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父母關係的和諧程度,竟決定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績?

2021-01-15 豆媽學習

如今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感概,那就是當我們長大後,似乎都成為小時候討厭的那類人。特別是對於家長某些方面的不喜歡,最後發現自己的身上也有這樣的行為。比如說,年紀小的時候,看到父母一直爭吵,那麼希望長大後,可以擁有幸福美好的家庭。然而沒有想到,後來的婚姻,似乎是複製了父母的一般。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到,不好的氛圍環境會影響很長的時間,對幾代人都有波及。

一位著名的精神分析專家就說過,家長是怎麼樣的人,比起他們所做的事情更加重要。感情不好的夫妻,不管對小朋友做什麼教育,幾乎都得不到好的成效。因為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大人的一些行為是會被小朋友學習。

年紀還小的他們十分的敏感,甚至一些時候,雖然大人沒有明確表達出不好情緒,然而他們還是可以感受到。而這些感受就可以轉化成為心裡的東西,最後表達出來。

一項科學研究發現,小朋友的大腦發育會受到生活經驗的影響,特別是父母關係的經驗,對他們有很大作用。這個研究是可以說明,為什麼父親家暴母親,而女兒長大之後仍舊是會遇到渣男,並且是被家暴。從小就生活在爭吵打架環境中的她,雖然心裡是很厭惡這樣的環境,但是內心深處是喜歡的。所以在遇到這樣的人之後,怎麼樣都無法擺脫,心裡產生了嚴重的依賴感。

一個人生活在怎麼樣的原生家庭裡,其中的聯繫是會影響他們之後的人生。曾經就有一個人分享自己的故事。原來她小的時候,母親就經常對她發脾氣,甚至是歇斯底裡的語氣。那個時候的她是非常的害怕,並且在心裡告訴自己。當長大之後,一定要好好愛護所擁有的小朋友,不能對他發脾氣。

然而沒有想到,當有了家庭,特別是生下孩子後,經常會控制不住對孩子和丈夫發脾氣。一次,小朋友是想要幫她洗碗,沒有想到是把一個碗摔了,這個時候,她是發脾氣了。孩子心裡感到害怕,連忙說到錯了。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害怕讓她清醒,這不就是小時候的自己嗎?

暴力是很容易被傳遞下去,特別是從小生活在這樣環境中的人,他們長大後極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暴力的傳遞者。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家就曾經說過,家庭可以是一個溫暖通道,同樣也可以變成傷害的傳遞口。

即使曾經的你遭受過很多的不美好,仍舊是要控制好情緒,讓小朋友可以成為一個幸運的人,不會受到太多的傷害。美國一個雜誌曾經說過,教育孩子的辦法中,父母相愛是排在了第二。

比起說教,家長的一些行為對小朋友的影響是更加大。比如說,他們生活在一個有愛的家庭中,那麼不用大人告訴怎麼做,可以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愛。如果家長喜歡冷戰,那麼他們也會用這個方法去與其他人相處。

長時間生活在家庭裡,裡面所產生的很多問題都會通過一個人來展現出來。對於這個事情,作為大人的我們都可能承受不住,對於小朋友來說更加是一種不可能是事情。

總結:不管父母之間發生怎麼樣的事情,都不要把不好的情緒發洩在小朋友身上。雖然年紀小的他們,很多事情還不知道,但是無形之中就會產生很大的心理陰影。給小朋友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感受到滿滿的愛,擁有好的身心健康,那麼才能擁有好的精神狀態去學習。取得好的成績,對童年的時候充滿美好的回憶,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不知道屏幕前的你們擁有一個怎麼樣的童年呢?所生活的家庭,對你們的影響是怎麼樣的呢?

相關焦點

  • 【心理健康】心理學研究:父母在孩子一生中扮演四種角色
    ,但父母應在規範者與其他角色中取得平衡,以免過於嚴厲而失去感情,這反而會讓孩子長大後成為怕事、不敢自己做出決定的人。 孩子一出生,父母就應常常給他擁抱、親吻,響應孩子的眼神、聲音、和他說話,這是建立親子關係最重要的開始。也是讓孩子產生安全感的基石。
  • 缺乏界限感的父母,會破壞孩子的心理健康,可能給孩子一生的影響
    也有可能會使孩子形成不好的情緒,壓抑孩子的心理,導致孩子抑鬱、焦慮並且非常叛逆。問題孩子,大多都處在問題家庭,很多家長不願意承擔孩子出現的問題,總願意把孩子出現問題,歸因於外在學業的沉重或者老師的批評,當然也是有關係的,可是更多的是來自於家庭的問題。很多父母認為孩子是自己的私人產物,於是毫無節制地保護孩子,幹涉和侵犯孩子的隱私,這是一種心理疾病:「侵擾症」。
  • 兩個心理學實驗告訴你:父母愛孩子,心理撫養比物質撫養更重要
    有些父母覺得自己掙錢就是為了孩子,於是,自己對於孩子的愛,大都體現在物質方面,買買名牌、報私教、國外旅遊…… 豐富的物質生活確實提高了孩子的生活質量,滿足了孩子對於物質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於孩子的成長和發展。
  • 智慧父母入門心理學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做好父母這份職業,是父母養育孩子最重要的事業! 那麼,如何做稱職的父母?首先,父母必須掌握養育孩子的心理學常識;其次,父母要知道養育孩子的誤區。只有了解和懂得,才能更好的引導和培育出健康快樂的孩子。
  • 11個點測你的心理健康程度
    曲線的最右端所代表的才是真正健康的個性,這是心理健康水平這一連續變量上的最優點。處於一般心理健康水平的人,如果不向這更高的水平發展,其生活不可能富有、幸福和豐富多彩的。一般心理健康指標。馬斯洛曾在與米特曼合著的《變態心理學原理》一書中提出過如下11點,大家可以根據情況對自己的心理健康有個初步判斷。1.具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與個人的成就有「有價值」之感。
  • 哈佛心理學研究:91%與父母關係緊張的人到了中年,都患有重病
    所以我們會發現一個孩子身上會有和父母或者撫養人身上極其相似的習慣和思維模式,哪怕他們之間從未就此交流過。 大量心理學臨床和研究表明,在嬰幼兒時期,家庭核心成員關係破裂,親人突然離世等重大變故,都會破壞家庭的支撐體系,阻礙愛的流動和傳遞,使得家庭中的後輩繼承家庭的創傷。 回歸到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很多人特別不想活成父母的樣子,卻在成年以後不斷的重複著父母的行為,最終變成他們。
  • 父母對全腦教育的認知,決定了孩子未來的命運
    父母對全腦教育的認知,決定了孩子未來的命運——帝族智慧 很多孩子卻不知道,更別說如何巧妙的運用學習方法了。 大部分學生學習不好的根源就在於沒有良好的記憶方法和學習方法,所以學習起來很吃力,花費了別人一倍的時間學習,卻沒有別人一半的成績,這種現象很普遍。
  • 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讓父母懂得孩子,同時也讓孩子懂得父母!
    生活充滿各種挑戰和未知,伴侶和子女與我們在一起時間最長,值得我們好好溝通!為什麼不學習一門心理學讓自己和身邊的人過的更舒服一些?讓愛孩子有更好的路徑?對比嚴肅的心理學,九型人格會更適合親子教育。因為目前眾多心理學親子課,只是單方面讓父母改變,經由父母的改變影響孩子。學習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父母立即改變,孩子也當下改變。
  • 父母吵架,是孩子看過的最可怕的恐怖片
    每對吵架父母的背後,都有不幸的孩子知乎上有個話題:父母吵架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大嗎?有一個網友這樣訴說他的痛苦:父母爭吵的畫面讓他到現在都缺乏信任感、安全感,甚至想過以自殺結束生命。為了不被別人討厭,會不由自主地討好別人,壓抑甚至扭曲自己的性格。
  • 感覺爸媽「偏心眼」女孩自殘發洩 心理諮詢師:父母要學會正確向...
    所謂精心時刻,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做孩子喜歡做的事情,並讓孩子感覺到「你們關心她的內心」。比如:陪孩子看動畫片、玩遊戲、做手工等。陪伴就要用心,用心程度決定孩子的接受程度。贈送禮物。收到親人給予的心儀禮物能讓孩子產生強烈的認同感、愉悅感、價值感、滿足感、幸福感。父母要根據孩子的性格、性別、年齡特點及愛好選擇恰當的禮物,必要時請教孩子的好朋友或同齡人,寄託父母對孩子的愛。
  • 主題:馬斯洛心理學與心理健康
    第十一屆中國心理健康論壇圓滿結束許金聲 2020-06-10 13:16:592020年6月8日——6月9日,由中國最早的馬斯洛心理學研究學者之一許金聲所發起,由中國心理學會行為與健康分會(籌)主辦,常州全人教育信息諮詢有限公司承辦的第十一屆中國心理健康論壇在廣東惠州惠東縣美麗的風景區雙月灣圓滿舉辦
  • 心理學:培養孩子的「讀心術」能力,有必要分析「兒童心理理論」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當中被稱為「心理理論」。 上個世紀Premack和Woodruff通過對黑猩猩進行研究,提出了一個全新的理念「心理理論」。他們認為當人們通過自己對其他人的內心需要進行一個因果邏輯的分析理論時,其實就是在做一個「心理理論」。 兒童心理理論的出現,是心理學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一些心理學家認為如果孩子沒有形成正確的心裡理論,很有可能會患孤獨症。
  • 《理解人性》: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從表象窺到人性本質以理解人生
    在阿德勒看來,人類雖然有自卑的原始基因,但它是人的行為的原始的決定力量或向上意志的基本動力,是隱藏在個體背後的推動力。這種推動力不是弗洛伊德的性,是現實與理想的差距使自卑感成為人類心理上的負擔,成為人類精神上的壓力。
  • 心理大師把孩子當「試驗品」,兒子最終自殺,女兒與她斷絕關係
    她用她的知識拯救了很多人,但也卻因此失去了自己孩子,她將孩子作為研究對象,導致悲劇的發生。她的一生就是一段傳奇勵志的事。  親人的相繼離世  梅蘭妮·克萊因的一生很坎坷,她見證了眾多親人的離世。1882年,她出生在奧地利維也納一個猶太知識分子的家庭。梅蘭妮是家裡第4個孩子,她還有兩個姐姐和一個哥哥。但不幸的是,在梅蘭妮5歲的時候二姐因為肺結核去世了。
  • 性格決定命運,而影響孩子「性格秘密」的卻是父母,別不以為然!
    一個人的命運往往決定在自己的手上,而命運更大多數是取決於性格,性格的好壞可以進行性的決定自己的命運,因為有好的性格可以讓自己在各個方面都會變得非常的有優勢,而一個不好的性格,可能會讓你的人生步步坎坷,那麼既然性格決定命運,但是誰又會知道影響孩子性格最大的竟然是父母。
  • 心理健康納入體檢,確診抑鬱症、雙相障礙的孩子很可能會激增!
    很多青少年、兒童在初中、甚至小學已露出心理問題端倪,但父母渾然不覺,直到高中、大學,孩子出現自殘、自殺或拒絕上學時,父母才後知後覺。所以,如果心理體檢納入學生體檢中,被檢出有嚴重心理問題甚至抑鬱症的青少年、兒童患者可能會激增。隨之而來的便是他們父母的焦慮和彷徨,他們也成了半個精神心理障礙的病人。
  • 經典心理學實驗告訴你,常被父母擁抱的孩子心理更健康
    常被父母擁抱的孩子心理更健康 嬰猴渴求的「溫暖的觸感」,其實就是人類孩子們經常渴求的「抱抱」。有時我們會看到,一個孩子伸出雙手向爸爸媽媽要一個「抱抱」,可是爸爸媽媽卻覺得孩子太粘人,或自己很忙而拒絕。
  • 14歲女孩「愛情觀」作文走紅,父母的婚姻關係,影響孩子的一生
    通過這篇作文,我們應該看到婚姻關係對孩子的影響,父母的婚姻關係的好壞直接決定了孩子對婚姻生活的認識與嚮往程度 父母的婚姻關係如何影響到孩子? 這篇細膩的作文,從側面說明了婚姻關係對孩子的影響,婚姻關係的好壞直接決定了家庭環境。有的家庭因為夫妻感情好,就給孩子創造了一個美好溫馨的環境,孩子能快樂成長;有些夫妻整日都在吵鬧,就會讓孩子厭惡家庭,厭惡父母。
  • 2020山東醫療衛生考試醫學心理學考試資料:心理健康的標準
    以下是2020山東醫療招聘考試醫學心理學資料的具體內容:心理健康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作了補充,提出健康包括道德健康,即:健康是指,一個人在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健康和道德健康四個方面皆健全。
  • 孩子調皮搗蛋行為背後,常藏著不被理解的心理秘密,父母一定要懂
    小迪是一個很頑皮的男孩,經常看到他在小區裡和一群孩子瘋玩,小迪和誰都能玩到一起,唯獨和一個叫小強的孩子玩不到一起,他想出各種餿主意,欺負小強,給小強起外號;和幾個小夥伴合起夥來,整治小強,或者孤立小強。 小迪的媽媽也經常教育批評他,「不能這樣對待同學,你要多向小強學習,你看人家又考了第一名,多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