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教育學院編
編寫說明
根據蘇教師[1999]9號文件《關於進一步做好全省教師自學考試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們制定了江蘇省小學教育、學前教育專業(專科)課程考試新方案,按照此新方案,我們組織江蘇教育學院的專業人員編寫了2001年(上)小學教育、學前教育專業(專科)各開考課程的考試大綱,並經專家進行了審定。現印發給各助學單位和考生使用,作為考試的要求和依據。歡迎各地在使用過程中提出修改意見。
江蘇省中小學教師自學考試辦公室
二○○○年十月
一、總要求
掌握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學前兒童心理年齡特徵,及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主客觀因素。準確把握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的關係,並能運用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有關理論於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
二、考試內容
第一章 緒論
要求:
理解和掌握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研究的對象、任務、心理發展的規律、特點。初步掌握學前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了解學前兒童心理研究的意義。
一、學前兒童心理學研究的對象
(一)研究學前兒童的心理
1、學前兒童心理學涵義
學前兒童心理學是研究從初生到入學前兒童心理發展規律的科學。
2、學前兒童心理與成人心理的相同點
(二)研究學前兒童心理的發展
1、心理發展的特點
2、關鍵期
3、危機期
(三)研究從初生到入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與特徵
1、心理發展規律定義
2、心理發展規律的四個方面
二、學前兒童心理學研究的任務和意義
(一)學前兒童心理學研究的任務
1、闡明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基本表現
2、揭示心理發展的原因、影響因素和機制
(二)學前兒童心理學研究的意義
1、理論意義
2、實踐意義
(三)幼教工作者學習學前兒童心理學的意義
三、學前兒童心理研究的方法
(一)學前兒童心理研究的基本原則
1、客觀性原則
2、發展性原則
3、教育性原則
(二)幼兒教師研究兒童的方法
1、幼兒教師常用的研究方法
2、《幼兒個性鑑定》的一般形式
第二章 新生兒心理的發生
要求
了解新生兒心理產生的條件及心理產生的標誌,理解和掌握教育應該從○歲開始這一觀點。
一、新生兒心理產生的條件
1、生存環境的巨大變化
2、新生兒的生理特徵
二、新生兒的主要無條件反射
1、無條件食物反射
2、無條件防禦反射
3、無條件定向反射
三、條件反射的出現和心理的發生
1、條件反射的涵義
2、新生兒條件反射的特點
3、條件反射的出現是新生兒心理產生的標誌
四、教育應該從○歲開始
1、新生兒的心理活動能力
2、從○歲開始教育
第三章 嬰兒心理的發展
要求:
了解嬰兒生理髮育的特點,理解並掌握嬰兒動作的發展史及心理發展的特點。
一、嬰兒生理的發展
(一)身體的發育
(二)神經系統的發展
1、嬰兒神經系統結構的發展
2、嬰兒神經系統機能的發展
3、條件反射建立方式的變化
二、嬰兒動作的發展
(一)嬰兒動作發展的規律
1、從整體動作到分化動作
2、從上部動作到下部動作
3、從大肌肉動作到小肌肉動作
4、從無意動作到有意動作
(二)軀體和下肢動作的發展
(三)手的協調動作的發展
1、本能的抓握特點
2、眼手協調動作發展的階段與特點
3、手成為認識活動的器官
三、嬰兒心理發展的特點
(一)親子關係與嬰兒心理的發展
1、母子交往的作用
2、嬰兒交往行為的發展
3、嬰兒認知情感的發展和氣語發展的準備
(二)嬰兒的心理發展與教育
1、善於區別嬰兒發出的各種「信號」,及時滿足他們的需要
2、多和孩子交往
3、鼓勵和訓練嬰兒的動作
4、培養嬰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第四章 先學前期兒童心理的發展
要求:
了解先學前期兒童生理髮育的特點,理解並掌握先學前期動作的發展以及心理發展的特點。
一、先學前期兒童的生理發展
(一)身體發育
(二)神經系統的發展
1、內抑制機能的發展
2、第二信號系統的形成和發展
3、兒童兩種信號系統活動發展的階段
二、先學前期兒童動作的發展
1、走、跑、跳
2、手的靈活動作
3、使用各種用具動作的階段
三、先學前期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
(一)第一個轉折期的涵義
實物活動的涵義
(二)實物活動在先學前兒童心理發展中的意義
1、兒童認識事物本質規律的途徑
2、實物活動的特點
(三)先學前期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與教育
1、言語真正形成
2、思維能力出現
3、自我意識萌芽表現及教育
第五章 學前兒童心理的發展
要求:
了解學前兒童生理發展的特點,理解並掌握學前兒童活動的發展及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
一、學前兒童生理的發展
1、身體的發育
2、神經系統的發展
(1)腦的結構發展
大腦皮層各區域成熟順序
腦發育的兩個顯著的加速時期
(2)腦的機能發展
興奮與抑制過程加強、條件反射的建立、第二信號系統的作用和特點。
二、學前兒童活動的發展
(一)遊戲
1、幼兒活動的三種基本形式
2、遊戲的特點
(二)遊戲的主要心理結構
l、想像及想像在遊戲中的具體表現
2、直接興趣和愉快的情緒
3、動作和語言
(三)遊戲在學前兒童心理發展中的意義和作用
1、遊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一種手段,是促進其智力發展的強有力工具
2、促進感知能力的發展
3、促進有意記憶和無意記憶的發展
4、促進思維能力的提高
5、促進想像的發展
6、有助於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發展自我意識
7、加強與同伴的交往、克服「自我中心」傾向
8、鍛鍊兒童的意志,培養兒童的自制力和自覺的紀律
(四)遊戲的發展
1、遊戲的內容逐漸豐富、深刻
2、遊戲的組織形式日益交雜,類型發生變化
3、遊戲的計劃性、獨立性、創造性逐步提高
三、學習和勞動
(一)學習
1、幼兒的學習是小學正規學習的準備。這種準備不僅包括知識,更重要的是良好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的養成。
2、小、中、大班兒童學習活動的發展
(二)勞動
四、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
(一)基本特點
1、認識活動的具體形象性
2、心理活動及行為的無意性
3、最初的個性傾向開始形成
(二)小班兒童心理特點
1、行為具有強烈的情緒性
2、愛模仿
3、思維仍具有直覺行動性
(三)中班兒童心理特點
1、愛玩、會玩
2、思維具體形象
(四)大班兒童心理特點
1、好學、好問
2、抽象概括能力開始發展
3、個性初具雛型
第六章 學前兒童感知覺的發展
要求
了解感知覺在學前兒童心理發展中的意義以及兒童感覺的發展,理解並掌握學前兒童知覺發展的特點和促進兒童感知覺發展的諸因素。
一、感知覺在學前兒童心理發展中的意義
1、感知覺是人生最早出現的認識過程,是其他認識過程的基礎
2、感知覺是嬰兒認識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
3、感知覺在學前兒童的認識活動中佔主導地位
二、學前兒童感覺的發展
(一)視覺
1、視覺的發展
視敏度的涵義、注意兒童用眼衛生
2、顏色視覺
顏色視覺的涵義,了解兒童識別顏色能力的方法
(二)觸覺
1、觸覺探索的兩種形式
2、手的探索形成、發展過程階段
3、兒童觸覺發展的教育
(三)聽覺、味覺、嗅覺發展的特點
三、學前兒童知覺的發展
(一)空間知覺
1、空間知覺的涵義
2、兒童方位知覺發展的年齡特點
3、兒童左右方位知覺發展階段
4、兒童左右方位知覺發展的教育
(二)物體知覺
1、物體知覺的涵義
2、兒童形狀知覺能力發展的一般趨勢
3、大小知覺的特點
(三)時間知覺
1、時間知覺的涵義
2、兒童時間知覺發展的特點與趨勢
(四)觀察力
1、學前兒童觀察力發展的特點
2、學前兒童觀察力的培養
四、促進學前兒童感知覺發展的因素
(一)兒童的活動
1、感知覺是在活動中發展的
2、儘早創造適宜刺激的環境
儘早、適宜刺激的涵義、提供活動機會
(二)知識經驗
(三)語詞的作用
1、詞使兒童理解所感知的事物
2、詞使兒童對事物的感知更加準確、迅速、完整
3、成人語言直接影響兒童的感知
第七章 學前兒童注意的發展
要求:
了解注意對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意義,理解並掌握學前兒童注意發展的一般特點、規律及其教育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一、注意在學前兒童心理發展中的意義
1、注意使兒童從周圍環境中獲得更清晰、更豐富的信息
2、注意是兒童活動成功的必要條件
二、學前兒童注意的發展
(一)注意的發生
1、感覺偏好的涵義
2、嬰兒的無意注意發展變化表現
3、兒童有意注意形成的階段
(二)注意的發展
1、學前各年齡段兒童無意注意發展
2、學前各年齡段兒童有意注意的發展
3、學前各年齡段兒童注意品質發展的特點
三、學前兒童注意分散的原因和防止
(一)引起分心的主要原因
1、無關刺激的幹擾
2、疲勞
3、缺乏興趣和必要的情感支持
(二)兒童注意分散的防止
1、幼兒園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
(1)排除無關刺激
(2)根據兒童興趣和需要組織教育活動
(3)靈活地交互運用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2、家長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制訂並嚴格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
(2)適當控制幼兒的玩具和數量
(3)不要反覆向兒童提要求
(4)要求並鼓勵孩子做事有始有終
第八章 學前兒童記憶的發展
要求:
了解記憶在兒童心理發展中的意義,理解並掌握學前兒童記憶發展的一般規律、特點及記憶力培養的有關問題。
一、記憶在學前兒童心理發展中的意義
1、記憶能促進兒童感知覺的發展
2、記憶是思維、想像產生的直接基礎
3、記憶影響兒童行為的傾向性
二、學前兒童記憶的發展
(一)嬰兒記憶的發展
l、客體永久性的涵義
2、延遲模仿的涵義
(二)學前兒童記憶質的發辰
1、記憶態度的形成
2、記憶內容的擴大
3、記憶策略的掌握
三、學前兒童記憶的年齡特徵及記憶力的培養
(一)幼兒記憶的年齡特徵
1、記得快,忘得也快
幼兒期健忘的涵義
2、記憶不精確
3、無意識記效果較好
4、形象記憶佔優勢
5、較多運用機械識記
(二)幼兒記憶力的培養
1、明確記憶目的,增強記憶的積極性
2、在積極的思維過程和活動中識記材料
3、教兒童學會運用記憶方法或策略
4、引導兒童按遺忘規律複習
5、培養兒童學習興趣與信心
第九章 學前兒童想像的發展
要求:
了解兒童想像的發生及其在學前兒童心理發展中的意義,掌握兒童想像發展的一般特點、規律,培養兒童的想像力。
一、想像的發生及想像在兒童心理發展中的意義
(一)想像的萌芽狀態及其表現
1、兒童最初的想像,基本是記憶表象的簡單遷移,加工改造成分極少。
2、1.5-2歲,兒童基本具備了想像的基礎。
3、相似聯想、象徵性遊戲,是兒童想像的初期表現。
(二)想像在兒童心理發展中的意義
1、想像的產生是學前兒童認知發展的標誌之一
2、想像是理解的基礎
3、想像是維持兒童心理健康和重要手段
二、學前兒童想像的發展
(一)學前兒童的無意想像與有意想像
1、無意想像的具體表現
2、有意想像發展的特點
(二)學前兒童的再造想像和創造想像
1、學前兒童再造想像的具體表現
2、學前兒童創造想像發展表現
(三)學前兒童的想像與現實
1、想像脫離現實
2、想像與現實混淆
3、幼兒想像的培養
第十章 學前兒童思維的發展
要求:
了解思維的產生及思維在兒童心理發展中的意義,理解和掌握學前兒童思維發展的趨勢和年齡特徵以及掌握概念、判斷、推理、理解能力發展的趨勢、特點。
一、思維的發生及其在學前兒童心理發展中的意義
l、判斷思維發生的指標、個體思維發生的標誌
2、表意性動作的間接性與工具性動作的概括性
3、思維在兒童心理發展中的意義
二、學前兒童思維發展的趨勢
(一)思維演變的歷程
1、從思維工具的變化看
2、從思維方式的變化看
3、從思維反映的內容看
(二)學前兒童思維發展中動作、形象和語詞關係的變化
1、動作和語言關係的變化
思維對動作的依賴性逐漸減少,對語言的依賴性逐漸增加。
2、形象和語詞關係的變化
形象在幼兒思維中始終佔優勢地位
(三)學前兒童思維方式的變化
1、學前兒童思維方式的三種形態及其年齡特徵
2、直覺行動思維的涵義及特點
3、具體形象思維的涵義及特點表現
4、抽象邏輯思維的涵義及其萌芽的出現
三、學前兒童理解能力的發展
(一)幼兒理解發展的趨勢
1、從對個別事物的理解,發展到理解事物的關係。
2、從主要依靠具體形象理解,發展到依靠語言說明理解。
3、從簡單、表面的理解,發展到對事物比較複雜、比較深刻的理解。
4、從不理解事物相對關係,到初步理解事物的辯證關係。
(二)學前期兒童思維的培養與教育
1、珍視這一時期,打好發展基礎
2、發展思維要與豐富兒童的感性經驗,培養發展感知和記憶能力相結合
3、保護培養好奇心,求知慾,啟發兒童積極思考養成勤動腦、善思考的好習慣。
4、創造「問題情境」,讓兒童獨立解決問題,並加以適當的指導。
第十一章 學前兒童言語的發展
要求:
了解兒童言語的發生、形成過程,觀解並掌握學前兒童言語功能發展的特點、規律。
一、兒童言語的發生
1、兒童言語發生、發展過程階段
2、兒童言語發展基本規律——先聽懂、後會說
3、先學前期兒童口語發展的兩大階段
二、學前兒童言語的發展
(一)語言的發展
1、逐漸掌握本族語言的全部語音
2、語音意識形成的主要表現
(二)詞彙的發展
1、詞彙數量迅速增加
2、詞類範圍日益擴大
3、詞義理解逐漸確切並加深
(三)基本語法結構的掌握
1、語句的發展規律
2、常用理解句子的策略
三、學前兒童言語功能的發展
(一)言語交往功能的發展
1、口語表達能力的發展表現
2、「口吃」現象及產生原因
(二)言語調節功能的發展
1、兒童自言自語的兩種形式
2、言語調節功能發展
第十二章 學前兒童情緒情感的發展
要求:
了解情緒情感在學前兒童心理發展中的作用及幾種情緒發展理論,理解並掌握學前兒童情緒、情感發展的趨勢、特點。
一、情緒、情感在學前兒童心理發展中的作用
1、情緒、情感是兒童心理活動和行為的激發者
2、情緒、情感推動組織兒童的認知活動
3、情緒、情感是兒童人際交往的手段
4、情緒、情感影響兒童個性的形成
二、情緒、情感的發生與初步發展
1、嬰兒最初情緒反應的兩個特點
2、三種兒童早期情緒初步發展理論
代表人物、主要觀點
三、學前兒童情緒、情感的發展
學前兒童情緒、情感發展的三個方面
(一)情緒、情感的社會化
1、社會性交往成分不斷增加
2、引起情緒反應的社會性動因不斷增加
3、表情日益社會化
(二)情感的豐富化
1、情感過程日趨分化
2、情感指向的事物不斷增加
(三)情感的深刻化
1、情感深刻化的涵義
2、兒童產生憤怒的幾種原因
3、與認知過程相聯的幾種情緒、情感發展水平
(四)情緒、情感的自我調節
1、衝動性逐漸減少
2、穩定性逐漸提高
3、從外露到內隱
(五)依戀的發展
1、依戀的涵義
2、依戀形成發展的四個階段
3、三種主要依戀類型
第十三章 學前兒童社會性的發展
要求:
了解學前兒童親子交往的重要與影響因素,掌握同伴交往的作用、機制及影響因素和學前兒童社會性行為發展的表現特點,培養與訓練。
一、學前兒童的親子交往
(一)親子交往的重要性
1、為兒童提供豐富的刺激
2、使兒童情緒情感穩定而健康的發展
3、影響兒童社會性行為與品德的發展
(二)教養方式對兒童發展的影響
1、父母教養行為差異表現
2、父母教養方式的四種類型
(三)親子交往的影響因素
1、父母的性格、愛好、教育觀念、期望值
2、父母的素質、經濟地位、宗教信仰、父母關係
3、社會環境因素
4、父親與兒童交往情況
二、學前兒童的同伴交往
(一)同伴交往的重要性
1、有利於兒童學習社交技能,策略,促進社會行為的發展
2、同伴交往是學前兒童積極情感的重要後盾
3、有助於認知能力的發展
4、為兒童自我意識發展提供有效的基礎
(二)同伴交往的類型
1、受歡迎型
2、被拒絕型
3、被忽視型
4、一般型
(三)影響同伴交往的因素
1、早期親子交往經驗
2、兒童自身特徵
3、活動材料和活動性質
三、學前兒童的社會性行為
(一)社會性行為
1、社會性行為的涵義
2、社會性行為的分類
(二)學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
1、攻擊性行為分類
2、攻擊性行為表現的年齡特點
(三)社會性行為的培養和訓練
1、移情訓練、移情涵義、訓練方法
2、交往技能和行為訓練
3、恰當運用精神鼓勵
第十四 章學前兒童個性的發展
要求:
了解學前兒童個性形成開始階段的特點,理解和辯別兒童的氣質類型表現,掌握幼兒性格發展的年齡特徵、學前兒童的能力結構表現、智力發展的順序、特點以及自我意識發展的規律、特點,並能結合實際加以運用。
一、個性形成的開始階段
1、個性開始萌芽的涵義
2、學前兒童個性開始萌芽和開始形成的年齡
二、學前兒童的氣質類型表現
1、學前兒童的氣質類型表現
2、氣質類型在兒童教育中的應用
三、學前兒童性格的形成
(一)兒童性格的萌芽
1、影響兒童性格形成的因素
2、性格萌芽出現的年齡
(二)學前兒童性格的年齡特徵
1、活潑好動
2、好奇好問
3、易衝動,自制力差
4、易受暗示,模仿性強
(三)重視兒童良好性格的養成
四、學前兒童能力的發展
1、學前兒童的能力結構2、學前兒童智力發展的順序3、端正對學前兒童智力測驗的態度
五、學前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
(一)自我認識的發展
自我意識的內容: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調節
1、對自己身體的意識
2、對自己行動的意識
3、對自己心理活動的意識
(二)自我評價的發展的特點
自我評價的三種形式:掌握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社會性比較,自我檢驗。
自我評價大約從2-3歲左右開始出現。
1、主要依賴成人的評價
2、常常帶有主觀情緒性
3、受認識水平的影響很大
(三)自我調節的發展
學前兒童自我意識發展水平的總體評估
第十五章 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
要求:
理解並掌握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趨勢和影響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並能結合教育實踐加以運用。
一、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趨勢
(一)從簡單到複雜
1、從不齊全到齊全
2、從籠統到分化
(二)從具體到抽象
在認識過程和情緒發展過程中的表現
(三)從被動到主動
1、從無意向有意發展
2、從主要受生理制約發展到自己對心理的主動調節
(四)從零亂到成體系
二、影響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
(一)客觀因素
1、遺傳與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的涵義、遺傳與生理成熟的作用
2、環境和教育
環境包括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
環境和教育對兒童心理發展的作用。
(二)主觀因素
1、兒童心理的內部矛盾
2、新的需要與原有心理水平之間的關係
(三)主客觀因素的相互作用
1、主客觀因素作用的雙向性
2、主客觀因素相互作用的循環
(四)主客觀因素的相互作用是在活動中實現的
活動對兒童心理發展的作用
主客觀因素在學前兒童心理發展中起作用的情況,是生理因素和環境因素均起較大作用,心理內部主觀因素作用相對小些。發展趨勢是生理因素作用相對漸弱,主觀能動性作用越來越大,但環境和教育的作用則始終很大。
選用教材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 陳幗眉等著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5年1月第2版
江蘇省教育考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