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上午,獨居老人李建設所住的小區內,一名老人孤獨地走在林蔭路上。
6月19日,家住株洲天元區大嶺社區的李建設死在自家床上,被發現時屍體已高度腐爛。一星期後,相似的悲劇又在株洲石峰區上演:一六旬老人死在出租房內多日。
連日的調查,記者發現,獨居老人之死,不僅與其孤僻的性格有關,還因為疏遠的親情和鄰裡。
死亡一周後才被發現
若不是令人窒息的屍臭,或許死後的李建設還要晚些時間被發現。
6月19日,家住大嶺社區14棟的王師傅發現,5樓李建設家的陽臺上有「不少蒼蠅叮來叮去」,聯想到最近樓棟裡總有一股令人窒息的死老鼠味,他報了警。民警打開門後,一陣噁心的臭味撲面而來,李建設躺在自家臥室床上,身上覆蓋著棉被,已死亡多時,屍體高度腐爛。後經法醫鑑定,其已死亡一周。
今年59歲的李建設,原在棉紡廠保衛科工作,離異多年,前妻去了廣州打工,兒子遠赴福建工作。
「平時喜歡喝酒,好幾回醉倒在路上。」樓下的鄰居介紹,李建設老實內向,在樓梯裡碰到了也會打招呼,「但他有些孤僻,不愛跟人來往。」
大嶺社區工作人員向敏介紹,李建設每天早上會出來鍛鍊一下,但回家後就很少下樓,晚上會出去,「大多是去喝酒。」
疏遠的親情與鄰裡
李建設留給小區居民最後一個背影是在6月12日左右的一天夜晚,那天他照樣喝多了,在自己的床上躺下後就再也沒醒來,直到一個星期後被人發現已死亡腐爛。
鄰居們說,自從與妻子離婚後,很少看到親朋好友來看望李建設。尤其是早些年兒子去福建工作後,老人的家越發冷清。
「他兒子30多歲,已結婚成家,但一直在外地,一年到頭很少回來。」一名鄰居介紹,他曾聽李建設說,兒子曾寄了1000元錢給他。「但估計平時父子倆也少有電話聯繫,不然死了這麼多天,還不曉得信。」這位鄰居感嘆道。
李建設不僅少與親戚朋友聯繫,鄰裡之間關係也很淡。住在李建設樓下的一位老人說,「雖然是樓上樓下,但從來不串門,都是獨來獨往」。
事實上,大嶺社區是株洲棉紡廠的宿舍小區,住在這個老舊小區的大多是以前的老同事。然而,記者走訪得知,不只李建設少與鄰裡走動,老同事之間的鄰裡往來也不多。「現在大家都住在樓房裡,沒事去串門幹什麼,有事也是電話聯繫一下。」
相關新聞
株洲:獨居老人死亡多天無人知
6月27日,株洲石峰區建設北路74號「八層樓」內,一名租住在此的獨居老人死亡,被發現時屍體已腐爛發臭。死者住在該棟樓的208,男,約60歲。周圍鄰居說,該男子獨自租住在此,平日很少與人來往。
雙峰:留守女童守奶奶屍體7天
去年9月27日,婁底市雙峰縣在外打工的肖開全,已經7天沒有聯繫上母親,他忐忑不安,連夜租車往老家趕。回家後,他發現母親已死去多時,1歲9個月的女兒夢茹在奶奶懷中奄奄一息,身上爬滿蛆蟲。後經救治,肖開全的女兒最終脫險。
困局
資金投入不夠、護工奇缺、養老院一床難求
全省1050萬老人,577萬空巢
本報7月3日訊 「每個人都會老去,身為子女的我們應該善待他們,盡最大能力讓他們別成為空巢老人。」得知株洲連續發生兩起獨居老人死亡事件,省老齡委副主任兼省老齡辦主任陳毅華表示,這對健全養老體制再次發出了警示。據省老齡委統計,2011年底湖南60歲老人超過1050萬,其中空巢老人就有577萬。
「60歲老人超過1050萬,佔了總人口的15.5%,而且增速很快。」記者採訪時,一份有關《湖南省老齡化嚴重引發的嚴峻問題》的文件擺在陳毅華的辦公桌上。陳毅華介紹, 在1050萬老年人當中,其中城鄉空巢老人的平均率為55%,大於全國50%的平均水平。這些老人的養老服務採取居家養老為主、社區照料為輔、機構養老做補充的模式。然而大量老年人處於居家養老服務的真空地帶。
來自長沙市民政局的統計顯示,長沙市內有126家養老機構,加起來僅10627張床位,這著實無法滿足老人的養老需求。記者曾對長沙的養老機構進行過調查,發現一位老人要想住進養老院,一般要等1年或更久才能「轉正」。
「全省約14萬張床位,而僅僅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就有112萬。」陳毅華認為,養老機制不夠完善的表現之一是床位遠遠不夠,湖南的老人床位佔有量為1.4%,也就是說100名老人爭搶1.4張床位。而在一床難求的情況之下,還有資源分布不均的情況,有的床位由於價格太貴被空置。
「今年加投了福彩公益金進行城鄉養老服務示範點建設,但也是杯水車薪。」 除了床位,還有資金投入不夠。據介紹,老齡資金主要還是靠福彩公益金,福彩公益金靠的是彩民的興趣,沒個準數。而護工的缺口也是一個問題,全省領取社會工作師證的人數不超過2000人,而按規定,養老服務機構中老人與專業護工、社工的人數比例必須達到10∶1,也就是專業護工全省缺口近100萬。■記者 楊豔 實習生 朱友芳 舒薇 熊雅琪
調查
四分之一的老人
3個月才和子女見一面
空巢老人盼你常回家看看
連續發生的獨居老人死亡事件,再次引發了人們對空巢老人養老問題的關注。此前,株洲市老齡辦在該市石峰區井墈社區、先鋒社區、石峰區敬老院和天元區鐵西區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回收的2153份問卷顯示:88%的老人獨自居住,與子女住在一起的只有12%,25%的老人至少3個月才能和子女見上一面。
【調查】 大多老人不願去敬老院
上述問卷調查同時顯示:在養老方式中,老年人依然選擇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九成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和社區居家養老。老人為何不願去敬老院?記者進行了隨機調查。「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對於不願去敬老院的原因,大多老人表示,在家裡自由、方便,去敬老院費用太高,負擔不起。同時,「不方便和子女團聚,怕與子女關係疏遠」、「擔心養老機構服務不好」等也是老人選擇在家養老的因素。
【對策】 社區養老已成迫切需要
為完善社區養老,株洲市計劃在城區建設一所高檔示範性的老年公寓,並在每個街道建設一所老年公寓,基本滿足中低收入老年人的養老。同時,一種社區居家養老方式正在當地興起。如石峰區井墈社區的周爹爹就已習慣了每天去社區日間照料站。在這裡,他可以打牌、下棋、看書看報,還能吃上味道不錯的午飯。 對此,株洲市老齡辦維權科科長李穎說,這種模式已成迫切需要。目前,該市正就此積極探索。
【聲音】 「常回家看看」比什麼都重要
「不需要經常拿錢拿東西回來,平常打一下電話,周末或者閒暇時,回來吃個飯就要得。」獨居老人李春志如是感慨。李穎介紹,曾有一名老人來找她哭訴,女兒很久沒回家看她,原因只是工作太忙。其實,老人最在乎的是精神上的關懷。近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對《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案草案》進行了審議,草案第十七條規定: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贍養人,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常回家看看」有望寫入法律,這引發了網友的廣泛關注。但有人表示制度完善到極致,終不如子女發自內心的一份關心和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