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會說愛,誰都會說恨,「愛」「恨」這兩個詞彙如此普通,但什麼是愛,什麼是恨?它應該怎麼被定義?
對「愛」「恨」下一個定義,這並不容易。實際上,有幾年很多次,武老師對他的諮詢師朋友們說,他現在好像不知道什麼是愛了。
看看我們目前的理論體系就會知道,迄今為止還沒怎麼給「愛」下過定義,有一些用戶在留言中問,如果精神分析認為,自戀、性和攻擊性是人類的三大動力,那麼愛和恨在哪裡,它們不是動力中的一種嗎?
這是一個好問題,這部分武老師就試著定義一下「愛」和「恨」。在正式開始前,想請你說說你對「愛」和「恨」的定義。
對我來說,愛就是想對他好,目的是讓他好,恨就是它的相反面。愛就是讓人感覺美好的,恨就是讓雙方感覺不舒服的。
分享一段魯米的詩,
如果我繼續談論愛,我可以說出一百種聯繫,但那仍然不代表我已說出了奧秘,心存恐懼的苦行者用雙腳奔跑,愛者卻如風雷電閃般移動,根本無法相比,當神學家還在那裡為自由與必然的問題苦思冥索,愛者與被愛者早已把自己推向彼此。
分享這首詩,武老師說,別只是在知識層面去談愛,好好去愛吧,你準備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對你身邊的人表達愛意呢?
我願意花時間花精力:看見你、接納你,不帶任何敵意,不含任何誘惑,沒有任何條件的愛。
愛是容納、看見與連結
首先,繼續談談比昂。比昂有一個非常具有穿透力的表達:關係的實質是,看誰傳遞焦慮,誰承接焦慮。
傳遞焦慮的,是關係中的問題製造者;而承接焦慮的,是在承受問題製造者的痛苦。
例如有這樣一些父母,當他們自己出於焦慮,逼迫孩子學習的時候,這種父母就是問題製造者。正常教育下,孩子是傳遞焦慮的一方,而父母是承接並化解焦慮的一方。
例如孩子的餅乾碎了,他們嚎啕大哭,覺得就像整個世界破碎了一樣,這時就需要父母去安撫孩子,化解他們的焦慮。
如果父母做不到這些,而只是對孩子一通吼叫,通過施加壓力的方式讓孩子安靜下來,這時父母談不上愛,而是把更多焦慮傳遞給了孩子。
貝塔元素、阿爾法元素和阿爾法功能
接下來介紹比昂的另一個複雜的觀點,貝塔元素(阝)、阿爾法元素(a)與阿爾法功能。前文說過,比昂是一個喜歡用數學符號和公式的精神分析學家,現在可以體會一下。
首先需要定義的是貝塔元素。什麼是貝塔元素呢?一個人忍受不了的情感就是貝塔元素,能夠忍受的情感就是阿爾法元素,把貝塔元素變成阿爾法元素的功能就是阿爾法功能。
我們在前面講過的去毒化就是一種阿爾法功能。
孩子的心中攢了太多的無助和恨,這就是毒;毒多了孩子就承受不了了,成為了貝塔元素,孩子就會把他們投射給父母;而父母經過自己的處理,減輕或轉化了其中的毒,再把他們還給孩子。
于是之前不能承受的心靈素材,成了可以承受的了的,甚至還成了滋養性的心靈養料。
如果說什麼是愛,這就是愛的一種。心理諮詢師就是不斷地給來訪者提供阿爾法功能,最終幫助來訪者增強自己的阿爾法功能。
例如精神分析認為的人類三大動力——自戀、性和攻擊性常常被文化和家庭所排斥,於是個人也會把這些視為不可忍受的心靈素材,把它們壓抑到潛意識中去。
當諮詢師幫來訪者識別它們,並幫助來訪者把這些素材整合到自己的心靈中時,這就是阿爾法功能,也可以說是愛。
武老師舉了一個真實的例子,有一位年輕的男士,找他做諮詢。原因就是他在女性面前非常自卑,覺得女性不喜歡自己。
然而他們交談過兩三次後,他發現對方所認為的和事實完全相反。他高中時就和校花談戀愛,大學時,十幾個女孩追求過她,而在武老師工作室的女助理們都對他非常有好感。
這些才是事實,可他怎麼生生把自己受歡迎的事實,扭曲成女性不喜歡他呢?諮詢後,武老師發現,這是因為嚴重的俄狄浦斯情節。
他有一個很美的母親,有一位很普通的父親。母親把太多情感傾注到他身上,和他也非常親密,他的戀母情結得到了極大滿足,因而產生了極大的焦慮。
於是通過「我不招女人喜歡」這樣的想法,來防禦和母親的親密帶來的巨大焦慮。解開這個謎團後,他恍然大悟,活得清楚了很多。
但是等到結婚後,又來找武老師做諮詢。其中一個原因是,他擔心自己精子質量不行,會和老婆生下怪胎來。
武老師認為作為戀母情結太深的男孩,雖然意識上知道娶的是老婆,但潛意識中覺得是媽媽,他擔心的原因很大一部分來自於這兒。
這些謎團的解開,都使得他的心靈變得完整,他的生活也迅速地發生了好的變化,並生下來非常健康有活力的寶寶。
容器與被容物
受過精神分析訓練的人,能夠識別這些複雜的人性。但普通的父母,是如何實現對孩子的愛呢?
比昂又提出了一對好理解的詞彙:容器與被容物。前文講過,英國另一位精神分析大師溫尼科特說,好的父母的重要特點是能成為孩子好的容器。
這是同一個道理,在這裡為你重複一下:一個人忍受不了的情感是貝塔元素,能夠忍受的情感是阿爾法元素。
按照容器與被容物的理論來看,貝塔元素就是被容物,而經過容器的容納,貝塔元素就變成了阿爾法元素。
最初的貝塔元素是什麼呢?就是帶著全能感的嬰兒的關於死亡和毀滅的各種恐怖感知。
例如當嬰兒包圍在尿液、糞便、飢餓和寒冷等各種不舒服的感受中時,嬰兒會有自戀性暴怒,再加上全能感,嬰兒會擔心自己會毀滅世界,也是毀滅媽媽和自己。
並且,嬰兒也會通過尿液、糞便、咬和抓等方式表達他的憤怒,這時他會被「我在毀滅世界」,「我的這些做法太可怕了」,這些感知給嚇壞,也會被「我實際上什麼都做不了」這種極端無助感折磨,所以這些感受就是不可忍受的原始的貝塔元素。
這時,如果媽媽能夠忍受他的攻擊,同時比較好地照料他,那就意味著他的貝塔元素被容納了,這些元素再被嬰兒吸納到自己心靈中,就成了阿爾法元素。
阿爾法元素只是能被忍受的東西,還不能特別好地被意識到,它要進入到意識並不斷被清晰認識,這還需要不斷被容納。這裡有一個演化過程:
1.貝塔元素被容納而成為阿爾法元素;
2.阿爾法元素被容納進入到夢、白日夢、童話故事和神話故事中,他們是用想像的手法來表達;
3.夢和神話被容納,成為「預想」,會使用象徵、預想的手段表達;
4.預想再被容納,成為「觀念」;
5.觀念再被容納,成為「概念」;
6.概念再被容納,成為「科學演繹系統」;
7.科學演繹系統再被容納,成為「代數計算法」。
容器還好理解,而上述這些心靈素材的演化過程,武老師理解的不夠,也不能特別好地讓大家明白,他會再仔細地研究,未來內容迭代後再講給大家聽。
但大致可以一個理解:在比昂看來,嬰兒最原始的心靈素材,也就是貝塔元素,是不能被忍受、也不能被言說的,而先經過媽媽的忍受,再經過不斷地被意識化,最終構建了一個龐大的意識體系。
這不是一個人的努力,而是人類集體的努力,可以說是人性的各種知識,都是這樣演化而來。
這個演化過程的核心邏輯,就是容納。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容納就是愛。比昂有一個非常有穿透力的說法:文字,是巨大的容器。
因為當我們的心靈知識可以被文字表達時,就意味著心靈知識被文字容納了;而藉助文字,才可以不斷進行各種思考,最終讓人類看到人性乃至世界的運行規律。
所以我們也不能簡單地否定思維和頭腦,只是別把它們認同為「我」。因為如果說有「我」的話,原始的貝塔元素比文字,更像是「我」本身,文字只是用來認識「我」的。
愛就是幫助孩子表達自己
當父母能夠幫助孩子,用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時,這就是愛。
不管是看孩子,還是看我們自己,我們都會知道,當有一件事死活就是說不清楚時,這真的很難受。
而突然能找到一個很好的詞彙或句子來表達時,頓時就會覺得非常舒服,甚至會覺得世界都變亮了似的。前面我們說過這被稱為「心智化」,也就是學會用語言來表達感受。
最後講一個簡單的故事,武老師的一位諮詢師朋友,她在家和家人說話時,她女兒很多次在房間裡喊:「吵死了!」一開始她覺得被女兒傷到了。
但那天她整體上心情不錯,先忍受了孩子扔來的情緒,待了一會兒後,她想,女兒正在做作業,應該是處於嚴重的焦慮中,於是理解了女兒的情緒。
然後她真對女兒有了一點愧疚,過去對女兒說:「對不起,媽媽吵到你了。」這個道歉迅速讓女兒的情緒平息了下來,而女兒待了一會兒,衝出來找媽媽了。
這位諮詢師媽媽的感覺是,當女兒表達不滿時,而她也生氣時,那一刻母女倆之間的情感連接被切斷了,而當她理解了女兒並道歉後,她覺得那份連結重新恢復了。
如果說什麼是愛,那可以說讓連結恢復,就是愛。總結一下可以說,對人性的容納、看見,讓情感恢復並增強連結的做法,就是愛。
總結
1.一個人忍受不了的情感就是貝塔元素,能夠忍受的情感是阿爾法元素,把貝塔元素變成阿爾法元素的功能是阿爾法功能。
2.在比昂看來,嬰兒最原始的心靈素材,也就是貝塔元素,是不能被忍受,也不能被言說的,經過媽媽的忍受,再經過不斷被意識化,最終構建了一個龐大的意識體系。
3.當父母能夠幫助孩子,用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時,這被稱為「心智化」,這就是愛。
4.對人性的容納、看見,讓情感恢復並增強連結的做法,就是愛。
思考
其實我也有被愛照亮的高光時刻。關係的實質是,看誰傳遞焦慮,誰承接焦慮,好深刻。父母的焦慮,無意識地傳遞給孩子,孩子不能完全承受住,引發了自身的焦慮。
控制欲越強,它的反面失控感就越強,焦慮隨之增加。也許每個人都要需要學會處理好自己的焦慮,尤其不要把它隨意投射到孩子身上。
你要給事物取個名字。日本著名陰陽家安倍晴明曾經說:名字,是最短的咒。中國也有說:夕倉頡作書,天雨粟,夜鬼哭。
你知道了一個事物的名字,就知道了控制它的方法。知道了一個情緒的名字,那麼這個情緒的力量就會為你所控,為你所用。對人性的容納、看見,讓情感恢復並增強連結的做法,就是愛。
那麼既然這樣,保持一種願意和世界和他人連結看見的好奇和耐心,會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你覺得呢?
謝謝你的欣賞,觀點來自《武志紅的心理學課》。對於本文內容,你有其他觀點嗎?歡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討。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