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心理健康問卷調查
中國已經跑步進入老齡社會,老年人的數量越來越多,而焦慮、抑鬱,這些已經成為老年人常見的心理問題,老人為什麼而焦慮?昨日,合肥一個社區對轄區老人進行問卷調查,調查顯示,獨生子女養老問題是困擾老年人的主要心病。
老人擔心孩子養老壓力大
「我們越來越老了,身體也越來越不行了,而孩子們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今後的養老真是個心病啊。」昨天,在省城上城社區的會議室裡,社區的工作人員對轄區的老人進行關於老人心理健康的問卷調查,調查顯示,80%的老人對於獨生子女的養老問題有擔憂。
王大爺今年72歲,目前和老伴生活在一起。唯一的兒子在上海上班。王大爺的身體不是很好,高血壓經常犯,身體稍健康的老伴就照顧著王大爺的生活起居。「老伴的身體好還行,但是也70多歲了,我真擔心再過幾年我們不能動了,該怎麼辦呢?」王大爺告訴記者,自己的兒子在上海發展得很好,平時工作很忙,他們很少麻煩兒子。「兒子有老婆有孩子,平時一大堆事要忙,我們老兩口實在不忍心讓兒子再為我們費心啊。」
獨一代面臨養老困惑
眼下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以來的第一批獨生子女正在步入養老焦慮模式,一方面是房貸車貸孩奴工作的壓力,一方面是老人不斷衰老需要照顧的現實需求,如何平衡兩者的關係成為擺在獨一代面前最重要的課題。
「父母在,不遠遊」,家住上城國際玫瑰苑的鄧曉對這句話深有感觸,在北京的一所大學畢業之後,原本有很好的機會可以在北京紮根,可是為了父母她還是和老公選擇回到合肥。這個舉動,源於網上的一段話,「如果父母的壽命還有30年,平均每年回家1次,那麼只剩了30次了。每次5天,除了和朋友聚會、應酬、吃飯、睡覺等時間,一年中真正能陪父母的時間只有24小時左右,30年總共不及720小時,差不多1個月。」這段話,深深刺痛了鄧曉,她辭去北京的工作,選擇回到合肥的父母身邊。
「我能回來,爸媽肯定很高興,但是他們又擔心我因為他們的原因影響了自己的前途,為此經常自責。」鄧曉告訴記者,雖然現在在父母的身邊,每天都看得到,但是遇到父母生病,她還是覺得壓力很大,「我和老公要上班,平時請假很困難,父母生病了,照顧起來還真是很吃力,有時候連幫把手的人都沒有。」
記者了解到,許多年輕人中,與鄧曉有同樣的煩惱。
專家建議老人學會自我調節
龔維義是合肥市心理諮詢師協會的名譽會長,他也是安徽省著名的老中醫,在心理學上有自己的研究。龔維義分析,老人的年齡越大,對於養老的擔憂便越明顯,尤其是70歲以上的老人,精力能力和人際關係等都在衰退,如果沒有子女的精心照料,很容易就會產生心理上的疾病。
「我認為全社會都要加強對老人尤其是老人的心理健康的關注,尤其是老人的子女,一定要從心理上多關愛老人。」除了社會的關注,龔維義建議老人去上老年大學,多到社區裡走一走,參加社區組織的活動,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讓晚年生活豐富多彩,這樣就能減輕對孩子的依賴。
在上城社區,記者看到日間照料室內,許多老人每天來運動聊天,而社區也正在建立自己的心理輔導員隊伍,建立「銀髮陪聊」計劃,幫助老人舒緩心理壓力。「社區在全社會的養老服務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老人要多和社區溝通。」龔維義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