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短時程單眼剝奪效應適用於自然場景刺激

2020-11-23 生物谷

 

 

人類的大腦無時無刻不在接收周圍自然環境的刺激,經過漫長的物種進化和發展,人類的視覺系統發展出與自然環境相適宜的特性與功能。這一重要屬性可以在視覺適應中被觀察到。

一種特殊的視覺適應——短時程單眼剝奪,近期引起廣泛關注。在典型的短時程單眼剝奪研究中,在剝奪過程中,被試一隻眼看到的是周圍環境或視頻畫面,另一隻眼被遮蓋住或者看到的是經過某種處理後的畫面。

已有研究對單眼剝奪效果的測量採用的都是實驗室的簡單合成刺激(如正弦光柵、白噪音等)。與合成刺激相比,自然場景刺激具有更加複雜的統計特徵,與視覺系統的功能更相宜,能更有效地驅動視覺皮層神經元。因此,由合成刺激所測得的單眼剝奪效果不一定適用於自然場景刺激。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鮑敏研究組的科研人員,設計了一種基於自然場景刺激的穩態視覺誘發電位技術(圖1A),通過立體鏡給左右眼呈現不同頻率閃爍(對比度反轉)的自然融合刺激進行融合刺激測試(unfiltered test),直接檢測單眼剝奪在自然場景下的神經效應。同時,在剝奪過程中,通過進行四組中間測試(interim test),追蹤剝奪過程中神經反應的動態變化(圖1B)。本研究同時考察了兩種單眼剝奪類型:一種是模擬遮蓋剝奪(mean-luminance),剝奪過程中非剝奪眼看到的是正常視頻圖像,剝奪眼看到的是平均亮度畫面;另一種是相位規則剝奪(pink-noise),剝奪眼看到的是相位規則被打亂的圖像(圖1A)。

實驗一中的中間測試所用刺激與剝奪適應刺激保持一致,不同之處在於閃爍周期和前後融合刺激測試相同,即剝奪眼刺激閃爍周期為6Hz,非剝奪眼為7.5Hz。在125分鐘單眼剝奪前後用雙眼競爭任務測試知覺眼優勢變化(圖1A),結果發現單眼剝奪增強剝奪眼的主導性(圖1C),和前人研究結果相似。對於腦電測試,通過單樣本t檢驗選擇有足夠強烈視覺反應的電極納入分析。前後融合刺激測試結果顯示,單眼剝奪使得神經眼優勢偏向剝奪眼,表明剝奪眼神經增益增強。但令人困惑的是,四組中間測試的神經眼優勢沒有明顯變化,這似乎與前後融合刺激測試結果相矛盾。研究推測,可能是中間測試刺激中較強的眼間抑制掩蓋了神經眼優勢的變化。

為了公平地與前後融合刺激測試比較,實驗二中的中間測試的閃爍階段刺激被替換為自然融合刺激,但是在測試過程中的間歇適應階段(top-up)依舊與剝奪適應刺激一致。和實驗一結果一致,剝奪後觀察到知覺眼優勢(圖1D)和神經眼優勢(圖2)都偏向剝奪眼。更重要的是,在模擬遮蓋剝奪條件下,在剝奪過程中,剝奪眼的神經增益隨著時間逐漸增強(圖2)。

總的來說,該研究揭示了短時程單眼剝奪效應可以在觀看自然場景刺激時表現出來,為單眼剝奪中的穩態補償機制理論拓展到一般性的自然場景刺激提供了證據。同時,科研人員首次用基於自然場景的穩態視覺誘發電位技術跟蹤剝奪過程中眼優勢逐漸變化的過程,這一方法有望在未來作為實時追蹤自然適應環境下神經反應的一種強有力手段。(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心理所研究發現短時程單眼剝奪效應適用於自然場景刺激
    人類的大腦無時無刻不在接收周圍自然環境的刺激,經過漫長的物種進化和發展,人類的視覺系統發展出與自然環境相適宜的特性與功能。這一重要屬性可以在視覺適應中被觀察到。 一種特殊的視覺適應-——短時程單眼剝奪,近期引起廣泛關注。在典型的短時程單眼剝奪研究中,在剝奪過程中,被試一隻眼看到的是周圍環境或視頻畫面,另一隻眼被遮蓋住或者看到的是經過某種處理後的畫面。
  • 短時程單眼剝奪效應適用於自然場景刺激
    一種特殊的視覺適應——短時程單眼剝奪,近期引起廣泛關注。在典型的短時程單眼剝奪研究中,在剝奪過程中,被試一隻眼看到的是周圍環境或視頻畫面,另一隻眼被遮蓋住或者看到的是經過某種處理後的畫面。   已有研究對單眼剝奪效果的測量採用的都是實驗室的簡單合成刺激(如正弦光柵、白噪音等)。
  • 疼痛科完成自治區首例短時程脊髓電刺激植入術
    本站訊(疼痛科 呂亮亮)我院疼痛科於10月30日完成自治區首例短時程脊髓電刺激植入術,用於治療頸肩部帶狀皰疹引起的頑固性神經病理性疼痛。患者為中年男性,入院前20天出現左側頸部帶狀皰疹,表現為左側頸肩部針刺樣、刀割樣劇烈疼痛,經規範抗病毒、營養神經、鎮痛等治療後,患者疼痛始終未見明顯緩解,且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解雅英主任醫師、呂亮亮主治醫師、郎海雲主治醫師反覆調整治療方案,並經科室多次討論,與患者及家屬溝通,決定行短時程脊髓電刺激植入術緩解疼痛,術後經過14天的調試治療與精心護理,患者疼痛基本緩解
  • 自然感覺刺激對腦發育的影響
    研究發現,從出生起對小鼠進行觸覺或視覺剝奪,不僅影響了對應大腦皮層的發育,而且還減緩了其它感覺皮層的發育,主要體現在突觸數目和突觸傳遞功能的降低。除了突觸傳遞發生變化外,這些幼年個體的感覺相關功能是否也有所改變呢?研究結果顯示,觸覺剝奪的小鼠的視覺功能的確比同籠有鬍鬚的小鼠差,提示單一的感覺剝奪會減緩大腦的整體發育,說明大腦的多個感覺皮層在發育早期存在跨模態可塑性。
  • ...抗體,直接動脈取栓救治腦卒中,中國「天眼」首次發現新快速射電暴
    研究成果已在學術期刊《柳葉刀·呼吸醫學》上發表。英研究發現:新冠死亡率或存在種族差異曼徹斯特大學和斯旺西大學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研究的初步結果顯示,在考慮了年齡、自我報告的健康和殘疾狀況以及其他社會人口學特徵後,黑人死於Covid-19相關疾病的可能性仍然幾乎是白人的2倍。這種差異或許不能完全歸結於社會因素。
  • 感覺剝奪實驗|刺激的重要性
    感覺剝奪實驗(sensory deprivation experiment) 就是奪去有機體的感覺能力而進行研究的方法。
  • 科學家發現「線粒體炫」調控神經元突觸水平的長時程記憶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畢國強課題組與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程和平課題組合作,發現神經元樹突「線粒體炫信號」在神經突觸傳遞短時程記憶向長時程記憶的轉化中可能發揮著關鍵作用,相關成果於6月>26日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
  • 腦磁gamma頻段對自然刺激的表徵在不同被試間具有一致性
    來源:PHI group典型的大腦反應響應了受試者之間對自然刺激的神經表徵相似性。例如,在觀看自然電影過程中,fMRI測量發現視覺腦區的被相關(ISC)很高。但是,fMRI的電生理基礎一直存在爭議。基於時間序列的ISC分析證實,在視覺腦區的低頻波段具有顯著的被試間同步性,而gamma頻段的時間相關性較低。
  • 人工智慧利用單眼強度圖像進行面部深度圖估計的對抗架構深度學習
    什麼讓人類在評估單個單眼圖像的深度方面如此卓越以及這種學習過程如何發生?一個假設是,我們通過過去的視覺經驗來開發教師來估計世界的三維結構,這包括與觸覺刺激(對於小物體)和運動(對於更寬的空間)相關的大量觀察結果)[43]。這個過程允許人類開發推測他們所看到的物體和場景的結構模型的能力,甚至可以從單眼圖像中推斷出來。
  • 科學家發現睡眠剝奪會導致...
    ,來自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睡眠不足或會通過在機體腸道中積累活性氧而導致死亡。Cell,2020;doi:10.1016/j.cell.2020.04.049文章中,研究人員利用果蠅和小鼠進行研究後發現,睡眠剝奪/缺失會導致機體活性氧(ROS, reactive oxygen species)以及氧化性應激效應積累,尤其是在腸道中;ROS並不僅僅與睡眠缺失相關,而且其還是誘發死亡的驅動因素,中和活性氧能有效預防氧化性應激反應,同時還能讓很少睡眠或無睡眠的果蠅擁有正常的壽命
  • 客體特徵在視覺工作記憶中的加工時程
    客體特徵在視覺工作記憶中的加工時程 2020-04-10 12: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研究揭示睡眠剝奪影響人腦—新聞—科學網
    11月7日,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發表的一項人體臨床研究發現,在睡眠剝奪後出現的認知退步可能由人腦內側顳葉內神經活動的減慢削弱驅動
  • 【感覺剝奪實驗】沒有感覺是什麼感覺?
    感覺剝奪是指將志願者和外界環境刺激高度隔絕的特殊狀態。
  • 《自然》:孫軍等發現金屬孿晶變形的強烈晶體尺寸效應
  • 被關小黑屋48小時,剝奪所有感覺是種怎樣的體驗?
    自出生起,我們就在源源不斷地接收感官刺激——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塑造了我們的喜怒哀樂。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人開始追求更強烈的刺激,比如不停刷手機、看恐怖片、玩極限運動,另一些人則厭倦了被信息洪流裹挾,想要尋求清淨。不必隱居,實驗室就可以為你打造孤絕的隔離狀態,但結果恐怕不會是你想要的。
  • 被關小黑屋48小時,剝奪所有感覺是種怎樣的體驗?
    科學家一直很好奇失去感官刺激會對人造成怎樣的影響,於是設計了一系列感官剝奪實驗(sensory deprivation),即在一定時間內限制受試者五感中的一種或幾種,觀察受試者的表現。唐納德·赫布的感覺剝奪實驗上世紀50年代,麥吉爾大學的心理學家唐納德·赫布首先嘗試了感覺剝奪實驗。
  • 單眼RVO,真的是單眼嗎?【光視Angio OCT量化2.0文獻系列】
    關於視網膜靜脈栓塞(RVO)的研究很多很多。使用光學相干斷層掃描血流成像OCTA對於RVO的研究也相當不少。
  • 感覺剝奪實驗
    感覺剝奪是指將志願者和外界環境刺激高度隔絕的特殊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各種感覺器官接收不到外界的任何刺激信號,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就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病理心理現象。儘管持續性的感覺剝奪可能是有害的,但持續性的感官負載也可能對人的身體和精神健康產生有害的影響。通過適當地減少過度刺激,他也就實際上降低了壓力。British Columbia大學的Peter Suedfeld博士和Roderick Borrie博士在1970年代末期開始研究感覺剝奪方法的治療好處。
  • 在外爾半金屬中發現,手性零聲效應!
    外爾半金屬中發現手性零聲效應!中國香港科技大學兩名研究人員發現,手性零聲(CZS)效應可以在外爾(Weyl)半金屬中產生。在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的研究論文中,宋志達(Zhida Song)和戴西(Xi Dai)描述了他們用微元半金屬進行的實驗,以及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