陳海佳在日前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透露,公司幹細胞全產業鏈布局完成,今年公司幹細胞產業化將步入業績回報期,公司健康管理業務的佔比也將會逐步提升。  幹細胞全產業鏈平臺搭建完成  自2014年8月登陸新三板,賽萊拉通過資本市場兩次融資,並快速發展布局。
  • 嵌合胚胎:幹細胞研究的重大進展
    世記之交,幹細胞研究和克隆技術的一系列突破使人們對再生醫學人造器官的前景產生了許多期待。尤其是利用胚胎幹細胞在體外分化、發育形成的所謂「治療性克隆」,以提供可供移植的供體器官,被認為是一個方向。但幹細胞要在體外正常分化、發育成完整的(包括肌肉、神經、血管)、功能複雜的實體器官,並能適合臨床應用是非常困難的。
  • 邁向幹細胞研發的新高峰
    四川新生命幹細胞砥礪奮進20年20年彈指一揮間。1999年7月8日,一家高科技公司——四川新生命幹細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川新生命)在成都誕生。這家涉足健康領域的科技企業,從成立那一天起就註定充滿了機遇、挑戰和希望。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今年已年過半百的公司創始人曾永江,仍然有些激動。
  • 關於胚胎幹細胞研究的倫理思考
    幹細胞是未分化的原始細胞,通常分為三類,即全能幹細胞、多能幹細胞和專能幹細胞。其中,全能幹細胞主要就是ES,它能分化成人體200多種細胞類型,形成機體的任何細胞、組織和器官。這種力量,如我們在ES研究的倫理之爭中所看到的,主要通過文化傳統的凝聚力和認同感表現出來。人們對於自己的文化傳統,受日積月累的潛移默化,會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種定勢(「文化基因」),產生親切感和認同感,具有極大的凝聚力和權威性。ES研究的倫理之爭所展示的,正是這種文化傳統的凝聚力和認同感的巨大差異。 對此應予以寬容的理解,同時通過交流與溝通,求得一些基本的共識。
  • CSC | 關於中國的胚胎和幹細胞研究的倫理與政策思考
    了解中國公眾對幹細胞研究在倫理和爭議上的態度是必要的對近二十年的上千篇媒體報導進行統計後發現,絕大部分報導不涉及與hESCs相關的倫理問題,表明幹細胞研究的倫理問題在中國並未受到廣泛關注。除了道德倫理上的考量外,人類胚胎的法律地位如何?根據中國法律,人類胚胎不被視作一個人,也沒有任何法律原則規定必須將其視為一個人,但這並不意味著人類胚胎沒有受到法律保護。
  • 產業現狀&發展前景——幹細胞
    目前,國際上已有9個幹細胞產品獲準臨床應用,例如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批准臍帶血幹細胞製品Hemacord用於兒童和成人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韓國食藥監局批准臍帶血間充質幹細胞藥物Cartistem用於植入治療關節軟骨缺損;加拿大衛生部批准人骨髓間充質幹細胞藥物Prochymal用於治療兒童移植物抗宿主病。除此之外,20多個幹細胞製品分別進入I、II、III期臨床研究。
  • 人工智慧面臨倫理困境
    谷歌無人駕駛汽車發生事故發人深思 人工智慧面臨倫理困境 2015年07月20日 07:4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清俐 字號 內容摘要:
  • 我國首個針對胚胎幹細胞的產品標準正式發布
    新華社北京2月26日電 26日,由中國細胞生物學會幹細胞生物學分會組織制訂的我國首個針對胚胎幹細胞的產品標準——《人胚胎幹細胞》標準在北京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正式發布。  據悉,該標準由中國科學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創新研究院(籌)、北京幹細胞庫、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等單位建議,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幹細胞生物學分會組織制訂。標準綜合考慮了科研、臨床、產業、行業等因素,系統規定了胚胎幹細胞的基本質量屬性、質量控制的技術準則,以及產品使用和流通的相關要求,是幹細胞領域的基本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